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709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格式]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 .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戏剧“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重读话剧张灯结彩王露霞(河北省艺术研究所050021)如果从词源意义上看,”婚姻”应该属于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国家法律范围内,男女双方按一定的社会契约所结成的夫妻关系.而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角度讲,”婚姻”又属于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下去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买卖”起源于人类早期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它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讲,“婚姻”与”买卖”都不搭界,更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无关.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婚姻”与”买卖”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新中国成立后买卖婚姻一度成为历史.但由于“文革

2、”结束后,泥沙俱下的开放环境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沉渣泛起,买卖婚姻再度猖獗.因而,揭示和批判”买卖婚姻”中的封建意识和腐朽观念,倡导新型的婚姻关系,塑造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物形象,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话剧张灯结彩就是其中一部重要作品.由宋凤仪,孟瑾创作的话剧张灯结彩发表于河北戏剧1981年第6期,同年由河北省话剧院排演并在省内及晋京演出多场,获文化部颁发的”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首演优秀演出奖”,获全省戏剧调演优秀创作奖.该剧在一年内共演出232场,有关张灯结彩的报道3O多篇,评论文章28篇,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和单行本,l981年9月30

3、日河北电视台播放了演出录像,198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将话剧张灯结彩拍摄成电影.2O世纪80年代初期河北省戏剧界进行了一场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研讨活动.有些专家认为,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戏剧更应该发扬我国戏剧尤其是革命戏剧的优良传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满腔热情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形象,深入发掘他们的心灵美,歌颂它,赞美它;同时也要扫除那些影响四个现代化的阻力,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鞭挞它,消灭它话剧张灯结彩叙述的就是一群心灵美的农村青年反对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这样主题的故事早在解放区的文艺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多,诸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而且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4、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维护私有制的婚姻形式买卖婚姻也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逐渐消声匿迹.但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松动和商品经济意识的萌发,那些早已被人们唾弃的历史沉渣又泛滥起来,人们在缔结婚姻时,不再顾及作为个体一一人的根本权利和尊严,而是像商人一样规定起自己的价格来.因此,新时期”新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婚姻规则,争取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在劳动和奋斗中寻找自己的生活快乐和爱情幸福.于是,剧中就出现了像大禄,铁英,二禄,盼盼这样的新时代的”新人”形象.1日剧作中大禄与欣欣有一段对话,非常生动地道出了这代新人对”文革”极左路线的痛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大禄:其实,你的心

5、情我也有过,可是从打党中央召开了三中全会,放宽了农村政策,我那颗凉了半截的心又暖和过来了,我觉得太阳又照到咱山沟里来了好兄弟,向前看,用不了几年,咱这里还会变成花果山,米粮川!眼下那些瞧不起山沟的姑娘,一定还会像凤凰一样争着往山里飞!欣欣:我的傻大哥,咱这里已经没有梧桐树了!大禄:再重新栽嘛!欣欣:可等你把树栽起来,咱也就青春已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大禄:也许会那样.咱也许和大伯一样,不得不打一辈子光棍了.可是你这个当年的果树管理能手,别忘了,花一落就会有果长出来呀!这正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新人”的典型心态:他们为了改变践踏”人的权利”,蔑视”人的尊严”的买卖婚姻的潜规则,宁可承受一生都

6、不结婚的巨大痛苦,也甘愿为后人铺平道路.为了进一步揭示买卖婚姻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严重的创伤,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始终未能觉醒的买卖婚姻的受害者李大伯和钱大伯的形象.抚养大禄,二禄成人的李大伯,同买卖婚姻抗争了半辈子,结果仍遭惨败.一生遭受着孑然一身的痛苦和凄凉的李大伯想,就是拼尽老命也要给心爱的侄子娶上一房媳妇.面对着为女方大要彩礼的媒人,李大伯只能哭在心头,笑在脸上.他这强忍愤恨吞咽苦果的心情,也证实了买卖婚姻势力的强大.如今他疲惫了,他只能逆来顺受,他已无力面对这严酷的现实.与李大伯的情况相反,钱大伯由于经济地位与李大伯不同,他对买卖婚姻极有兴趣,谈起女儿的婚事来甚至还津津乐道,煞有介事

