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9644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一)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限制性1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种类的适宜程度A 是据某种土地质量对特定土地用途或对作物的适应状况B 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受限制,生产过程中土地生产力不致衰退和枯竭,对当地和邻近土地也没有不利影响。,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一)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限制性2 土地的限制性:土地类型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造成的。不容易改变的(如气候),即稳定的限制因素;容易改变的(如土壤养分),即不稳定的限制因素。,一 土

2、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二)土地适宜性评价:1 定义:是指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其适宜适度的评价2 注意A 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B 顾及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C 适宜性评价的结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随产值、利润或技术、经济条件等改变而改变D 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以及地区间分工和协调等问题,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二)土地适宜性评价:3 分类,按方法,按目的,按对象,3 分类,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A 表现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FAO美国农业部的评价系统在国内,中国: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农牧渔业部的评价系统,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

3、(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B 原因: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系统不一样;同一的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原则,指标,系统也不同。C 评价系统的共同点:土地评价系统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大体一致的,即:在评价系统中一般均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有反映高等级的评价单位表示适宜性类别;中等级的评价单位表示适宜性程度;低等级的评价单位则反映限制性类别和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1)产生背景:1970年前后,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

4、开展土地评价研究,但评价系统各异,不统一,给对比研究和国际交流带来困难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会议上,拟定了土地评价纲要的草稿并广泛征求意见1975年1月对土地评价纲要草稿作了修订1976年,土地评价纲要正式公布,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2)评价系统的等级:四级分类法土地适宜性纲指适宜性的种类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2)评价系统的等级:1)土地适宜纲A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

5、纲。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常可分级:暂时不适宜级,永久不适宜级。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2)评价系统的等级:1)土地适宜纲B 土地适宜性级:反映适宜性程度。在适宜性纲内按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的顺序分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分级,最多分级。高度适宜级(S1)土地可持续利用而不受到重大的限制或限制很小,

6、不会显著的降低产量或收益,也不需增加额外的投资和费用。中度适宜级(S2)长期用于某种用途时,受中等程度限制,因而产量和收益减少,投资与费用则增加,但仍有利可图,但明显低于S1级土地。勉强适宜级(S3)持续用于某种用途时受到严重限制,产量与收益明显减少,投资增加,收支勉强达到平衡,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2)评价系统的等级:C 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表示方法用小写字母 如:S2m表示主要受水份限制的中等适宜性亚级的土地;S3e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强适宜亚级的土地;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时列出如S3me。注:高级适宜级(S1)

7、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2)评价系统的等级:1)土地适宜纲D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有细微差别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列于亚级符号后。,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在某些场合下增加“有条件适宜”的类别。表示:在纲与级间用C表示如Sc有条件适宜有条件的适宜再细分成级。一般情况尽量少用“有条件适宜相”,只在下列情况下才用:不满足某些条件,土地要划归不适宜或最低的适宜级不满足某些条件,土地适宜性很高这种有条件的土地只占整个调

8、查区总面积很少的比例。,1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注意: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全部评出纲、类、亚类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类和亚类,取决于研究区的范围大小和研究目的与深度。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域,它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居民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地区,FAO评价图上用NR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5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70年代后期开始更大、比较综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这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纲要的引进是分不开的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

9、若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元五级划分,所以是五级分类系统,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零级单位土地区:以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的区域差异共划分个土地潜力区: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共分个土地适宜类: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宜农牧、宜林牧、宜农林牧、宜其它用途、不宜利用的土地。,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两

10、种分类系统的比较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在利用方面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面不明确的地区,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土地资源等: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按照土地对农林牧三方面的适宜程度和质量高低划分,包括三个质量等。,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土地限制型: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同一限制型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不同和改造措施的不同,

11、而没有质上的差别。如:同一个土地等内,可划分出土壤侵蚀,地形坡度,土壤盐碱化,沼泽化等几个限制型,它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土地型的划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基本与FAO土地适宜性亚级同。,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土地资源单元最低一级分类单位。表明土地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3 对两个评价体系简评,A 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

12、,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3 对两个评价体系简评,B 不同:FAO纲中仅从适宜S角度分类,只有单宜;中国类型多宜。适宜范围: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4 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1)大农业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国宜农荒地评价、海南岛宜胶地评价、柑橘土宜评价、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毛竹和茶叶的土宜评价2)非农业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条件评价、旅游地评价等以河北省承德市和山东辛店为例,

13、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一)规划土地评价最重要的是与委托方协商:评价目标、评价所依据的资料与摄像、评价的区域范围及边界、评价为之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评价按两步法还是平行法进行、拟采用的适宜性类别、需要进行野外调查的范围和深度、评价的具体步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目标是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条件,也是委托者与评价者之间进行协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2)评价地区概况地理位置于交通情况、气候情况、地势、土地改良情况、人口及变动情况、生活水准等等 3)评价的资料与假设P1754)地理位置与市场及物料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土地适宜性,二 土地

