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357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转移毕业论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3届 ) 题 目: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地理集聚 与产业转移态势研究 学 院: 初阳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学生姓名: 汪宇飞 学号: 09980129 指导教师: 朱华友 职称: 教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5 日 成 绩: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 录1 引言42 概念界定、地区划分及数据来源52.1 外贸加工业概念的界定52.2 区域划分52.3 数据来源和处理63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态势73.1 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加工业整体发展情况73.2 基于区位商的集聚特点分析73.3 基于行业集中度CRn的

2、集聚态势分析104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地理集聚与转移的关系研究124.1 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关系124.2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空间转移的态势125 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业的空间转移格局165.1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175.1.1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175.1.2 政府对产业转移政策的大力支持195.2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格局判断195.2.1 东部地区内部的优先转移(内迁)205.2.2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迁移(外移)215.2.3 东部地区向国外迁移22参考文献24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地理集聚与产业转移态势研究初阳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汪宇飞(09980129)指导老师:朱华友

3、(教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加工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产生了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向周边扩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加工业的地理集聚与产业转移态势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加工业地理集聚特点,发现以广东、上海、江苏和山东四省市集聚最为突出。然后运用产业成长系数和产业梯度系数来分析外贸加工业空间转移的态势,分析可能出现的产业转移格局,为我国的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关键词:外贸加工业;产业集聚;产业转移Study on The

4、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ransfer of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s Coastal AreaWANG Yu-fei Director: ZHU Hua-you(Professor)(College of Chu-ya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091 NO.29)Abstract: Improvement trade industry of Chinas eastern coastal areas has the most mature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a

5、 long history. Unfolding in the decad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hinas coastal improvement trade industry show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 The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recent years,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processing trade spread

6、to the surrounding. Therefore, regard the improvement trade 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transfer of chinas coastal areas as the research priority.On the basis of being studied the relevant works of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well-known, Through further data analysis, Research on foreign tr

7、ade processing industry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i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areas, finding that Chinas foreign trade processing industry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but also in Guangdong, Shanghai, Jiangsu and Shandong four provinces is most prominent. Then,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

8、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through industrial growth coefficient and industrial gradient coefficient and make the judgment of the transfer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he eastern region, hope to be able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y

9、in China.Key word: the processing trade;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dustrial transfer. 1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一些东部地区的经济奇迹,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显著,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成长,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提升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外贸加工产业(或者称为代工企业,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大部分处在产业链中的组装、制造等低端环节,代工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展

10、现出了空间集聚的特征,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而在近些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向周边扩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地价、劳动力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所造成的,也是东部地区产生升级的需要。当前,很多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的“腾笼换鸟”政策在加速对加工企业的“挤出效应”,这些加工企业早先进入沿海城市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步消失。再加上中西部地区积极的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以及国家的战略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外不少学者也看到了这种经济现象,如江华、黎国林(2009)1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近十几

11、年(1995-2008年)的出口分布态势分析得出“加工贸易业在东部分布稠密,而在中西部分布稀疏”这一结论;王业强、魏后凯(2006)2采用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指数、空间分散度指数等指标对中国31个省区市1980-2003年28个两位数制造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在空间上严重“东倾”等五个特点;杨洪焦等3(2008)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另有贺灿飞、谢秀珍(2006)、张文彬、黄佳金4(2007)等学者的研究

12、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测度方法,客观判断中国东部沿海外贸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的态势,并为产业转移的态势研究提供更为客观的数据支持。2 概念界定、地区划分及数据来源2.1 外贸加工业概念的界定在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统计中,并无“加工贸易”一词,但是,从性质上来看,“加工贸易”类似于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外包”或“外部采购”、“生产过程分散化”、“非一体化生产”、“价值链切片”“全球生产共享”等概念。一般这些概念研究都是从发达国家角度展开,考虑发达国家的企业是否应该将某些生产环节外包,所以也可以被理解为“境外加工贸易”。上述这些相关的概念是

13、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贸易的,故其描述的概念与发展中国家所描述的概念肯定是有差别的。我国台湾地区从“代工者”的角度来分析加工贸易,所谓的“代工”(又称“委托制造”)泛指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是“受托厂按原厂的需求与授权,依据特定的材质、规格、加工程序、检验标准或品牌或标示而生产的零配件、半成品或成品”。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加工贸易的内容不断拓展,早起传统加工贸易概念也在不断深化。代工生产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大部分处在产业链中的组装、制造等低端环节,所以,代工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关于加工贸易的概念,不同的图书和杂

