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518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 姓 名: 孙 静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旅管21班 学 号: 2222107 指导教师: 王建喜 职称: 讲师 2006年 5月 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孙静指导教师 王建喜摘要:与混乱的旅游业发展初期不同,现在的旅游业越来越趋于成熟,而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旅游业有着较为成熟的现实基础和优越的自外身条件。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下,顺利进入以区域合作为核心的整合与发展的新阶段,长江三角洲各部分必须采取合理的应对

2、方法与正确的策略来发展这个地区的旅游业。本文在分析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旅游合作的机遇,摆明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所面临的难点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对策研究Long triangle region travel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Sun JingTutor Wang JianxiAbstract:Differenting from the chao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iti

3、al period,the present tourism more and more tends to maturely,but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superior,has the rich traveling resourc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evelopment tourism to have a maturer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is superior from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condition. Under new century , new

4、time background and multitudinou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smoothly enters take the region cooperation as the core conformity and the development new stage,yangtze River delta each part must adopt reasonable should develops this local tourism to the method and the correct strategy. This article in

5、analyzes the long triangle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foundation,has pointed out the traveling cooperation opportunity,has clarified the difficult barrier which the long triangle region traveling cooperation faces,and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Region traveli

6、ng;Cooperation development;Mechanism explor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长三角旅游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徐州九市,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金华台州八市,安徽的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四市以及江西的上饶、景德镇构成了“18+6”模式。这个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合作,实现旅游互动,其最终目标即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共同发展,从而达到联手打造长三角区域旅游品牌,凸显区域特色,树立华东旅游新

7、形象,并最终使长三角地区在未来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除了先决条件外,后天的发展也很重要。长三角旅游区是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先行者,不但先天的条件优越,后天的建设也非常成功。(一)旅游资源丰富长三角旅游区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它从古至今都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文明发祥地之一。频繁的人类活动带来了频繁的经济活动,又导致了文明的高度发达,留下了很多人文古迹。在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长三角占了四分之一,拥有的4A级旅游景点数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并且,江浙沪的旅游资源拥有很强的互补性,上海的都

8、市风情与江苏的园林文化浙江的自然山水相互映衬。(二)旅游人次多,经济效果显著经济发达,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特殊的人缘,并迅速发展了旅游业。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长三角地区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上海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世界各地的吸引力不可忽视。2002年长三角城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占全国的48.92%;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占全国的28%。旅游总收入占全国的47.29%,旅游创汇占全国的19.68%。2002年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平均比例为11.04%,除南通市外,其它各市的比例均高于全国的比例(全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5.44%)1。(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接

9、待能力较高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中旅行社、星级宾馆数量多、规模大,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也是非常庞大的。而浙江省略差于江沪两地。 表1 江浙沪旅游业接待设施分布上海江苏浙江星级饭店(家)319575723从业人数(万人)8.57.98.8国际旅行社(家)417146从业人数(人)487643513102车船公司(家)713-从业人数(人)10189688-其他从业人数(人)224802853712048从业总人数(人)112356111888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103150 数据来源:200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四)旅游合作已取得成效,区域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长三角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服务

10、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旅游业最先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的区域之一,也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转型的区域之一。2003年2月,江浙沪两省一市在南京联合举办了隆重的“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幕式,联手推出了几个大型旅游节庆活动。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包括长三角城市的旅游营销思路已从过去“画地为牢”转向加快构建旅游联合营销机制转变。目前,上海、杭州、苏州三地旅游集散中心在网络共用、客源互送上正在紧锣密鼓地协商之中。2003年5月1日起,上海、杭州两地的公共交通“一卡通”工程正式启动,并于年内将延伸至温州、嘉兴、绍兴等地。杭金衢、金丽温、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11、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区际重大基础设施的动工兴建,使原处“长三角”边湾转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区位条件大大改善,旅游业的发展潜能空前释放。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机遇长三角区域旅游从最初的合作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除了自身条件优越,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也为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较高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成为其接受知识经济辐射和影响的基础,有利于新型产业模式的转变,为区域内通过知识信息的共享,开展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积极的影响。(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长江三角

