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299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制糖生产可持续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仅代表云南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对开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思路及采取的措施向各位领导作一下汇报。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甘蔗产业是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甘蔗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可再生的资源,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物质循环,能够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同时推动相关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制糖企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是当地能源、资源消耗的大户之一。目前,我国制糖企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制糖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制糖企业可持续

2、发展的惟一出路,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惟一途径和措施。我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是进一步拓展制糖生产规模,增加甘蔗原料数量、提升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及白砂糖产糖率,对酒精废液等实施综合利用并治理,全方位降低煤、电、蔗渣等燃料消耗,从单一的白砂糖生产转换糖、酒精、生物肥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品,实现物质和能源的不断循环利用,主要从提高甘蔗资源数量及品质、提高生产规模及设备利用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5个方面入手实施循环经济。二、发展循环经济情况介绍 我公司开展循环经济有较大优势,现已具备日处理甘蔗2200吨及配套日产食用酒精3万公升的生产能力。

3、产品白砂糖符合GB3171998白砂糖国家标准,食用酒精符GBl03432002食用酒精国家标准,公司 2002年导入IS0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2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现场审核认证,同年获得国家颂布的IS09001:2000标准认证书,2005年导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将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并于2006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现场审核(复审)认证和现场审核认证,同年获得国家颂GBT/22000标准认证书。在公司生产经营中,我们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在进行技术改进,并不断完善管理,从提高甘蔗原料数量及品质,提高生产规模及设备利用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

4、循环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5个方面入手实施循环经济,做好工业原料和能源的大、中、小循环。如:锅炉工段产生的各种除尘灰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进行废物利用变废为宝;1#及2#蒸发罐的汽凝水作为锅炉的入炉水,其它换热器的汽凝水作为压榨、煮糖等工段的生产用水,这不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更是热源的循环利用,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水源和燃料资源,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三废的排放量。(一)提升原料数量及质量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整个原料种植周期过程分析,采用新技术,使种植流程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种植过程中的污染物质,为生产优质白沙糖把好第一个质量关;调整和优化甘蔗原料品种结构,提高甘蔗原料的

5、品质,产出更多更好的甘蔗原料,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制糖生产的经济和环境“双赢”。 具体措施是: 加大甘蔗原料发展力度,确保年入榨甘蔗33万吨。目前,甘蔗原料入榨数量已达24万吨,甘蔗数量已不再是影响和制约公司生产规模、生产成本及公司发展的惟一因素,我们还要引进先进的甘蔗种植技术、引进部分优质甘蔗品种,优化和布局好甘蔗品种,提升甘蔗品质。改善甘蔗种植和砍运管理,保证甘蔗新度鲜,为多产糖产好糖创造前提条件。 (二)提高生产规模及设备利用率 近几年来影响公司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甘蔗原料数量少,生产规模偏小,设备利用率低和机物料消耗大。解决的具体措施是: 对压榨的切丝机、运输机

6、及除铁器等部分设备进行更换和改造,改造后的压榨生产规模可满足2200吨/日生产规模同时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对澄清工段的沉淀池、加热器、蒸发罐等设备进行彻底改造和完善处理;改造后可达到以下目的:a.满足2200吨/日生产规模和提高设备利用率;b.俗有糖厂“第二锅炉”之称的蒸发工序的热能利用率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锅炉入炉水质量也将得到提高,燃料消耗将进一步降低。煮糖工段投资738万元新增加了1个30立方结晶罐、2台复合式冷凝器、2台30立方助晶机及1台国内较为先进的连续分蜜机,改造后可.满足2200吨/日生产规模和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能源循环利用将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各种余热、水源充分合理利

7、用;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量。具体措施是:引进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或改造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使老化设备通过现代化改造,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本年度的检修技改中,投资140万元更换了原有布式真空吸滤机为无滤布真空吸滤机,直接从根源上消除了吸滤机洗滤布对流域内水体的污染。重点对澄清工段的加热器、蒸发罐进行改造。将加热器和蒸发罐加热管更换为不锈钢管,提高热能利用率,使俗有糖厂“第二锅炉”之称的蒸发工序的热能利用率从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10,并且保证1#和2#蒸发罐汽凝水100入炉,锅

8、炉基本无 “生水”补入量,进一降低步燃料消耗。(四)水循环利用建立工序内部、公司内部多级用水循环思想,提高水循环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是:对吸滤机主体设备及其真空系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将原来的有布吸滤机改造为无滤布吸滤机,原有真空系统设备拆除并新增加2台37KW真空泵和2台复合式冷凝器,减少冷凝器用水量,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改造后可以达到的目的:a.彻底杜绝了洗滤布水的排放,每日可减少污水排放量20立方;b.吸滤机冷凝器用水由原来的120立方/时12.2立方/时(2台冷凝器),每天可以节约生产用水2580立方;仅对洗滤布水和冷凝器用水两项生产用

9、水来讲每天可减少污水排放量近3060立方, 吨糖耗水量大幅降低。 对煮糖主体设备及其真空系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将原来的TDP9冷凝器更换为2台复合式冷凝器,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冷凝器用水(包括循环用水量)由原来的18900立方/时12900立方/时,水循环利用率为60),扣除循环水后,每天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生产用水2400立方,每天可减少污水排放量近2400立方。(五)废弃物利用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重点解决工业废物升值利用与煤灰、滤泥及酒精废醪液等废弃物的合理化利用问题。具体措施是:按照制糖行业物料资源化的思路,探索煤灰、滤泥及酒精废醪液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细化对废

10、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管理;细化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管理。为完善废旧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提高加工利用再生资源化水平,建立废旧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生产活动循环化、生态化,公司以列入省100户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及列入2006年、2007年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任务的重点企业为契机,正在投资建设一条利用生物技术治理酒精废醪液年产5万吨(光合菌肥3.8万吨、有机无机肥1.2万吨)的有机无机生物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170万元。该项目图纸设计、土地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土建基础工程于11月3日启动,目前土建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实施中,计划2007年建成投产。该项目在有效治理酒精废醪液及其它废

11、弃物的同时,开发新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甘蔗原料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是公司推行清洁生产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行动。(六)清洁生产我县是云南省10个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县之一,云南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省100个清洁生产重点企业之一。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道路是利国、利民,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均予以高度重视。为贯彻各级政府关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安排意见精神,实现集团所属各子公司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集团及公司清洁生产工作于2006年11月8日启动,聘请咨询公司为集团及公司实施清洁生产的咨询服务顾问,计划2007年顺利通过第三方审核。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公司正按各级各部门的要求,在企业内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着力于最大限度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参与社会物质利用再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工厂。可以预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将会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制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二00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