14、志对于其概念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为了对加工贸易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需要对“加工贸易”进行明确的界定。因此,关于加工贸易的概念的阐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工贸易”一词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范畴与一般贸易相对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外经贸部(1994)联合制定的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制度的解释,加工贸易为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经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本文主要根据海关总署所颁布的最新的关于加工贸易的概念作为依据。根据2008年1月14日海关总署令第168号公布的海关总署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的决定修正)加工贸易,是指经营

15、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2 区域划分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除外,将本文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为: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9个省市;东北板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中部板块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海南、湖南、和湖北7个省;西部板块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2个省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南贵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同时,又是沿海省份。但是,我国把海南归

16、为加工贸易欠发达地区(海口市是唯一的一个被国家商务部列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沿海城市)。因此,海南省虽然在一般的地理文献中被列为东部地区的省份之一,但是,考虑到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加工贸易规模小、加工贸易企业少、成本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等因素,本位把海南省列为中部省份,主要是考虑到其经济规模和中部一些省份相差无几,尤其是考虑到其加工贸易规模的大小。2.3 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对产业集聚各项统计指标计算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各地区、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由于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 1997年到 2011 年,地

17、域跨度囊括了全国的31个省市,所以使用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标准肯定也是有差别的,也做了相应的处理。在数据处理方面,在查阅了东部地区各省的对外贸易额和加工贸易额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问题。例如,北京统计年鉴中在2005年以前,未曾按照贸易方式进行统计,因此,北京的对外贸易额只有2005年到2011年的。一方面,如果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问题,那么只能做2005年到2011年的区位商和CRn的近7年分析,但是,由于年数太少,很难发现其中的梯度转移规律,因此,面对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做了折中处理,即将北京的2004年以前的数据,按照北京地区加工贸易额所占总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标准,借此求出20

18、00年到2004年的加工贸易额。具有类似问题的还包括东北地区的吉林省2003年以前的加工贸易额的缺失、中部地区河南省2003年以前的加工贸易额的数据缺失以及湖北省1997年加工贸易额的缺失、西部地区中四川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甘肃、西藏等省市自治区所统计年份的数据缺失以及广西省1997年加工贸易额数据的缺失,上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未按照对外贸易的方式进行统计。同时,各省份在统计数据的时候精确度也不一,有些省份精确到个位数,有些四舍五入后保留至亿位,显然,这样的误差也是客观存在的,也会对本文的数据精确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宏观上来看,可信度还是很高的。3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空间

19、集聚特征与态势3.1 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加工业整体发展情况自 1998开始至今, 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一直维持在 52%以上, 占据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是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然而从区域分布上看, 我国加工贸易分布并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地区推进的,再加上经济地理区位软、硬投资环境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加工贸易。经过近30年的对外开放,东部地区通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加速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的外贸加工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详见图1。 图3-1 自1995-2011年以来东部地区外贸加工业的发展态势 (单

20、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来源于1995-2011年东部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翻了几番,从1995年的只有几百亿美元到2011年超过8000亿美元,一直占据着中国加工贸易总额的95%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加工贸易几乎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3.2 基于区位商的集聚特点分析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某一产业增加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同一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一般地,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直接反映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程度及产业在全国市场份额的大小,间接反映出其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3-1)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

21、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用区位商来反映产业梯度水平的分析方法,计算简便易行,数据也较易获取,但是却是较为粗略的经济指标,无法准确的表示地区内产业的生产率与全国平均生产率的差异。虽然我们从很多学者的研究著作中可以得到外贸加工业“东部分布稠密,中西部稀疏”这一结论,这种定性的描述说服力不够,本文主要通过区位商这个测度指标来衡量

22、东部地区的外贸加工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极具特点。表3-1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区位商平均值变化地区199720002003200620092011东部地区0.850.940.870.920.830.71东北地区0.400.410.380.33中部地区0.300.300.210.340.350.38西部地区资料来源:上述数据来自于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6年(1997、2000、2003、2006、2009、2011)的统计年鉴,“”表示部分数据缺失,带表示中部地区7省份除了河南以外的平均值,带表示除了河南和湖北以外的5省市的平均值从表3-1中,我们可以发现:1.东部地区的区位

