【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220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当多的产业仍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快速增长的机会在哪里?因此,加快推动区域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成为云南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云南如何通过市场推动与政府公共政策相结合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工业园发展 区域经济 1978年,深圳蛇口出口工业区首创先河,成为我国最早产生的园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不少园区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而产业集聚则是提升园区竞争力的一个好途径。 一、产业集聚与工业园

2、区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指促进特定产业与关联产业以及支撑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格局以及特定产业和相关产业引致的生产集中和要素集聚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另一个是同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集群的效果。在意大利,产业集群区集中程度很高,70%以上的制造业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在我国浙江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地理的集中性,即许多企业在某一区域聚集。但也有不同点:产业集聚的企业往往是处于同一条产业价值链上的,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而工业园本身对企业间的产

3、业关联性没有要求。但工业园区具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可能条件,有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反过来产业集聚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竞争、提升集聚效益,进一步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 二、云南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云南工业园区起步于“十五”期间,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动,云南产业园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底云南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区119个,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态势 (1)近年来发展迅速。1992年,云南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2003年底,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工业园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全省全部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

4、值5431.8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304.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0.52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48%、工业销售收入的70.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7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04.86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5021.17亿元;完成利润323.9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94.3亿元;实现税金560.44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545.87亿元;安排68.37万人就业。 (2)工业园区空间集中度高。云南的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重点园区和重点州市。2011年40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园区的72.66%。从地域看,滇中地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州市已

5、建成工业园区占全省的43.6%,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40个省级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的82.9%和85.1%。而部分州市园区发展缓慢,数量少,实力弱。 (3)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至2011年底,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只有10个,其余38家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下。云南工业园区每公顷工业总产值不到1300万元,年实现利润不足1亿元的园区还有38个,经济效益差。云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年内“实施园区升级工程,提高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总量最小的园区年均增长要达到74.1%,才可实现目标。 2、云南工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6、(1)产业定位雷同现象严重,“人为”主观性强。不要园区产业定位都很雷同,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受认识所限云南省工业园区中绝大部分主导产业都集中在化工、建材、冶金、制药以及糖、茶、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降低园区的竞争力。 (2)园区企业“堆积”而非聚集。大部分地区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能够把外面的企业吸引进来就不错了,而难以顾及引进项目或企业的质量。这种情况使产业网络无法形成,同一个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几乎可以不产生任何关系,园区管理机构难有促进企业交流的行为,因此园区区内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因此,不少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低度化,

7、产业关联度不强。 (3)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体系。根据2007年西部国际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昆明的合计排位是第5名,其中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6,基础设施配套排名第6,经营成本排名第7,人力资源排名第5,环境保护排名第1,技术创新排名第9,管理体制排名第3,发展与效率排名第11。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云南工业园区的排头兵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投资环境虽然总体上在西部排名第5,但主要得益于环境保护,而技术创新、发展与效率等关键指标都排名靠后。因此,要优化政府相关服务,改善投资环境。 (4)产业集群实力不强。当前云南各工业园区也有一些形成特色产业群。已初步形成昆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昆

8、明磷化工产业集群、昆明黑色金属产业集群、通海五金机电产业集群、玉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个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普洱茶产业集群、兰坪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普洱林产业集群、普洱农产品加工集群、文山三七产业集群。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的产业集群一方面数量还较少,集群的规模也有限,不仅和沿海有差距,和同属西部地区的重庆、陕西、新疆等省份比较起来,云南产业集群所吸纳的就业人数、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云南的产业集群主要侧重于资源型,需要高新技术做支撑的产业集群还未形成。 (5)产业资源依赖度高,科技投入不足。云南大多数工业产业属资源型,在全省365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直接依赖自然资源为

9、原料的企业占70%,这种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因科技水平低、生产经营粗放、资源利用和加工度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差。大多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真正建立,全省科技经费的投入主要依赖政府。 根据2011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云南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29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第29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第22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第27位。云南的科技指标基本在全国都排在后列,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还发生了较大的下降,从2010年的16名降到22名。因而,加大科技投入和注重科技投入的效果

10、,注重高新产业的培育是关系到今后云南高科技型产业发展及资源型产业链延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产业集聚视角下云南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1、做好全省工业园区综合规划,避免恶性竞争 和全省的“一核一带多节点”产业空间布局相结合,进行全省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为“一核一带三组群”。一核是滇中工业园区,包括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的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一带是边境跨国工业园区,以磨憨、瑞丽、河口等边境口岸为依托,积极争取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的支持和合作。三组群包括滇南、滇东及滇西工业园。 2、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引导产业集聚 (1)依托大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园区。如泸西工业园区生物资源、生物制药产业开发已初具

11、规模。2012年,依托曲靖博浩生物有限公司万寿菊加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已规划种植万寿菊8万亩,依托红河千山公司发展灯盏花种植1.4万亩,依托红河森菊公司发展除虫菊种植3.5万亩。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一个集煤化工、冶金、建材、生物资源开发、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举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已初见雏形。 (2)依托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引导、扶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如通海五金工业园就是典型的在当地特色产业基础上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成效明显。通海五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全县五金制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上千户,但是,这些起步于小作坊的民营企业散布在村村寨寨之中,发

12、展空间不足成了最大的障碍。通海五金特色产业园区应时而生,当前园区全面推进五金机电产业、彩印包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2.5%,五金机电业成为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3、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产业集聚 (1)云南省工业园区要进行产业调整,明确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2)要围绕产业集聚分析,促使供应链上的需求信息转换为招商引

13、资工作目标。在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中,政府以当地的市场容量、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为前提,通过扶持某一产业中的主导企业,有目的地针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招商宣传和游说,吸引其产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聚的自强机制。 (3)围绕高质优质项目,制定政策鼓励其根植于当地经济。鼓励优质项目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参与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渗透,促进本地企业与其进行产业链的配套例。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通过提供R&D津贴、贷款、风险投资等微观手段来鼓励刺激。同时,政府可为有这些需求或潜在需求的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平台。 4、强化质量监督,树立区域品牌 维护园区整体品牌的市场形象。中小企业一般缺少塑造国际品牌的能力,而工业园区的整体品牌却是中小企业产品走向世界的有力武器。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应该引导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制定园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以维护园区品牌在市场上的形象。此外还应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竞争秩序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最新【精品】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