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398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观察日本城市化的特点田庆立宋志艳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在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积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构建市民参-9机制,注重协调和解决农村r-7题,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日本的城市化举措对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富有诸多有益启示.关键词:日本城市化进程特点启示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与当前我国一样也经历了一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最终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深入探索和借鉴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日本城市化始于明冶维新时期.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步发展1868年

2、.日本第一产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87.9%.第二产业只占4.1%.全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城市.随着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入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日本城环渤海经济膝望2Ol1年第8期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950年的37.3%上升到1975年的75.2%.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

3、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大的现象.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这不仅没有改善东京圈的工业布局和居住环境.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使市区居民和企业离开市中心向周围城郊迁移.大城市四周人口剧增.新城市不断出现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群.即出现所谓”郊外都市

4、化时代”.同时.由于市区人口流向郊区.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加上近年来日本大企业进一步加速转向海外生产.更快地形成了大城市的所谓”空洞化”现象.其中尤以东京都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工业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生活条件与特大中心城市方面差距缩小.因而地区中心城市活力增强,城市入口迁入超过人口迁出.日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制定合理城市规划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日本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解决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1962年.为了缩小地区间差异,防止城市过大化.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5、分散工业布局,指定了新产业城市和工业特区随后.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过疏”和”过密”问题.于1969年,1977年制定了新发展计划针对东京”一极集中”的现象,日本政府1987年制订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fi7国际观察计划.以建设国际化的多极分散型国土为中心目标.把全国划分为10个地区.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今后地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地区中枢城市,核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地区总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998年出台的第五个综合开发计划是为了解决少子高龄化问题对城市化的影响总之.日本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根据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问题

6、.相应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很值得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借鉴2.积极治理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深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日本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治理工作不仅采用各种科学技术降低污染.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加大环境冶理力度.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日本制定的环境基本法确立了新的环境政策方针.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染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全部纳入法律体系同时,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再利用为宗旨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构建以抑制资源消费量

7、,减少对环境压力为目的的”循环型社会”的构想.2000年6月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国民从自发的反对公害运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全国性,跨领域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中的居民组成有组织的团体.在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反对汽车尾气排放,反对交通工具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等运动.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民针对国内的环境政策提出改革意见.向政府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随着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推动.日本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宣传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许多市民义务清理住宅附近的河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3.构建市民参

8、与机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大气和水体污染,地面下沉,景观受损,废弃物散乱等社会公害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健康面对这种状况.各级城市政府开始正视经济高速发展给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思以前片面注重产业发展,忽视环境质量的发展模式.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开发,保护并举的城市建设方针.明确了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构建市民参与机制.关西地区的神户市为了阻止城市公害蔓延和解决随意性开发问题,神户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反复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城市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市民融入

9、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前后,市政和环渤海经济膝望2011年第8期国际观察城建部门又进一步加强指导.在许多城区及街道.陆续成立了”市民城镇建设协议会”.这些协议会主要分担街道,居住区,水际空间和绿化空间管理.参加有关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研讨.参加居住区住宅咨询.参与各种城镇建设学习会,报告会.协同政府实施各种城市法规和推进城市街区建设.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市民意识,法律观念和组织程度都不太高的情况下.市政府的规范化引导.为神户市民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制前提.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城市更新与开发,景观形成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果.因而.神户一跃为城市景观营造方面较有影响的城市4.注重

10、解决农村问题在城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制定农业支持政策.促进环渤海经济睬望2011年第8期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发展.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在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过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大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及离岛振兴法.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及向农村地区引进工商产业的法律主要包括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

11、进法及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日本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l制定法律体系和发展规划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高.关键在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全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既要考虑将来的长期目标.同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促使大,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协调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体系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或小城市都是不恰当的在加强对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合理布局的同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是必要的,适时的.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2.积极借鉴市民参与机制市民参与机制对推动

12、我国的城市化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有效地调节市民参与的尺度.发挥市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活力之源.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依法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市民素质,参与意识,组织程度,法制观念十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日本地方政府在建立健全城市法规制度上加大了力度,规范和引导市民走进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并运用”推,拉,背”等ECONOMICOUTLoOK1_HEBOHAfSEA多种拉动方法.支持和援助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使市民参与过程成为城市建设法规的实施过程虽然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市民参与.但应该说这是走向市民主体参与的过渡途径3.注重全方位协调发展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充分顾及到大城市与

13、中小城市,环境问题,农村问题等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为解决大城市膨胀问题.加强了地方城市的生活设施建设,逐步把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与大城市相当的水平.日本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大城市的工业企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并建立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并从协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三要素出发.通过在日本全国建立200300个”定居圈”.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具有安稳和舒适感的综合性居住环境.这一政策性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以及人口过密,过疏的矛盾日本城市化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模式.为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和城乡矛盾等问题.寻求新的城市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参考资料1.马裕祥.日本城市化及其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J.浙江经济,1997,3.2.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J.经济纵横,2002,3.3.范作申.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城市问题与对策J.日本学刊,2004,4.4.顾杨姝.二战后日本人口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研J.西北人13,2006,5.5.吴玉兰.日本城市建设中的市民参与机制以关东关西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3.2.6.邹丽艳.日本城市化对我国的借鉴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4.(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刘桂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