14、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5)评价计划待评价的土地范围和边界;适于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适宜性评价的类别;所需资料的性质与深度;工作阶段划分,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总之,规划土地评价是任何土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目标和假设之后才有可能计划以后的评价工作,使各项活动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最后产生与评价目标有关的成果,同时避免无效劳动,特别是避免费用多,耗时间的野外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做出的某些决定,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对这些决定应该留有余地,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1 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1)土地利用大类和

15、土地利用方式:A 土地利用大类:在土地评价工作中,把没有具体指明土地的具体用途,而是能够进一步续分为多种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向,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B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土地的使用,产品输出只有一种多用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地块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但每种土地利用均有自身的产品输出复式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同一块土地,在同一时间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不同,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2)评价地区土地利用种类的确定一种情况是在评价之初就确定了土地利用种类,它出现在为按土地利用大类进行评价而作的定性调查中。第二种情况是在评价之初对土地利用种

16、类作大体的描述,根据评价过程中的发现再作修改和调整。,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2 土地用途要求 土地用途的要求是指决定某种土地用途产量和经营管理条件的一系列土地质量。对每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性(即对某种土地用途产生不利影响的土地质量)是与其要求同时确定的,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作物需求(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度、大田病虫害等);B.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以及区位条件等);C.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

17、等),例如2: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B.管理需求(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苗圃占地等);C.保护需求(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三)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调查,目的有两个: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另一个就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前者的成果是土地评价单元

18、的图件,后者的成果是每个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根据自然资源调查的结果以及土地利用种类和要求的确定,进行评价因素的选取和评价指标的确定,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两个重要概念: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与农林牧三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的土地质量(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

19、子(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2.土地质量的选择:在一个具体地区进行某一类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不必全部使用上述土地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种土地质量也不是只限于对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影响因此,在适宜性评价时,必须对土地质量有所选择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3.评定土地质量:在确定采用哪些土地质量之后,接着要对这些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如何评定土地质量呢?通

20、过土地性状评价土地质量。步骤包括:A.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评价因素的选择;B.排列选定的评价因子评价指标的确定;C.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A 评价因素的选取土地的自然属性对土地利用能力或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影响大小为评定尺度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选取的评价因素应当不同参评因素的选取随评价要求的不同而不同,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B 评价指标的确定:参评因素的分级 评价因素指标是指评价因素所代表的土地特性在量上的变化,它是评价土地质量的具体依据,应尽量做到数量化、标准化。分级标准:选出参评因素后,还要将每个参评因素的限制强度划分若干级。

21、,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C 编制参评因素的评级表 评级表是将参评因素结合形式及其指标的分级级位,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一种表示。评级表横栏参评因素名称;评级表纵栏限制性因素的分级级位;评级表中间各参评因素在不同级位下的指标;评级表中:限制性因素的分级级位越大,各因素的限制强度也越强;反之,级位越小,限制性越弱。,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土地质量评价表实例对农业机械的限制,评价表的编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一项关键的工作,指标要定得恰当,需要做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也可以适当参考农林牧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P183184S1S2的界限:玉米土层厚度80cmS3N的

22、界限:玉米土层厚度20cmS2S3的界限:较难确定,可参考其它因素确定,如产量、产品质量优劣和所需的投入作为参照玉米土层厚度50cm,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4 单项土地质量的综合:在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如果使用不止一项土地质量,那么在针对某一土地评价单元分别评定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后,还必须将它们加以综合,即评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方法介绍后叙,土地适宜性评价及调整方向:根据不同土地利用单元的条件(目前利用情况,主要障碍因素、目前利用适度情况),明确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湿草甸土下湿滩地,草地,排水不良,中度适宜,

23、人工草地,部分耕地,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更确切地说是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要求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的比较包括四个步骤(P185):“供需”的匹配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社会经济分析实地验证,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 土地用途和土地的比配 比配:把土地利用方式的描述同愈来愈了解的土地质量互相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叫做比配2 环境影响的估价:为了保护环境,土地适宜性必须在这样的假设上进行评价,即所建议的土地利用种类应是持续利用的。3 社会经济分析:定性研究,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

24、的程序和方法,(五)土地适宜性等级评定1 土地适宜性分类:投入和收益、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分析的评价结果和比配的结果相结合便可得出一个分类,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2 土地适宜等级评定方法(1)定性法:以专家、有经验人员、老农实践经验评定为主,依据评价目的、通过讨论、评议、评定选定评价因素和分级标准,对评价单元所具有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和分等定级。步骤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编制评级表(选参评因素,分级)定等级标准对号入座,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等级。,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将各别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极限条件法:如

