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5970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三.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理论体系课题与课时: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意义及学科范畴(2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其理论体系有一个初步了解,以提高学生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旅游规划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重点有: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任务和作用;难点是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和理论。知识要点:(1)区域旅游;(2)区域旅游规划;(3)区域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 区域旅游和区域旅游规划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到

2、今天的必然呼唤。在我国,“区域旅游”最早是由已故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于198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区域旅游开发,是发展区域旅游的基础,它是从区域整体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和区位等条件出发,对旅游空间进行综合性开发,以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一系列开发实践为宗旨。区域旅游和旅游区是不同的概念。区域旅游强调的是一定区域旅游活动的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

3、的旅游特征。旅游区也是一种分区概念,更多的是强调区域间的差异性,通常是指由若干地域上相连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网络及旅游服务设施组成的地域“单元”(邹统钎,1999)。如湘西北旅游区、西南旅游区等。旅游景区的范围更小,是指具体的旅游地,如天子山景区、索溪峪景区等。区域旅游研究是旅游经济的空间化、具体化的过程,它既是区域科学,同时也是旅游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介于区域科学和旅游科学的边缘性研究。二、区域旅游规划朗文大词典对“规划”的解释是:规划是制定或实施计划的过程,尤其是一个社会或经济单元(企业、社区等)确立目标、政策与程序的过程。广义上讲,规划的定义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织未来的

4、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简洁地表示为:目标连续的信息-各种有关未来的比较方案的预测和模拟-评价-选择-持续的监督。旅游规划是从区域规划理论及管理科学理论衍生出来的。Gunn认为旅游业起源于游客对旅游的欲望,终止于这种欲望的满足,因此规划者决不能无视游客的需求。他认为旅游规划的第一目标就是满足游客的需求,他采用Davidof和Reiner的规划定义,即规划是“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反馈的。未来的行动不是指政策的制定,而主要是目标的实现(Gunn,1979)。从定义上讲,传统区域规划理论以研究区域未来发展为中心,寻求区域的合理布局和综合、统筹安排区域各项目建设,是

5、区域目标期内发展的蓝图和时空连续的依据,是管理的准则与法律。而现代区域规划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人力、财力、物资信息的最优分配和利用为手段,以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需要为导向,以建立一个人、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总体最优的规划。从目标上看,传统规划是通过寻找区域产业最佳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区域有秩序、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部署各产业工程建设。现代区域规划则通过探索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科技最优的发展途径、区域资源最优配置,使经济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任务上看,传统区域规划是根据上层各级的发展规划及区域内

6、的经济、社会状况,合理布局产业及城镇体系,确定各城市职能方向与倾斜程度,对城市、产业规模与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综合安排区域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略等各项建设,保证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区域规划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层各级的规划以及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历史和社会现状,寻找符合本区域发展的优化结构体系,包括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劳动力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区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区域经济体系、城镇体系、体制体系等,以达到区域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有机结合。从理论、方法与模型上看,传统区域规划主

7、要理论是生产力布局理论,方法主要是制图规划法,模型主要是沙盘模型、鸟瞰模型,而现代规划主要理论有区位论、极核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级差地租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经济规模理论、系统理论等,在方法上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博奕论、投入产出法、CGER法与RAM法,模型上有经济数学模型(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生产函数、总体均衡等模型)、图形模型(网络图)、仿真模型(DYNAMO GPSS CSMP等)及推理模型(决策树、目标树、逻辑关系网络)。从最终成果看,传统方法主要是有关区域规划的平、立、剖图及简单说明,现代区域规划最终成果一部分是为达到区域未来发展目标,所必需采用的方针、政策、建议等

8、,一部分是对未来发展状态的描述。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对象、任务及作用一、旅游规划的对象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因是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好奇与探索本能,其外因则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人文差异及其价值。随着社会物质、技术、经济条件的发展,旅游者不断地跨越经济与时间门槛,社会旅游现象不断地发展。该客观现象在逐步集聚环境信息、资本、物质、能量和客流的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的独立运动逐步产生了协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现象各要素之间,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内部要素互为支持,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些有机整体,称为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一个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