7、地拨着算盘,计算起女儿的身价.他到李大伯家替女儿相亲,一会儿看看房舍,一会儿瞧瞧院子,一会儿摸摸箱子,一会儿敲敲柜子,眼里全然没有女儿的幸福,只有占有物的欲望.剧作通过对两位老人对待买卖婚姻不同感受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描述,透视了买卖婚姻的顽固性,以及改变这一不良社会习俗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反衬了几位社会主义新人在争取婚姻自由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样一部艺术作品虽然仍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仍没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在社会上的确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剧作所塑造的几位”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8、,契合了时代的精神诉求,他们一反过去在婚姻问题上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奴性意识,为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人格独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维护自己的人性尊严进行了不屈的,顽强的抗争和努戏剧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有些人虽也出现过困惑,迷惘,但有”幸福的生活”在前面召唤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劳动和兴趣,建立在相互的倾慕和爱恋的基础之上.这些在观众尤其在青年观众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线曙光,也似乎获得了某些”爱情幸福”“生活美满”的承诺.时间匆匆流过30年,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这种“承诺”充其量

9、是一种虚幻的空头支票,即使是这些”社会主义新人”,是否真的获得”爱情幸福”“生活美满”也无法确定.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几位”新人”的”爱情幸福”“生活美满”显然是作者一厢情愿的乌托邦想象,因为在他们通向”幸福”的路途中,有几个基本问题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忽略的,即:1.”婚姻”与”买卖”为何长期纠缠不清?2.”买卖婚姻”为何阴魂不散?3.在中国农村以何种有效的方式,方法铲除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首先分析,”婚姻”与”买卖”为什么会发生关系?按经济学原理讲,买卖即交易或交换,并且”交换使人与人之间的才能差异变为有用的和有利可图的资本所有物品都可以在估价之后进行交易,承载着公平的价格,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

10、.”由此可知,买卖是供求双方的事,而婚姻是男女结婚,是男女双方的事,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异质同构性.那么婚姻成为买卖,则必须一方需求,另一方供给.在中国一般是男方需求,女方供给,反过来的时候很少,这是由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决定的.至此,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一般来讲,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爱情又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这样一种美好感情为什么会成为”交易”这张”刀俎”上的”鱼肉”?这又需回到市场来解释.男方首先有财富,有钱才能进行交易.其次必须有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是对婚姻的需求,甚至对感情的需求,大多情况下是对传宗接代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要找个女人生孩子,能够对得起列祖列宗,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男人最

11、首要的”责任”.而女方一般来讲除了身体(姿色),更准确地说除了性,她一无所有,性是她唯一的资本.同时,由于虚荣心更多时候是由于自己或家人的生存困境,除了出卖自己的性,她也别无选择.就这样供求双方将会一拍即合,交易成功.因此,在买卖婚姻里奢谈感情,它像所有其它的交易一样只有一个词:金钱.由此可知,只要有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存在,更主要地只要有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肉体的女人存在,买卖婚姻的阴魂就不会散去.又有一个问题:男人没钱怎么办?很简单,在一个为生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代,在一个贫困到妄谈感情的时代,没钱是无法”交易”的,没钱就得打一辈子光棍.张灯结彩中的李大伯同买卖婚姻抗争了半辈子,结果仍是光棍一

12、条,所以,他想就是拼尽老命也要给心爱的侄子娶上一房媳妇.”拼尽老命”意味着什么?拼尽老命意味着积累财富,意味着攒钱.”财富是购买商品的力量.”罾如果不是仅仅从道德的层面去评判,我们很难对剧作中以钱大伯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对待女儿婚姻问题上,重钱轻情的滑稽行为品头论足.一个在火炉旁取暖的公主怎会体验到冰天雪地中一个穷小子的寒冷?也许长期的生活贫困和灵魂压抑,已经使众多的钱老伯人性扭曲,精神麻木,除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他们已经”别无旁骛”,所以,女儿的婚姻是他看到的能使自己或女儿”生活更好一点”的唯一筹码.当他到李大伯家替女儿相亲,”一会儿看看房舍,一会儿瞧瞧院子,一会儿摸摸箱子,一会儿敲敲柜子”时,似

