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267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问题的建议案 (年月日政协市第六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一方面使得生产要素(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扩散和聚集,另一方面使得分工和创新日益复杂化,更急迫地要求集群式研发和生产。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思路后,各地谋划崛起之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成为首选。根据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科技部科技攻关资助项目)蓝皮书对产业集群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研究,可以说,产业集群是我市和谐崛起的一条希望之路。为此,市政协从今年月

2、开始,组织开展了“产业集群”课题调研。通过认真学习、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市政协课题组、市政协相关委员活动组和县(市)、区政协共提交了份调研报告,市政协第次常委会议认真进行了协商讨论。 市政协常委会议认为: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株洲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建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将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纳入我市“十一五”计划;认真研究我市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在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中,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各自的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深化认识,明确目标 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

3、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市委关于“产业兴市”要求的提出,表明我市在工业化道路上经过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过程,进入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聚是各种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整合、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产业的理念、集群的思维,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市走新型工业

4、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扬长补短、产业兴市、科技引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坚持以“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升”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市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技术、产品品牌效应与营销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产业集约发展、资源充分利用、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走出一条符合市情、节约资源、低消耗、少污染,具有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符合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

5、道路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子,为建设和谐株洲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年,形成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来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能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及相应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切实抓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产业集

6、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心城镇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首先,出台“市重点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基本思路”,并在全市广泛征求意见;其次,根据确定的“基本思路”,公布“市重点产业集群名录”(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再次,根据确定的“市重点产业集群名录”,逐个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产业聚集区域和产业集群。在市区实行产业集群高端战略,布局高技术密度、高资本密度的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规划中,坚持产业选择的高端化,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

7、、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坚持主体选择的高端化,发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路径选择的高端化,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式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县(市)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人力资源充沛,应抓住产业集群低端,依托中心城镇,布局技术密度和资本密度不高而劳动密集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引导企业扎堆,相互模仿形成的、进入门槛不高,起步成本较低,并能较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乡镇,争取形成一批“小产品大市场”、“小概念大前景”、“小企业大协作”、“小集群大作为”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域。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相邻行政区域产业要素和产业链

8、节的作用,作为一个集群整体予以规划为我所用。 三、拓展途径,引导集聚 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产业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产业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集群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9、。工业园区不一定能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必然会形成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的发展纳入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推动园区开发经营实体化、园区建设投融资市场化,园区经营建设由政府办园向企业办园转变;政府职能由办园向立规矩、定规划、抓环境、搞协调转变。试行“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制定项目“能级标准”、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及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

10、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杜绝项目进园的“兼收并蓄”,防止各园区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制止把工业园办成中药铺。 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中部崛起”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

11、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创造

12、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最大限度发挥我市既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湖南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的市场效应。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

13、,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在株的企业集团和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株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

14、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市。继续办好炎帝节等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治污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下大力气建好循环经济园,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

15、实现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促进企业开展环境标志认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四、强力支撑,全力保障 拓展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瓶颈。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试行产业集群“联合贷款信用担保”。努力争取将我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纳入国家开发行专为中小企业创办的“开发金融”范畴。鼓励一切非银行金融制度的建立。尝试设立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正确认识民间借贷的作用,放宽限制,引导民间借贷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在本地民间资金不足的现状下,借重我市的温州商会,引导温州的民

16、间资金来我市开展民间借贷,促进我市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科技平台,推进技术创新。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式技术中心。科技三项费用应优先用于产业集群内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

17、长效机制。 发展中介机构,完善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

18、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苑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先培训、后创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完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鼓励劳动者岗位成才,对荣获全国性称号的劳动者,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注重人文环境,营造发展氛围。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和集群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征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将企业征信列入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行业信用档案,开展服务联合征信和企业信用评估评级,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