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344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之我见李 江作者介绍:李江,男,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辅导员;韩雪,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政法系辅导员。 韩 雪b(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有着占全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人口,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我国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数据与具体情况,反映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对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 农村教育;教育经费;教

2、学改革;教师素质一 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现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过去的短短25年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尽管是初步的,广义上的实现)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5%,小学毕业生升学由1986的69.5%提高到98.4%,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96.4%提高到99.1%,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通过“两基” 达标验收的省市达11个。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宏大,在校生达2500余万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42%左右。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迈进,毛入学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提高到11%左右。教育事业

3、的发展,使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提高到8年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毕业生由80人上升到400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由1050人上升到1380人,初中毕业生由2600人上升到4000人,文盲从2800人下降到760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就是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二 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2002年,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4、的比例分别为2.87%,3.19%,3.41%。也就是说,2001年比上年增涨了0.32个百分点,而2002年却只增涨了0.22个百分点。而且,从数据可以看出,教育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很小。在有限的经费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至此,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从而造成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尤其在许多较为贫困的地区,经费基本上没有保障。随着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行,教育附加费不允许再向农

5、民收取,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减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许多人认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到位,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而实际上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对教育提供了巨额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仅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给地方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些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李岚清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一些地方教育没有抓好,教师工资发不出去,到县里一查,不少是因为花钱干了不该干的事

6、,而把财政缺口留在农村教师工资上,向上面要补助”。从2001年起,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的责任由乡镇上调到县,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人数庞大,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县级财政难以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责任。因此,“以县为主”并未大幅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也并未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有切实可靠的保证。而且,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县级政府,其财政情况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也无法解决。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严重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各地中小学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

7、济不发达,教育信息获取的渠道闭塞等原因,很难及时接受前沿的教育动态,很多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无法在课堂上具体实施。农村学校中的综合课、信息课、英语课、科学课以及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等开不全,而且教师的数量严重的不足,使得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质量较低;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严重走下坡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新教材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不切合农村实际情况;再者,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严重。现在,教育部门都鼓励县级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上示范课。通过上示范课,给农村教师带

8、去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使农村教师能直接感受到 “新课标”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部门制定这项措施的初衷旨在推进农村课程改革,但是,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学生素质以及师资水平等的城乡差异,示范课所需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很多时候在农村地区无法实现;为了凸显新的教育理念,每节示范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精炼的教学用语,优选出来的学生,以及课堂上学生对问题准确无误的回答等等,如同精彩的演出。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无法达到相同效果。送来的教学模式无法在农村课堂上扎根,农村教师找不到自己课堂与城市课堂最佳切合点,到头来,“新课标”成了一句空

9、话。 (三)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凸现1结构不合理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教授基础知识学科的教师(例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与教授职业技术学科的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村中等教育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基本难以实现。另外,教授基础知识各学科的教师也余缺不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等学科教师则严重不足,使得农村中小学要开全规定课程、达到规定课时十分困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基本上都由他学科教师兼授。这种现状令人担忧。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小学师资队伍严重老化,个别乡镇的教师平均年龄为50岁,有的小学甚至找不出一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2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方

10、面,农村教师大量由乡村向县城、城市,由西部地区向中、东部地区流失,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因素之一。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工资待遇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再者,农村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不理想,是农村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很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实际教学水平与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高度。有些地方从小学选拔部分教师到初级中学任教以弥补初中教师的不足,而小学教师的不足则依靠大量学历较低的代课教师来弥补。这样,一大批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代课教师走上了小学的讲台,而一大批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初中教

11、学岗位。这导致农村许多地区中小教师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更是十分缺乏。另外,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快报统计,目前我国仍有59.7万代课教师,农村地区共有41.5万代课教师,占全国代课教师总数的70%左右。3管理机制缺乏有效性 国家教育部门规定,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下发到银行,教师凭银行卡到银行自行支取。这一政策使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得到了保障,但它却削弱了教师与所在学校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再加上教师工资主要是与资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挂钩,与其在学校的工作业绩关系不大,结果使教师普遍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认识。这使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在教学上失去了精益求精的愿望和改革创新的

