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新区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新区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高新区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高新区建设的初衷即被赋予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就是要通过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发挥高新区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周边地区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创新驱动、科技发展的高地,形成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群体,成为了我国区域创新的核心载体,我国改革力度最大、创新环境最优的区域。“高”与“新”已经成为高新区对外独特的名片,如何做足“高”“新”文章,向着更高更新的方向迈进,各大园区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一、先进园区的特征1. 完善的产业集群分布。通过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产业集群的雏形一
2、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集群内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将带动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的引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 适合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这套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关键要素,一是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起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中介及各类载体、政府乃至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多方紧密合作关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孵化器等创新载体资源丰富,积极搭建各类战略性创新平台,全方位整合相关科技创新资源,开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建立起有利支撑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术源头;三是高端人才引进,国内发展速度快的科技园区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开始围绕人才做文章,推出
3、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计划或措施,这些人才政策对吸引高层次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3. 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国内高新区均采取“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从国内发展好的高新区来看,都拥有一套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园区管委会的工作通过面向企业、面向大学机构和研究机构、面向各类创新载体平台,由政府牵头鼓励建立创新载体和合作平台,并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作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给企业以充分的自由配以市场环境。二、#高新区“高”“新”现状表现#高新区从建区以来一直坚持走“高”
4、、“新”之路,依托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新区深入创新驱动战略,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方面更加凝成合力、聚焦高新、引领示范,致力于走出园区特色发展的新路径。一是产业特色逐渐鲜明。依托#软件园、生物医药谷、北斗产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IC设计、电子商务、电力自动化及交通信息化等细分产业优势明显,集聚了南瑞集团等多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厚积薄发,尤其是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生物医药谷的特色产业,全市排名前50的医疗器械企业三分之一以上
5、已在园区集聚;北斗产业蓄势待发,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四大北斗产业基地之一,依托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位置网、北斗检测中心、地基增强网等三大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产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二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国家与省级重点学科73个、重点实验室43个,并建有东南大学等6家大学科技园。拥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等8家科研院所,两院院士18名。创新能力突出,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0件,专利产出近三年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4家,国家、省、市级的工程技术
6、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1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上工业产值70%。园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5%。孵化培育体系完善。拥有国内首个留学生创业园、江苏省内首家创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孵化器3个,并设立了“创业苗圃区”,已累计孵化企业近800家。高层次人才集聚。园区拥有人才资源总量10万人,累计培育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55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31人,以及江苏省“产业教授”、“科技企业家”、“企业博士聚集计划”以及“333人才工程”等百余人。三是产城融合雏形初显。近年来,通过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赛事的带动,园区的整体环境面貌
7、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格局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园区周边片区城市化形象和园区内部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莱福城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新城地产、朗诗等品牌地产在园区的房地产项目陆续交付,园区内的居住人口急剧增加,由过去单纯的产业城正在向宜居宜业的新城逐步转变。三、几点建议下一步#高新区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创建新机制,积极适应转型发展新常态,跳出传统思维定势、摆脱原有路径依赖、着眼长远发展需要,以强化科技创新加速高新区的崛起。1. 明确战略发展定位按照“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努
8、力建成#科技含量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创新先导区和城市功能品质优良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集约利用土地,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提升人均和地均经济贡献度上下功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和江北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 确定产业发展目标软件、生物医药、北斗三大产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打响品牌,每个主导产业打造23个龙头或骨干企业,将产业上下游进行科学串联,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群和产品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产业方面,要成为中国软件名城“特
9、色北翼”、“崛起高地”、“标志示范”,努力将#软件园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小分子药、医疗器械,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健康服务与生命科技名城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北斗产业方面,全力培育北斗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北斗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北斗产业基地和行业应用示范区。3. 全力做强发展内核做强发展内核必须培育新动力,概括地讲就是“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一是健全服务创新支撑新机制,以服务创业创新为主线,整合、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稳步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线,建设一批协同创新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探索科技金融创
10、新发展新模式,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在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企业信托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及金融服务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鼓励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锻造新技术,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同时,扶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形成一批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4. 集聚保障发展要素 以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
11、口,实现内部运行的“高效率、高标准、高能力”。一是通过完善工作督查机制实现高效率,把重要工作、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督查督办的重要内容,采取明查暗访、跟踪督查和随时抽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的动态进展、措施办法和成绩经验,反馈工作落实情况,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强化管理服务机制制定高标准,结合新一轮综合改革,进一步压缩管理层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科学设置岗位。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使企业在高新区内得到高效、便捷、优质服务。三是通过强化绩效考核机制体现高能力,全面推行企业化绩效考核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重点任务的考核力度,科学评价部门和干部工作实绩,激发干事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