9、,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边缘组合系统。旅游系统的结构,由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企事业三大要素集所构成。旅游者要素汇集成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要素汇集成旅游吸引力,旅游企事业要素汇集成旅游连结力。三大要素集之间通过吸引力-需求键,消费-生产键,资源-利用键,联接成为有机的功能耦合整体。二、旅游规划的任务 旅游系统的演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在时间变量中进化与退化的较量,即发展问题;不能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和能力,或内部机能的对抗冲突削弱了旅游系统的整体功能,即功能问题;系统内部要素的规模、配置、比例、排序不当,即结构问题。旅游的发展、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10、者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旅游发展不理想,其根源在于功能不健全,体现为系统内部功能不健全或系统外部功能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功能不健全的背后,必然有结构问题,因为结构是功能的载体,它通过系统的功能及其属性表现出来。结构本身是一种客观要素的时空组合,检验其是否有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结构理论模式合理与否,而在于旅游系统是否能朝着符合目的的价值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旅游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旅游系统整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过去,因暂时的、人为的管理分工所形成的各部门或方面规划,均难以取代“整合性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的重任。冈恩教授(Clare Gunn,1991)认为,旅游

11、规划须在游憩与公园规划的基础上,涉及旅游吸引力、服务、交通、信息、促销五大要素。道林(RKDowling,1992)提出“环境兼容的旅游规划”(EnvironmentallyCompatibkTOUrismPlanning)。因斯基普教授(Edward Inskeep)认为,旅游规划应该发展为“全面的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或“整合性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 从操作角度看,旅游规划是为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而预先谋划的行动部署,也是一个不断地将人类价值付诸行动的实践过程。由于旅游规划的依据建立在对现有“旅游关系之总和”尚未完全认识的基础上

12、,建立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基础上,旅游规划文本可以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条款、能够直接参与投资的力量也十分有限,旅游规划的实施能力将长期受到社会经济可能性的强力制约。21世纪的旅游规划须集中其有限的力量,确保完成以下几项具体任务:第一,恢复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完整性;第二,在市场条件下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并以法律为强制性手段,通过规划及其管理阻止局部的、眼前的、纯粹经济效益的畸形发展;第三,加速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及其市场优势;第四,落实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组建“大产业”的支持体系。三、旅游规划的作用 旅游规划的作用,就是在旅游系统内部建立起这套由正反馈,前馈和负反馈机制组成的旅游

13、发展控制体系。藉此,旅游规划指导旅游系统不断地提高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方向协同性、结构高效性、运行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增强旅游系统的整体竞争力。旅游规划在内化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具体有以下五大作用:1、确定旅游发展的合理目标 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用以规定旅游系统合理的发展总水平和总方向。其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既理想又可达。旅游规划目标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它所反映的内容须趋于客观。旅游发展规律却是客观的,它具有一定的阈值范围,即该规律藉以运行的客观条件的最低和最高极限。所制定的目标一旦超越了这种作用阈限,就会夸大旅游规划的作用而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实质上是一个寻求理想与可达之平衡点的过

14、程。2、催化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 旅游规划的作用,在于自觉地、完整地整合社会经济规划、物质性规划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资源与市场的平衡点;在于调动社会经济系统中已有的支持力量,或组合、创建新的支持力量,指导和强化有关各方的协同关系;通过原本各自为政的专项规划、或被认为非必要的规划内容,整合成为服务于同一目的(旅游“产品”)所必需的规划技术体系,以此科学地整合旅游经历。3、规避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 旅游系统的动态发展是一种系统状态向另一种系统状态的过渡。其中,无规划的旅游系统从功能耦合网的稳态开始,标志着旅游系统的成形如果这一耦合网能在旅游系统发展中进一步自我更新,形成新的耦合网,

