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390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沪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摘要:实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战略,是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质工作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建设,扩大了地质资料信息源,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初见成效;围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梳理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流程,通过应用示范,进一步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努力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机制;上海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3695-(2010

2、)01-67-05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是进一步提升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社会服务的新机制。在国土资源部领导和储量司关心指导下,上海局积极行动,组建了工作机构,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编制了“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三年工作计划”。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初见成效,以地质资料信息应用示范为重点,积极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1关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内涵理解2009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部署会,徐绍史部长要求上海率先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

3、作;9月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明确了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11月全国国土资源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徐部长进一步阐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重要意义。经过多次专题研究,我们逐步深化了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地质资料信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地质工作长期积累形成的重要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分散管理,缺乏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使宝贵的地质资料信息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就是通过构建地质资料汇交和社会共享机制,把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汇集到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来,通过对地质资料的

4、信息化、标准化,进一步整合、挖掘地质资料信息的内在价值。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通过服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发挥海量综合地质资料信息的深厚潜质,结合地质工作者的知识和智慧,探索地质服务多元化,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由量变向质变的升华,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2工作目标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将构建地质资料汇交和社会共享机制,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基本建成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并纳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统一平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制和模式,全面融入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按产业化思路推进地质

5、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具体考核指标主要有:(l)建立全覆盖的地质资料汇制度,收集地质钻孔100万个,建立包括30万个地质钻孔数据库的上海地质资料数据中心;(2)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纳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统一平台;(3)全面融入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3工作进展情况3.1广泛征询,准确把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为准确掌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对地质资料信息的服务需求,科学设定工作目标,我局分别邀请市建设交通委等政府管理部门、申通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和岩土勘察等单位,进行了专题研讨,针对地质资料类型、社会共享机制、信息提供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共

6、识。为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9月由我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召集申通地铁、公路投资等市政工程建设和设计单位,介绍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进展,从市政工程规划选址、工程勘察、安全运营监测等角度,探讨了地质资料信息在工程生命全周期中的应用。11月召开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研讨,了解了海洋、滩涂、航道等管理机构的信息需求,明确了地质调查重点和地质环境监测方式。3.2统筹部署,做好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顶层设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涉及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化标准和工作流程、海量异构空间地质信息管理和三维立体显示等诸多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还需要从制度建设

7、方面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l)初步实现了全覆盖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为实现地质资料全覆盖汇交,我们与市建设和交通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建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汇交工作的通知,与市建筑业管理部门共同梳理了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在建筑施工许可环节增加了地质资料汇交的告之和催交环节,并委托全市19个区(县)建管办窗口及其9个委托单位负责代收。通过一年多运行,通过市建筑业管理部门共汇交岩土工程勘察资料646份。(2)建立了规范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流程。建立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数据中心,必须依据统一的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和严格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证海量地质数据的准确和完整,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上海

8、市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标准和流程。依据标准和流程,补充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地质钻孔坐标读取和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检查和成果入库等工作,涉及十几个单位、数百人的工作队伍,数据错误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保证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3)出台文件推进和规范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我局梳理了相关规划管理文件。通过共同学习,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地质条件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发布了“关于落实执行国家行业规范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中规定了地质资料信息等基础数据条件,要求在规划编制中开展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对地质资料信息利

9、用提出了具体要求。3.3共建共享,推进上海城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l)搭建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共享平台。由于城市发展中获取的海量地质资料,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和单位,这些资料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的重要信息源。按照共同建设、共享资源的原则,市地质资料馆已与十余家市政管理、岩土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单位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整合了市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料,把各自掌握地质资料加入到基础地质信息平台上来,并免费共享信息服务。目前,已收集工程地质钻孔43.9万个;地质资料数据库共收入项目8051个,工程地质钻孔11.25万个。(2)根据需求拓展地质资料信息内涵。上海城市向沿江沿海、向地下空间等两个方面发

10、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对海岸带地质环境、地下空间利用信息需求强烈。在整合了上海海事局、航道局、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资料信息基础上,2009年启动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目前,已建立自1842年以来的长江河口及海域水下地形数据库,并已形成了海岸带地质环境数据的长效维护更新机制。在上海国土资源财政专项支持下,通过开展城市地下地籍初始调查,已完成黄浦区地下空间利用状况调查,2009年正在开展静安区、卢湾区、长宁区地下空间调查,计划三年内查清并建立地下空间利用数据库。3.4开展“集群化”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随着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进展,关于海量异构空间地质资料信息的快速检索、地质成果的三维立体

