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299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6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题目: 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交通工程院 专业: 交通运输 入学时间: 2008 年 9 月导师姓名: 职称/学位: 助教/硕士导师所在单位: 完成时间: 2012 年 5 月安徽三联学院教务处 制城市停车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也在快速增长,然而停车设施的提高却很缓慢。城市车辆停放问题日益突出。这一“停车难”现象成了影响交通畅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大城市停车特点,总结了停车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停车系统的发展环境,提出了“区域化、差别化对待,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信息化、科技

2、化提升,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停车系统发展战略思想,并分别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停车系统发展的发展战略。关键字:城市 停车问题 发展策略 停车诱导系统The Metropolis Parking Issue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The capability of parking facilities rise slowly while the vehicle possession develops rapidly, so the parking issue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especially to me

3、tropol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parking in metropolis, summarizes the question of parking system,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 and, puts up the stratagem of the parking system.At last bring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side of planning constructing and management for th

4、e parking system.Key words:Metropolis Parking issu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Parking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目 录第一章 概论11.1 研究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第二章 大城市停车问题特点分析22.1 空间不均衡性22.2 时间不均衡性22.3 停车持续时间差异性3第三章 大城市停车问题分析33.1 停车供需不平衡33.2 现有停车设施未充分利用43.3 停车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43.4 停车管理有待加强5第四章 停车诱导系统54.1 停车诱导系统的提出54.2

5、停车诱导系统的组成64.2.1、数据采集系统64.2.2、数据传输系统64.2.3、信息发布系统64.2.4、中央管理系统7第五章 停车诱导系统的构建与实施85.1 停车诱导系统的意义85.2 停车诱导系统的构建与实施85.2.1、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方案的前提85.2.2、区域性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95.2.3、分级诱导体系95.2.4、停车数据采集10第六章 结论12致 谢12参考文献14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调整,大批人口将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同时,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商业活动将更加活跃,车的数量和使用频率也将大大增加,对中心城市的交通带来沉重的压力。

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如安徽省城市机动车年平均增长率近年来达到了15%左右,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平均在15%以上,而道路增长速度要落后35 个百分点1,相对于道路建设来说,停车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情况更严重,大城市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突出问题:“停车难”引发了无效交通量增加、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交通环境污染加剧、道路安全程度降低、人们出行时间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缓和城市停车矛盾,缓解停车带来的交通压力,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内容都被提到重要议程。系统地分析大城市停车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改善对策,致力于形成“规模合理、结构适当、布局优化、管理得当、信息服务

7、”的停车系统,对于改善当前停车环境和提高人们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而停车设施的增长速度却很缓慢,城市停车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大城市“停车难”成了影响交通畅通的重要因素之一, 系统地分析城市停车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改善对策,致力于形成“规模合理、结构适当、布局优化、管理得当、信息服务”的停车系统,对于改善当前停车环境和提高人们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988年公安部,建设部曾联合颁发了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和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以两部的“暂行规定”为基础,各地纷纷研究制定适合地方自身需要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标准。许多

8、城市还制定了自己的停车管理规定。 南京市区现有收费停车场338处,停车泊位1.35万个,占市区机动车拥有量的十分之一。其中路边停车场99处,停车泊位3030个,占停车泊位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西安市至1998年底,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22万辆,共有停车泊位1.7万个,占全市机动车拥有量的7.7%。其中路上停车516处,停车泊位1.6万个,占总停车泊位的90%以上。上海市的占路停车现象同样严重,按动态概率来估算,上海市有4万多车次占路停放,上海中心市区占路需求的比例则高达64%。 城市静态交通设施的严重短缺,必然导致车辆在道路上乱停乱放,不仅直接影响动态交通的行车秩序,造成交通拥堵,而且容易引发交通

9、事故。在国外许多大城市,停车难也是一个老问题。旧金山是美国最有名的“停车难”城市,这类城市还有纽约、芝加哥、底特律、洛杉矶的闹市区。欧洲数得上号的城市有巴黎、伦敦等等。第二章 大城市停车问题特点分析2.1 空间不均衡性大城市城市空间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城市各个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交通的可达程度不同导致了停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土地开发强度高、交通可达性强的区域停车需求量大,土地开发强度低、交通不可达的区域停车需求量小。停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正是停车矛盾不易解决的难点之一:城市中心区是停车分布的重心位置所在,而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已完全开发,停车用地往往难以保证,且城市中

