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491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 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学 院、 系:统计学院、统计学系 专 业 (方 向):统计学(投资分析) 年 级、 班:2006级3班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0 年 5 月 23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所有。 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三日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

2、设计)题目从百强企业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完成人姓名 定稿时间2010年5月22日学院、系统计学院、统计学系专业、班级统计学、2006级3班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建议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此附件与论文(设计)其他部分一起装订,并与摘要部分一起装入学生档案。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语及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百强企业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完成人姓名定稿时间2010年5月22日学院、系统计学院、统计学系专业、班级统计学、2006级3班评阅人评语及成绩 本文通过对百强企业排行榜的更递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论文反映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对本专业基础理

3、论和课题方面的知识掌握深入、牢固,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中的实际问题.。论文条理清楚、图表规范、数据可信,已达到学士论文水平,同意该同学按期参加答辩。评阅成绩:88分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注:此附件与论文(设计)其他部分一起装订,并与摘要部分一起装入学生档案。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百强企业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答辩人指导教师学院统计学院专业统计学班级2006级3班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时间2010年5月30日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注:此附件与论文(设计)其他部分一起装订,并与摘要部分一起装入学

4、生档案。 2010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表学院:统计学院 专业:统计学 班级:2006级3班 学生姓名:论文(设计)题目从百强企业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指导教师职称教授选题内容及理由(不少于200字):百强排行榜是依据各企业申报资料,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核,按照国际惯例,以年度企业营业收入为标准,全国企业进行排序,得到营业收人最多的100家企业,课题一方面研究了2000-2009十年百强企业排行榜的变化,通过对企业数据的掌握,分析研究中国大企业的成长规律,反映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运行,另一方面从百强企业排行榜变化中透析中国产业

5、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原因,分析在现阶段下如何优化升级中国产业结构。指导老师意见: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组长签名: 年 月 日注:本表由学院存档。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意见书论文题目从百强企业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完成人姓名学院、系统计学院、统计学系专业统计学年级2006级班级 3班一、开题报告审阅修改意见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不够具体。二、论文指导意见第一次1. 不需要写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2. 分析得较浅。3. 建议写的太多。第二次使用一定的统计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估计与预测,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现今社会所关注的产业问题。第三次1. 得出结

6、论不够明确。2. 模型分析过程不够详细。从百强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摘要百强排行榜是依据各企业申报资料,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核,按照国际惯例,以年度企业营业收入为标准,全国企业进行排序,得到营业收人最大的100家企业,也代表了产业类型分布的变化,从而透析近几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原因及趋势。在产业结构变化中,有必要研究产业之间关联的现状和特点,由此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相应的建议,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了解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特点,进而把握百强企业排行榜的更递和发展趋势,更好的研究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关键字 百强排行榜;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房地产ABSTRAC

7、T100 top of the declaration is based on business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t is strictled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 by year income,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income of the sor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being the 100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ypes of industries and dialysis d

8、istribution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in cha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ason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s, it is necessary between the industries relat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handi-capped built to stu

9、dy the industries structural better.Keywords hundred char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l estate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目录一、 绪论(1)(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1)(二)研究方法(1)二、百强企业排行榜分析(2)(一)百强企业排榜简介(2)(二)百强企业的统计分析(2)1、百强企业总体规模扩张加速(2)2、内部结构相对稳定(3)3、经济类型分布(5)三、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6) (一)利用投入产表研究产业关联度 (6) (二)利用投入产

10、出模型研究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9)1、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计算方法(9)2、分析房地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10)(三)房地产和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分析(12) 1、房地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研究(12)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房地产与CPI指数的相关关析(14)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17)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17)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19)参考文献(21)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目的百强排行榜是依据各企业申报资料,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核,按照国际惯例,以年度企业营业收入为标准,全国企业进行排序,得到营业收入最多的100

11、家企业,本文一方面研究了2002-2009八年百强企业排行榜的变化,通过对企业数据的掌握,分析研究中国大企业的成长规律,反映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运行;另一方面从百强企业排行榜变化中透析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原因,分析现阶段如何优化升级中国产业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

12、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二)研究方法 1.通过百强企业的数据报告中,对2002-2009年百强企业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找出变化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2.百强企业排行榜的变化也呈现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策略。二、百强企业排行榜分析(一) 百强企业排行榜简介企业评价的标准依据企业主营收入、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净利润等几项硬指标,此外还参考企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经营管理

