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345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探析An Analysis on Imbalanc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in China欧小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摘要】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特性。大学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失衡的现象,而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具体表现在“形”与“神”的失衡;“理”与“力”的失衡;“雅”与“俗”的失衡;“价值”与“工具”的失衡,探寻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激发对其发展路径的深思,对我国大学文化的平衡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失衡Abstract: The Un

2、iversity is a kind of cultural institu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basic nature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ulture is often in a state of im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imbalan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uch as imbalance bet

3、ween form and spirit, imbalance between truth and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Liberal and secular, and imbalance between value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inquire about the imbala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 us on pondering deeply over the path to deve

4、lop it equ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university culture.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imbalance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拥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精神传统,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共同规范和行为准则,有着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使命。“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由西方移植过来的大学,要在中国生根茁壮,无可避免的会经过一个制度建构的转化过程,它的完善化、精致化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1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学只是引进了西方大学的形式,没有完全“吸收

5、”西方的大学精神,更没有完全形成中国本土的大学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一、“形”与“神”的失衡: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形”与“神”是一对哲学范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形”具有表象的外在客观性,而“神”具有本质的内在抽象性,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内核,形神兼备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客观事物是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形与神之间是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践中貌和神离,形多神寡、形神分梳等等都是形神失衡的主要现象,而在大学文化场域中“形”与“神”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大学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衡。精神文化是一种具有一定隐蔽性“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大学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6、,是大学文化的“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积淀而形成的,是大学引领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是大学区别政府、企业、教会等其他社会组织最主要的特质和标志。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底蕴厚重的大学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发展理念、鲜明的时代特色。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旨趣,也大学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支撑,所以王坤庆教授说:“高等教育主要是精神的,侧重于发展人的内向度的精神品质”。2作为大学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客观物质载体,是一种具有外显性的 “实体形态”的文化实物,具有很强的物质性,以象征的手段潜移默化的传达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体现是大学的“形”,是大学文化

7、传承的依托,大学的“形”就是由各个富有文化内涵的物质构件组成的,这些物质构件体现了大学物质文化的内涵,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大学物质文化的诠释,但笔者认为,大学物质文化不仅是物质的载体,而且也包含大学文化主体对物质资源、金钱等方面的价值追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大学的“形”与“神”,使大学文化具有双体性,从文化的视角上看,大学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大学是物质实体和精神主体的形神兼备的统一体,两者处于大学文化的不同层面,物质文化处于其表面的显性层面,是大学具有文化意蕴的实在物或实体;精神文化处于其内核的深层次的隐性层面,往往需要人理性的主观精神去解读和领悟的大学内在 “气质”。大学的本位是文化性的

8、,具有文化引领的功能,在当前社会功利化思潮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大学何以树立正确的物质文化价值导向,从大学自身的发展来讲,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罗伯特赫钦斯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那确实千真万确的。3由于市场价值观逐步向大学的知识领域渗透,大学也逐渐由知识的生产者为主导转变为知识运用者为主导的文化场所,“大学由学科与知识的模式演进为使用者为主导的顾客模式” 4,大学的学者教授被衍生成为康德所说的“科学商人”。一般说来,大学精神文化与物质功利主义是对立的,但是在大学的场域中并不是说不存在或者不允许物质功利,关键是一旦功利的物质

9、文化在大学的发展理念中占主导地位,并用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指导大学的办学行为时,大学就偏离了正常的发展方向。当前,大学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市场化办学模式,过分强调“实用”的“实利主义”科学研究,过分追求大学高大全,盲目扩招扩建的办学行为,导致很多大学在发展中一味跟风,致使本来稀缺的有限的大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最终使大学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严重失调,甚至出现部分大学负债累累。大学过度的看重大学文化的世俗价值和有形之物的价值,而对文化的超越精神和无形精神的价值比较忽略,在社会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强烈挤压下,大学文化发展中过分强调外在的、显性的、直接的“形”物质文化,而大学文化的内在的、隐性的,间接的

