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关注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关注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注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教育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摘要】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人类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所以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环境教育。本文在阐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基础上,强调与学科整合,与时事和历史事件联系,与案例结合,开展主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等多途径渗透、领悟环保意识,加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良好的环境素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我们
2、人类的家园地球,忍受着许多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的煎熬,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危及到人类的生存,随着人口的膨胀,资源开发的加剧,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日趋减少,矛盾逐步加深。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但这些构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同上述其他几项构想相比,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各国及各种国际组织几乎都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意味着
3、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处理方法的变革。公众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尽管可持续发展肯定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也会变成某些人的理想。而公众参与的前提则是公众受到教育培训。可以说,环境教育培训等活动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学校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项基本国策的基本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新的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
4、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基础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中学生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行为,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科教育中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环境知识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环保观念和素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与学科整合,挖掘教材环境知识,渗透环保意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
5、“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学科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可以将教育内容化整
6、为零地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同学们在各学科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新的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把人类对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十分重要。高中地理教材上许多内容都和环境教育有关系,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教材
7、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力军。在进行“环保”教育
8、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保护环境。了解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几大问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有机地与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品德教育促进环保意识和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如高中地理必修水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与浪费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
9、,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二、与时事和历史事件联系,谨记历史教训,领悟环境污染的危害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海湾战争、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
10、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2003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水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使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
11、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领悟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三、与案例结合,反思身边行为,激发环保欲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有些行业或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效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越来越严重,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学时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气环境”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洪涝、干旱、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
12、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又如我们校园外不远处上风向的酒店、餐馆,高大的烟囱吐出长龙般的滚滚浓烟,经常向学校漫天盖地地铺来,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学校马路对面的建材商店、铝合金、塑钢加工厂等,每天每夜不停的金属撞击声、瓷砖切割声,沿街的叫卖吆喝声等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曾经汨罗友谊河水质污染严重,闻到的是沉重的腥臭味,水质十分浑浊,水中有极少的鱼,只有一种带花斑的鱼,其它动物则全无,岸边也没有什么草类,白杨树也是寥寥无几的缓慢生长。原因是中游生活区人们的生活垃圾、污水,下游工业区里的氮肥厂和水泥厂工业废水等造成的极大的水污染。这些环境污染如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合理布局,有
13、愈演愈厉的趋势。以上所例举的环境问题案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身受其害的事实。通过这些案例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中学生本身的环境意识,也能使学生产生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激励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如何保护人类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一我国的基本国策。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四、开展主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
14、,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实践,注重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全面开展环境教育。1.注重校园环境美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教育的隐性功能。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注意在自己的学校和教室里创设优美环境,自然诱发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走进一中校园,你不由会被那整齐宽阔的校道与文化广场、那一棵棵高达繁茂的名贵树木、那四季常青姹紫嫣红的鲜花,那场面宏大的塑胶球场与田径场等所吸引。走进教学楼,你不由会被那洁净的地面,设立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提示环保的警示语所吸引。美丽
15、整洁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激发了孩子们爱护环境之情,进而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汨罗市再生资源工业园区”进行考察,参观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平贵制塑、长江铜业、远东铝业、汨江纸业等化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3.结合环保纪念日,寓环境教育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这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同学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
16、的。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植树造林、清除白色污染、参与环境打扫,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环保专题宣传栏,班级设立环保专题黑板报,学生们还动手通过文艺、壁画、小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培养习惯。另外还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郊外远足
17、、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调查对比,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生态的调查,评选最佳环保警示语;通过这一系列的环保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4.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环保思维。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如农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兴衰、核能发电等),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
18、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19、,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教育深入到各个学科,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和地理课堂这个主阵地,深入领会教材的实质,深挖教材内涵,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敏锐的环保意识,科学的环境知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负责的社会态度,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力,并通过课堂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对“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教育,本身就含有为他人、为后代人着想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促进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