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294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王玲(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10级2班)摘 要:茶产业是商南县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面分析了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产业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茶园、科技创新等建议性对策,以期保障商南茶产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南;产业化;规模效益;品牌战略一、绪论茶是源于我国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以其神奇的功能与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

2、大众化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几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1,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700mm1500mm2。年照时数大概1973.5小时,无霜期216天左右3。土壤肥沃充足,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空气无污染4,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区位于秦岭生态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环境、生态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差大,高山茶叶

3、内营养积累丰富,茶多味浓、耐泡、品质好,属于健康绿色饮品,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商南原本无茶,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茶叶的试验、引进和推广工作,于1970年试验成功,期初,在浅山平地地区推广和发展,将茶叶培植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成为我国西部新兴优良茶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二、商南县茶产业的发展简史商南县不产茶,只是有少量零星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原西北农学院张淑珍开始引种试验,经不断研究探索,于1970年实验成功,开始在商南浅山坪地地区发展,经过40

4、多年的努力,目前,茶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最北部的新兴茶区,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1. 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阶段商南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引种试验、大发展、受挫折和产业化发展等五个阶段,具体特征5如下:(1)自然生长阶段1960年以前,只有零星少数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任其自然生长。(2)引种试验阶段商南县从60年代初开始由县林业站技术干部张淑珍负责茶树的引进栽培。1961年秋育茶苗2hm2,100多株,1963年移栽到二道河大队,当年全部死亡,19631966年,每年育苗2hm2,均未栽培成活,1967年从紫阳购种10kg,在县苗圃育苗2分地,把这些苗

5、木留圃建园,长势良好。1970年首次采茶1.9kg,1970年在茶坊村山坡种茶1亩,获得成功。(3)茶叶的发展阶段由于多次探索,引种试验成功,经多次实地考查、调研和分析,写出了项目考察报告送县委政府,引起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及时召开了商南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茶叶工作会,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1970年到1982年,商南县茶叶产量得到了发展(如下图所示),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茶园面积2.7万亩,茶叶产量也是逐年提高。但这期间茶叶发展属粗放性发展阶段,茶叶收购由供销社统购统销。表1-1 商南县19751982年茶产量及收购量6折线图 (4)茶叶的

6、受挫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商南茶叶发展受到了阻碍,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骤减。其发展受挫的原因:一是在选址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却忽视了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造成茶树大面积死亡。二是部分群众盲目种植,没有得到相关技术指导。三是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茶农的销售渠道未开启,造成茶叶难以卖出。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也影响了茶叶的发展,由于商南茶叶价格低,一些茶农自毁茶园种粮,使得全县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7万亩骤减到0.6万亩。(5)茶叶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以茶叶站为主体、联合乡镇(村)茶和技术服务,集组成的材料供应、复制加工和茶叶销售为业

7、务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0多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新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新建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商南县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5。从2004年开始,配合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以建设旅游观光茶园为基础,新建生态茶园和初制茶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

8、县茶产值达到3亿元。 表12 部分乡镇茶叶种植收入6年度折线图2.茶树培育茶树的生长直接受气候,土壤环境中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照射时间及光质对茶树生长非常重要。温度制约茶树的生长速度,也直接影响它的地理分布,茶树最适宜于2030气温的环境。茶树需要的水分要求也高于一般树木,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质、土壤温度、土壤的PH值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明显。三、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几十年规模化种植,目前,商南县14个分镇116个行镇村中拥有种植大户4200多户,共建茶园20多万亩,其中开采茶园

9、1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年产茶叶2200多吨,年产值达2.4亿多元。茶业已成为商南人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7。2品牌建设稳定推进商南县原本不种茶,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产了茶叶的实验,引种工作,于1970年实验成功,通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商南县茶叶站、茶叶协会、茶叶研究所,并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先后研制开发出商南绿茶、炒青、仙茗、茯砖、乌龙、白茶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得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商南“双山”牌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中国(西安)茶叶博览会金奖、“陆

