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522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通高教研究2004 年第 1 期文章编号 :1004 - 6585 (2004) 01 - 0005 - 03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黄静宜 ,傅琼(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 :教育公平 ,作为一种教育理想 ,几千年来 ,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分析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领域公 平性的因素 ,提出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改革与 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理想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中宣布 “: 每一个人 不论他是儿童 、青年还是成人 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这表明教育公平已成为全球化的目

2、标追求 。世界银行 1995 年的教育的优先发展中图分类号 : G640文献标识码 :B和策略报告也指出 “: 争取公平已经成为许多政府的一大目标 ,但是公平还要比过去受到更多的教育公平 ,作为一种教育理想 ,古已有之 。早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就萌 发了教育公平的朴素思想 。教育公平 ,作为一个 现实的社会问题 ,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民 主化的核心内容 。近些年来 ,我国学者也纷纷关 注教育公平问题 ,尤其是高校扩招后 ,高等教育领 域的公平问题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 , 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满足社会公众的 合理需求 ,就成为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健

3、康发 展的重要因素 。重视”。1 由于高等教育需要巨大的投入 ,是一种社会的稀缺资源 ,而且它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带来更多个人收益 ,因此 ,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2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的成因2 . 1从宏观的角度看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不公平目前 ,我国人口已达 13 亿之多 ,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水平仍居于落后国家的行列 。199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公平是人们对于利益分配的一种价值认识和 价值评价 ,是人们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对一定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的认定和评价 。而

4、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 、平等地选 择和分享当时 、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教育起点的公 平 ,它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 到同等对待 。第二 ,教育过程的公平 ,它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 ,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 。第三 ,教育结果的公 平 ,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 ,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并得到发展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 势 ,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 。1990 年 3 月 “,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82054 . 3 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

5、第七位 ,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6500 多元 ,排名在世界第 100 位之后 。而 在 当 年 , 全 国 教 育 经 费 总 投 入 3349 亿元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287 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 GDP) 的比例只有2 . 79 % ,2000 年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为 2 . 87 % ,2001 年 ,上升为 3 . 19 % ,2 它们都既未达到政府所承诺的 4 %的比例 , 也远远未达到世界 4 . 5 %的平均水平 ,因此 ,我国的教育经费整体上严重投入不足 。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 ,从1998 年至 2002 年底 ,全

6、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 560 万人 ,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 、校舍 、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测算 ,每增一生需投入 4 . 5 万元左右 。这样仅基本建设就需投入2500 多亿元 。而同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 (含社会投入) ,仅占所需投入的一半 。在作者简介 :黄静宜 (1974 - ) ,女 ,河南洛阳人 ,硕士生 。师资方面缺口也很大 ,2002 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 19 :1 ,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 14 : 1 的标准测 算 ,专任教师缺口达 22 万 。而另一方面 ,据有关专家预计从 2003 年至 2008 年 , 每年普通高中毕 业生将增加 80 至

7、120 万人 ,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 增加 100160 万人左右 。3 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 高等教育资源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一方是 广大莘莘学子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另一方是 国家不能提供足够的受教育机会给学生 ,这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的根本性原因 。2 . 2 从中观的角度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为了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 改革开放后 , 采取了区域经济倾斜政策 。我国东部地区依据自身的优势和国家提供的 优惠政策 ,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客观 上也 拉 大 了 与 中 西 部 地 区 的 差 距 。

8、1978 年 , 东 部 、中部 和 西 部 三 大 区 域 人 均 GDP 分 别 为 729 元 、335 元 、302 元 人 民 币 , 到 1999 年 则 变 化 为13084 元 、5576 元 、4445 元 。4 我们知道 ,一个国家 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 ,是由该国家和地区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因此 ,由于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距 ,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 机会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表现在高等院校的布局上 。从历史的 角度分析 ,我国的高等院校布局在建国前极不合 理 ,当时全国 40 %以上的高校集中在北京 、上海 、 天津

9、等几个较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建国后 ,经 过 1952 年的院系大调整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 五十多年发展后 ,其重心仍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 据 2001 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东部的高校占全国高 校总数的 47 . 8 % ,平均每 99 . 6 万人就拥有一所高 校 ;而 西 部 仅 拥 有 全 国 高 校 的 18 . 9 % , 平 均 每147 . 78 万人才拥有一所高校 。高校布局上的不 合理 ,使在校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省份 ,人数 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 ,其次为湖北 、山东 、辽宁 、广 东等各省 ,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少的省份为西

