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04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学生姓名 XXXX 院系名称 XX 学 院 专业名称 XXX 班 级 XXXX 学 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答辩时间 X年 X 月 X日 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X 内容提要: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自其诞生以来, 就富浪漫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 服饰文化愈加意味无穷。从古到今, 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 昭显着历代的印记, 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服饰文

2、化的这个范畴中,女性的服饰更显得丰富多彩,这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几千年的朝代变迁,环境、地域、民族的不同,女子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本文从整合民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旨在探寻服饰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文化轨迹,阐述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文化的体现。关键词:传统 女性 服饰审美 文化背景 Aesthetic culture study of the ancient ChineseWomens traditional dress Abstract:Clothing, as a cultural phen

3、omenon, has been abundant with romance since its bir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dress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infinite. Chinese dress has come a long way throughout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rk of dynasties, which reflects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e a

4、ll know that China is Headgear formal State. The art of its costum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ep Chinese humanistic tradition. It has gone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r even longer time of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h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r even longer time of development.

5、In the area of the dress culture, womens costume is more colorful. This shows great relationship to their role in society. Meanwhile, the costume has formed its style and showed the times features of costume system and the costume custom because of dynasty changes,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 distri

6、ct and n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proceeding with the integrated national culture. And, it aims to research the thought-provoking cultural track with dress culture reflects, to elaborate the aesthetic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e

7、ss. Key Words: Traditional Women Clothing aesthetic Culture background目 录引 言1一、中国古代各朝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概述1(一)秦汉时期1(二)唐宋时期1(三)明清时期1二、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总体审美特征1(一)政治性2(二)多民族性2(三)协调性2(四)稳固性2(五)抑女性2三、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2(一)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2(二)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3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3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33.韵味独特的“个性美”44.清淡平易的“风格美”4四、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文

8、化审美的成因4(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4(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5(三)“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5五、结束语6参考文献6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引 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发展与演变,是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的,只有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才能使我们准确把握民族服饰文化,正确理解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的关系,才能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一、中国古代各朝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概述(一)秦汉时期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并将帔披在颈肩部

9、,交于领前,自然垂下。履: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较多,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绣织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最后概述每一时期服饰的总体特点,并作巧妙的过渡,下同。(二)唐宋时期襦裙服和女着男装在唐朝时期的宫外较为盛行。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

10、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其中以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受游牧民族渗透式影响,唐女着装意识发生变化,女着男装蔚然成风。而“慢来罗裙半露胸”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宋代妇女服装,以背子最具特色。背子是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长度不一。裙则是妇女常服下裳,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

11、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宋代特点。女子袍服仍以左衽窄袖大袍为主,里面穿套裤,无腰无裆,上钉一条带子,系在腰带上。颈前围云肩,沿袭金俗。从总体来看,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三)明清时期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襦领”。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凤尾裙”“百褶裙”和“玉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款式。 “霞帔”霞帔也成为一种高贵的象征。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

12、。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只穿着裤子而不套裙子者,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清朝时普遍佩用的装饰是云肩,云肩的形状似如意,披在肩上。满族妇女穿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二、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总体审美特征(一)政治性随着阶级分化,服饰艺术愈来愈深地透进了统治阶级地财富占有观念,权利观念和阶级等级观念。统治者将服饰作为规范人们地衣着行为的一种手段,达到维护其统治利益的目的。夏商两代已经出现了冕服和“十二章”服饰纹样,各代诸侯天子皆以法令垄断服饰资料、色彩、图纹以及其他元素,“十二章纹”等级制自隋唐后成为定式,后来历代君王或有增

13、减,却一直流行并沿用到清代。此外,民间百姓用服饰要素(色彩、图形、纹样等)表达感情,寄托美好的愿望,如“虎头鞋”、“丹凤朝阳图”等,也是其政治性的表现。(二)多民族性中国服装式几千年来各民族部落相互学习,模仿,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结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代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期间民族迁移,隋唐的胡服之风,辽金元清时期各色民族服式,近代的改良旗袍,都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三)协调性表现在人与环境相统一的衣着观上,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反映;也表现在服装必须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以及职业相符合;还表现在服装自身的配套穿戴上,讲究服装整体效果和服饰齐全配套

14、。(四)稳固性中国服饰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服装文化的发展模式上,被称为传承性。这对外族服饰文化的吸收和同化具有强大的排斥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穿着上一定程度上地保守与封闭。(五)抑女性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等级秩序尊卑贵贱的礼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重男轻女。女性服饰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想,也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传统女性着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隶属于男性的身份地位,同时严禁服饰通过女性体貌的外显可能对男性产生的挑逗,并且妇女服饰必须符合男性社会的审美标准。传统社会通过上述种种法则和潜意识规范,束缚着女性。传统服饰充分体现出传统社会的抑女性。这部分的小标题都拟得很准确,但

15、下边具体阐述的内容却非常单薄,未能很好体现论述意图,建议进行补充。三、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一)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

16、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

17、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

18、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

19、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周易“中和”之“中”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年版,第95页,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

20、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也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被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于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

21、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是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

22、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3.韵

23、味独特的“个性美”中国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张京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与图腾崇拜,作家杂志,2009 No.6,第263页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

24、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合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在2001 年的亚太经合会议上,中国独具特色的唐装掀起了一场新的服装热潮。它继承了前人开衫大褂的特色,又在此加以改良使之更加简洁得体,符合现代人的着装特点。唐装用它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照样可以吸引世界的目光。而除此之外,中国数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对服饰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服饰风格又具

25、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在不同的时代展示着耐人寻味的民族美与个性美。4.清淡平易的“风格美”中国服饰文化五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中国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也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气质。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使人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

26、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而今一些流行的服饰元素也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吸取了精髓转化而成。当宽松流畅、平易而又洒脱的风格再度成为世界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时,说明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又与世界现代文化趋势不谋而合,这也充分的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服饰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四、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文化审美的成因(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

27、品的设计,对服装而言,“天人合一”则是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这四者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统一才有精妙设计。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家、儒家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年版,第154页(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

28、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褒之博带”讲究的就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不拘礼法,是一种个性标准,厌华服而重自然。与此相反,唐朝的服饰讲究的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周诗:“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的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出现了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

29、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重客观,重形神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重主观、重意蕴和轻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忧患重重的顾虑所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感受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婉约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烧金饰,简化纹衣,以取

30、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并且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崇尚繁丽华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这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三)“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扮功能提高到

31、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饰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 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

32、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举子麻之通刺,称乡贡。”唐贞观四年和上元元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

33、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着黄色的服饰。五、结束语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的文化体系,并时时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气候与人文历史传统的差异,是导致各民族的服饰有所差别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对其传

34、统服饰产生了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脉搏。参考文献1.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通史,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5 年版2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 1995 年版3.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年版)4. 美布兰奇.佩尼:世界服装史,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5.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6. 张维青,高毅清: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齐鲁书苑,1994年第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