13、团队、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品牌知名度、信誉度、社会责任度、主要客户等其它相关指标。上述标准依据化作标准综合指数,对中国大陆企业进行评价,从而择优选取出百强企业。本文研究则选择2002-2009年期间中国百强企业。(二)百强企业的统计分析1.百强企业总体规模扩张加速整体规模逐年扩大,增速加速回升,2002至2009年的总营业收入是在一个逐期增加的过程(见表一),如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由2008年1417662.27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85119.22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6670.15667亿元,增速为15.8%,百强企业整体规模增速在05年出现递减以后,其他年份

14、均呈现规模加速增长,最突出为2007年至2008年,增速为20.122%。表一 20022009年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汇总表 单位:亿元年份总收入20091685119229200814176622752007113240017320069189037142005774033507200497542393920034729621192002472989677从每年的百强排行榜中也能看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电网一直位居前三甲,并且其营业收入在百强企业总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百强排行榜的第一梯队,在2009年这三家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的23%,其中2002年

15、排行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为37920000万,而2009年排行第一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为146243938,增加了约25%。规模结构变化显著,特大企业明显增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百强门槛的提高,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分布状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例如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只有一家企业,而到08年和09年,增加到三个企业。2.内部结构相对稳定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百强企业已经开始由第二产业居多向第三产业居多转变,但是在这八年中主要还是在第二产业中,并且随着百强排行榜的更替,所属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数目也在变化(见表二),例如在2009年以石油,钢铁

16、,以及增加很快的汽车制造业领军,使第二产业又扭转乾坤,第三产业依旧是由通信,金融投资业独占鳌头,代表食品加工业的光明食品有限公司退出了09年百强排行榜的舞台。相较于2002年,2009年退出排行榜的企业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谊公司、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公司,而进驻的是钢铁公司与制造企业还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纵观八年百强排行榜,行业门类变化不大,百强企业仍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7大行业门类中。其中采掘业增加了,而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却还没有进驻,而建筑业和制造业均增加。第二产业仍占绝对优势,行业门类以石油,钢铁,制造业为主导,占69.00%以上份额。表二

17、 2000-2009年百强企业中三大产业企业数目表 单位: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2年250482003年251472004年164352005年156432006年256422007年250482008年248502009年25840 图一 百强排行榜产业结构分布图3.经济类型分布在十年的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依旧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第二产业中,几乎很少见到民营企业。但近几年,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第三产业开始迅猛发展,而在其中民营企业又占了重要地位,这也显示了民营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较高的成长性。 总之百强企业的分布特点是传统(能源、原材料)企业多,新型(高科技)企业少,国有企业占主

18、导,民营企业逐渐增加,企业规模递增,经济效益渐进提高,尤其在解决金融危机的今天,更要抢抓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着力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强强联合”,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2009年1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年度的百强企业中汽车业有6家企业,钢铁业有14家企业,装备制造业有3家企业,船舶工业有1家企业,电子信息业有2家,石油化工业有8家企业,有色金属产业

19、有11家企业,物流业有2家,轻工业有3家企业,十大产业共有50家企业,是百强企业的一半,说明这些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相关统计显示,除物流业之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十大产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三、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拉动和推动两个方面,并分别由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测量。 影响力系数:这是根据完全需示系数矩阵的各列列和

20、数据所确定的分析指标,计算公式为: = 其中是最终产品实物构成的系数权重此时的分母表示国民经济的一个最终产品对整体的影响力,这个最终产品是国民经济某一年度的特定最终产品,是该年度特定结构下的一个最终产品。此公式计算结果进行的部门排序,不仅取决于部门影响力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该年度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该系数表示:某个产品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当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影响力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影响力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少数影响力系数最大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它们对整个经济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当这些龙头产业生产水平滞后时,优先发展这些产业,

21、可以起到带动其它产业的显著作用;但是龙头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时,则必重点加以调整和控制。在此次产业结构关联测度的研究中,使用的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假设在未来五年中,投入产出表中的各种系数变化误差忽略不计)将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134个部门合并为42个部门,经过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2007的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见表三)。2007年各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共有22个部门,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并且以制造业居多,位于前列的部门大多为装备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高且附加值大,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的发展不但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服装、皮革、羽

