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272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姓 名: 王芳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61 学 号: 2216103 指导教师: 戚晓明 职称: 助 教 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 芳 指导老师 戚晓明摘要: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是近几年在我国农村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的组织形式。随着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成果斐然;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有效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国内外

2、以往的研究进行整理,通过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趋势、思路等方面的分析,从而指出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存在的局限,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关键词:发展模式;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发展思路;制约因素Research Summary on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ic Organization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Wang Fang Tutor Qi Xiaomi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caused widespread

3、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It reduces the bargain cost between the dispersed farmers and the other bodies in the market,increase the regimentation degree of the farmers,so they become to be the new style that promote the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s economy and the farmer

4、s income.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alo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sts to study gradually thoroughly,the achievement is striking;But simultaneously also has some insufficiencies,promotes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with difficulty.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analysis to th

5、e domestic and foreign former research to reorganize.This paper explore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rur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constraints and so on ,with the aim of conducting the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Development Model;Theoretical Research;Developmen

6、t Trends;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Constraints当前,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市场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加强农民间的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战后,合作运动已成为全球性浪潮。如今合作经济已遍布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其中农业领域的合作社发展最为迅速,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水平不断加强提高的历史,相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在起步阶段。通过对农村合作社的综述,研究国内外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我国农村合作社发

7、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对策,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广泛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对于加快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可以起到日益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对于促进和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 国外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国外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文献有许多,主要有对其模式的研究,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发展问题及趋势等内容。总的来说,从研究的层次来看,有基于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微观研究,也有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宏观研究;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有基于对

8、某个国家某一地区的研究,也有世界性的研究。(一)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研究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综观国外的组织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1.欧洲模式以德国、法国、丹麦为代表。欧洲是世界合作组织运动的发祥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合作经济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西欧农村合作组织是连接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主要中介组织之一,是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对话的政治集团,同时又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纽带。1们与政府有较多的直接关系,或者成为政府执行某项政策或达到某个目标的渠道,财政支持、税收待遇、

9、信贷控制则是政府实施影响的有力工具。2欧洲农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以某一产品或产品的某种功能为对象组织合作社,如小麦合作社、奶牛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或供销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减少中间环节,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共同使用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工具的利用率;在融资方面互助合作,积极争取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欧洲的专业合作社一般规模都比较大,本身就是经济实体,具备了规模优势,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正在逐步增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德国合作社都建有区域合作社联盟和全国合作社联盟,能更好地为成员提供服

10、务,维护成员的利益。法国农村合作经济包括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和信贷合作三方面。法国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指流通、服务和生产领域的合作社。通领域的合作社在农村合作经济里占有主要地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等起着巨大作用。22.美加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巴西的大农场为代表,在大农业基础上采取跨区域合作社模式,这类合作社主要是跨区域联合与协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农业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体、联营制等,以共同销售为主,一般一个专业合作社只经营一种产品,对该产品进行深度开发。3这种开发不仅包括销售,而且包括运输、储藏,以及产品

11、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充分体现了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特点。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其运作遵循三个原则:(1)使用权拥有原则;(2)使用者控制原则,合作社实行企业化运作,由全体成员民主管理和控制;(3)谁光顾谁得利原则,也就是合作社赚的钱。在美国,政府对合作社主要起保障和协调作用,政府只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服务型政策上。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的特点:一是种类齐全。从合作内容上看,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分为:供销合作社,也称农场供应合作社,包括供货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主要职能包括供应和销售两个方面。信贷合作社,美国的信贷合作社由1916年成立的联邦土地银行、13

12、个合作社银行(包括12个地区银行和一个中心银行)和生产信贷协会三个部分组成。服务合作社,除上述两类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以外,在美国还有各式各样的服务合作社。4二是管理科学。从宏观角度看,合作社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农业合作社管理局(ACS)、农业信贷属(FCA)、全国联社和地区联社。从微观角度看,合作社内部的经营管理主要采用股份制的管理方法。三是活动宗旨是为社员提供服务。农业合作社是为社员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组织农场主走入市场,并协调其与工、商的协作;第二,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再生产机制,维护农民的利益;第三,推动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四是利

13、益分配方式明确。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遵循盈利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农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通常采用“惠顾返还式”方式。同时,如果合作社经营中出现风险和亏损,社员也应按比例合理分担。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它发端于农业部门,以为农场主提供服务为宗旨,具有鲜明的经济特征,不太受政府的控制。当然,美国的农业合作社也有缺陷并面临挑战。但总的说来,它在组织个体农户进入市场,在建构庞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完备的一体化农业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并且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不可动摇。当我们在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失败的尝试之后,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

