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221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中国农村经济2003.3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丁声俊朱立志2一,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状况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的一些研究报告和资料,回顾与分析了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以来世界粮食安全的状况.在那次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确认:”各国共同和各自承诺,实现人人享有粮食安全”,并同意努力实现”在2015年之前将营养不良的人数减少到目前人数的_半”的近期目标.但是,迄今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定的每年减少2000万营养不良人数的目标远没有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7.92亿人,在发达国家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更不可忽视的是,还存在着影响全球,特别是发

2、展中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多种因素.所以,人们一般认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贫困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短缺带来的威胁和压力.衡量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需要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如前述,在很长时期,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把世界期末谷物库存量占当年总消耗量的17%18%当作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这个指标对全球粮食的物质可供量提供了一个估测标准,受到世界普遍的认同.然而,在20世纪末,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认为,这个指标只考虑到全球粮食的物质可供量,虽然能预测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情况,但是该指标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当1979-1980年度和1988-1989年度该项指标远高于17%18%时,国

3、际谷物价格上涨并居高不下,这是由于忽视了粮食的物质供应量.此外,还由于中国谷物库存量猛烈膨胀,从而导致世界谷物库存量提高.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考虑到上述情况后认为,把世界期末粮食结转库存量占当年总消耗量的比例17%18%当作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已不完全正确和科学.该委员会秘书处考虑到世界粮食期末谷物库存与价格的关系,特别是考虑到国际粮食市场变化中政策和市场信号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国际通讯的改善和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等情况,制定了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指标.这就是从全球粮食消费,健康和营养状况等领域出发制定的关于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7个监测指标:营养不足人口发生率;人均膳食热能供应;谷

4、物和根茎类食物的热能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出生时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在2000年9月召开的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批准了秘书处制定的上述7项监测指标.这样,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就以此7项指标替代了过去的老指标.这里,根据有关资料并按照上述7项指标对世界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如下评估.(一)营养不足人数依然巨大?71?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在上世纪末的近20年间,世界营养不足发生率有明显下降,然而,营养不足人数依然巨大.从19711972年度到1996-1997年度的17年间,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发生率,即营养不足人数占其

5、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是,近东,加勒比海,北非和南非等地区营养不足发生率却上升了.为了表明具有不同营养不足人数的国家的特征,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根据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将发展中国家分成五个类别,每一发生率类别的营养不足人数占国家人口的比例分别为:类别1少于2.5%;类别2从2.5%到少于5%;类别3从5%到少于20%;类别4从20%到少于35%;类别5高于35%.营养不足人数”低”是指类别1和类别2,营养不足人数”高”是指类别4和类别5,营养不足人数”中”则指类别3.类别5的24个国家,其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35%或更高,其中18个国家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营养不足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

6、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营养不足发生率类别1的国家其营养不足人数非常低.类别4有26个国家,而类别3有34个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几个大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见表1.襄1发展中国家几大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资料来源: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文件,2OO1年5月28日-6月1日.目前,世界营养不足人口数量依然巨大.有关地区1996-1998年营养不足人口绝对数量及其发生率如表2.表219961998年世界各地区营养不足人口数量及其发生率资料采辣:世界根食安全委员会文件,2001年5月28日-6月1日.(二)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单一从膳食结构多样化考察,多数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

7、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在科学的膳食结构中,淀粉类食物(谷物,根茎类作物)的热量占总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应为55%-75%.当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人体总膳食热能供应中占的比例高于70%75%时,则微量元素和蛋白质数量不足,营养较差.1996-1998年,世界上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膳食总热能中淀粉类食物占的比例在70%以上.按照世界粮食安全?72?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委员会的数据,淀粉类食物占膳食总热能的比例高的国家有以下20多个.其中,70%75%的国家有9个.它们是印度尼西亚,刚果,马达加斯加,马拉维,贝宁,加纳,马里,尼El尔,布基拉法索.76%80%的国家有10个.它们是缅甸,孟加拉国,纳米比

