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419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 提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本文从我省农村改革现状出发,提出以“大市场”观念发展农村经济;以保护生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建设现代农业;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步骤与设想。关键词:农村经济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有别于城市经济,它是以小城镇经济为组成主体。当今,受“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困扰,我国农村无论是收入、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显示了与城市发展无可否认的劣势。尽管今年国家拿出116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但面对全国广大农村和七、八亿农民,只不过是杯水

2、车薪,与国家对城市经济的投入相去甚远。其实,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践证明,谁能够率先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与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此,要以市场经济的新理念,重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体制改革,实施阳光政务,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和政策保障,营造宽松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3、面向市场,努力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培育自己的品牌。坚决克服盲目跟风,照搬模仿的不良倾向,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精”,“不求其全,只求其特”的特色经济新理念,不断提高特色经济竞争力,使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水平,增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奔小康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平台。要首先发展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以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这里也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在政策的干预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

4、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小城镇作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立足点,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让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有现代农业的支撑。不可否认,农业工业化本身是一种技术突破和社会进步,但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却是一种灾害和隐患。如近二、三十年来化肥的大量投入,使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困扰国人的温饱问题,也给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契机,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仍不能小视。如1999年,浙江省的化肥用量444.4万吨,其中氮肥294.7万吨,磷肥70.7万吨,钾肥22.6万吨,复合肥56.

5、4万吨,相当于70年代的34倍,然而化肥的产出率一直在下降。据科学估算,化肥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50%,全省每年因淋溶、地表泾流、直接挥发造成的损失,仅氮肥就有130万吨以上,相当于损失人民币24亿元,而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迅速递增。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更令人触目惊心,19951998年,浙江省每年使用农药66.5万吨,其中高毒农药占1/3以上,每亩农田使用量达到3.6公斤左右。接触到靶标作物上的农药平均不到50%,有半数以上进入环境之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的后果使害虫增强了对杀虫剂的抗性,并导致天敌大量死亡,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紊乱。据资料统计,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160

6、0多种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这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鼓励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原因。农业工业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防止或减轻其负面影响。因此,现代农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代替石油农业模式。对于象浙江沿海地区人多地少,人均不足400m2耕地资源来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绿色农业新模式。目前,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很高,有些地方步子迈得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务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指导,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减少工作失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处理好规划与实施的关系。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

7、术武装起来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组合式农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防止资金的移用和人为流失。2、处理好土地家庭承包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但是,实践证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已成为当今建设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而“三权分离”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发展承包大户、合作农场、专业生产合作社、股份制农业企业、个私农业企业、中外合资农业企业,

8、通过土地租赁、反包、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等形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现代化集约农业。3、处理好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适用技术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农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还不多,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对于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设施和技术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如各地从以色列、荷兰等国引进的全控温室,普遍存在投资大、费用高、亏损重,吃不销;而国内生产的塑料大棚温室成本低、实用性好,深受用户欢迎。此外,对那些适用性强。效益好的传统农艺,更应重视应用与普及。4、处理好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发展绿色食品的关系。农业生产的目的不仅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宗

9、农产品的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追求农产品的质的提高。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选育出各类优良品种,按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创造条件逐步向有机食品提升。必须看到,至今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农业高效,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合成物质以及各种掠夺式经营,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害子孙后代。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制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城乡一体化道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充分发挥积聚和辐射功能,将周围乡村的劳动力、土地、森林、山场、水库、矿产等所有资源都吸收过来,与城市的管理、资本、科技、教育、文化、服

10、务等资源要素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率的优化配置。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通讯、供水、排污等可提供城乡人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消费观、价值观和科学生活方式不断向乡村渗透。这样不仅推动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促成了乡村的农业和生产要素的升值以及向现代化转型,强化了乡村的环境和生态功能。于此,城乡一体的一、二、三产业在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中逐步形成协调的、持久的、市场化的网络体系。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农与非农的户籍制度也将消失,也再没有“农民工”、“盲流”这样的贬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达到新的境界。所以,城乡一体化其实质就是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地位平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社会

11、整体。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首先要根据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布局;要加快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积极支持各类专业大户及由他们牵头组织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新机制。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村镇建设,对已经实施城市扩展规划和经济开发园区规划的村,应严格按规划实施,并分步完成旧村房屋拆迁,联合组建中心村,集中建设若干个居民区。对那些建成区的“城中村”,必须按城市规划,改造原自然村,集中建设新的居民社区,以腾

12、出必要的规划用地。对于那些近期难以开展新村建设的村庄,则按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和村居平安的“六化一平安”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着力构建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全覆盖。针对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传统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优化、整合城乡文化和教育资源,办好农村成人文化科技学校和村民社区学校、文化俱乐部、活动室、阅览室、科普宣传橱窗等,继续调整农村校网,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实现城乡基础教

13、育均衡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村中旧的村庄和分散零星的农田将得到整治与改造,原来散居的村民将陆续搬到现代化设施的居民楼中,一块块分散的农田将平整成标准农田,以便开展集约化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中,有一部分流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市民;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市区的,经过生产要素重组和农业现代化改造成为新型农民,虽然仍住在当地,但也同样成了市民。由此可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在城市郊区和城市区域之间仍将保留着农田和村庄,既可作为未来城市扩展的后备资源,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所必须的空间绿地,它们的潜在价值是无法用农业产值来估算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土地搞商住开发,可以按市场化需求与运作,发展休闲、观光、度假等相关产业,从而取得比从事第一产业得到的丰厚得多的回报;二是独有的环境、生态功能所带来的覆盖面广、无法用市场价值计算的一种无形的社会效益,对城市居民来说无疑是十分珍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