15、那么这个旅游系统会自动发展下去。但是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旅游系统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部稳态失调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旅游系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发展选择,预先谋划和及时调节旅游系统的耦合结构,来维持旅游系统持续发展所必经的内部变化,来抵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4、修正旅游发展的目标偏离 旅游规划不是一次性的、描述终极状态的技术活动,而是一个在谋划未来与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随着旅游发展而不断密切跟踪目标本身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变化幅度、预测技术的精度,参照我国规划体系的变化周期和旅游规划的实施经验,旅游规划每5年须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和规划修编

16、。5、维持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特征,是生态环境压力与社会压力小于旅游系统的承载力,外部特征是增长连续性、系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性。旅游规划的作用是协调与解决在旅游市场条件下通常无法自动解决、或难以局部解决的一系列矛盾,维护生态环境秩序、社会文化秩序和竞争秩序,不断补充后续动力,以维持或及时恢复旅游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理论及方法一、区域旅游规划涉及的学科和理论 旅游规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学科、多理论的介入,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闲暇与游憩学、旅游生态环境学等众多理论都为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二、旅游规划的基本方法 从整

17、个旅游规划导向上看,中国旅游规划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再到目前的产品导向3个阶段。资源导向型规划阶段规划主体多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地理、林业学家,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个阶段的技术线路是旅游资源普查分类旅游资源评价分等旅游活动类型分析旅游开发规划,相应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方法和技术,并且这个阶段强调物质规划,多采用园林设计方法,通过多种造景手段,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合理布局而创造出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市场导向型规划以主题公园的兴起为标志,这一时期十分注重市场营销与形象设计,从对物质环境(以土地、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转向对社会经济和营造特色的规划)。

18、其一般的技术路线为旅游市场需求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旅游项目论证旅游开发规划,这一期间有关市场分析、预测、定位、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市场导向型规划强调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中心,合理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规划视野更加广阔,多元化及多学科方法、高新技术都被广泛地运用在规划中,强调人才团队、市场意识、人文意识、特色意识,典型代表是范业正提倡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方法,还有吴必虎的昂谱(RMP)分析法。 旅游规划程序则是规划时间过程的框架,即对一系列工作步骤的组织安排。传统的旅游规划一般按照调查分析规划程序;现代规划则提出多个方案从中选择,注重长远利益,规划过程一般采用的是

19、开发计划、监控系统、反馈和校正系统及重新规划的步骤,并越来越强调市场与资源的结合。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兴起以后,强调社区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的社区规划方法也越来越受重视。Raid和Fuller等人描绘了一个社区在他们的权限范围内确立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规划过程。许春晓也设计了社区居民参与规划的技术程序和方法,技术线路为资源普查与资源评价旅游产品的专家创意开发者与开发居民对于旅游产品创意的接受意向水平调查产品修改与补充旅游客源市场认可意向调查旅游产品最后确认。在中间有两次接受和认可意向调查,就要经过两次筛选,因而称为“双筛法”。 旅游规划技术方法是应用于规划实践中最为具体的方法及技术,是旅游规划的实

20、用工具,如数学方法、调查方法、社会学方法,他们都可以被灵活地运用于多种类型的旅游规划中,以及同一旅游规划时间的多个方面和多个阶段。目前实践运用中最新和最常用的方法有旅游卫星账户技术、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客源市场分析技术、GIS技术、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等,并不断地有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被引入进来。三、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基本理论 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

21、拓等的时机;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现对上述几个主要理论加以介绍。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 从现有的文献看,旅游区位论理论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中心地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之中,不同大小的服务区域(腹地)对应于不同规模的中心地;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构成一个等级序列;中心地体系的具体空间排列服从于中心地的功能性质。 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也曾研究过旅游