8、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多哥,尼泊尔,莱索托,柬埔寨.81%以上的国家有3个.它们是老挝,孟加拉国,阿富汗.三)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多,幼婴儿死亡率高在当今世界粮食安全中,儿童营养水平是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个人群的营养状况既关系自身,又反映母体的营养水平.儿童营养不足,是导致他们身体和智力发育不良和对疾病抵抗力差的主要根源,并导致他们的体重与年龄不相称.19961998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约有1.74亿.其中,有2/3在亚洲,主要是在南亚,其次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南亚儿童超过一半以上属于蛋白质一热能不足,是西半球的5倍,是中东的3

9、倍,是东亚的2倍以上.另外,19901998年,世界所有地区婴儿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在过去8年内发展中国家幼婴儿死亡率下降10个百分点.按照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国际目标,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营养不足发生率到2o15年都要降低2/3,到20世纪90年代末应下降30%,但实际只降低14%.特别是有14个国家5岁以下幼婴儿死亡率还有所增加.在整个发展中国家死亡的5岁以下的1220万幼婴儿中,有660万即54%的幼婴儿死亡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在低收入缺粮国中,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足,发展中贫困国家人口的寿命缩短01998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寿命为65岁,其中,非洲

10、撒哈拉以南地区只有50岁.与此相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人均寿命为78岁,比前两个地区分别长13岁和28岁.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以后,甚至有32个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反而缩短了,其中有部分国家是因流行艾滋病所致.人口平均寿命缩短3岁以上的有9个国家:博茨瓦纳缩短10.7岁,赞比亚6.6岁,肯尼亚6.1岁,津巴布韦5.2岁,乌干达4.3岁,哈萨克斯坦3.7岁,科特迪瓦3.7岁,中非共和国3.2岁,纳米比亚3.1岁.四)饥饿重点地区面临更严重的粮食短缺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在亚洲,共有

11、11个国家粮食供求紧张.像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约旦等国都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在东非,由于严重干旱,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苏丹和坦桑尼亚等国家都受到严重缺粮的威胁.国际救援机构约为该地区的1800万人提供了多次粮食援助,阿富汗的2500万人Vi更急需粮援.(五)粮食可供应量及其稳定性降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次世界粮食危机之后制定了7项指标,以此来衡量世界粮食可供应量和稳定性,其结果如下.一是世界谷物库存量占世界谷物消费总量的比例.虽然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认为,用此比例数评估世界粮食安全已不完全正确,但它仍然是反映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在20

12、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6年),世界谷物库存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降到临界值14%15%;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1997年),这一比例跌到14%16%;2001年这一比例?73?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为16.5%,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比例数.二是5个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盟)满足小麦,粗粮进口需求量的供应能力.从1998/1999年度,1999/2000年度到2000/2001年度.5个主要谷物出口国的谷物库存量占世界谷物消费量的比例由1.22%降为1.20%,再降为1.18%,供应量低于上年.三是主要小麦,粗粮和水稻出口国期末谷物

13、库存量占其总支出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的比例.根据2000/2001年度的最新估计,全部谷物出口国期末谷物库存量占总支出量的比例较上年度降低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期末库存量少,国内消费量和出口量增大,特别是由于2000年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小麦生产量均下降,结转库存量减少.就小麦,粗粮而言,从1998/1999年度,1999/2000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5国的小麦库存量占支出总量的比例从23.5%降低到22.4%,再降低到19.1%;5国的粗粮所占比例从19.6%降低到17.7%,再降低到17.2%.就大米而言.在上述三个年度内.中国,巴基斯坦

14、,泰国,美国和越南5国的大米库存量占总支出量的比例的变化状况是,从64.6%稍增到64.7%,再降低到61.5%.四是主要谷物进口国(中国,印度,独联体)谷物生产增减趋势.这些国家谷物生产连续多年增长后,2000年,2001年降低了.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独联体谷物产量均有减少,但印度2000年小麦丰收,且近6年来第一次在2000/2001年度成为小麦出口国.这一组国家谷物产量在1998/1999年度下降4.92%,在1999/2000年度增长2.22%,而2000/2001年度又降低5.11%.中国在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之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旱灾,使谷物产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五是低收入缺粮国谷物