12、动力,进一步的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4教师培训和晋升机会缺乏由于编制不足、经费紧张,农村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参加业务培训;农村学校网络信息资源落后,图书资源匮乏,教师的学习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没有继续教育经费来源,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与再提高。目前,教师职务晋升一般都采用分配指标的办法,而晋升指标的分配往往存在重城区轻乡村,重高中轻初中、小学,重重点学校轻非重点学校的倾向。另外,农村学校由于条件差,举办的活动少,评奖机会也很少,教师在申报职称时相应加分就少,所以使其晋升机会相对降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教师发展机会和晋升机会的缺乏。(四) 农村教育发展不

13、均衡1.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尽管有其积极作用,但因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全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例如,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3年全国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052元,河南640.46元,上海5386.37元,二者相差8.41倍;2003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931.54元,上海5340.96元,河南516.47元,相差11.34

14、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少于东部地区。2.农村、城镇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少,地方财政困难,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我国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经费、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素质等几个方面。(1) 城乡教师数量与素质发展的不平衡与城镇相比,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教师不合格率比较高。2001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距分别为2.22和7.28个百分点,而高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城乡差距分别为20.69和14.1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素质的

15、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目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2) 城乡教育普及水平的不平衡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2000年,全国仍有8507万文盲,其中城镇为1842万人,农村有6665万人。文盲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城镇为4.04%,农村为8.25% 。2001年,我国仍有450个县未实现“普九”,集中在最贫困的西部地区,人数达数千万之多。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普九”仍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也是不平衡的。(3)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一直都是城市高于农村。目前,不少贫困的农

16、村地区为了使“普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负债累累;有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设备非常差,校舍、课桌椅破旧,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配备了;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因缺少资金,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3.农村适龄儿童中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衡目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受某些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仍很严重。家长让男孩去上学,女孩在家做农活儿,人为导致女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童。因此,造成农村地区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衡。三 改革措施与建议(一) 关于推进农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各地方的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推进义务

17、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努力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当然,中小学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时,也要结合农村实际,课改培训要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挂钩,适应农村地区的教材,突出农村的特色,充分有效的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组织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进行以就业为中心的职业技术培训,实行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切实培养个方面的人才。同时也要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民主法制、诚实守信、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践环节、建设和管理好青少年校外活动

18、场所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建立起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教师这一行为主体来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小学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当然,面临县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所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可以有效的制定送课计划和送课内容,让实施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完成送课下乡的这一任务,同时,增强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的课后之间的交流,来不断完善自身,也可以让他们走出去获得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率

19、的学习。(二) 缩小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差距1. 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2. 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的办法: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部门负担该省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中超出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经济发展最薄弱、人口稀少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工资,则可采取全部由中央和省

20、级两个部门共同负担的办法。这样,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才有可能彻底解决。4.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应当将一部分资源用于学校的房屋、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对此,国家应加以重视,制定有效的政策。比如,可以将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设立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改造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之中。而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将政策落实到位。比如,按规定给学校划拨扩建、新建校舍所必须的土地,将专款专用的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5. 吸引教师

21、到农村工作,重视农村教师素质培养通过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各级政府制定出可行方案,吸引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6.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是: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负担11%,县负担9%,乡镇负担78%。为确保对农村教育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还应减少经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止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四 结论我国农村

22、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也是顺利推进和实现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滞后的现状,一方面,有赖于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与其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从事此项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共同探讨,为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找到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的解决办法。注释:陈至立:在2001年度 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15日;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覃章成 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据中国统计年鉴(

23、2001)第304页相关数据计算;参考文献1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3):82,86;2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教育部规划司,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3年4月;4覃章成,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5李建平,农村初中辍学率为何攀升,中国教育报,1998.1.10。A Personal View of The Problem on Rural Education of ChinaLi Jianga Han Xueb(Arts and Science

24、 College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10)Abstract:The requirement of the trained personnel increases with the fast growth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We have the overwhelming proportion of peasants in our population, so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clos

25、ely connec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s quality. But because our socialist rural economy relatively lags behi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writer will discuss general questions in rural education as a educator with lots of data and exa

26、mples, and give some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Key Words:rural education the cost on education teaching revolution teachers quality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

27、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

28、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

29、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

30、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

31、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

32、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