14、提供一些启发和有益借鉴。3.日韩模式以日本、韩国、泰国、印度、以色列、印度为代表,以综合性合作社为主。这类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综合性的农协与专业性的农协两种组织机构并存,采取计划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运营方式,采取政策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制度机制。作为一种合作经济体系,在发挥其制度功能的同时在很多方面还承担着执行政府的农业政策、并保证其贯彻落实的重大作用。5日本的合作社称为“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一个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属于半官半民的组织。综合性合作社的功能涵盖生产、销售和多种业务,政府对农协给予了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因此日本的农协具有二重性,往往成为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工具,同时也在一定

15、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的农协组织结构十分严密,包括中央级、县级和基层,基层农协分为以农户为服务对象的综合农协和以特定生产者为对象的专业农协,农协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也具有一定的计划指导功能。在日本,农民普遍参与农协,农协提供的服务具有综合性,它在减耕政策的执行、农村土地利用、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宣传等方面,通过协助、指导等方式,事实上起到了协助政府进行农业政策执行的关键作用。(二) 国外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国外农村合作社理论研究国外农村合作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对国外农村合作社思想渊源的探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农村合作社理论研究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国外

16、农村合作社功能的观点介绍。早期的合作社,如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是产业工人的合作组织,所以,创立工人合作社的观念可算是现代农村合作社思想的源头。其中,魏特林的合作社思想受到学者关注。他认为,应当把所有的工人和小业主团结起来,以对付共同的敌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应当建立在有技术的工人的合作努力的基础上,而这些工人又应当居住在同一个居住区。魏特林的合作社思想及其合作社实践活动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推动工人运动以及共产主义运动中建立合作社。二是把合作社作为工人阶级坚持罢工和斗争的一种物质手段。三是在合作社的具体形式上有所创新。其合作社不仅包括生产型的、消费型的,而且还包括金融型的和娱乐型的。魏特林的一系列努

17、力和活动对美国以后的合作社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合作社理论的研究有两种。一种从合作社厂商微观理论,合作社与竞争、垄断、寡头的关系,以及合作社的公共品属性等方面出发,阐述了西方合作社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揭示其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合作社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逐步转向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合作社的研究目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对合作社往往只是表示赞赏、或者是批判,并不进行实证研究。第二阶段,逐步对合作社经济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寻找合作社经济的内在缺陷和失败的必然性。第三阶段,研究合作社经济成功的原因,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经济、实

18、现合作社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个阶段的研究目的还有三个更为重要的特色:第一,把合作社经济与“民主经济”或者“经济民主”联系在一起;第二,由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同时也参加合作社实际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第三,把合作社与推行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反对独裁的和非民主的制度、推动市场自由化,甚至与援助原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完成农业转型、与化解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内部种族冲突结合在一起。另一种研究对分析农民合作社的正式经济模型进行了分类介绍。该研究认为经济学界对于农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从公司拓展理论、联盟理论以及契约联结理论等三个理论框架展开。作研究合作社理论的方法已从较规范性的新古典主义模型方法转变至了行为假设的

19、契约和联盟理论方法。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日本学者山田定市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山田定市认为,循环型区域系统的构筑需要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日本农协是综合农业合作社,但其主轴是金融、流通、加工和消费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事业很少。农协如果想积极地介入农业的多样性功能,就应该在土地、水资源等区域资源的管理和运营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构筑循环型区域系统需要包括农业和农民在内的、广泛的区域居民各阶层的帮助和合作。山田定市的另一个观点是,合作社在构建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单是某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是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当事人的共同责任,其中农业合作社的

20、作用特别重要。6上述研究使人们对国外农村合作社理论及其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部分理论结论可供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社时参考。但这些理论及观点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社实践产生的,与中国的经济现实有很大差距。所以,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有必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及其转型经济的特征进行理论创新。(三) 国外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研究虽然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多样,但是基本特征是一致的,那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成员享有自愿参与和退出的权利,采取分红制。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即遵守罗奇代尔原则。在保持着这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农民合作组织不同类型的出现说明农民的

21、需求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的。不同的时代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功能多元化为了满足农民需求的多样化,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也趋于多元化发展,社会职能日益突出,政治职能逐渐加强,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就使得农民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开来,如有些国家的合作组织也开始从政治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并且以立法的方式来保护农民的利益,有些农民合作组织的工作包括分析立法、为农民提供信息、明确农民在立法中的需求,并通过与国家政府或者国会的官员进行沟通,借以为国家的立法来提供参考。7有些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是提供技术

22、支持,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如丹麦的农民联合会和小农场主协会,这些协会在技术上和职业技能等多方面为协会中的成员提供帮助和支持。第二、形式多样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异彩纷呈,这是国际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另一个新趋势。目前,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还将其范围和内涵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如消费、住宅、金融等领域,几乎涵盖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生产、销售、生活、公共物品供应等各个领域。国外农村合作社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教育合作社等上十种类型,并且数目巨大。如在意大利的特伦蒂诺省,合作社的类型有5种,包