10、心区停车需求大和停车用地不可得的矛盾会随着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呈扩大之势,因此在交通高峰时段,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问题最为突出。2.2 时间不均衡性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活动在时间上是错开进行的,不同目的的停车也具有错时特点2,停车具有时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如写字楼吸引的停车发生在上班时间,餐饮娱乐场所吸引的停车则发生在下班时段。停车时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给停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入点:密切结合城市用地规划,使各相邻用地吸引的停车需求“错时”分布,从而实现停车设施共享,节约停车用地和高效发挥停车设施作用。2.3 停车持续时间差异性大城市人们出行目的表现为多元性和广泛性,基于不同出行目的停车持续时间之间存在很大

11、差异。上班出行的停车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整个上班时段;公务出行、餐饮出行的停车持续时间则较短。不同类型的用地也可反应停车持续时间的差异性:居住用地停车持续时间长,商业金融用地停车持续时间短。针对短时停车和长时间停车特点,提供停车设施分类化服务:路内停车场推荐为短时停车所用,路外停车场则倾向于为长时间停车服务。第三章 大城市停车问题分析3.1 停车供需不平衡由于停车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原因和对机动车发展态势估计不足,全国各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停车设施供不应求问题,停车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停车设施总量配置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建停车设施不足,早期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小区对于非机动车的停

12、车考虑较多,而对私家车进入家庭的估计不足,配建标准低,而且配建停车设施长期以来被视为配建工程,主观上不受重视,有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擅自减少停车泊位的建设,造成配建停车位不足;二是公共停车设施供应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公共停车场与城市道理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0.640.9 m2/人的标准相差甚远。停车供应结构需调整完善,对安徽省城市的停车调查发现,配建停车设施仅占总供给的50%左右,大部分停车是由路内停车来解决的,合肥市最近的停车设施普查中表明,路内停车占总的停车供给的37%,大量的路内停车严重影响了动态交通。停车设施布局与需求尚需匹配。一方面表现在停车设施的布置跟其需求的强度不一致,有些停车

13、泊位供不应求,而有些泊位利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表现在路内停车设施影响了动态交通的正常运行,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太靠近主干道和交叉口、停车设施通道布置不合理、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不当,使得车辆出入干扰动态交通,并且车辆停车信息的不足导致停车泊位不能被有效合理的使用。3.2 现有停车设施未充分利用尽管目前停车泊位十分紧张,但是许多公共停车场使用率较低,经营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大型的停车楼以及配建对外开放的地下停车库,由于其可达性差、出入口设计不合理、收费昂贵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经营惨淡,不能更好服务于周边的停车需求。如南京天狮百胜立体停车楼提供总泊位250 左右,而周日上午10 点左右,有200 多个泊

14、位空置,又如合肥市的瑞丰、唐桥、顺达等大型停车场在停车高峰都还有大约20%左右的停车位空置,而且各大停车场之间也是“贫富不均”。高的停车场在平时的利用率达到70%90%,利用率最低的,平时则仅为25%35%,即使在节假日也有20%的车位空余。许多居住小区配建了地下停车库,但是其使用率很低,停车高峰时候,小区内部道路甚至是消防通道上都停满了车辆,而小区配建停车场内所停车辆仅占总泊位数的10%-20%左右,据调查:32%的居民认为停车后步行距离较远;60%的居民认为小区道路停车不收费,而地下车库收费;3%的居民则认为停在停车库不安全。3.3 停车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交通基

15、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大型设施上,对停车建设资金的投入度很低,尽管很多大城市近年来相继开展了不同深度的停车设施规划研究,由于资金筹措困难、用地难以保证、对停车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对现实情况的指导意义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建设不能与规划协调一致。尤其是建设资金的缺乏、停车用地不足,使得停车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停车需求的增加。资金的缺乏表现在政府投入停车场建设的少之又少,而社会资金投入停车场建设尚未形成气候;停车用地不足主要表现为近期开发用地不重视和远期用地预留不足两方面:开发商、业主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常常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或者根本忽视,包括停车场在内的交通基

