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265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论文: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教师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某地区某校的学生体质情况及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十年间该校小学生体质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主要致因有学校体育管理不到位、家庭体育观念薄弱、过分强调学生的智育发展、社会发展不均衡、地域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关键词:小学生;体质下降;成因分析1.前言 健康是当今人类生活当中的一个主题内容,而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引起了各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自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并在04年在全国铺开实施,历经八年的实践和总结,各地各

2、校均切实贯彻有关通知和文件精神,然而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据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近二十年内呈现下降趋势,虽身体发育和营养状况日益改善,但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能够发现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故对某校进行数据收集和问卷调查,试图从中找出导致体质下降的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措施。2.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 我校160名五年级学生,其中男、女生各80名。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等,检索和收集有关体质健康

3、测试、特征、现状和成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访谈的结果进行收集有关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2.2 教师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小学的体育教师、部门负责人及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了解,并为研究框架及计划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2.2.3 数理统计法对统计数据运用EXCEL200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制作数据表进行分析。3.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3.1.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描述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指标通常有身高、体重、体块指数等,由于学校在这方面仅对身高及体重进行了不间断测试,因此,在研究中只能从身高和体重进行总体说明和比较

4、分析。为了能够对学生体质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故取2000、2005及2010三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3.1.1 身高身高这一形态指标虽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生活、饮食等物质条件的丰富和改善也使得身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表1: 我校三个年段的小学生身高测试结果年段组别平均值(cm)最小值(cm)最大值(cm)2000年137.8126.3147.72005年141.4129.1158.52010年145.7130.8160.3 从表1可知:学校在十年中采集的三个阶段的身高数据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增态势,学生身高随着年段的不同,其身高数据逐渐增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数

5、据进行两两比较发现:2000年与2010年两组数据呈现显著差异性,而2000年与2005年、2005年与2010年则并不呈现显著差异性。从与几位老师访谈得知,小学生的营养水平越来越好,家长们在对小孩的生长条件上提供了很多便利、完善的家庭支持。同时,小学生们的生长规律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当前小学生的发育往往要早于以往的学生,呈现出早熟的现象。在身体指标上身高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早熟标记。 因此,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小学生的身高逐步增高,增高成因有家庭因素、营养因素和自身发育成熟的因素。3.1.2 体重表2:我校三个年段的小学生体重测试结果组别平均值(kg)最小值(kg)最大值(kg)20

6、00年38.531.744.72005年40.935.546.82010年41.133.649.3 体重是描述人体的横向发育的指标,也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学生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从表2可知:体重数据的变化与身高数据有类似的方向,即体重数据随着时间变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其增长幅度并不大,经两两比较发现:三组数据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虽然均值之间呈现递增之势,但并不明显。3.2 小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 学校五年级学生的体育达标项目分别有50米、实心球和跳绳三个考试科目。其考察目标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由于这三项素质是身体素质中最为基

7、础的素质能力,故而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考核中会给予体现。在本次研究中,拟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的五年级学生体育达标项目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是否有显著差异性,结果如下: 表3: 我校三个年份的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两两比较情况95% 置信区间(I) 组(J) 组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下限上限2000年2005年4.63.474350.197-2.528811.72882010年8.60000*3.474350.021.471215.72882005年2000年-4.63.474350.197-11.72882.52882010年43.474350.26-3.128811

8、.12882010年2000年-8.60000*3.474350.02-15.7288-1.47122005年-43.474350.26-11.12883.1288备注:“*”.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从表3可以看出:2000年份的达标成绩与2005年并无显著差异性,而其与2010年份的成绩对比,却有着显著不同,P值为0.02,P0.05。而2005年份的成绩与2000年和2010年两组成绩均无显著差异性。但从均值数来看,其情况与身高、体重成反比,随着年份的靠近,学生达标成绩则越来越差。这一趋势在十年的范围来看,颇为明显。4.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体重、身高及达标情况可以看

9、出:在近十年来,该校学生虽然其身高体重在不断增长,但身体素质却在下降,甚至从教师了解到近几年学生的肥胖率有显著提高,身体体质情况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提供解决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实施途径,研究拟从学校、家庭、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依据。4.1 学校因素 学校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这一对象的主体,其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其影响意义十分深远。而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宗旨和体育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安全教育观念被片面放大甚至曲解;随着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儿童的恶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对