23、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生产、劳务、服务类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如墨西哥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巴西有3000多个,美国更多,达到47000多个。在多数欧美国家,绝大多数农民都是合作社社员,如荷兰的大部分农民至少同时参加3-4个合作社,农民收入的60%以上是通过合作社实现的。法国90%的农民都参加合社,有的国家,如传统农产品出口国丹麦几乎100%的民都加入了合作社。8第三、政府关注和支持力度的增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而政府就是这个外部环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组织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并且从不同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政

24、府的这些努力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帮助体现在税收的减免、信贷提供的优惠政策、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空间的扩大,以及立法对农民合作组织的保护等。第四、 经营机制逐步完善,组织体系走向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始放弃了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原则,出现了向赢利企业发展的倾向。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合作社的具体行为上,而且在有关部门的法律规定和法定的合作社示范章程中也都有所反映。现代合作社引入了股份制,形成股份合作社,向社会发行股票,同时,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企业家或专家负责制,开展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例如日本。为

25、了适应国际贸易体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合作社开始打破地域限制和成员身份限制,走向开放,例如瑞典与挪威、芬兰、丹麦的合作社联合,组建合作社跨国集团。9第五、 发展系统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展的层次性上。有些国家现在已经具有全国性的专业或综合的农民合作组织并形成上下的体系。但是在体系中的各层次间经济上是相互独立的,虽然上级有对下级具有指导和管理的职能,但相互间不存在行政指挥关系和隶属关系。二、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组织载体,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的农民专业合

26、作组织则在山东、浙江、湖南等地发展较快,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农业产业化进程都有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当前引领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其余各地区包括江苏在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在迅速发展当中。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国内各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和重视更加与日俱增了。(一) 内涵及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迫切性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更多的人是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

27、度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者持这一观点,甚至认为是根本的原因。曾宪影、李钦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客观环境,解决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民选择合作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10范小健则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归结为适应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客观需要。11张晓山认为,在产业化经营中发育农民专业合作可以降低并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获取规模效益;可以为农户提供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他认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

28、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郭红东等通过对浙江省慈溪市的农业产业协会调查后指出,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载体重点发展。12黄祖辉、徐金海等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意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分工的有效交易协调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13苑鹏提出,农业企业化是21世纪初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新亮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是农民企业化的有效载体。14赵继新从农业生产的特点认为,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多个层次,但最本质的一点是不能脱离自然的制约。综合起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

29、分散性、滞后性等,而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单个农户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因此,规范、专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成为必然选择。15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农业生产的特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发展理论、政府职能角度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廉高波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有助于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黄祖辉等则指出,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改善其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是农业生产更好的适应市场化需求,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13马彦丽提出农民专业

30、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何爱民、洪德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地概括,指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生产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平台,有利于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力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提供了个有效载体,有利于增强新农村建设“造血”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反映农民诉求、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做到“以农民为本”。(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的探索傅晨对新一代合作社制度变迁的起源与创新进行研究和评述,尽管新

31、一代合作社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案例,在我国是否有生存能力还有待于实践检验。16范小建认为,中国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大体有两种:第一,大综合、大合作的思路。即供销、信用、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社区合作融入其中。第二是分而治之,在现有的基础上各自完善和发展的思路。即社区性合作组织、专业性合作组织、供销社和信用社等自成体系,长期并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政府分别逐步加以规范,使其尽可能作为独立的财产主体,明确相应的法人地位和责任形式。11向东梅、陈德提出,现阶段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一是基于某个专业(产业或产品) 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二是社区农民协会模式。三是

32、股份合作模式。以股份形式汇集各类资源;劳动者互助、分工协作。17韩淑明在分析山东潍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成效与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股份合作社是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18发达国家的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欧美的大型专业合作社,此类合作社产业产品较为集中;另一种是东亚地区的综合合作社,此类合作社产业产品集中度低于前者。 夏英和牛若峰认为,构建发展规范的合作组织关键在于三大支点:制度、主体、环境。他们提出“尊重基层和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从当地实际和不同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寻求合作组织的最佳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后较长时间内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思路。但这不排斥合

33、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两者并列,才能将各个有利因素调动起来,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各项功能。”19喻国华概括分析了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特点,主要有生产型合作组织、加工型合作组织、流通型合作组织。从上述各学者观点可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思路模式无外乎两类,综合模式与专业模式,两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制度安排,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发展模式从其具体运行看有一定效果,然而对各类发展思路模式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的比较研究较少。20(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及理论探讨孙亚范以江苏省为样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发展、运行状况、制度特征等进