16、础设施用地往往受到挤占、蚕食,使城市停车供应不足;在总规的用地规划中对于停车用地的控制往往缺乏全面考虑,在城市开发和拓展中对停车用地的控制又缺乏足够重视,最终导致城市有资金解决停车问题时,却没有停车用地。3.4 停车管理有待加强停车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更新不及时,停车设施审批职责不明、经营及管理权限不清,管理手段的科技化、智能化不高。目前能较全面指导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是公安部和建设部1988 年联合发布的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但该规范年数已久,部分内容难免有不完善和落后与时代发展的缺点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个别城市针对新形势的停车问题,制定了地方性法规,鉴于缺

17、乏国家统一标准,新的法规在执行时还存在各种问题。城市建设、规划、公安等停车管理部门以及停车场经营部门都参与了停车场的管理,多头、分散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协调。在停车设施的审批、建设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规定,不同程度的存在审批单位多、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等问题。大部分城市停车设施管理还局限于人工管理,收费系统由于人工管理存在着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资金容易流失、延长了存取车时间等问题;停车场也多是自行式的,科技含量低。立体停车库、自动收费系统、咪表、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有待于推广和普及,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第四章 停车诱导系统4.1 停车诱导系统的提出停车是完成一次交通出行最后的一个环

18、节, 它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体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静态交通的问题, 作为动态交通的起点和延续, 也影响着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停车难一方面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科学管理所致,最为明显的是在繁华的市中心或商业区,大多数驾车者会因找不到停车场或停车位而长时间地在密集车流中绕行,增加了道路负荷。有的停车场车满为患,以致于车辆进出困难;相反,有的停车场则因停车量不足而亏损严重,导致停车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调整,大批人口将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同时,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商业活动将更加活跃,车流量和保有量也将大大增加,对中心城市的交通

19、带来沉重的压力,交通“停车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修建新的停车场和交通设施,能部分解决问题,但费用高昂且建设周期长,还受土地使用及城市规划的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时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国外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引入城市停车诱导系统成,从而以软、硬结合的方式,在节省巨大建设费用的同时,改善“停车难”的状况。城市停车诱导系统作为ITS(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将其应用于城市中心。在美国、德国等交通发达国家已在众多城市进行了推广,通过使用停车诱导系统,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减少了道路占用,降低了车

20、辆尾气排放和噪声,而且显著提高了原有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2 停车诱导系统的组成停车诱导系统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中央管理系统。4.2.1、数据采集系统停车场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每个停车场装置的信息采集终端,对停车场的车场信息实时采集,采集车场、车位动态信息、并通过传输系统将相关信息传输到中央管理系统。停车场信息采集可以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通过相关方式进行数据传送;通常情况下,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简单,易安装维护。4.2.2、数据传输系统用于各子系统间的信息通讯,在系统建设的设计上,主要是从数据交互的可靠性、建设投资、建设周期

21、、系统的运行费用以及可维护性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考虑,实现系统内的数据通讯。数据传输系统主要用于如下几个方面:1)停车场信息采集终端与中央管理系统之间的车位数据通信2)中央管理系统与诱导屏之间的通信3)中央管理系统与信息发布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4.2.3、信息发布系统为了保证停车诱导显示屏标志牌的分布与设置合理,避免重复设置或过多设置标志将本已复杂的道路和节点增加通行的困难和驾驶困惑,在诱导屏设置上遵循如下原则:交通主要干道入口:设置交通诱导一级LED电子显示屏内部道路路口:二级电子显示屏和标志牌(中屏)图4-1 停车场入口:三级电子显示屏(小屏)图4-2主干道LED电子显示屏4.2.4、中央管理