10、羽杯”奖等多项奖项,“双山”白茶、秦岭泉茗、红茶等品种也先后获得金奖。商南县由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3茶叶品质不断提高2008年8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090012000质量体制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红茶等茶品先后多次在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8。2004年,无公害茶叶产品称号经农业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使用,2006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无性系茶园获得国家高标准示范园认证。另外,商南县工业少,自然条件优良,茶叶病虫害少,茶树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商南县境内多山地、丘陵,且昼夜温

11、差大,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人体微量元素,茶叶营养成分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泡、色绿、香醇、味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4茶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1976年成立商南茶叶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主要负责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服务工作。2002年商南县茶叶协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经县政府批准于第二年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并以茶叶站技术人员为主,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工作。5茶叶与旅游结合开发、扩大影响力商南县著名景区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商南县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节,将

12、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吸引各地消费者、经营者的广泛参与,扩大引资、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工作。从而扩大了商南茶叶销售市场为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历经了40多年已形成20多万亩的规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以张淑珍为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于2008年,商南县被评为名茶百强县,商南茶叶的发展壮大与其特有的环境所形成的茶叶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商南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1茶叶产业化水平落后,未形成规模效益商南茶叶企业虽多,但大部分属于小私企业,且其技术落后,生产经营规

13、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与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条件差,茶农组织化程度低,全县虽然有茶叶龙头,但其综合实力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难以成长,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自产,自我加工处理后,将茶叶挑到市场上卖,属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工艺,管理层缺乏整合,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规模推广,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影响茶叶规模效益。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土壤退化严重。茶农无序开采山地和改农田使生态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日益突出。各类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强。3.销售网络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目前茶叶销售以本地零售为主,销售范围狭窄,还

14、未进入大中城市商场;消费市场茶叶销售工作未做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广告投入少、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附加值较低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茶产品和茶残次品等为原料,通过合适的生产含茶制品的加工工艺的过程。茶叶深加工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创造规模经济,企业也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另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次茶叶的销售,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商南人长期习惯生产和消费绿茶,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是维他命E的二十倍之强9。而对生产加工青茶重视不够,普遍忽视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

15、费,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又引入乌龙茶、红茶、茗茶生产工艺,从加工层次看,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所有乡村茶叶加工厂均为初制茶厂,均存在生产技术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规模小、技术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如茶饮料、速溶茶和茶叶天然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生产等还未开发;加工方式仍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阶段,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经营方式简单,很难与大市场对接。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在加工方面,大都实现了加工环境空调化,生产流程电脑化,而商南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而当前商南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

16、这对商南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5新产品研发落后,茶叶技术人员缺乏,推广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因自然条件原因,商南只注重春茶生产,四十多年一直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夏秋两季炒青茶未得到研发,优质品种研发滞后导致茶叶浪费严重,目前商南县境内多是老品种茶树,无性系茶种于2010年引进,占全县茶园面积不到1%,发展滞后。商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3人,基层技术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6缺乏资金投入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对茶产业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茶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府

17、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全县境内老茶树众多。茶产量低,特别是在低产茶园改建,新引进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的制作加工。茶叶市场建设,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都阻碍了茶产业的融资和发展。7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商南茶叶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截至目前,商南县拥有四家有实力的注册商标企业,即“金丝峡”、“双山”、“金丝泉”和“秦露”,其中“双山”和“秦露”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乌龙茶”和“商南泉茗”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品牌产品”。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需要投入的成本多,还没有形成

18、一个知名品牌,很多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五、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1优化商南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稳定的茶产业基地 应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低产茶园,选用优良品种,将无性系种和有性系种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种良种化水平。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无性系茶园建设。可根据商南自然经济、生态环境等状况对商南发展区域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开展适度规模下的专业化茶叶生产加工,使茶源基地在提供茶鲜叶的同时,进一步晋升为茶产业生产加工高新科技研究推广聚集地、示范基地,从而从源头增加茶叶种植的综合经济效益。适时借鉴国内外茶园种植成功经验,在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建立双方互惠的利益机制。以生态茶园模式

19、为理论基础,以不破坏商南地区茶园的土壤和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宜的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商南森林植物分布状况,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县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成功后,在县内全面推广,挖掘良种潜力,提高产业产量,充分发挥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2.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商南茶叶的可持续根据商南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在山上、公园、森林、水综合治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实现茶园环境生态化,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森林植被,在不宜种植茶树是陡坡、山脚等地大力植树造林;在茶园周围设置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