23、商平均值最大,每个年份都大于0.8,说明外贸加工业在东部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专业化水平最高,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外贸加工业平均值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结合表3-1,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的外贸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其他省市的外贸加工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省份的外贸加工业甚至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例如河北省;3.东北地区的外贸加工业自2003年以后区位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结合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国家政策(外贸加工业重点承接城市并无东北省份所辖城市),我们发现东北地区外贸加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其2003、2006、2009和2011年(1997和2000年数据缺失)的区位

24、商分别是1.05、0.99、0.88、0.82,一方面说明了其区位商是呈下降趋势的,两一方面可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外贸加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4.中部地区除了1997、2000和2003年的部分省份数据缺失不太有说服力以外,从2006、2009和2011年的区位商的平均值可见,中部地区的外贸加工业发展势头比较乐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5.西部地区虽然由于大部分省份数据缺失,未能做出统计,但从部分省份来看,山西的区位商从2000年的0.297上升到2011年的0.57,重庆市的外贸加工业的区位商也从2000年的0.15上升到2011年的0.49,等等。故笔者推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外贸加工业很

25、有可能是呈增长的趋势。表1的数据表明,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东部9省市中必然也存在内部的差异。故笔者希望通过各个省份的区位商的研究,得出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加工业在东部省份中的哪几个省份集聚效应特别突出。表3-2 2011年东部地区外贸加工业区位商值省份外贸加工业产值对外贸易总产值Q北京3558000389500000.19广东52986000983820001.19江苏14993708312623051.02上海19983700437436001.29天津3715301103270000.84福建4076000143522440.58山东8348000235990000.96浙江17

26、19316309377770.36河北62173553599100.24资料来源:上表数据来自于各省2011年经济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经济年鉴从表3-2中我们不难发现,2011年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市中的广东、江苏、上海等3个省份的区位商远大于1,说明外贸加工业在这些地区优势比较明显,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像广东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一直占领着全国贸易领域的“半壁江山”。而诸如山东、福建等省份,区位商的值也非常接近1,说明外贸加工业在这些地方的集聚也是很明显的。浙江省由于特殊的省情孕育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因此,区位商值只有0.36也在预期之中。最后,像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职能中心,周边主要发

27、展一些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像中关村的科技产业发达。3.3 基于行业集中度CRn的集聚态势分析为了更细致的描绘出中国东部沿海外贸加工业在各省市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用行业集中度指标进行测算。这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用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在全国所占的总份额来表示: (3-2) 其中,n表示地区数,其取值一般为1、3、4、5等,也可根据需要可改变n的数值;i表示某个行业或产业;可以是i行业的总产值或就业人数,是研究区域的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这种方法可直观、清晰地反映出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的份额大小,但不能说明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也不能反映最大几个地区的个别情况,且当n取值不同时得出

28、的结论也不同。因此,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单独用它来测度产业集聚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辅助指标。从全国角度来看,四大地区的集中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呢?为此,笔者也通过纷繁数据的查找,绘制了表3。表3-3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外贸加工业集中度变化地区199720002003200620092011CR(东部)0.950.930.940.920.890.88CR(东北)0.0290.0270.026CR(中部)0.0170.0360.0480.0550.06CR(西部)资料来源:上述数据来自于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6年的统计年鉴,“”表示部分数据缺失,带表示中部地区7省份除了河南省

29、以外的行业集中度的数值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所占的绝对值最大,同时,比重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东北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但是中部地区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扬的趋势,尽管西部地区大多数的省份的外贸加工业总产值数据缺失,但是,笔者完全可以推断其实呈上升的趋势的,为了论文的严谨性,我们还是尊重客观事实,故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来获得近似值。结合表3-3和前面区位商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加工贸易业整体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上海等四个沿海省市,那么是不是一直以来外贸加工业都是集中分布在这四个省市呢?为了更清楚细致的去研究外贸加工业在东部沿海省份的集中状况,我们从1995年到2011年共列举了近17