15、产量的增减变化.世界上约有80个发展中国家最易受粮食供应关系和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1998年和1999年,这些国家的谷物总产量分别增长了3.26%和0.85%,2000年则降低了5.54%.其中,降幅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和非洲部分国家.由于亚洲一些低收入缺粮国,像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国,在2000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所以上述5.54%的下降幅度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粮食减产所致.如果不包括这两个国家,低收入缺粮国2000年谷物总产量比上年约下降1.68%.六是主要谷物(除小麦外)的出口价格下滑.在2000/2001年度开始时,小麦价格上扬,玉米价格受抑,大米价格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

16、,近年来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其稳定性都有所下降.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三年的谷物总产量由19.01亿吨下降到18.87亿吨,再降到18.54亿吨.但是.1998/1999年度,1999/2000年度,2000/2001年度三个年度的消耗总量却由18.72亿吨增长到l9.01亿吨和19.07亿吨.由于产量下降和消耗量增长这两个因素,世界谷物库存量在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两个年度分别减少350万吨和1390万吨.其中,在2000/2001年度.发展中国家减少量多达4170万吨,低收入缺粮国减少3880万吨,若不包括中国和印度,低收入缺粮国则减少350万吨.二,制

17、约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观,客观因素(一)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竞争力弱小国家的风险?74?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粮食安全既带来机遇,又带来风险.特别是对广大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酿成很大的危机.世界农业和粮食专家一致认为,鉴于农业和粮食仍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和主要出口来源,通过贸易自由化减少壁垒可以为它们提高收入增加机遇.但是,在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后的几年中,粮食和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也明显加大了.因为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粮食产,销分布结构不均衡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意味着风险.换句话说,不断加深的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占优势地位的

18、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运用两手,一方面,不遗余力鼓吹自由化,千方百计运用贸易自由化的武器去占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加强国内农业保护和不断提高技术壁垒,从而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增加了因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及基础设施等原因而无竞争力的国家的经济和粮食风险,同时,对严重依赖外贸和外来投资的国家也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冲击.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实施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一系列协定,使粮食等农产品贸易首次纳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但正面,负面影响参半.进口体制和获得关税配额的

19、复杂性,以及遵守卫生,植物检疫标准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等,都成为竞争力弱小的小农经济难以逾越的障碍.总之,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一种因素.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机遇的程度最终取决于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和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而今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及其低收入阶层的居民,特别是要考虑消除经济全球化对他们的粮食和食物营养状况及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二)集约化农作制产生的负面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迈向2015/2030年的农业)(2000年)的文件中指出:21世纪头10年所有的农业产量预测都表明,农作物集约

20、化在满足粮食需求的预期增长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满足从1960年的30亿人口翻番到目前的60亿人口的需求,而且还能使平均日摄取热能从2250千卡增加到2800千卡.然而,环境学家和消费者却对农作物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及生产食品的安全性表示了疑虑.环境和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也特别关注过量使用化肥(非洲化肥使用量最低,仅为19公斤/公顷;东亚较高,为100公斤/公顷;西欧最高,为230公斤俭顷)和农药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水资源污染和主要作物,牲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减少的风险性.在集约化农作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农业技术差距拉大,特别是在高

21、新技术领域,例如,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随着技术差距的悬殊,发展中国家更陷入竞争力薄弱的落后地位.这就是说,若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转变与保证,伴随着技术的变化和进步,世界因贫困而不得温饱的人群将会被进一步抛在后面.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疯牛病的暴发,人们越来越质疑集约化农作制所依赖的技术的可持续性.例如,掠夺性经营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对粮食减产和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都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三)自然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包括耕地,水源,光,热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是制约粮食安全的基础因素.然而,目前广大?75?

22、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退化严重,表现为土地沙化面积猛烈扩大,水源短缺日益严重化,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自然资源退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而贫困化加剧,自然资源退化则愈烈.特别是世界性水危机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等一系列会议阐明:”水资源促进粮食和乡村发展”与”水资源促进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研究者认为,解决这两种观点的分歧是21世纪初期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世界水资源委员会的预测表明,如果不采取行动,在21世纪初期对水资源的争夺,将会加剧许多国家国内水资源供应的紧张和水污染的加