22、系统中央管理系统是系统的整个数据中心,接收并存储各个停车场传送过来的实时数据信息,根据需要实时处理各种停车和取车信息,并和各种电子平台建立数据通道,进行信息的接收和数据的发布。系统实现功能:(1)系统支持与相关管理系统进行接口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实现停车场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功能,能够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等。(3)实现停车信息对外发布功能,可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实时停车信息,如网络、手机、短信、语音、广播电台等。(4)可为相关网站提供信息接口,实现网站查询停车场实时车位情况,并可将具体信息发送给查询者。 图4-3 中央管理系统 第五章 停车诱导系统的构建与实施5.1 停车诱导系统的意义停

23、车诱导系统(Parking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GIS) 又称停车引导系统,是通过交通信息显示版、无线通信设备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诱导路线、交通管制以及交通拥堵状况的系统, 可以减少寻找车位带来的交通量、行车时间、环境污染等损耗,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同时也方便和节约了驾驶者的出行时间。它是为了解决城市中心寻找空闲车位困难而产生的,属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典型的PGIS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中央管理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目前共有十几个城市正计划

24、建设智能交通与停车诱导系统,但大都还仅仅停留在规划阶段。同时, 因我国现在尚未制定统一的停车诱导系统的国家标准,而国内对停车诱导系统方面的研究也起步较晚,因此对停车诱导系统的研究愈显迫切和必要。5.2 停车诱导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从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并不是一次性将整个城市的停车设施纳入到系统建设当中,而通常是在某些停车问题突出区域首先进行区域性系统建设。因此,确定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思路为:总体研究,分区域分阶段实施。5.2.1、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方案的前提先将城市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再根据停车发展状况,在停车问题突出的区域规划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市级管理端、区域级管理端、分

25、区管理端、停车场管理端四个由高到低的级别:(1)全市建立市级停车信息管理端和市级停车诱导管理端,级别最高。(2)每一个行政区都设置一个区域级停车信息管理端和区域级停车诱导管理端, 分别受控于市级停车信息管理端和市级停车诱导管理端。(3)根据区域性停车诱导系统规划建设情况,建立停车信息管理分区管理端和停车诱导分区管理端,分别受控于区域级停车信息管理端和区域级停车诱导管理端。(4)每个信息管理分区管理端管理若干个停车场,建立停车场管理端。5.2.2、区域性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当前,我国大部分停车诱导系统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的一部分, 在城市停车问题突出的区域首先进行规划建设,属于区域性停车诱导

26、系统。例如北京王府井地区的停车诱导系统和西单地区的停车诱导系统都属于区域性停车诱导系统。区域性停车诱导系统是在探索停车诱导系统发展道路中一个必然存在的阶段,是分区域分阶段规划建设停车诱导系统思路的具体表现,是全市停车诱导系统规划建设的基础。5.2.3、分级诱导体系分级诱导体系的建立要达到好的诱导效果,必须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在驾驶员可能需要选择的地方树立诱导屏,一步一步地引导驾驶员前进,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采用多级诱导的方法,使每一级停车诱导信息简化,并尽可能符合用户的信息辨别习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使用户更快地搜寻到停车场。诱导信息的内容按照各级诱导具体要求由远及近

27、有所不同。在诱导显示屏的规划和设计上,国内外一般都采用了三级诱导的思路。对于规模较大,并且具有多层结构的停车场考虑实行停车场内部的停车诱导,以增加停车场吸收停车车流的速度。因此,在三层诱导的基础之上,提出分四层发布诱导信息的四级诱导策略。一级诱导显示屏(大屏)对于某个区域外而言,设置预告性诱导信息板。图5-1 分级诱导系统(1)一级诱导显示屏(大屏),在区域周边主干道上设置预告性诱导信息板,提供停车场位置、实时车位(或者停车场的空、满状况)、行车方向、道路通行状况等详细信息。在未进入该区域前,就有信息板预告区域总的停车位剩余数(或者停车场的空满状况),这一级别的信息板显示的是每个区域的总体情况