10、“神”精神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而退居一隅,导致我国大学里了无文化气息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被讥讽为现代化大公园的新校区是一个大学比一个大学宽广,殊不知,大学在追求“物质”的进程中,是以大学精神的式微为沉重代价的,很多学者呼吁大学理性、大学之道,象牙塔式的大学回归,无不是对当前大学重“形”轻“神”,“神形分离”的有力抨击,大学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需要制度和规范,组织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平衡和协调,形神要统一,过分偏重一面都是有悖于大学发展之道的,容易滋生出大学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最终迫使大学走向一味追求“利”的办学方向上来,偏离大学作为一所文化机构追求“真善美”的旨归。不是说大学不讲

11、功利,但过于偏向和注重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是有悖于大学精神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文化的“形”与“神”不可偏废,“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形神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理解现代大学文化中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文化的发展中不可偏离两者正常的发展轨道,尤其要重视经常被忽略的精神文化建设,因为“教育是通过利用在精神层面上被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兴旺发达的。” 5二、“理”与“力”的失衡:在学术与行政之间 学术和行政是大学里的一对矛盾体,作为由学科与科层组成的现代大学,两者在大学文化发展和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大学的

12、学术和行政形成了大学里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两种不同的价值目标。学术追求的是真理、公平与自由;行政追求的是权力、效率与控制。虽然两者本质上有对立冲突的关系,又有统一协调的关系,但是在我国高校内部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对立冲突的关系,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僭越的行政泛化现象较为严重,正如王英杰教授所言:“大学中行政权力恶性膨胀和学术权力不断被挤压,教师被排除在大学决策程序之外,不再是大学的中心,而是已经成为大学的雇员,行政管理者成为大学的雇主和主宰,大学日益成为一个官僚化的机构。”。6这种观点也许言过其实,但至少可以肯定这种现象在我国大学里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行政泛化、学术与行政的失衡等问题

13、既阻碍了大学文化的有序发展,也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设置了重重障碍。大学作为一个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的学术机构,其学术性、创造性、自由性是大学的灵魂,形成一种尊重学问、开拓创新的学术文化应是大学的本真所在。目前,我国大学由于在纵向继承上没有很好的遗传古代书院崇尚学问、倡导自由的学术文化的基因;在横向移植上,也没有很好消化吸收西方大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大学文化精神的精髓。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作为一对矛盾体,正如伯顿克拉克所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所言:“官僚组合主义不仅开始成为大学的办学环境,而且渗透高等教育本身,并往往形成学者和专职人员之间对立的局面。”

14、 7在大学,行政权力的扩张与膨胀是以牺牲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生命力为沉重代价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如其他社会领域一样,当官僚和专业人员在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和权力之网中身居内部要职时,部门霸权就发展起来了。” 8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有泛政治化的现象,泛政治化的结果就出现了泛行政化的现象,9大学文化发展偏向行政文化的一极,在行政文化与学术文化两者的博弈中,也往往是以学术文化一极的妥协甚至“退场”而告终,大学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而形成的行政文化呈现出取代学术文化在大学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的趋势日益明显,造成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但是,由于大学是一个底部厚重,松散联合的学术组织,其

15、特性决定在大学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是学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协作完成的,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也是学者和管理者在共同合作行使,学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也是学者和管理者在共同运作分配,因此,在讨论学术文化和行行政文化时,纯粹的把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是不合适的,在大学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那种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考量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是极不利于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认为,作为一种学术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型组织。在大学内部,既有学术权利,也有行政权利;既有学术管理,又有行政管理;既有学术文化,又有行政文化。两者在大学职能的实现、大学制度的完善,大学文

16、化的发展等方面是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的。由此,在目前的大学内外环境下,在大学发展学术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寻求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三、“雅”与“俗”的失衡:在博雅与专业之间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始源古希腊雅典“自由人”的教育,因此也曰自由教育,旨在训练心智、净化心灵,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后来不久也逐渐出现了面向世俗社会生活、强调实利功用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两种教育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史上关于两者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的争论不断,其实,“经验即历史表明,当这两方面相互结合起来的时