12、洲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带来了空间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作为经济前沿地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破壁互融、互动沟通的又一轮新发展。这一局面的出现为区域旅游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三)杭州休闲博览会上海世界博览会经济成为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巨大推动力2006年杭州休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休博世博经济这两超级引擎,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加强以两个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合作,错位发展,互为补充,可树立长江三角洲地

13、区的整体旅游形象3。(四)奥运会经济也将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契机2008年的奥运会将成为我国近年来的头等大事。它将超越休博和世博所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因为奥运会是影响全球的大事,将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它给中国带来的游客和经济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虽然奥运将在北京举行,但长三角地区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大都市-上海。我们要抓住机会,加强联合,在奥运会期间打出长三角自己的品牌,扩大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给长三角的发展带来更为良好的空间。 三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机制探索长三角区域旅游在合作中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合作成果越来越多,并逐渐为世界瞩目。(一)长三角区

14、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形成过程沪苏浙曾在1992年借“江南六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轰动效应,推出过“江浙沪游”的概念,这是合作的开始,但10年来三地的旅游合作若即若离,总体停留在低层次的合作上。2000年11月,杭州市旅游局组织召开了一次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力图寻找旅游合作的有效运行方式,这种政府主动寻求合作的行为表明,政府的合作观念已大为增强。2001年5月,“长江三角洲十五城市旅游合作会议”在绍兴召开,这是历年来长江三角洲十五城市经济合作会议中第一次以旅游为主题,再次表明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在观念上已经先行。2003年7月长三角都市圈15座城市和黄山市,在杭州举行了“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

15、并共同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标志着长三角开创旅游成一统的新局面,并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组织”。 2004年10月,第二届论坛在黄山举办,黄山共识旨在进一步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共创长三角旅游品牌。在这次论坛上,安徽池州和江西上饶、景德镇这3个在地域上并不属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与浙江金华一起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的第二批成员。2004年11月5日,江浙沪区域旅游市场促进会成立大会暨江浙沪促进旅游市场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三方一致同意成立江浙沪旅游市场促进会,并通过了江浙沪旅游市场促进会(上海)宣言。2005年,长三角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无锡市召开,共有22个城市参加,并在无锡

16、倡议上共同签字,郑重承诺:将深化长三角旅游合作,打造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典范;拓展长三角旅游合作广度与深度,开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的新局面。至此,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的成员增加到24个,安徽的宣城、滁州和江苏的徐州、浙江的台州一起成为新成员。目前,这个组织已经进入良性轨道。(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1.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2002年,环太湖地区的9个城市联合召开旅游市场开发联席会议,研究新世纪合作新途径;同年共同开展以“曙光行动”为代号的旅游市场集中整治行动,为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2003年7月,长三角16城市就通过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目的是“取

17、消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将长三角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继后,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工作委员会,定期举行苏浙沪旅游联席会议。两月一次的江浙沪旅游联席会议,每次均解决两至三件实事。2.无障碍旅游区机制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速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已先行动了起来。沪苏浙三地旅游业呈现出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态势。从声势浩大的2003年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可以看出,在新经济环境下,江浙沪三地已告别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始联袂举办大型节庆会展活动,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合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手挽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上海倡导并率先

18、实施的旅游集散中心模式正在“长三角”地区得到推广,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绍兴等城市的集散中心开始异地联网、班车联接,沪、宁、杭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了异地联网售票,游客从任何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出发,可任选喜欢的景点,游达另两座城市及连接的景点;三地消费者投诉信息交换中心也已经启动,上海、南京以及苏锡常、杭嘉湖等个城市还将实现交通“一卡通”;长三角旅游将形成一致的职业培训内容和标准,实现导游资格证书互认,并允许旅行社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上海的口岸、客源、知名度优势以及以金融、会展、文化活动为亮点串联而成的都市旅游,就像长三角旅游的发动机,拉动苏浙旅游共同发展,同时苏浙两地不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也使这个长三