28、, 即每个区域的停车场使用状况,让司机心中有数,选择合适的区域停车。(2)二级诱导显示屏(中屏),设置在停车场(库) 周边区域的街道两旁,发布停车场(库)的名称、行驶路线、实际车位状态信息的显示装置。信息板指示诱导的信息更加详尽,显示所在位置的前后左右的停车场位置与剩余车位数, 以帮助司机尽快找到需要的停车场。 (3)三级诱导显示屏(小屏)设置在停车场(库)入口附近,发布单个停车场(库)的名称、实际车位状态以及其他规定信息的显示装置。 (4)停车场内部,设置区位诱导标志和车位诱导标志。5.2.4、停车数据采集信息采集规划区域路网基本条件路网实时流量及速度情况停车场分布、类型及进出口位置停车场泊

29、位数到达及驶离车辆牌照及时间停放车辆OD资料停车场当前使用状况信息处理空余车位数停车场利用率停车场使用时间分布停车场使用周转率停车场驶离车次测路网服务能力分析 路段行程时间预测信息提供与服务停车场位置车位信息推荐停车场推荐路径服务设施分布信息图5-2数据采集系统停车场向管理中心提供停车信息, 同时还应有接收信息的功能,通过计算机接受管理机构的管理。针对不同停车场的实际情况, 可以采用信息采集专用设备和对现有的停车场管理软件进行改造这两种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对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改造:(1)软件接口按照停车诱导系统所要求的数据和格式,增加停车场管理系统的空车位统计功能,将空车位数据由停车诱导系统客户端

30、软件进行定时读取和发送。(2)硬件接口为通讯硬件终端提供R S-232或RS-485接口。(3)客户端软件负责将停车场管理软件整理好的数据发送到中心端、对停车场(库)数据的采集和发布状态进行监控管理。(4)通讯网络系统的通讯网络建设, 主要是从网络接入的容量、数据交互的可靠性、建设投资、建设周期、系统的运行费用以及可维护性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考虑。管理中心通过专网或Internet接收和发布数据。由于诱导显示屏安装在街道旁边,不方便敷设通信电缆, 建议采用无线通讯手段, 如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或中国联通的CDM A网络功能,实现系统内的数据通讯。理由为: (1)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2)有强大

31、的运营商进行支持,不存在企业风险; (3)费用较其他方式(光纤专线或卫星网络无线数据通信等)低,可降低运行成本; (4)建设成本低,不需要开挖路面敷设数据通讯线路。第六章 结论城市停车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问题,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才能解决难题,它的管理涉及规划、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管理权即交叉重叠,又分割脱节,不利于停车管理和系统建立。按照适应停车管理需要、合理分工和相对集中的原则,成立最高决策和协调机构,协调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公安交通管理局、发改委、物价局、各区县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建设委员会、供电局、电信公司等单位共同进行诱导系统建设。市政府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管理部门为先期主导,制

32、定系统建设规划方案,进行政策研究,鼓励停车企业参与诱导系统建设,特别是大型停车管理企业,提高停车资源纳入系统的标准,同时带动各区县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设经营格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有关管理部门认识到诱导系统给城市交通运行和管理带来的利益,积极促成多家管理单位主动参与、配合,推动项目上马建设的局面,最后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改变目前的停车难问题,创造出我国更好的人居环境,经济社会环境。致谢本论文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构思、开题,到论文的每一细节部分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老师治学严谨、做事认真负责,给予我莫大的教诲和启迪,将我引入了交通安全的研究领

33、域,使我得到了坚实的磨练。在此,对刘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一点一滴的影响和关心,他们在学习、研究、生活给予我的支持和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所引用的所有文献的著者、编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研究的内容,并给我以指引和启示。由于研究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教。参考文献1 王静霞 我国大城市停车问题与对策J.城市车辆,2001.1:15182 刘冰 上海城市停车问题的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2):34383 汽车产业政策4 秦虹 袁利平 汽车进入家庭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对策J城市交通,2004(2)8125 李惠杰、邹南昌.城市停

34、车问题的对策探讨J.交通与运输,2002(5)796 周鹤龙、周志华、王波.大城市停车配建指标之用地分类(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4)80827 田梅 赵忠杰 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的构建与实施8关宏志 刘兰辉 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2003 20(1)1361399陈群城市停车诱导系统D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上海同济大学,200610王泽河 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南前 言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

35、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适应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统一规划和要求,教务处于2006年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对我校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规范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有章可循,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