22、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属于传统的轻工业部门,技术工艺相对简单,其产品具有最终消费的性质。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部门属于传统的重工业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具有中间产品和投资品的性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的少数部门。其中,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第二产业部门大多是能源部门,属于较为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是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勤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显而易见,在百强排行榜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2

23、002年的排行榜中制造业企业排名在30名之后,而到了2009年的排行榜中制造业企业排名在20名之前,并且营业总收入也增加。表三 2007年4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表 单位:%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235454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352709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334429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997125房地产业1.30682486金属制品业1.2582418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4359728化学工业1.22443349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214903410纺织业1.21414511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84

24、95712建筑业1.188250813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15433661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14993531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1429491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002789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9830661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873124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843994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41760521金属矿采选业1.03976382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030362423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991731924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0.984961325研究与试验发展业0.97022712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

25、务业0.92208572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921473328住宿和餐饮业0.91735322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90594423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9016113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884366332邮政业0.85552713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843657334综合技术服务业0.83540033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793559536教育0.7842568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835502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72971539农林牧渔业0.725925440批发和零售业0.721000541金融业0.6127142废品废料0.4716234(

26、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房地产业因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它的变动通常会对众多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1、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计算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第I象限的流量数据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再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用房地产业对应的完全消耗系数列表示后向拉动效应,用直接消耗系数行表示前向推动效应,房地产业对同一产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与前向推动效应之和为房地产业对该产业的总带动效应。房地产业密切关联产业的选择方法是:将后向、前向关联效应分别按降序进行排列并计算平均数,将关联效应高于平均关联效应的产业作为房地产业的密

27、切关联产业;关联度大于0但小于平均关联度对应的产业是房地产业的非密切关联产业;关联度为0时,说明产业之间无关联关系。直接关联是产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程度,反映该产业因直接消耗而对其他产业产生的拉动和影响作用,直接关联程度可以用直接消耗系数为度量。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有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通常把直接消耗系数记作,其计算公式为: 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房地产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列进行列向结构分析可以得出房地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产业。完全消耗系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28、,其中包括直接消耗量,也包括各次间接消耗量,记完全消耗系数为,其计算公式为: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后向完全关联越大,一个产业务的发展对另一个产业需求拉动作用越大,同样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列向结构分析得出房地产业的完全后向关联产业。(二)分析房地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根据房地产业对主要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表(见表四)可以分析得到以下观点:(1) 从带动系数看,总体上我国房地产业每增加1 单位产值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6690.385 ,其中对金融保险业的带动效应为0.0604168,居各产业之首。 (2) 从产业特性上看,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国民经济中绝大部

29、分产业与房地产业有关联关系,但不同产业与房地产业的关联度不同,房地产业仅对较少产业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金融保险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3) 从关联产业类型上看,房地产业对不同性质产业的作用力方向不同,对矿物采选、制造业、邮电运输业等基础的原材料消耗型产业主要是后向拉动作用;对轻纺工业、技术服务以及电子通信业等生活消费型、服务型产业主要是前向推动作用;对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与房地产业关联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向完全关联产业产生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双向作用。(4) 从产业关联渠道上看,房地产业与不同产业的联系方式不同,与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

30、产业既直接密切关联又间接密切关联,而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旅客运输业与房地产业环向完全密切关联但仅后向直接密切关联,即房地产业发展首先对这些产业直接产生后向拉动作用,然后是间接产生的双向波及;化学工业、农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环向完全关联但却是前向直接关联,房地产业发展对这几个产业首先产生的是直接的前向推动作用,然后是来自间接渠道的双向影响。在产业结构上,房地产业对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产业的带动效应最大。这些产业是房地产业重要的相关产业,在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时需要首先和重点考虑,应当合理确定房地产业与这些产业间的发

31、展比例和规模,以避免因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和发展不足引起经济大幅震荡和产业链条脱节。表四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带动效应表 单位:%产业名称带动效应产业名称带动效应金融业0.0604168建筑业0.025168化工产业0.0600327金属制品业0.0233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50596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2298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336513房地产业0.0209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32389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0204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291767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19415住宿和餐饮业0.0282