22、区位。但是他从旅游需求(旅游客源地)出发,采用经验研究和行为研究的方法加以探讨,而不是像在对商业服务中心地研究时采取的演绎方法,故而最终没能建立一个旅游作用的理想空间模型。我国学者楚义芳、钱小芙(1986)提出旅游地空间组织的最终格局应类似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K=3体系。B.距离衰减原理该原理认为:如果地理实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那么作用量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其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引力原理。模式的表达式源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引入旅游研究。克朗蓬(Crampon Lj,1966)第一个清楚地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是有用的,他提出的适用于旅游业的引力模型:式中,Tij为客源地

23、与目的地之间旅游次数的某种量度;G、b为经验参数;Pi为客源地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游爱好的量度;Aj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ij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2、地域分工理论 一般认为,地域分工理论由静态比较优势原理、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和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三部分组成。A.静态比较优势原理 每个区域的生产要素稟赋各不相同。区域若利用稟赋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产品则容易处于有利地位;反之,若稟赋利用差,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产品,则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各地区应该多注重对前一类商品的生产,以发挥各自所拥有的稟赋优势。由此产生了地域分工和区际交易。同样,区域旅游布局中,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地应重点

24、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在旅游需求旺盛而资源不足的旅游地则可适当建造人造景观。B.动态比较优势原理 动态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区域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产业从当前看虽然是幼小的,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较优势,但如果它对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应加以扶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增长曲线上的转折点后,即可转化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时,可以选择那些旅游业所占比重暂时较小,但具备发展前景的城镇作为中心旅游地加以培育,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旅游中心。C.区域主导产业理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居于

25、主要地位,构成区域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现代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实质是产业部门的发展过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正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并以此为核心,协调区域主导产业和其他非主导的关系,既提高本区域与外区域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又提高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涉及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旅游地若选择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则应优先重点发展,使其有效地增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业链,以提高产业素质。3、发展理论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对发展规律的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旅游发展理论主要研

26、究旅游内在运动规律,以及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有关旅游发展的理论中,我们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应值得注意。A.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目前关于旅游地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对地中海沿岸旅游乡村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后,将旅游乡村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阶段、增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RWButler,1980)则系统地阐述了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见图1-2)。图1-2 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B.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

27、定阶段产生的,并随着人们对这种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op 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针对区域而言,就是使区域保持长期发展能力,协调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涵义有二层:(1)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任何违反客观条件的超前开发和忽视市场的滞后开发,都会阻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有相应的规模和阶段;(2)旅游资源开发的强度与可利用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严禁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要开发新资源为后人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创造更多的基础和

28、条件。区域旅游开发必须吸收先进的开发理论、手段和管理,建立合理的空间地域结构。越来越多的旅游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旅游资源并不是“可以无限利用的资源”,若没有合理的开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作保证,并不断充实其文化内涵,旅游业也会出现衰退。4、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尔鲁克斯(Fperroux)于20世纪50年代中创立的。其主要思想是: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区域都以相同的速度增加,相反,在一定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佳区位聚集,通常是区域的大中城市。因此,这些大中城

29、市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所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A.梯度理论 生产布局学中,梯度理论被广泛用来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梯度理论一般原理包括三个基本点: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一地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地区间的经济技术梯度;生产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发展或引进先进的技术,然后逐步次向二级、三级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将逐步缩小地区间的梯度差距,实现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 在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异,出现空间上的递增或梯减现

30、象,往往表现出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梯减分布。B.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地域经济过程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应该在点上聚集,使区位优势最大的点成为区域增长中心,当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向心运动在点上的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心将逐渐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旅游发展中,点-轴理论中的点就是中心城镇或重点旅游区,轴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结通道(即交通线)。在规划布局时,应考虑开发一些旅游发展增长点,点与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结通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交通沿线一些次一级的城镇和旅游风景区、风景点也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交通沿线的轴带发展,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域的经济旅游发展。思考和练习题:1、区域旅游的概念2、区域旅游规划3、区域旅游规划的对象、作用和任务4、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5、区域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