19、角旅游合作框架更为稳固,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因此,一个由上海、江苏、浙江等企业携手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集团正在筹建之中。长三角的旅游合作正在走向纵深。国家牵头制定的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正式实施后,长三角各地之间更多的实质性合作,将会在合作体制和机制上形成重大的突破。在三省市相继召开的“两会”上,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被不约而同地写进各自的“十一五”规划。 3.各城市联合促销机制三地决定将共同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促销活动,准备首次联合在国内和国际的旅游展销会上同设“长三角区域旅游展台”;已经推行了20多年的老“华东线”也开始变脸,将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使用统一标识共同宣传和促销

20、各地的旅游活动,比如“苏州国际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无锡太湖旅游节”、“常州园艺博览会”、“龙游全国汽车拉力赛”、“湖州国际湖笔节”、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上海旅游节及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与国际著名汽车异地租赁公司合作,开展自驾车旅游项目,推动三地区域间汽车异地租赁业务。杭州、苏州正在积极酝酿一个“天堂促销计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两个“天堂”各自为政,经常会出现一个“天堂”到某地搞过促销后,另一个“天堂”也接踵而至。现在,距离拉近的两个天堂一起叫卖,不仅省财省力,还会事半功倍。而现在的湖州、苏州、无锡、常

21、州这四个环绕太湖的旅游城市正唱响“同饮太湖水,共唱太湖美”的统一口号,携起手来共同开发太湖旅游资源。为打开欧美日韩市场,江浙沪联手制作了中、英、日文的光碟,共同组织境内外媒体对三地旅游景区进行考察、采访。江浙沪还以锦绣江南、江南水乡的整体形象,联手向海内外开展系列促销活动,联合组团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国际旅游交易会、英国伦敦国际旅游展、巴黎国际旅游展等大型旅游展会。这些实质性的举措,初步实现了江浙沪区域的旅游优势互补。 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构建的障碍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有着美好的前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联合促销高速交通网络的对接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的实现等。但由于受历史行政和地方经济利

22、益等因素影响,长三角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突出的矛盾问题,与实现一体化旅游区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政区划因素给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内在障碍,各地还是以本市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政策法规,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市场及共同规则,尚未建立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互补联动的长效常态合作机制4。现在的区域旅游合作,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表面上的联合,彼此协作的程度不深,实质性的行动不多,还没有真正构建起旅游资源与市场共享的合作机制5。长期以来的行政区经济和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区域旅游竞合进程缓慢;旅游城市间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时有出现;

23、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多,产品同构性大;旅游企业散小乱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仍然受到地方保护的干扰和阻碍。各地区的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官员注重的是本地的经济发展,例如:不允许旅行社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政策性障碍制约了区域旅游联合与旅游产业大发展。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关于目的地管理的不同意见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多头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处于有用功少无用功多的尴尬格局。这些状况客观上制约了区域旅游联合的质量,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6。我们应在分析条件好的城市基础上,针对条件较差的城市的实际情况,改进分布不均的局面,争取做到旅游市场均衡。(二)区域内经济

24、发展的较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优势明显,但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纵览长江三角洲,沪宁和沪杭甬形成的“Z”字形地带属经济高地,苏中地区和浙北地区则是经济谷地,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平台的形成,使区域旅游合作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联合。(三)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缺乏完善的推进主体事实上,在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合作主体的模糊和缺损,一直是影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7。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各级政府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无论是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旅游交通建设方面的合作,旅游市场促销方面

25、的合作,还是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都不乏各级政府活跃的身影,许多合作其实就是通过政府间的安排来进行的。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反应远不如政府积极,许多旅游企业对区域合作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有些旅游企业虽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参与区域合作活动,却往往缺乏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区域旅游合作当然需要政府的努力,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合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区域旅游合作还需要落实到旅游企业的行为上,只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合作是难以深入持久的。(四)区域旅游一体化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与深化当前,产品与市场等基础性领域的一体化正在长三角区域内全面展开,而配置性领域配置性产业

26、和关联性产业链是当前一体化的重点拓展领域,而高附加性产业的一体化扩张则是未来一体化的重要方向。目前,随着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也逐渐成为支撑全国旅游产业的主要增长极,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也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迫切需要不断升级。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产业深化则有助于其建立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和完善的旅游产业大系统尽快提升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五)空间一体化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业非常发达,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引导带动效应需要不断加强。在休闲度假旅游建设方面,太湖区域甬舟海滨区域与千岛湖区域还缺乏有效的特色分工,目前还是