17、候,他们各自都得到繁荣与发展。” 10大学场域中一直存在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两种高等教育哲学流派的对立和斗争,前者主要以追求永恒的知识和培养人的理智为目的,后者主张不刻意追求某种终极的永恒真理,把理智作为解决学术问题,而且也包括商业、工业、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普遍手段。11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两类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取向演变成大学内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冲突和矛盾,由此衍生出大学的两种教育文化类型博雅文化和专业文化。赫钦斯说过,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就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作准备。这不是教育和研究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教育的冲突。12赫钦斯所说的两种教育也就是

18、专业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大学里,由专业教育而形成的专业文化是大学师生在以专业培养目标,掌握必要的世俗职业知识,通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而由博雅教育而形成的博雅文化,就应该继承传统的博雅文化的精髓,传统的博雅文化突出体现为广博精深、高雅脱俗、道艺并重的特点。13古希腊高等教育中倡导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雅致脱俗、追求高雅、唤醒理智、有文化品味的“自由人”。今天的大学文化场域里,同时存在专业文化和博雅文化两种文化,但是我国大学文化由于在市场文化趋利性的吸引下,大学文化发展不自觉的滑入了专业文化的一极,导致大学职业主义教育理念盛行,其后果就是“职业教育主义

19、会导致浅薄和孤立。它贬低了课程和教职人员的价值。它剥夺了大学惟一的生存理由”。14我国大学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过细的专业结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滋生的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专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博雅教育的理念和意识相对匮乏。即使我们也倡导和推行博雅教育,但是我们的“博雅教育已经丧失了组织核心博雅文化和人文科学的渊源与目标” 15。从“博”与“俗”的视角审视大学文化发展的窘况,我国确实大学普遍存在重功利世俗知识的专业教育,轻以训练心智为目的的“脱俗”的博雅教育熏陶。过分的专业教育会引起“专业主义的困境、孤立主义的困境、以及反理智主义的困境”。16当然,在大学里,不能因为赞成传播博雅知

20、识,而把专业知识,有用的知识说成是“一堆糟粕”。但必须明确,大学作为一个传承和创造知识的机构,专业教育不是其主要更不是唯一的职能,大学文化发展应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弗莱克斯纳强调,大学不能成为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17一所大学统一的原则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只要专业系科讲这一原则作为自己的原则,他们就能在大学的学者社区占有一席之地。18大学不是一个工厂,尽管它与大学有某些方面的共性;也更不是一个市场,尽管大学也存在着某些市场行为。虽然市场力量、市场手段在大学的场域内若隐若现,不排除大学也存在一定的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大学,发展大学文化不能依靠市场

21、的规则,大学应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建立大学“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 19的基础上。只有深刻领会大学发展的这一逻辑,大学在处理专业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关系上是不会失衡的,最后能够做到“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携手并进”。不过,现在许多大学愈来愈意识到博雅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学生不再被人为的限制在一个专业领域之内,那种“割断大学与职业和专业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而放过了富于相像力和创造力的机会”的做法与那种纯粹“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工作属于大学” 20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失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理想还有一定的差距。四、“价

22、值”与“工具”的失衡:在人文和科学之间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大学人文与科学的分野与冲突,揭示大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失衡现象背后的真正缘由。一般说来,人文以追求人的内在精神情感和价值理性为目的,引领人们追求人生的理想、信仰、意义,追求的是抽象的价值,关注的是人性,体现的是价值理性;而科学追求客观世界的真知和科技工具理性为鹄的,关注的是客观世界,体现的是工具理性。人文与科技作为推动大学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两个轮子,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旨在寻求真理和人类的进步,它的目的是代表人类品性的精华。Humanities(人文)是它

23、的命脉所在,不管这个词多么经常并且多么深刻地改变它的含义。21而科学文化在大学的产生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大学,是在工业革命,尤其是在19世纪科学革命使得科学的社会影响空前提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科学才慢慢进入大学,在这以前,人文文化一直主导大学文化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整个文化的样式,也为大学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二元对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大学,“科学知识似乎比人文知识更能代表大学的理性。” 22在我国,崇尚“科学”,冷落甚至贬低“人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认为“科学”才是真正在做学问,“人文”只不过是在做一些所谓的文字游戏罢了,很多大学没有形成“人文”和“科学”融会