13、乎”眼里全然没有女儿的幸福,只有占有物的欲望”,但是,谁又能说这些举动不是早己穷怕了的农民对看不到头的贫困的一种本能的抵抗?很难相信,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女儿在一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又能夫妻恩爱,幸福美满,他能不从心底里更加欣慰.当然更复杂的情况依然存在.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为那些绝对不道德的行为大开绿灯,只是想从更宽泛,更深层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及婚姻状况.说到底,在中国农村贫穷才是买卖婚姻滋生蔓延的最适宜的温床.2O世纪8O年代初期,对于刚刚从”文革”极左政治压制下解脱出来的中国农村,对于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中国农民来讲,买卖婚姻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是对恋爱中的青年人从精

14、神到躯体的极大侮辱,是对他们人格尊严的彻底否定.那么如何揭示中国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境况,如何把农村青年从生存窘迫,灵魂压抑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面临的重大课题.话剧张灯结彩走在时代的前列,适时地对这一问题给予回应.仅从文本看,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满腔热情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形象,深入发掘他们的心灵美,歌颂它,赞美它”.同时,展现他们反对“不道德”的婚姻规则,争取人格独立和婚姻自由的奋斗过程.这一理念从很大程度上呼应了2O世纪初期”五四”启蒙主义精神,”人的觉醒”不仅是”五四”文学的精髓,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强烈的

15、主体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文革”结束之后,”人们迫切地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有一种冲破几千年封建传统,尤其是”文革”极左路线的压制的舒畅感,和追求人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自豪感.自然,”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很多学者已有高论,本文不再赘述.但是,与张灯结彩有关的两个例证是绕不过去的:是伤逝中的子君在启蒙精神的鼓舞下可谓已获得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可最后还是回到了她一度想逃离的”家”,”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并终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二是鲁迅先生借涓生之口说道:“第一,便是生活

16、.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她早已不看书,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在这里鲁迅先生所谓的”生活”“求生”是跟经济直接关联的,更何况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这句话恰恰击中了中国农村买卖婚姻之要害.所以,从生存的角度讲,要想使青年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而不再成为买卖婚姻中的牺牲品,仅仅靠”发掘她If”的心灵美,歌颂它,赞美它”是无济于事的,甚至靠单纯的一腔热血,两情相悦也是远远不够的,最要紧的就是鼓励她们要经济权,”第,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19戏剧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

17、道这权柄如何获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更剧烈的战斗.其次,除了”发掘她们的心灵美,歌颂它,赞美它”之外,作者在剧中通过人物之口还提出了”劳动致富”的现代观念.剧作中大禄对欣欣说:”从打党中央召开了三中全会,放宽了农村政策,我那颗凉了半截的心又暖和过来了用不了几年,咱这里还会变成花果山,米粮川!你可是当年的果树管理能手呀!”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国家的富民政策使中国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激发起他们极大的劳动热情.恩格斯说:”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创造了

18、人,也创造了财富.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以李老伯为代表的大禄的前辈们难道没有劳动吗?事实上,李大伯们比大禄们更加勤劳,那么,无论他们多么勤劳为什么总不能富裕?甚至穷的连个老婆都讨不上,不得不打一辈子光棍(财富与婚姻总是纠缠在一起)?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代表性的,它凝聚了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贫困”面前一个重要心结:劳而不富.究竟是谁的过错?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显然不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但它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即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致富.亚当?斯密在他的着名经济学论着国富论中探讨这一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有用劳动”或”有效劳动”.那么,显然李老伯们的劳动属于无效劳动,更准确地说是奴役式劳