11、显示、地质过程的可视化模拟等关键技术,成为必须着手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联合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了技术攻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上海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咨询系统的平台升级,目前已进入了系统测试阶段;二是探索二维地质结构与地质环境的藕合,实现地质环境变化过程模拟与预测;三是研究三维地质结构与地下空间的藕合,实现地下空间利用与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4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应用示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应用示范,主动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积极参与到国土资源管理、城市

12、规划和建设、城市安全管理等各个领域,探索地质资料信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模式,构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保障机制。 4.1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主动融入规划领域根据后世博城市发展战略,主动参与虹桥商务区规划、浦东新区战略规划编制,围绕城镇体系布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超前开展规划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同时,还参与了部分新城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通过服务示范,完善城市规划不同阶段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标准、服务模式。4.2发挥地质资料信息优势,积极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全面了解土壤、地下水质量状况,有关成果丰富了全市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基础,推进耕地保护

13、向数量、质量并重方向转变。在全市328万亩基本农田精确划定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用,把土壤质量优良(一、二级土壤)农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同时,开展了全市基本农田质量动态监测,2009年已完成取样2300个,对基本农田质量进行跟踪评价。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是上海最突出的特点,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滩涂造地是上海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为保持环境保护和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保护和滩涂利用对深水航道、河势影响等综合因素。因此,在近百年长江河口海岸地形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海岸带地质环境模型和动态演化数据库,分析了长江、潮汐和人类

14、活动等因素藕合作用的大河河口沉积作用模型,评价了滩涂资源利用与后备土地资源潜力,研究了滩涂资源利用与工程建设可能对长河河口海岸带产生的影响。目前,全市共有O米以上滩涂资源918平方公里,但由于涉及自然保护区、长江深水航道等问题,实际可利用滩涂资源量仅为180平方公里(27万亩),可补充耕地126平方公里(19万亩里)。4.3创新地质工作模式,营造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围绕地面沉降对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营影响问题,邀请地铁、防汛、市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影响的监测与预警研究,把轨道交通、防汛、高架桥梁、磁浮列车、西气东输管网等生命线工程纳入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统一监测标准,定期监测

15、,针对工程特点研究设定监测预警标准。目前,全市已运营8条4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280公里高架道路、1200公里西气东输管网、300公里防汛墙已纳入了日常监测和预警体系。4.4构建共享机制,扩大地质调查成果在建设领域的应用工程地质资料对建设工程选址和设计十分重要,依托海量地质钻孔信息可以更加科学地比选选址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的影响。建立全覆盖、可持续更新的海量数据库,需要建立社会共建共享机制,形成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享资源的平台。同时,依托海量地质,目前,正在与地铁建设单位共同开展“十二五”新增200公里轨道交通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研究,与建筑设

16、计单位共同开展综合分析城市高架沉降监测、地质资料及桩基础设计,对高架桥梁桩基设计进行后评估。5工作体会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地质资料汇交和社会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工作框架和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通过应用示范,进一步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模式和保障措施。工作中有以下体会:5.1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和重点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始终得到了部领导、储量司的关心和支持,多次到上海或带领我局有关人员进行调研,对深刻理解集群化和产业化内涵,准确把握工作方向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徐绍史部长亲自批示了我局报送的总体工作方案,对我局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7、,我们感受到了极大鼓舞和鞭策。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部领导指示。我们先后编制了“总体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工作小组,由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单位负责人组成了工作班子,明确各处室单位工作任务。我局还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编发工作简报。5.2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保证工作顺利实施纳入政府管理主流程,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长效机制建设的根本保障。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首先应做好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工作。为此,我局发布了相关文件和技术规程,规定城市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利用地质资料信息,根

18、据有关规范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结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我局已开展全市基本农田质量动态监测、长江口及海域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对基本农田质量、土地后备资源进行跟踪评价。我市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已列入了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保障和促进上海科学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的合作备忘录,有关工作经费纳入了上海国土资源财政专项,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5.3健全共享机制,形成社会合力是关键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首先需要解决地质资料汇交问题。我局全面梳理了地质资料汇交可以借助的各个管理环节,如房地产预售许可证、大产证办理等,但由于部分市政工程无需办理上述许可;最后把目标聚焦到建筑施工许可证环节,可以包括所有建设项目,而月在此行政许可环节,已完成了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我局与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多次沟通,共同发布了规范性文件,在建筑施工许可证受理时,由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代发“地质资料汇交告之书”,明确资料汇交人义务和权利,并代为受理地质资料。通过1年多的试点,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7。今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已把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推广到全市19个区(县),并要求区(县)规土局承担协助管理地质资料汇工程勘交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