32、2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01779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2734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17392总效应0.6690385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016359平均效应0.015559(三)房地产和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1.房地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研究 近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随着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发展而增加迅速,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也是GDP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更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为方便研究,我们可以利用表五、表六数据表绘制房地产价格与GDP的散点图(见图一)以下数据为2001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增长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 表五 20012008年

33、GDP增长指数 单位:%年度GDP2001113333200210731200312418220041329752005115232200611682520071211682008111352表六 20012008年房地产价格指数 单位:%年度房地产价格指数2001104.42002112.02122003134.53752004155.92892005171.1192006168.89442007174.63692008185由房地产价格和GDP增长指数的散点图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GDP增长指数和房地产价格增长指数不存在单位根,经过计算可知两者相关系数为0.0684,因为

34、没有单位根,并且两者没有相关性,所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Y 概率 0.78708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概率 0.00760 由此可以得出,房地产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GDP但是GDP增长会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从而得出当前房地产的走势对于房地产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旦GDP出现下降,将会给房地产产生巨大影响,而GDP的上升会给房地产的投资带来持续的信心。而我国那种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却是与上数据分析有些差异,这是我国房地产存在的一个不良的问题,其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5、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商品化改革,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拉动需求,其二是因为存在着制约房屋供给增加的因素土地成本,土地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房屋的成本增加。总之我们不能过分管制房地产,维持其稳定发展,也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房地产与CPI指数的相关关析 CPI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的变对必然会对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起着

36、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休系中,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品并没有计入CPI的计算中,那么在房地产如此炙热的影响国民经济的时候,它又能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多大的影响? 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房地产价格对CPI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程度,探究在国民经济允许的CPI有效范围变动时,房地产价格应该怎样调整是最适度,反之,政府调控房价的力度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以下数据为2001年2008年房地产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 表七 2001-2009年房地产价格指数 单位:%年份 房地产价格指数2001104.42002112.02122003134.53752004

37、155.92892005171.1192006168.89442007174.63692008185表八 20012009年CPI指数 单位:%年份 CPI2001100.72002102.22003106.52004106.52005107.42006107.72007112.32008110.37根据表七、表八的数据对房地产价格指数和CPI指数作散点图: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所以可以以CPI变量Y,房地产价格指数作为自变量X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是常数项,为一元线性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项。使用EVIEWS软件对数据作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得:由此可得到CPI与房地产价格指数之间

38、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89.8873+0.116167*X在各个参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房地产价格与CPI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判定系数R2 =0.84475为,模型拟合的较好,DW值为2.242,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基本有效。回归系数代表了自变量(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因变量(CPI指数)的影响,即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动100%,则CPI指数变动11.6%。一般来说,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国际标准的CPI指数值变动范围是0%3%,而我国一直保持在温和膨胀状态,CPI指数值为4.5%,因此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得出

39、,当CPI值保持温和膨胀状态时,房地产价指数应在24.9296%内发生变动。由此可见,房地产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动时,必然会对CPI产生一定的影响,房地产价格与CP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房地产产业的变化带动其它与之相关产业的变化,这也是对CPI指数值产生影响的原因。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1.在GDP增长过程中,新兴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新兴产业产值逐渐超越传统产业而跃居首要地位,可谓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增大律或产业发展秩序律。2.劳动力不断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

40、移,使新兴产业成为就业主体,可谓新兴产业就业比重增大律关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第一、二产业的生产高效率,为服务供给提供了可能。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引起社会劳动大量从第一、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之提高。这也是新兴产业演进和就业增长的共同规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就业人数也在三大产业中转变(见表九)表九 从业人数在三大产业中的变化表 单位:亿;%年度区间1952-19651966-19781979-19921989-20022002-2010从业人数2.34.15.67.18.5第一产业年均值4418513061961230000从业比重82.30%77.50%61.10%51.90%40%第二产业年均产值3841067503523000600000从业比重8.10%12.40%21.30%23.10%20%第三产业年均产值34060034451522230000从业比重9.60%10.10%17.60%25%40%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低于10%。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到1999年,虽然工业化总体水平达到中期阶段,但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然占到50%,第三产业劳动力只占27%,城市化水平仅36%,大量劳动力剩余,形成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民工潮”二十余年长盛不衰。这种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量农村剩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