24、贯通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在办学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把这两种文化严格划分界限,使大学文化场域内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泾渭分明,或者产生“厚此薄彼”的行为并明显的表现出对“科学文化”的偏爱,并在大学形成科学性的学科规范。的确,科学一旦进入大学,在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快就成为大学学科文化发展的另外重要的一极,并在一定大学场域中演化成两种不同学科文化的对立。世界大学教育的趋势显然是科学压倒了人文。科学成为当阳称尊的显学。在剑桥,攻读自然科学的越来越多,而人文教育则越来越萎缩。23虽然,我们认为,所谓人文学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24尽量在理论上弥合科学与人

25、文的分离与失衡,但是在实践中两者还是存在不断的冲突和矛盾,导致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表现在大学学科文化的发展不断偏向对科学文化发展的一极。“在本质上,科学技术并不能为人类提供价值合理性而只能提供工具合理性,恰如韦伯所言,科学、资本主义、现代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是高度合理性的,但是,这种合理性是纯形式的,它与实质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笔者注)即某种特殊的实质目的上看的意义合理性、信仰或价值承诺之间处于一种永恒无法消解的紧张对立关系之中。” 25在大学场域中,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也同样如此,阻碍大学文化的发展,人文与科学的失衡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背离,人文所追求的自由、个性、卓

26、越、至善等价值维度被工具理性遮蔽甚至淹没。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学强调“就业之上”的办学理念,把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忽视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为造成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分离,最终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一时需要的“工匠”。这种办学的“短时”或“近视”行为是有悖于大学之宗旨的。埃德加莫兰认为:“人文文化是一种总体文化,它通过哲学、杂文、小说滋养了一般智能,回应了人类的伟大探询,刺激对于知识的思索和促进认识的个人的整合。科学文化具有另一种本性,它分割了认识的领域;它产生了可赞叹的发现、天才的理论,但是没有导致对人类的命运和科学本身的变迁的思考。” 26我国的大学

27、教育应该不遗余力弥合被人为“割裂”的两种文化,回归和还原人类文化的本真,在当前人文教育处在大学教育的“弱势”地位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凸显人文文化在大学教育上的价值,使现代大学教育能使受教育者“胜任回答日常的、社会的、政治的、国家的和世界的生活中存在的整体性的和复杂性的问题提出的巨大挑战。” 27实现科技与人文在大学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大学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往返重复的相对静态平衡基础上的动态平衡结构,不过新的平衡比旧的平衡会赋予大学文化更新的涵义。事物总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总会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平衡,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如此,但是大学文化如果是持续不断的严重偏离大学发展

28、的方向、违背大学文化发展的规律,处于十分重度的文化失衡状态,那一定会给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和谐与稳定带来严重的伤害,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平衡始终在变化,这是不平衡的事实,平衡并不是等量对待,领域之间的以及活动之间的平衡无法由正义女神的天平来决定。”28因此,在大学的文化发展观上,我们认为大学文化生态是处于一定相对静态平衡之中的动态平衡,文化的静态平衡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文化发展的动态平衡可以给大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尤为最重要的是,在大学文化发展中,在遵循大学文化发展逻辑基础上,做到有理性的取舍、补充、创新,找到大学场域内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这是当今我国大学文化平

29、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123金耀基著.大学的理念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31. 2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7.31214 16 18 美罗伯特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0.25. 31-32. 34.4英杰勒德德兰迪著.黄建如译.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4.6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78

30、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 105.9刘岚.论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平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101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7. 152.13张德建.博雅文化与留学生教育J.中国文化研究.2007冬卷.15Bill Readings,The University in Ruin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0.1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1920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

31、社,1998.101.27.21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大学之理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0.22侯定凯著.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25张明仓.科技代价的人文沉思J.自然辨证发研究.1999.(7).2627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5.120.28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4.【作者简介】欧小军(1974),男,湖南衡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访学基地访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