27、主要集中于游乐景点的开发,即使有休闲度假设施建设,也是各自为政,没有体现出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整体效益。在部分地区规划中,虽然对宏观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详细性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游客的偏好,对度假区的设施项目类别规划布局,包括建设规模特色定位和中长期预测等还很不够。另外,这些特色旅游区的规划彼此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一体化和信息沟通,对各自旅游产业化开发和附加值延伸方面也还很不充分7。 五、推进长三角旅游深度合作机制的对策本文在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如下:(一) 政府是合作中的第一主体在长三角旅游城市一体化

28、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8,9。比如:在“15+1”模式区域内建立区域协调组织和机制,通过协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旅游合作等问题,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二)建立旅游联合组织,加强地区合作完善区内旅游功能;精心设计,推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旅游线路;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上海苏南旅游区与皖南旅游区横向协作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三)建立共同市场平台突破现有行政空间和旅游规划空间的限制,联手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平台,使长三角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市场平台实现对

29、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合理分配10,11。(四)摆脱体制约束,加强区域合作长期以来,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往往只从地方利益的角度考虑,各自为政,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资金以及人力上的巨大浪费。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局面的形成,可建立小区域内城市间的联合机构,并根据各城市的不同优势,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达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实施的目的。(五)加强优势互补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导致了不同旅游地的差异性,而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内差异的驱动下产生的。区域内相对近距离的条件下,各城市间资源的互异性是一种优势,为区域内开发各地互补性的旅游品种和发挥区域整体旅游资源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合作平台。在联合开发的过

30、程中,要力求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突出本地特色,避免重复开发;对类似的资源应联合营销,互助合作,总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不等于简单的产品组合,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力求创新,培育新型的消费热点,保持组合产品的持久生命力。(六)协作各方必须真诚相待,并要具有长远合作的眼光区域旅游合作中各方旅游业的发展也不是绝对均衡的。对于区域旅游合作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地区间收益对比的不均衡,弱势地区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12。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轴心透过“利他”才能达到“利己”的经济。这就是“双赢”的理念。只有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合作才会有吸引力有前途

31、有稳定性,才会有自己的一份利益。(七)加快建设旅游信息平台和游客信息中心当前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助式旅游的兴起。自助式旅游对于旅游地而言,可以实现其与旅游者的直接交易,省却了客源地旅行社这一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旅游漏损,获得更大收益.与传统的包价旅游相比,自助式旅游对旅游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其所需的旅游信息已不再是简单的景点景区介绍,还包括线路食宿民情风俗指南等等。据国际权威组织调查,70%的游客光顾过与旅游有关的网页,查阅有关旅游项目。因此,建设旅游信息平台和游客信息中心,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时效性强的旅游信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是促进自助式旅游的发展提高目的地旅游收入的有效途径12。六

32、、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旅游区的合作已是势在必行。随着“长三角”旅游轮廓初显,两省一市在更细致地进行着协调和合作。我们必须在分析过去和现在形势的基础上,深刻展望未来,不断改善现有机制,不断建立新的机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提升到一个最好的高度。致谢非常感谢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所有的老师在我大学四年中对我的帮助!特别感谢王建喜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参考文献:1 何光暐,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 李彬诚.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共同发展J.上海财税,2003,(6).3 张琛.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

33、03,(5).4 陈肖静.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学海,2005,(4).5 谢正磊,陈玲玲,管卫华,张惠.区域旅游研究J.江苏商论,2005,(8).6 柏杨,王超.试论旅游区域联合的政策扶持战略J.焦作大学学报,2005,(7).7 葛立成,聂献忠,李文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2).8 同5.9 谢正磊,韩顺法,管卫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开发的实证研究J. 商业研究,2005,(23).10 丁宗胜.整合旅游产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6).11 徐露农,张文建.以旅游消费驱动区域旅游竞合以长江三角洲构建无障

34、碍旅游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2 覃海宁,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3 Dimitrios Giannias.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ndic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European union and State fun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1(6):401-412.14 Braun B M, Soskin M D.Theme Park Competitiv StrategiesJ.Annals of Touris Research, 1999,26 (2):438-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