30、年来行业集中度CR4的指标值来佐证。表3-4 1995-2011年我国外贸加工业行业集中度情况CR1CR2CR3CR4年份比重最大省份比重比重第二省份比重比重第三省份比重比重第四省份比重2011广东0.29上海0.45江苏0.6山东0.652010广东0.31上海0.49江苏0.66山东0.712009广东0.34上海0.53江苏0.71山东0.772008广东0.39上海0.60江苏0.79山东0.842007广东0.41上海0.63江苏0.84山东0.892006广东0.41上海0.63江苏0.84山东0.892005广东0.42上海0.64江苏0.85山东0.902004广东0.44上海

31、0.65江苏0.84山东0.892003广东0.49上海0.68江苏0.84山东0.892002广东0.52上海0.69江苏0.81山东0.862001广东0.52上海0.71江苏0.81山东0.862000广东0.52上海0.71江苏0.81山东0.861999广东0.55上海0.72江苏0.80福建0.851998广东0.56上海0.72江苏0.80福建0.851997广东0.55上海0.70江苏0.77福建0.821996广东0.55上海0.69江苏0.76福建0.821995广东0.56上海0.70江苏0.76福建0.81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来自于东部9省份自1995年到2011年的经济

32、统计年鉴从表3-4中,我们可以发现东部沿海的外贸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和山东(自2000年以来)这四个省市,进一步佐证了我们前面所提出的观点:中国外贸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块,在东部区块内部又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上海和山东四个省份。故我们不妨将广东、上海、江苏和山东称之为“外贸加工业四大省”。另外,从上表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其他有借鉴意义的信息:首先,广东省几乎占据了中国外贸加工业的“半壁江山”,90年代比重一度超过50%;其次,四大省所占全国的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历程;最后,随着东部其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广东所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江苏和上海的比重逐渐提高,尤

33、其是江苏省近几年有赶超上海的趋势。4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地理集聚与转移的关系研究4.1 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聚集和产业转移是相互联系的。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生产相同的产品或者类似的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的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中连片布局”,就包含了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

34、低交易或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企业转移到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5。从上文的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空间集聚的时间变化来看,各省份的外贸加工业的集聚度在不断变化,表明产业集聚和转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的发生变化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利润的降低,竞争力的削弱,便会向更欠发达地区开始转移。4.2 我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空间转移的态势 国内很多研究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学者通过定义了产业梯度系数来描述产业之间的梯度转移现象6。假定一个地区的产业处于产业梯度的顶端、中层还是底层,用梯度系数表示,它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一个是创新因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综合表示,

35、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另一个产业集中因子,即专业化生产程度,用区位商来表示。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少等因素与全国同行业的比较。具体公式表示:(4-1)其中,T表示为产业的梯度系数,Q表示区位商,关于区位商的计算方式前文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再累述,L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某地区某产业产值在全国同行业产值的比重/地区某产业从业人员在全国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一般来说,地区的某一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在全国处于高梯度,小于1则说明处于低梯度。普遍认为,当高梯度

36、地区的产业处于工业生命循环阶段中的成熟阶段,各种生产要素在扩展效应影响下,受利润的驱使下会流动到第二梯度地球,以及在高梯度地区产业本身进一步发展会受到诸如劳动力、交通运输、水、电力等成本的提高以及环境承载力饱和等各种限制,在这内外因素的相互呼应的制约条件下,第二梯度上的地区便会水到渠成的承接部分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这共同促使高梯度地区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生产化程度相比以前有所削弱。他们的说法只是说明了当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一种长期趋势问题,不能解释产业转移的粘性问题。在发达地区,即便是某一种产业的梯度系数非常高,但不一定向外转移,有某种阻力阻碍着产业转移,这就是产业转移的“粘性”。关于产业转移的

37、“粘性”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作了许多解释。本文将用用产业的成长系数来描绘这种“粘性”指标。具体公式为: (4-2)其中C表示为产业成长系数,Z表示产业比较成长率,主要用产业产值的近两年平均增加率除以该地区全部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一般而言,产业的成长系数越小,产业转移的“粘性”越小;反之,越大。如果以产业梯度系数为横轴,以产业的成长系数为纵轴,可得到如下产业转移的分析矩阵图(见图4-1)。产业成长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区 成长期产业,有逐步壮大可能区 支柱产业,短期内不会向外转移区 已进入衰退期产业,面临向外转移或淘汰区 刚进入衰退期产业,短期可能向外转移11图4-1 产业转移矩阵分析图该矩阵图可以分为四