19、动,专政下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当然不会积累财富.而大禄们的劳动,因国家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应属有效劳动.更何况,他们是在现代科学知识(果树管理能手)的指导下进行劳动的,具有一定的现代理性.事实证明,这样的劳动的确能够创造财富.当然,尽管他们的劳动财富一方面是受惠于国家的富民政策,另一方面是贫穷,是买卖婚姻给逼出来的,但是反过来,他们在劳动中获得的财富并不仅仅是为了娶上一房媳妇.他们在劳动中获得了财富,更获得了知识和做人的尊严,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男人才有资格称得上一棵”梧桐树”,而那只翩翩飞来的大雁也只有同等的人格尊严,并倾慕的是他的

20、人品和才能时,才配得上称“金风凰”.由此可知,当一个族群,所有的男人都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性尊严,并有积累财富的知识和能力:所有的女人都具有平等的独立意识和经济,政治才能,买卖婚姻还有存在的空间吗?所以,像对买卖婚姻这样的封建痼疾,仅靠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样的舆论手段是无济于事的,仅靠思想启蒙和人性觉醒也是远远不够的.在”五四”启蒙运动的主将中,只有鲁迅是最清醒的,也是最痛苦的.因为这一问题牵扯到人类最本能的”吃饭”问题,连肚子都填不饱,其它一切都妄谈.所以,买卖婚姻的根除,需要中国社会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全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释:亚当?密斯.国富论第21页,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1、,2n(J1年版.亚当?密斯.国富论第43页.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文艺报1979年第l112期合刊.鲁迅.伤逝第126页,载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第167页,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第168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55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上接6页)徒胜子,每天给徒弟早点钱,绝对不让他们操劳家务,而让徒弟把全部精力用于练功,学戏.他授徒很有规律,徒弟每天早四点起床,练功至十二点.午睡一小时,背戏.下午按锣

22、鼓点排戏,晚上演出.晚上没戏就继续练功复习.李兰亭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对徒弟们的开蒙戏彼此很少一样,如樊幼亭为一箭仇伐子都;梁慧超为杀四门;郭景春为夜奔探庄白水滩小商河;李元春为四杰村金钱豹等,而且要求不够年龄不教戴髯口的戏,一出戏八个学生能教出八样,并根据学生条件从一开始就分出谁跟谁搭戏,谁是主角谁是下串,有利于学以致用.李兰亭对音乐很精通,教学生练武功时他亲自打锣鼓点,所以李兰亭教出的学生有别于其他武生.1946年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兰亭剧社”.骨干仍是郑永春,李元春,李越春,于伶华,杨声华等师兄弟.l947年春天,李兰亭携”兰亭剧社”赴东三省演出.兰亭剧社在沈阳北市场共益舞台演出武松石秀林

23、冲金钱豹闹天宫闹龙宫闹地府等十几出李派武生戏.与唐韵笙合演卧牛山赵公明张果老等戏.挣的是东北流通券,收入不少.1948年9月初,李兰亭带团到四平,沈阳演出.因战事渐紧,李兰亭带徒弟们开始往关内走.l0月,李兰亭师徒历尽辛苦回到天津,因被兵痞敲诈已无分文,藏书与所写的剧本全部丢失.李兰亭急回北京,把弟子梁慧超的戏装运来天津,李元春等师兄弟搭班高步云为社长的南市新艺剧社,同在大舞台演出闯王进京.李铁英饰闯王,李元春饰李信,特别口q座.当时参加演出的有郑永春,李元春,李越春等.l949年1月l4日,天津解放.李兰亭师徒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演出各种剧目达半年之久.1951年,63岁的李兰亭到齐齐哈尔市戏曲学校任教.1954年,李兰亭不幸中风半身瘫痪,恰逢梁慧超到齐齐哈尔演出,去探望师傅,便由梁慧超护送回京休养,居住在北京白塔寺冰窖胡同.后经多方医治痊愈,李兰亭的亲戚李慧春请李兰亭到青岛教戏.李兰亭和奚啸伯同去青岛,李兰亭旧病复发在青岛医院检查医治后,由郑永春护送回永清县韩村养病.在病榻上,李兰亭仍以教授孙辈拉弦唱戏自娱.1955年7月,一代武生宗师,戏曲教育家李兰亭病故于永清县韩村,享年6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