34、行了实证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农业市场化进程中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机理和约束因素。21黄祖辉以浙江省66家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数据为例介绍了浙江省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然后在回顾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从能力和关系的全新视角研究农民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构建了一个关于剩余控制权的理论框架。得出的结论是,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格局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是竞争导向的,能力导向的,所以,其治理结构必然是关键性生产要素所有者(大户农业企业或一些相关组织)主导的。22黄祖辉、徐旭初等通过对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产品特性因素、生产集群因素、合作成员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是影响农

35、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因素。孙亚范则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指出合作社文化的基础是人文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进而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价值观念制约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1张晓山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行为的因素。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依托对象、内部结构、内部规章制度、合作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会对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潘劲则运用解剖麻雀的方式,以上海市蔬菜加工与出口行业协会的组建为个案,得出目前我国民办农产品协会发展中面临的处境与政府的强控制力有关的结论。23郭红东、将文华通过 对浙江省农户的实政研究,指出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

36、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六组:第一,农户户主个人特征,指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及年龄。第二,农户家庭特征,指农户的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第三,农户的农业生产特征,指农户的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种植历史。第四,当地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是指农产品市场的完善程度,具体体现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的顺畅程度等。第五,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第六,农户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地区规模化水平。24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社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健全内部各项制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

37、分配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农经管理部门、监事会、会员等多方加强监督;四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五是加快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进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保障。六是加强培训,引导农民走新型农业合作道路,提高他们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四)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问题。如尤庆国等认为,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财务运行异化、组织运行不规范的问题;25郝小宝认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内部人控制、产权制度残缺、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等问题;26张开华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38、健康成长必须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27赵凯认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还不甚健全, 廉高波也持相同观点,并且认为这和合作社的产生方式有关,由于合作社的发起人是当地的“能人”或村干部,依靠的是家庭或村落的亲缘和地缘关系,造成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成立时没有章程,或者只有简单的章程,责权利不明确,缺少符合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规则。另外,内部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使内部事务民主化管理成为空话。28赵慧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产权不清晰和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合作组织中缺乏富有奉献精神又有经营能力的管理队伍。此外,廉高波、王俊厚、孙小燕还通过数字

39、的列举,探讨了服务功能单一、地域跨度小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约影响。 三、结论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国外的研究,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就目前国内的研究而言,通过众多文献可以发现,主要是集中在概念与类型、问题与对策这些方面,而具体的研究则比较少,许多关于某个具体地点的个案研究,往往也是忽略了具体细节的探讨,仍然是顺着原先设定的大框架进行研究,而真正地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发展的具体状况的研究则不多。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较快,但即使在这些地区,它的发展还有非常欠缺的,人们对于它的认可程度

40、远不及西方国家,就学者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我国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的研究很匮乏,许多都是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略微修改下形成的,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就必须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正如,众多文献中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研究的较少,面对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缺乏活力,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都还需要加深研究,探索出一些内容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最后,在研究过程中,偏向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则很少,如对某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就比较缺乏,没有以相应的数字证明它的作用,因而很多研究呈现给读者的印象是感

41、性多于理性,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加大力度对具体的个案进行研究,用数据向广大农民朋友证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魅力。参考文献:1 潘劲.国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0(4):46-47.2 胡宗山,付强. 国外农村合作社:历史、经验与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5):104-107.3 吴洁霞,韦小鸿,唐秀玲.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4(4):289-294.4 衷言.国外的农业合作社J.乡镇论坛 ,1997(11):45.5 郑有贵.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一个发展壮大的制度平台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的

42、思考和建议J.农村经营管理, 2005(5):13-16.6 山田定市.日本合作社在经济转换期的作用J.农业经济,1999(10):45-47.7 赵维清,白秀丽.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5):46-48.8 高继宏.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机制创新J.世界农业,2004(10):8-11. 9 Michael C. 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

43、omics,1995(12):115-158.10 曾宪影,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8):48-51.11 范小健.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4):9-14.12 张晓山.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村合作经济,2003(2):5-7.13 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管理世界,2000(8):4-8. 14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化的有效载体J.农村经营管理,2003(5):4-7.15 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

44、04:112-12616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73-80.17 向东梅.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6(6):118-119.18 韩淑明.契约化村级事务管理有益尝试J.农村工作通讯,2008(8):35-36.29 夏英.农村合作经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4):7-12.20 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6(1):53-54.21 孙亚范.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和启示对江苏农户的实证调查与分 析J.江苏社

45、会科学,2003(3):204-208.22 黄祖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一个分析视角:基于农民企业家报酬的考察J.管理世界, 2006(1):75-82.23 潘劲.农产品行业协会:官办向民办转制以上海市饲料行业协会的改革为例J.调研世界 2005(3):41-52.24 郭红东,将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 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4(5):29-31.25 尤庆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9):4-9.26 郝小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与治理结构分析J.理论导刊,2005(4):51-54.27 张开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5):62-66.28 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8-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