36、高,教务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吸收国内各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经验,编印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供广大师生参考和查阅。由于我校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农、经管、法学、艺术等不同学科在毕业论文(设计)上的要求和做法都不尽相同,指南中难免有某些规定不足以适合我校所有专业,各学院可根据其原则,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200414号)的要求以及我校有关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制定出适合本院(部)各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在本指南执行过程中,广大师生如有好的建议和意见,敬请不吝赐教。目 录第一章 总论1

37、1.1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11.2 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1第二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22.1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2.1.1 课题的类型22.1.2 课题的来源22.1.3 选题的原则22.1.4 课题的确定22.1.5 课题的分配32.2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下发32.2.1 编写任务书的目的及意义32.2.2 任务书的编写与下发32.3 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调研42.3.1 调研的目的42.3.2 调研的要求42.3.3 调研的方法42.4 毕业论文(设计)方案的制定52.4.1 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方案的目的52.4.2 毕业论文(设计)方案的内容52.4.3 毕业论

38、文(设计)方案的要求52.5 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62.5.1 开题报告工作的目的及意义62.5.2 开题报告工作的安排6第三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73.1 指导教师73.1.1 指导教师的职责73.1.2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83.2 学生83.2.1 学生的任务83.2.2 对学生的要求9第四章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撰写104.1 基本要求104.2 内容要求104.2.1 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104.2.2 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114.3 撰写步骤124.3.1 拟写提纲124.3.2 撰写初稿134.3.3 修改定稿134.4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撰写格式与打印要求13

39、4.4.1 封面134.4.2 目录144.4.3 摘要和关键词144.4.4 正文144.4.5 页面设置154.4.6 图表编号154.4.7 计量单位164.4.8 标点符号164.4.9 数字与英文字符164.4.10 名词、名称164.4.11 注释164.4.12 公式174.4.13 参考文献174.5 装订要求19第五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考核215.1 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215.1.1 指导教师评阅215.1.2 评阅人评阅215.2 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215.2.1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215.2.2 答辩委员会的职能225.2.3 答辩工作程序和要求225.3 毕

40、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235.3.1 评定方法235.3.2 评定要求235.3.3 评分标准23第六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管理246.1 组织领导246.1.1 教务处职责246.1.2 学院职责246.1.3 系(教研室)职责256.2 工作程序266.3 文档管理266.4 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的组成26附录A 学生用表28附表A.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8附表A.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30附表A.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用纸31附表A.4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责任书32附录B 指导教师用表33附表B.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申报审核表33附表B.2 本科

41、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35附录C 过程记录、检查用表36附表C.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36附表C.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37附表C.3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38附录D 成绩评定用表39附表D.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自然科学类)(指导教师评分表)39附表D.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自然科学类)(评阅人员评分表)40附表D.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自然科学类)(答辩小组评分表)41附表D.4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人文社科类)(指导教师评分表)42附表D.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2、)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人文社科类)(评阅人员评分表)43附表D.6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及成绩评定(人文社科类)(答辩小组评分表)44附表D.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语、成绩评定表45附录E 学院用表46附表E.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统计表46附表E.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汇总表47附录F.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图48附录G.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资料(装订封面)49第一章 总论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分

43、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2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制定研究(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工程绘图、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方面的基本工作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使学生树立具有符合国

44、情和生产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和观点;树立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1.2 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1各专业都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艺术学院还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其他毕业实践教学。2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在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3毕业论文的框架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应符合学校规定。4、毕业论文(设计)的表述及图纸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总字数符合学校规定(特殊情况按学科领域惯例)。第二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2.1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1.1 课题的类型1论文: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已有理论、

45、假说或技术的新颖论证;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决等。2设计:包括工程设计、产品设计、规划设计、软件设计等。2.1.2 课题的来源1 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2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委托课题和联系社会实际的其他课题(生产)。3指导教师的非科研项目的学术理论探讨课题(导师选题)4其他(学生自拟课题等)。2.1.3 选题的原则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炼。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2.1.4 课题的确定1课题一般先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但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并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申报审核表(见附表B.1 )。2由系(教研室)负责人委派专家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