10、藏 、青 海 、宁夏 、海南 、内蒙古 、贵州等边远经济落后的地区 。5 第二 ,表现在生均经费上 。我们以贵州和上 海的 比 较 为 例 , 1988 年 , 上 海 高 校 生 均 经 费 为3359 元 ,贵州为 2617 元 ,而到了 1998 年 , 上海高 校生均经费增长为 21330 元 , 贵州只有 7145 元 ,差距 。概括起来说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 3 从微观的角度看 ,我国的教育制度本身急待 改进 ,有关的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首先 , 长 期 以 来 , 我 国 的 公 共 政 策 是 以“中

11、央”“、国家”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 ,较少考虑城 乡 、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 ,并在城乡二元结 构的现实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在教育领域中 ,表现 为课程内容 、科目设置 ,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习能 力为依据制定 ,考试内容自然也偏向于城市 ,教育 资源匮乏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生 ,要想在高考 中获得成功 ,从而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有关资料显示 ,教学难度过高 、难以胜任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居于第二位的原因 ,它仅次于经济负担 。其次 ,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不公 。来自于高收 入和次高收入家庭孩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补贴政策

12、的主要受益者 。据调查 ,来自总人口 20 % 的高收入和次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 ,占大学生总 人数的 70 % ;而来自总人口 40 %的最低和次低家 庭的 大 学 生 , 仅 占 大 学 生 总 人 数 的 21 . 6 % 。另 外 ,许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 ,由于担心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高考填报志 愿时 ,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的承受能力 ,倾向于填 报一些收费较低的院校和专业就读 ,而不愿就读 一些收费相对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和热门专业 。他 们因为在不同的院校就读 ,因此享受到国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是不一样 。这反映出接受高等教 育机会和获得高等教育公共资助方面的不平等

13、 。 第三 ,在招生录取制度方面 。我国现行的统 一高考制度 ,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应该说是一 种比较成熟的制度 。但是 ,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 ,这种制度的公平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 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 ,统 一高考制度只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 ,如分数面前 人人平等 ,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 额 、划线录取的方法 ,各省 ( 市 、自治区) 高考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差异悬殊 ,同一分数 ,在有的地方可 上重点大学 ,在有的地方只可上大专 ,这有违教育 的公平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 第二款明确规定 “: 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 、性别 、职现 ,

14、经济发展也日益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6 目了过程内容的平等 。前 ,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800 美元 ,但3 为追求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应采取的措施近些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 展 ,到 2002 年 ,我国的高等教育首次初步跨入国 际公认的所谓大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普通高考 录取 率 超 过 59 % , 高 等 教 育 的 毛 入 学 率 达 到15 % ,扩大了社会公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 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但是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既使美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几 乎已实现普及化的发达国家 ,也未完全实现教育 的公平 。因此 ,要实现教育公平

15、 ,我们还有相当长 的路要走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 ,政府应 采取如下措施 :3 . 1 教育公平应成为政府制定教育决策的重要 理念一个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进步发 展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 ,也 是我国在 21 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 ,推动中国走向法制 、文明 、民主社 会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市场的责任就是解 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 。因此 ,政府作为 社会资源和价值的整合者和管理者 ,追求教育公平 ,保证教育的公益性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 。这就要 求政府在制定教育决策的过程中 ,始终把教育公平 的理念贯穿其中 ,

16、不仅考虑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 ,而 且允许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 ,从而使制定出的 政策能最大限度地整合 、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 ,形成一种有效地利益平衡机制 ,满足社会公众的合 理需求 ,实现教育的公平 。3 . 2 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 这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实现教育公 平之根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 ,最终决定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速度 与规模 ,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容量 。从世界 经济 发 展 的 经 验 来 看 ,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达 到1000 美元 时 , 就 标 志 着 该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开

17、 始 起步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00 美元时 ,就标志 着该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起飞 ; 而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 3000 美元时 ,则进入一个经济发展的高速 增长时期 。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达 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 美元到 1000 美元时 ,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期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日益凸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 ,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 ,并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才能扩充教育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 。3 . 3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在办学形式 、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

18、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之现实要求第一 ,鼓励和提倡高等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根据我国现有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力 ,完全依靠政府办高等教育 ,肯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因此 ,必须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 ,特别是要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和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 、企业 、个人捐资助学 ,集资办学 ,拓宽高校入学渠道 ,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第二 ,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 、以高校为主体 、社会专业性考试机构辅助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 、独立录取的新体制 。政府要把更多的招生录取权利还给高校 ,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 、学科发展情况及当地

19、对人才的需求 ,确定考试的内容及形式 ,以多种方式 、多个角度来遴选人才 ,改变过去单一的统一根据高考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招生模式 ,建构多样化的招生新模式政府只通过宏观监控来确保整个招生 、考试和录取过程的公平 、公正 。3 . 4实施补偿制度 ,完善奖 、助 、贷学金制度对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补偿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倾斜 ,包括经费支持 、学位点评审 、新增高校资源等方面 ,同时 ,也鼓励和提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对口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 ,加强校际合作 ,以各种途径和方式 ,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质量和规模 。对来自于贫困地区