10、此十分重视,频繁发文对地方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督促和监控,从各方面深度排查和防范相应事故的再次发生并且将事故责任进行坚决追究。对于上层的这一精神指示,一些学校为规避责任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则将安全提升到了一个影响到正常教学的高度。实际上安全的确应该被视为第一要务,然而,过度强调安全则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执行,如体育教学中的体操项目,学校在发现体操课当中存在一些有可能造成学生损伤的环节时,其一律禁止体育课中实施体操内容,甚至连单双杠也全面禁止。这就过度的干预了教学次序,使得教师不能充分施展才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 其次,体育课的教学管理上也存在被其它课程挤占的现象。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11、的地位较低,不少文化课老师认为在学习紧张期间,体育课可以被挤占而进行文化课程的补习和授课。实际上,这就侵占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权利,而进一步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甚至会对学生体育观念造成影响,认为身体锻炼并不重要。4.2 家庭因素 学生的生活相对较为简单,而其生活空间也比较单一、狭窄。因此,对于其成长发育的影响也仅仅限于家庭、学校这两个因素。而家庭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十分重要,甚至起着主导作用。父母等家庭成员通常是小孩接触的第一导师,其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个性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去学习和模仿。而人的幼年及儿童时期是其形成最终性格和个性特点最为重要

12、的阶段,一旦孩子被父母的不良习惯影响,其危害可能将是终身的。而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健康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认为孩子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而对于身体素质上很少提出要求,认为那是没有必要的。其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将学习成绩搞好,身体素质无需过多投入,甚至认为身体练习仅是一种“玩耍”。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孩子很难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锻炼身体、积极练习,其身体素质下降严重,而相反由于身体运动和活动过少,肥胖现象则随之增多。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劳动素养也较少提及,没有从小建立孩子的劳动观念,致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娇生惯养”的现象。4.3 社会发展及有关政府等因素 机械化、电

13、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生活中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体力支出降到很低的限度。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身体机能退化的代价,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督导检查在某些方面不到位,这些法规及其它相关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造成了体育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和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象共存。4.4 地域与经济的影响因素 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的体质健康的某些指标就会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学生体质现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

14、而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体质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体质又相对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经济因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应是“双重的”。首先,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其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高糖、高脂和高热量的膳食的出现直接导致学生身体机能下降和肥胖症的出现;其次,由经济疾速发展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出行方式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运动时间的减少及运动量的不足,从而造成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5.应对措施5.1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是让学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前提。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活动安排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难

15、以得到保证,就拿课间操来说,总共20分钟,除去集合等时间,实际用于做操的时间不足10分钟,除此之外的活动课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 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实行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学校必须从校本课程的高度来确立阳光体育运动的“法定”地位,把上午的课间操30分钟和下午课外活动3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阳光60分钟”时间,活动时间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从课程的高度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5.2 家庭

16、方面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应积极改变家庭成员对于体育的观念和认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像关心、支持孩子学习一样支持、督促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给孩子充足合理的体育锻炼时间。调查表明,如果家长喜欢运动、锻炼的,他们的孩子90%都是喜欢运动的,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周末家长不妨和你的孩子一起踏青、登山、打打羽毛球、篮球等,寒暑假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锻炼计划,让你的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和监督他锻炼身体。这样不仅能使你的孩子身强力壮,而且还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和自控能力。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孩子一般都认“死理”,他喜欢的事情,不用家长催促,他自己就会做得特别好;而他不喜欢的

17、事情,即使在家长拳头的权威下,他也会怀着应付的心态去做。所以,家长不妨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想办法调起他的“胃口”,引导他去锻炼身体。世界上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的父母。只要父母积极地开动脑筋,用心地去思考,即使有点懒的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运动。其次家长多学习营养常识,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5.3 社会方面全社会都应更新观念,响应中央号召,切实的把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一件大事对待,克服急功近利、智育第一的思想,明确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把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与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18、和一大批体育骨干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等一系列任务分解、融合。5.4 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跟随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让青少年健身做到家长支持、学校引导、青少年有意识,更要有场地设施可用。6.结束语 研究发现:学校在十年中采集的三个阶段的身高数据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增态势,学生身高随着年段的不同,其身高数据逐渐增高。但体质达标成绩却逐年下降,尤其是2000年与2010年十年间的成绩差距较大。学生体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学校体育管理不到位、对体育课程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二、家庭体育观念薄弱、过分强调学生的智育发展;三、学校体育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的学生肥胖现象比比皆是;四、地域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学校体育及学生体质变化的因素之一。参考文献1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制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