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在农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平在农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公平在农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问题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教育不公平问题愈演愈烈。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我们必须制定教育公平地制度,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关键词:教育公平 农村教育 现状 对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随着人们对
2、教育关注的加深,而城乡教育的差距悬殊,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农村愈演愈烈,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教育不公平在农村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首先,教育不公平体现在教育投入上。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 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经费 265. 78元,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只有 219. 31 元;当年全国普通初中生均经费 492. 04 元,而农村初中生均经费仅为 392. 59 元。到 1998 年,农村小学生均经费305. 62 元,比全国小学生均经费仍低 65. 17 元;当年农村初中生均经费 478. 25
3、 元,比全国初中生均经费低 132. 4 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促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省际间的普通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不断加大, 2000年分别为 0.53、0.52, 最高省区与最低省区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相差 5倍、9倍、6倍以上,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竟相差 17倍。生均教育经费的不足,也加剧了教育机会不公平。其次,教育不公平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即便是同在农村, 城镇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现在的
4、城市学校现代化了,投资动辄数亿元,教室里暖气空调随时开着,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各种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而许多农村学校,孩子仍旧没有像样的桌椅,甚至连上体育课的操场都没有。而且,我们从目前择校热现象中可以看出, 教育的群体差距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 强势群体则绝对的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据统计, 在全国重点中学里, 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占学生总数的 70% 以上。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分配不均, 导致把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下放到基层, 更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此可以看出,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必然选择。再次,教育不公平
5、还体现在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上。据调查显示,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悬殊, 高考招生录取中, 考卷一样录取分数线却不一样,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考生的录取分数低于农村。同一份试卷,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定向生”,“保送生”也制造了教育不公平的话题。最后,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教学质量的差异上。教育质量的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实际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去条件较好的城镇工作,很少有愿意去偏远农村工作的。即便是由于分配等原因到了偏远地区,到了一定年限也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调回城镇工作,这就导致了农村学校年龄结构不合理。一部分是年龄较老的教师
6、,而余下的一部分却是工作不足3,4年的新教师,导致了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偏低。农村教学师资上本就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的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直接导致了与城镇教师的教学水平越拉越大。同时,作为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受制于家长的重视程度。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的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学生毕业后仍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农村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够正确,对有望升学的学生,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让孩子辍学、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二、解决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实
7、现教育公平,应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政府财政支出方面, 可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要加大, 确保“三个增长”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尽快实现。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的公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而人大要加强和完善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真正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实现教育公平,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首先应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 促进教育公平的全面发展。其次建议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
8、, 禁止对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尽可能从资金、师资、设施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必要的扶持, 并且尽可能地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 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再次,为了改变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倾向而造成的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学校教育正常化,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采取校长实行定期轮换、共享教育资源等措施,改变“薄弱学校”现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实现教育公平,应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和贫困生救助制度。要改革高考配额制度产生倾斜的分数线偏重城市招生名额配置,克服各城乡之间录取分数的差异
9、 ,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额。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要义 ,是革除那些容易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 ,如保送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制度,保证招生环节的公正性。还要加强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据统计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中 ,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20 % ,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 5 %10 %。如果说高考招生录取关注的是起点的公平 ,即学生能否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 ,那么高校贫困生救助就是过程的公平 ,即学生能否获得必须的学习帮助。实现教育公平,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优质师资的均匀分布。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打破城乡二元的格局,通过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给予农
10、村教师适当的补贴,提高教师教育的热情。同时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或行政安排公办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要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还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搞好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制定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制度,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以及使优秀的农村教师留得住、待得久的保障机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农村教育公平的意义深远而重大。然而,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实践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协作。我们期待着农村的教育公平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N.中国教育报, 2008- 12- 1. 2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 1998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杨东平.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 .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89) .4李斌. 农村教育盛世危言DB/ OL . http :/ / www. new - class. cn ,2005 - 0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