23、重.对这一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大量居民无法得到安全的水源,并导致粮食安全和卫生标准降低.现在,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地下水的抽取已超过补充率,而这些地区(如中国北方,印度的一些地区和近东的许多国家)又严重依赖灌溉.鉴于此,水利灌溉对确保这些地区的粮食安全极为重要.世界各地区灌溉农业的面积相差很大:南亚可耕地中有42%为灌溉面积,近东和北非为31%,拉丁美洲为14%,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仅为4%,整个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7%上下.此外,在一些水资源跨越国际边界的地方,争夺水资源往往成为酿成冲突的导火线.当今世界淡水的主要用途包括:人饮用水占9%,工业用水占20%,农业用水占71%.在世界,农业灌

24、溉面积虽然仅占农田的17%,却提供了世界粮食产量的40%上下.一些机构预测,目前,为保证世界和各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灌溉用水量需要增加15%2O%.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世界水资源短缺,但水利用效率很低,只有25%40%.水资源的浪费又导致土地退化,全球已约有4.5亿亩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导致农业产量的巨大损失.上述分析表明,对水问题已不可掉以轻心.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浪费,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未来最紧迫的问题和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四)劳动力健康状况恶化,生产能力丧失人力是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最积极的要素.但目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近8亿人营养不良,还有大量人口患有地方病,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导致众

25、多人口健康状况恶化,生产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这方面重点把征服人体免疫缺损病毒(艾滋病,HIV/AIDS)纳入粮食安全,营养和农业发展举措.FAO评估了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对农业,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评估了对非洲东部和南部一些国家农场组织,农场经营和畜牧系统的影响,认为它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愈来愈严重.在第一个成员感染人体免疫缺损病毒病后,一个家庭的生活与福利就会螺旋式地恶化:卫生医疗费开支剧增,生产能力猛降,收入骤减,出卖资产,儿童辍学,甚至产生断代,造成祖父必须照看婴儿,强劳力严重减少.现在,全世界大约有3600万人受人体免疫缺损病毒感染,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6、,有2450万人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印度有4O0万人.在非洲,受到这种疾病影响严重的国家有10个,劳动力减少量达10%26%.发展中国家众多贫困人口的健康恶化,导致生产能力和生产机会的萎缩与丧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五)城市化迅速提高.贫困人口膨胀贫困和粮食不安全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前者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粮食不安全,要与饥饿进行斗争;而后者则是贫困的必然特征之一,是贫困产生的恶果.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在=为与饥饿做斗争而筹集资源)(2oo1年)一文中提出:必须可持续地增加粮食生产,以满足?76?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粮食愈来愈多的需求.而未来增加的人口将几乎全部集中

27、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减轻极度贫困和饥饿的行动至为必要.在人口剧增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比重膨胀,但就业不足,导致贫困人口迅增.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8年发展中国家生活费每日少于1美元的人口数大约有12亿人之多.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6.1%,比1990年的43.6%提高了2.5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39.7%提高了6.4个百分点.目前,城市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城市,这就必然增加城市中贫困而不得温饱阶层人群所占的比例,从而加大了世界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六)农业结构不断转化.使小生产者越来越陷入困境不断调整农业和

28、粮食结构,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欧,美粮食主产国,农户经营面积不断扩大.美国是世界大农业的代表国家,每个农场平均规模在几百公顷,几千公顷.欧盟15个成员国平均农户生产规模也在几十公顷,甚至几百公顷.与欧,美相对照,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得可怜,而且在未来将越来越不稳定,导致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愈益贫困和更加不得温饱.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粮食生产者的规模还难以扩大,处于重重困境中,是世界粮食风险的主要根源之一.(七)冲突和纷争频繁,人为危害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冲突:农业和粮食>(2000年)的文件中指出,冲突是人为灾难的主要根源.在世界许多地区,国与国的战争转为国内冲

29、突.当今,世界上各种冲突和纷争,包括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冲突,以及贸易冲突等,连绵不断.受人为灾难(冲突)的国家急剧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5个国家增加到2000年的22个,且灾难的次数和规模骤然升级.20世纪末有30到40个国家处于冲突之中,受害人口达数亿之众,特别是给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综合向FAO提供资料的23个国家的数据,各种冲突对这些国家19901997年农业造成的直接损失接近550亿美元.其中,对1997年的影响值占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40%上下.旷日持久的冲突,纷争和战乱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批难民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破坏因素.l八)气候变化无常和灾害对粮

