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 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分析入手,指出对于农产品这一特殊形式和要求的产品,在当前我国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对农产品发展物流运作给予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关键词
2、 农产品物流探讨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已为大家所熟识,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大力支持搞物流。但是物流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物流,即工业品和轻工业品上,而作为农产品的粮食、果品、蔬菜、中草药等,以及农业所需的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种子、农业机械、农机配件的物流运作却是微乎其微。所谓的物流运作,不过是以仓储和运输为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中,对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也仅限于一些初级和低附加值的层次上,加上农村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使得广大农民辛苦一年的成果却无法兑现,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局面,所以有必要把农产品物流作为一件大事,以引起各级政府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如下几点对发展农
3、产品物流进行探讨和分析。一、提高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大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因此,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利润分配向中间商倾斜。多年来,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受到阻碍。我国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加速组织创新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任务。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企业与农户很好地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走订单农业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
4、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订单五种形式:一是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主要是签订农作物制种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三是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四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五是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要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加速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充分发挥农户在农业生产、流通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主
5、体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逐步引进冷链、保鲜运输“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一直以来,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多万吨。美国农业目前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人员也是生产环节的人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多。国外水果
6、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水平,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我国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 中国生鲜冷链薄弱的现状和数量型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很大的矛盾,问题不解决,高损耗的状况也将难以从根本扭转。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有总值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而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
7、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更为典型,产品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形成一条冷冻链,田间采摘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部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人工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 1%2%。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果蔬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果蔬产销强国。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以高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设施为流通手段,使优势产区的优势果蔬产品经过保鲜和深加工,用高效率、低成本、低消耗的现代物流方式进入国内外市场,以质量、价格优势塑造国际化品牌,把果蔬生产优势化。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包装、流通加工我国是食品农产品生产大国,在食品农产品出口中,包装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国际上对食品药品包装的限制措施
8、和技术壁垒经常出现,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本身及其包装的技术检验和卫生检疫要求很高,再加上食品农产品本身的卫生问题不断出现,不少发达国家推出许多的法律法规对食品农产品及其包装实行相当严格的准入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对食品农产品问题的重视。包装材料除了满足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满足不同进口国的特殊要求。政府和企业应该在农产品包装方面加强引导、管理和资金投入,并且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包装意识的培养,使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国内甚至广阔的国际市场。近几年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进入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民
9、收入的增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各地的经验证明,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业要求安排生产,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诸环节的增值,让农民分享各环节的利润,无形中转变了农民单纯作为原料供应者的角色,降低了市场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类产品的深加工: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猪、牛、羊等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在蔬菜加工过程中,做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10、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分等定级、包装、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和半成品加工,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四、积极开发与城市超市连锁店联合当前,各种超市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发展壮大,其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逐年递增,而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把购买农产品商品的场所开始转移到超市连锁店,更愿意和其他日用品一同购买,而且在那里还可以买到更物美价廉的商品,对此消费观念的转变,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应及早抓住这一变化,把目光转向超市连锁店,积极和他们合作,搞好农产品的小量袋装,保鲜配送。充分利用连锁企业的经营网络,组织
11、各类农产品进超市,不仅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路更加通畅和快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五、充分利用农业物流节点搞好其它农需产品的流通目前,人们提到的农产品物流节点,其主要目的和用途大部分集中在农产品的自身,人们观念上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常数厚的销售流通层次,而对于农产品产前、产中的一些农用物资,诸如种子、肥料、农药、地膜、农 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农产品主产区域发展农业物流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
12、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机器具以及农业生产需要消费的其它原料、材料、燃料等,还是以前的那种分散孤立式经营,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太低,这样使得在其组织采购、运输储存上都各有各自的车辆,仓库。由于规模不大,在经营中的成本无形加大,而且质量上也良莠不分,假冒伪劣种子、化肥比比皆是,使得发生的坑农、害农现象屡屡发生,更加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农产品的时令性特强,要么一下子集中上市,要么大部分作储存待销,而不像其他工业品、轻工消费品那样几乎随时随处经营,流通消费。为此,为了更
13、好地利用物流节点的设施设备,更好地发挥仓储的功能,应该切实考虑搞好其它农需产品及农村日用品的流通。从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占有率及消费品消费额度来看,发展农业物流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应充分把农产品物流同其它农需产品及农村日用品物流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好农村物流这块大蛋糕。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
14、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
15、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
16、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