38、个区:第区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区,产业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都大于1,产业处于成熟阶段,短期内不会向外转移;第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但产业成长系数小于1,产业刚进入衰退期,它们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外转移;第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都小于1,它们已经进入衰退期,是竞争力较弱产业或许即将面临淘汰,急需向外转移;第区的产业成长系数大于1,是处在成长期的产业,产业不但不会向外转移,而且可能产业集聚效应,成长壮大。那么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是否中西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外贸加工业分别处于、和区中的哪个区呢?我们通过数据作图表来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关系。但是,由于西部省份的2011年的加工贸易

39、额这项数据的缺失,给我们的推断结论正确性的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使论文更加严谨,数据更有说服力,我们还是将这些省份排除在外,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贵州、四川、重庆)中的7个省市自治区。表4-1 四大地区主要省市外贸加工业的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2011年)地区省份梯度系数(T)成长系数(C)东部地区北京0.75800.056373广东3.53890.984021江苏3.12800.677324上海2.68920.708405天津1.53740.711688福建1.06520.601821山东1.28270.551089浙江1.15200.738389河北1.09611

40、.053879东北地区黑龙江0.47610.14494吉林0.37821.004789辽宁1.0580.852203中部地区山西0.87262.376749安徽0.71361.385479江西0.76390.654314河南0.65730.271985海南0.81024.722711湖南0.79151.710662湖北0.53791.165431续表4-1 四大地区主要省市外贸加工业的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2011年)西部地区云南0.31623.6923陕西0.10740.9904广西0.25482.0568宁夏0.31270.1428新疆0.10280.3658注:1.上表数据来自于各省份的2

41、009、2010和2011年各省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 2.西部重庆、贵州、四川、甘肃、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份数据缺失 根据表4-1的数据并结合图4-1,我们可以得到图4-2:区 北京、黑龙江、陕西、宁夏、新疆、河南、江西、黑龙江产业成长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区 吉林、山西、安徽、海南、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河北区 河北区 辽宁、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福建、山东11图4-2 我国四大地区主要省市的外贸加工业空间转移矩阵从图4-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的省份的外贸加工业仍处于区成长期,有逐步壮大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政策的导向,例如商务部所

42、确立的三批外贸加工业重点转移承接地。而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的外贸加工业则处于区 ,说明其外贸加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退的状态或者刚进入衰退的状态,这种现象与我们之前区位商的数据研究一致。最后,湖北省作为长江干流上的一个重要的省份,对外水运便利,再加上其工业基础好、投资环境的改善,在2011年加工贸易额占全年对外贸易额的30.3%,其外贸加工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理想的,有望逐渐的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而东部的主要省份产业大部分处于区,正在逐渐的向外转移。上述的图表分析,进一步作证了外贸加工业分布存在梯度差异这个观点,那么就东部地区内部而言,不同的省份的外贸加工业是否存在差异呢?我们把东部地区的省份再次单独列出

43、来做更细致的分析,详见图4-3。产业成长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区 区 河北区 北京区 广东、江苏、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11图4-3 我国东部地区外贸加工业空间转移矩阵结合图4-3和表4-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东部9省中,七个省市的外贸加工业已开始进入衰退阶段,短期内可能向外转移;而还有一个省市的外贸加工业仍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短期内不会向外转移。2.东部省份中存在省际差异,外贸加工业在东部省份的内部发展不均衡,比如河北省的外贸加工业仍处于成长阶段,而北京的外贸加工业则处于衰退阶段,急需向外寻求转移承接地,故在考虑产业转移时可优先考虑内部区域的转移。3.整体而言,东部省份的外贸加工

44、业处于高梯度,向外转移是大势所趋,当前所推行的“腾龙换鸟”政策是一种符合这种趋势的应对之策,与此同时,国家商务部确立的中西部9城市(南昌、赣州、郴州、武汉、新乡、焦作、合肥、芜湖、太原)为第一批重点转移承接城市也是一种政策上的引导。5 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业的空间转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廉价丰裕的劳动力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优惠性政策,通过生产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当前,这些地区经过长期高速发展,部分产业开始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等问题,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为了延续竞争力,出现了产业向外转移的倾向,并已初见端倪。与此同时,我国欠发达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转出的产业,竞争比较激烈。然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同产业集聚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