30、食安全的严重威胁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不仅是人类死亡,伤残和流离逃难的致命性原因,而且是影响人类,特别是农民生活福利,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这种灾害造成农业绝收和粮食严重短缺,甚至发生粮荒.尽管世界在预测和防治各种灾害方面已经获得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但是,自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以来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令人吃惊.从1996年到2000年的几年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从28个增加到48个,且自然灾害的破坏规模扩大.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等造成了全球气候的无常和骤变.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接连发生,严重旱灾使非洲赤地千里,洪水肆虐侵吞无数良田,风暴席卷摧毁无数家园,甚至使数万万

31、人缺乏清洁饮用水,损失极为惨重.从1990年到1999年期间,风暴和水灾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的60%上下.1998年,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造成的灾害使3.2万人丧失生命,3亿人失去家园和生计条件,总损失890亿美元.近年来,因气候无常造成的洪水,风暴,旱灾等严重袭击了中国,盂加拉国,越南,柬埔寨,印度,非洲南部,中美洲,加勒比和委内瑞拉等国家.2000年,非洲之角在水灾之后又发生严重干旱,造成严重粮食短缺.?77?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九)政府管理缺陷.对农业和粮食投资下降在当今世界,特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销售和管理存在缺陷,流通效率不高,宏观调控不善.有的

32、国家在农业和粮食发展战略上出现失误,粮食生产发展缓慢.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10年的结构改革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支持都下降了.不少政府把资金集中用于必不可少的公共利益和服务上,但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研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预防灾害等领域的投资减少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目前,各国用于农业和粮食的投资占政府总投资的比例差别很大,比例差异幅度在0.015%到23%之间,在提供数据的国家中约有90%的国家的比例数低于10%.此外,许多国家的市场组织和粮食市场功能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供应不及时,在有的发展中国家腐败和舞弊严重,导致粮食和食物分配不公平

33、.加之,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发达,致使大批贫困阶层居民无粮食安全保障.三,保障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投资领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系列文件中(如农业投资:演变和前景,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农业投资:现状及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必需的资源,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等)强调指出,为解决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要重视和增加对农业与粮食的投资.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机构认为,筹集资金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极为重要,因为70%的穷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几乎完全依靠农业的活动与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通过增加投资提高其生产能力不仅需要物质资产,而且需要传播先进的科技和信息,制定

34、标准和建立法规,增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此,要创造一个鼓励各方面增加投资的环境,特别是创造促进私人机构和农民投资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回顾过去的20年,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业和粮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像解除对粮食等农产品市场的限制,减少价格扭曲,允许私营部门发挥更大作用等.采取这些措施很有必要,也已发挥出很大作用.但是,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引进增强可持续生产力和增加产量所必需的资金.世界农业和粮食专家认为,为了确保私营部门增加对农业和粮食的投资,需要创造前提条件:政治和社会要稳定,制度框架要切实提供保障,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要具有互补性.为了掌握各个地区对农业投资的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了一个有关农业

35、资本积累和投资的综合数据库.它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初级农业资本积累,包括土地,灌溉,拖拉机,畜牧,种植业和建筑物等.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97年各地区每个农业工人的资本积累额(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如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为9364美元,近东和北非为5857美元,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为1142美元,东亚和东南亚为977美元,南亚为1053美元.如前述,农业和粮食专家一致认为,政府的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前者应该集中于具有重要利益的要素部门;后者应该主要集中于初级农业领域,如农场建设和生产等.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为保障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安全,需在7个关键领域投资:水资

36、源的管理,农村道路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市场营销体系,农村教育培训,农业科研推广,产品规范标准.1997年,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领域共投入了414亿美元,占财政总支出总开支的1.5%.如果继续维持这个水平,预计至2020年这些领域的投入应占总开支的1.0%3.0%.在1997年上述领域投资的414亿美元的总额中,水利为32亿美元,农村道路为68亿美元,教育为21?78?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亿美元,农业科研为146亿美元,其他为147亿美元.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2001年6月对世界发展中区域(国家)粮食安全总投资及分项进行了预计,其结果见表3.表3发展中区域(国家)粮食安全总投资及分项(1997-20