20、,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利于茶园生产的管理和机械化。茶园尽可能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干净清新、水质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3建立赏、观、品、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营造茶文化发展氛围,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是商南县的优势产业,政府在宣传金丝峡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茶叶的宣传,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茶叶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10,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商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化、茶经济、茶旅游良种互动,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可从绿色、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商南茶叶示范园、生态茶叶

21、观光园等方面的投资,形成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使其显示茶的内涵,嗅到茶的芬香,增强旅游对商南茶的带动作用。提高商南茶叶的知名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同时紧跟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通过茶叶节、博览会、推广会、电视、报刊等形式来提升商南茶叶的知名度。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茶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文化表演等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还可开办茶艺文化班、茶叶知识讲座、茶产品免费发放讲解活动等,以帮助茶农、经营户提升茶艺水平。鼓励茶文化和茶叶论坛举行; 各级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茶叶组织要积极编写茶叶资料,传播茶文化,宣传企业理念,引导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借茶文化来提升茶叶市场

22、和茶叶产业,提高文化附加值。4加强商南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新兴加工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商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茶很少进行深加工,利用茶叶深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解决中低档茶。为此,要加速名优茶介绍,深化产品开发,拓展新领域工艺,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渠道、全方位开拓市场,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充分挖掘多样化茶资源优势,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加工,精开发,保证茶叶的良好销路,同时提高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5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

23、培养,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茶叶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商南县今后应加大茶叶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制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其次应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茶叶专家,通过项目研究、现场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土壤连坐障碍改变,病虫害防治,清洁化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再次要加强对茶农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茶叶知识讲座,发放茶叶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茶农种植水

24、平,保障茶叶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积极推进商南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使名优茶叶加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茶叶生产模式;同时保证及时收集茶叶、加工处理,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茶叶产业是商南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的大有增长,“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种茶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要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商南县茶产业从传统植茶业向现代生态茶园模式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

25、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引进资金,服务产业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中低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叶品牌建设给予适当的资金、土地等扶持和政策倾斜;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量和信贷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茶农和茶叶企业的贷款等问题;根据茶叶的营养特点,研究和制订有别于茶鲜叶收购标准和产品的加工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推进茶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7.培

26、育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能给经营者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品的综合品质,亦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品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占领消费市场的“通行证”;茶叶消费目前还没有形成热点, 难以打动消费者。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必须进行以下工作:(1)培育市场。利用当前商南县已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立足茶叶的营养保健功能,抓住人们健康饮食的心里,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对茶叶营养保健价值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培育市场;(2)实施品牌建设。应增加茶叶产业投资品牌创新,为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发高档茶产品,进行品牌质量认定、评选及商

27、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此基础上,加大茶叶营养价值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茶、了解茶的独特营养价值、并进一步消费茶制品;六、总结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对商南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商南茶叶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南茶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结合近几年商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南县茶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借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借着这股热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将商南茶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商南县茶叶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指导老师:马素英 田基成)参考文献:1韦德夫.商南县农业区

28、划资料M.1995.(3): 292王刚.陕西山区茶树冻害发生的症状与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33-234.3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71-72.4丁文.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04(4):45-54.5殷延青.论茶叶产业在商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6商南县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M.2005.7-317轶名.陕西省商南县茶叶协会案例C.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8郭亚峰.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9Lu

29、yPaert J, Zhang M, Massart 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Camellia silences (L) Analytica Chinmica Acta. 2003,478:30331210KUMAR V,KUMAR D,SRIGIRIPURAM T,et al.Investigation in Tea on Fate of Fenazaquin Residues

30、 and Its Transfer in Br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 2004,42:423428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n ShangNa Tea Industry WANG Ling( Class 2 of Grade 2010,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ea industry is ShangNanXian agricultur

31、e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NanXi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superiority industry ShangNanXian.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hangNan, on the basis of curr

32、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iming at the existence of the backward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gard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nsify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ensure ShangNa na long-term,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Key words: shangnan;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the brand strateg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