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 要: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在美国形成,引起了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我国因教育改革的需要引入该理论,本研究旨在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从教育的需要性出发,探索我国民族教育改革路径。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转型引起相应的知识转型,作为一种正在形成的后现代知识型,它更为突出知识概念和认识标准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假定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是一个积极的社会要素,因为它丰富了这个国家的内涵,丰富了公民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James A. Banks著,荀渊译.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上
2、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借鉴意义。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一)文化的概念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却认为文化主要是由人类社会象征性的、观念的和无形的内容构成,是动态的、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且形成系统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因生存所需而创造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和,经由漫长的历史积淀,由意义性符号标示。因此,在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经验时须注意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多元文化理论家展望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即来自不同文化、民族、语言及其社会阶层群体的个体,都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的机会。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在保留他们
3、独特的种族和文化特征,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自愿与他人交往,而无须考虑民族、性别、阶层等方面的限定。多元文化教育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为受教育者构建广阔发展空间的教育。它体现出尊重主流文化及其非主流文化;尊重主导群体及其重非主导群体,尤其是被边缘化群体。上述观点表明,教育作为促进人的人会性发展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改革需要考虑教育的民族性、地方性,以及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性。在施行多元文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明确一点,不能将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划等号。二、多元文化教育使命与教育改革(一)教育的需要性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的需要性作为教育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詹栋梁老先生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了阐释
4、:“就个人而言,可以发展个人的天赋潜能,也可以获得求生存的知识与能力;就国家社会而言,可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就历史文化而言,教育是传递固有的文化,并充实与发扬文化。” 詹栋梁著.教育人类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根据教育人类学对人的发展多种可能性的关注来看,教育的需要性对发展中的个体而言,就是教育为其构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挖掘潜能,促进其不断发展进而形成完整人的体现。对此,“多元文化教育意味着一种关注创造教育环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来自不同微观文化群体,如不同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地区群体及其弱势群体学生都能享受教育上的公平。” James A. Banks著,荀渊译.文
5、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倘若从教育的需要性来看,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二)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与多元文化教育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与国外所阐释的多元文化教育有着较大的分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只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其施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一种是,让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学习汉语;另一种是主流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全汉语教学、全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形式。实质上它掩藏了极大的不公平,究其原因它忽略了少数民族成员和主流民族成员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三、多元文化教育运用
6、于改革实践(一)设置多元的课程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理应关注课程设置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但是,基于个体适应主流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看,课程内容设计应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节日、民族英雄、神话等,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性。换言之,课程设置的内容要能起到发展个人天赋潜能,或是获得求生存能力的作用。这就要求设置能通过无偏见的教学和多元的课内容,激发师生灵感、引发教与学的兴趣。(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建
7、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对世界上事物的描述并非是确定的。何况学生在刚进入学校之时也并非空无一物,尽管其积累的知识可能会少一些,但身处的社区或族群势必已经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他们本身就对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价值判断。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观和学生观,采用启发式教学。认识到教材知识的社会性、猜测性、价值性,认识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识等。再将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融入到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更为广泛的理解与接收元文化教育设想。此外,教师还必须对课堂中复杂的学生文化身份与特征有所认识,并敏锐、熟练的作出回应。从而培养学生识别知识的创造者及其兴趣的技巧、揭示知识真伪、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视角看待知识。(三)采
8、取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育的评价方式在进行教育改革成果评估时,需要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终极性评价的方式。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评估手段要能反映出来自不同语言族群的学生的文化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手段可以与多元文化课程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此外,评估多元文化成果时,很多证据来源都应得到使用。正如,让“教师、管理者、后勤人员、家长、学生及其社区其他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证据的提供与评估” James A. Banks著,荀渊译.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那样。让教育的评价成为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将学校、学校工作人员、学生、家长及其社区融入一个文化群体,获得多元文化的联系、体验和理解。 参考文献:1James A. Banks著,荀渊译.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6,74,319.2雅斯贝尔斯著,皱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5.3詹栋梁著.教育人类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