20、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救助 。政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对那些学业优异但家境贫困的学生以特殊资助 ,给予减免学费或国家补贴 。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教育资助使社会分配趋向相对公平 ,缓和社会公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及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不满情绪 ,而且还是使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穷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完善现有的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 ,政府在教育经费中可单独列出资金 ,重点资助高校内的特困生 , 并且鼓励企业 、民间组织设立慈善性质的基金会组织 ,帮助 (下转第 12 页)注1释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 UK ,

21、www. qaa . ac . uk量保证评审的准则 。接着又综 合 陈 述 了 英 、美 、加 、澳和香港诸多学校的内部准则所涉及的基本 内容 。不论是外部准则还是内部准则 ,当前特别要 强调的理念就是 :全球视野和面向学生 。时至今日 ,经济趋于全球化 ,教育趋于国际 化 ,人才趋于世界性流动 ,中国加入了 WTO ,教育 对外开放的承诺正在逐步兑现 ,研究中国的教育 问题势必要以全球为背景 ,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准则概莫能外 。高等学校应该这样做 ,政府和独 立的质量保证机构更应该这样做 。制订准则时 , 应该研究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 国的学生想进入怎样的学校 、对学校有什

22、么要求 ; 但同时也要把中国的学术标准和质量准则放在全球的大环境下 ,考虑它在国际上是否易读易懂 、是 否反映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 、是否把学习产出放 在重要地位 、是否具有国际可比性和国际竞争力 。 这就要下工夫去调查 、认识 、研究外国的情况和经 验 。质量保证始于准则的制订 。有 了 合 适 的 准则 ,保证工作才有意义 、有价值 。否则 ,花了许多 时间和精力去“保证”,究竟“保证”的是什么水准 和质量都说不清楚 ,岂不枉费工夫 。细读外国学校的有关质量保证文件 ,可以看 出 ,它不仅是给领导人 、管理人员 、评估专家和教师等教育行家里手看的 ,也是给学生和公众看的 。 质量首先是向学生

23、保证的 。要让学生知道 ,自己 进的是什么样的学校 ,进了学校可以得到什么样 的培养和训练 ,毕业时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在 个人和事业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 ,学校对学生提供哪些服务 ,学校对教学质量有什么保证措施 , 学校如何向学生公开和公示有关的信息等 。“以 学生为本”应该贯穿于质量准则之始终 ,成为质量 保证的灵魂 。2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 Middle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 US , www. msache . org3Standard for

24、Accreditation , Commission on Institutions ofHigher Education of the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Schools and Colleges ,US , www. neasc . org/ cihe/ cihe . htmThe Criteria for Accreditation , Higher Learning Commis2sion of the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 US , www. ncahigh24erlearningcommission. org5Acc

25、reditation Handbook , Commission on Colleges and U2niversities of the Northwest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of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US , www. nwccu. org6Criteria for Accreditation , Commission on Colleges of the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 US , www. sacscoc . org7Handbook of A

26、ccreditation , Senior College Commission ofthe 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 US , www. wascweb. org/ senior/ handbook/ handbook. pdf8Review Framework of UGC Teaching & Learning QualityProcess Review , HK , http : / / publish. ust . hk/ vpaao/ tlq/toc8/ subsect2/ framework. html9Frame

27、work of Education Quality Work , UGC , HK ,http : / / publish. ust . hk/ vpaao/ tlq/ toc8/ TemplateAp2pendixG. pdf10Strategic Intent and Mission , Imperial College of Sci2ence ,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UK , www. ic . ac . ukStepping Up : Vision , Mission , Values , Goals , Universi2ty of Toronto ,

28、 CA , www. utoronto . ca1112The Universitys Vision , Mission , University of HongKong , HK , www. hku. hk13The UTS Mission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ydney ,AU , www. uts. edu. au(收稿日期 :2003 - 12 - 05 ;编辑 :金 诚)(上接第 7 页)3张保庆 .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N . 中国教育报 ,2003 - 05 - 10.未 名. 2001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 中国教育政策年 度分析报告 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孙崇文 . 追问高考分数线倾斜的背后 J . 上海教 育科研 ,2002 , (10) :25.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4参考文献 :1柳海民 ,段丽华 . 教育公平 : 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 J . 东 北 师 大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2 , (5) :104.未 名 . 中国教育年鉴 2001 M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65.5 62(收稿日期 :2003 - 11 - 05 ;编辑 :金 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