37、20年)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0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许多国家政府减少对农业和粮食的投资表示不安,并要求改变这种状况.这在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中得到明确表示:”我们认为无法忍受的是,全世界至今仍有8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7.9亿人)无法得到充分的食物来满足他们的基本营养需求.这种状况是不能接受的.饥饿与粮食不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假如世界人口按预测的数量增加,那么必将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压力,除非采取紧急,坚定和一致的行动,否则,饥饿有可能长期存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加剧的趋势.我们决心努力从各个渠道筹集技术和财政资源并优化这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包括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债

38、务,强化国家行动以实施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政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为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准备的资料(首脑会议后又重新计算,于1999年又提供给世界粮食安全第25届会议),直到2015年,包括粮食等农产品储藏,加工和基础设施在内,发展中国家农业每年所需总投资为1804亿美元.其中,初级农业领域为933亿美元,储藏与加工为417亿美元,支持与基础设施为4OO亿美元.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研究报告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农业投资中,还对所有发展中地区的农业投资进行了评估,从平均水平出发预期短缺额为12%,其幅度由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38%到北非和近东的0%.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应该把用于初级农业的最大投资额

39、投入农场(农户)一级.为此,一方面,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供私人投资的环境条件,如完善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投资在提供必要的公众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否则,私人活动在知识创新,信息,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就难以活跃.在许多低收入缺粮国,必须求助于外部援助.如果想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接受国与援助机构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均要将资源按需要分配到这些地区.在过去的5年中,FAO已经筹集到23亿美元用于粮食安全特别计划,该计划已在世界上诸多国家实施.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下列措施提高粮食安全,即迅速提高生产力和粮食生产,减少年复一年的生产波动,以及在可持续的经济环境情况下获得更多

40、的粮食.为了在80多个低收入缺粮国实施此项计划并达到其目标,每年约需l4亿美元的资金,其中,5亿美元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信托基金,0.67亿美元来自接受国,1.34?79?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亿美元来自双边捐助机构,6;7亿美元来自多边金融机构.这样,每个国家平均每年大约可获得0.17亿美元.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相关合作机构,为加强预防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的能力,还采取了另一项措施,以促进提高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的效率,即增加了农作物和粮食供应评估组的数量,由1994年的26个增加到200o年的36个,其中,有70%的评估组是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派出的,支出的粮食援助经费不断

41、增加:1994-1996年为6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4.3亿美元.此外,根据联合国系统的一些机构(例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为到2020年结束营养不良状况:新千年改革议程提出的预算,用于保证发展中国家有良好营养和健康的费用额为每年700亿800亿美元.2001年9月举行的世界可持续粮食安全会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一致认为,当今世界,主要是贫穷发展中国家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及儿童的营养缺乏是威胁世界的一大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如果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定的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到2015年处于粮食不安全困扰下的人口将由目前的8亿下降到5.76亿,虽有所减少,但营养不足人数仍然巨大.消除

42、世界粮食不安全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所以,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新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责任编辑:杨敏)(上接第70页)4.切实抓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在管理层面上,政府必须彻底打破城乡就业二元体制,取消就业中的城乡户籍歧视,实现城乡统一就业;失地劳动力所在社区有责任建立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非农业岗位上就业;最关键的是劳动保障部门应组织失地劳动力实行免费转岗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操作层面上,一是组织劳务输出,借地发展农业.二是要继续依托失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

43、用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城郊结合部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尽力吸纳失地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对于征地较多的乡村出台倾斜政策.例如,出台撤村建居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土地留用政策,开发性安置政策,房产安置政策等,以帮助社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部分吸纳失地劳动力.参考文献1.陈锡文:<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必须改革征地制度.<地政研究动态)20o2年第11期.2.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oo2年第2期.3.温铁军:<形成稳固的受惠群体关于农地制度创新的思考>,<中国土地)20o1年第7期.4.朱道林等:<土地收购如何界定价格内涵),<地产市场)20o2年第7期.5.郭占恒:<浙江省土地征用与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进程),经济研究参考)20o2年第42期.6.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地政研究动态)2000年第17期.7.朱明芬等:<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凋研世界)2Oo2年第12期.?80?(作者单位:杭州行政学院)(责任编辑:王慧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