25、同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做法那样,将级别最低的土地质量等级作为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即最小因子法,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2)定量法:是先将评价因素的指标数量化,然后再按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把计算结果作为土地评价单元的定级依据。将每个适宜等级规定一个数值,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定量法常用的有指数法、评分法、聚类分析法等。,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A 指数和法,对全部农用地划分土地类,然后对各土地类分别评定等级,相当于定性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选择参评因素确定参评因素指标确定参评因素的权重确定参评因素等级分类求指数划分土地等的指数和范围确定评价单元的等级,对每一个评

26、价单元的所有参评因素计算其指标之和。,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B 评分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土地类型单元与定性法同对参评因素按限制程度大小排列顺序,给分,闭合式:最好的为100,最坏为0。求出各评价单元参评因素的分数和。按总分的多少划分等级。,C 定量法优点:每项指标都有一定量概念,使评价具有可比性,较客观。缺陷:量在一定程度上搀杂着评价者主观成分,要想清除这种主观成分,只有在详细的定位观测研究下才有可能,加法举例:1995年杨立廷在冀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土地资源评价及利用 划分土壤类型:以地貌、植被、剖面确定:4类、8土属、36土种 土地质量评级 土地评价单元及评价因子的确定 以地貌划分第一

27、级土地评价单元,以地貌和土壤类型划分第二级土地评价单元 以坡度、土层厚度、土质、地下水位等12个因子制定限制等级,分为0、1、2、3共4个等级 土地质量评级:利用评价因子的限制等级对不同土地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将土地质量按优劣分为5级(表),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3 实地检验:(五)提交评价成果1 成果的表现形式文字、图表、数据2 成果的载体形式:硬拷贝、电子文件等。,实例介绍:,1 定性法之最低因子限制法:先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及单项评价等级再依据单项评价等级中最低的评价等级作为整个土壤的评价等级,用一级符号表示出来,2 评分法相加法 P=A+B+C

28、相乘法 P=ABC其他评分法在评价过程中,挑选评价因素,制定各因素的评价标准,按各因素分别评价的结果求得各项指数,是极为重要的步骤,这是最后计算生产力指数,获取评价结果的根本依据。评价程序与分等法无区别,(1)相乘法:以Sys和Frankart在非洲工作为例A 热点土壤形成和性质特点,认为土壤生产力决定于土壤剖面发育指数、成土母质指数、土体厚度指数、土壤颜色和排水状况指数、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指数、A1层发育指数6个因素B 对6个因素根据各自性质特点分别制定出评价标准,并用不同的指数值代表其对作物生产的适宜性程度,C 对指数的范围,前5项取1-0,为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时,生产力指数(6项乘积)

29、能取得100-0的数值,第6项因素的指数值范围是100-0。,(2)指数和积法赣中地区水稻土肥力评价方法,A 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指数值相对最低的B 指数值范围可知主要限制因素的强度有多大C 改良了主要限制因素还需改良什么D 肥力水平E 总指数,(3)加权指数法皖南丘陵地区红壤和水稻土的资源评价,(一)对纲要的评述FAO土地评价纲要特点(1)评价时使用了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关系;(2)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3)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使用面广;(4)可在较多尺度上使用。(5)对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评价(多宜性评价):为最优利用提供了可能(6)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非土地性质,三、对纲要

30、的改进,(二)对纲要的改进 尽管FAO 纲要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实践证明,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而言它有某些不足已有不少组织和学者对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代表性的有国际农林复合研究委员会的方案(1983)P1911)土地诊断和设计土地利用系统:一个土地单元和一个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一系列土地利用要求)相结合构成土地利用系统针对现有土地利用系统是否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比FAO更科学、更合适2)更具操作性3)整合性更好:,三、对纲要的改进,四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讨论,(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的实用性也较大尽管评价目的可能多种多样,但是评价系统的结构和方法步骤是大同小异尽管不属于经

31、济土地评价的范畴,但是在描述“土地利用类型”时不仅要涉及土地的自然属性,还必须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二)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1.区别:1)潜力:强调生产能力(农业、林业)适宜性:可利用能力2)潜力:按农业、牧业、林业、野生动物等顺序适宜性:无顺序,因地制宜3)潜力:考虑自然属性适宜性:考虑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4)潜力:土地性质评价适宜性:要求或提倡用土地质量,2.联系:单项土地潜力评价类似于单适宜性评价,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与土地潜力级互相转换互换的方法(p212-215):(1)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性质要求(表8-13)(2)确定参评因素(土地质量),并拟定分级标准(3)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转换成土地潜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