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23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宇宙、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实到改善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探讨,它以建立一种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美的人类存在状态为目标。因此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的探讨有利于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但这种深化并不否定社会实践,仍然认为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它是在吸收实践美学的诸多合理因素向更高层面进行拓展的一种转移。同时,这种探讨可以为中西美学交流提供一个良好

2、的契机。第一节 推动实践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是中国第二代美学的主流思想。五十年代末,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派”,在其所提出的美是由人创造的主张中,已经初步具有了实践美学思想,七八十年代实践美学迅速发展壮大。“社会派”找到了实践哲学这个坚实的哲学基础,着重突出并有意识地发展了美学思想中的实践观,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践美学体系。并在与蔡仪的反映论美学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可以说,八十年代美学的大发展是以实践美学的兴起并成为主流学派为标志的。实践美学内容十分丰富,关于美、审美或艺术的定义论述几乎包括了所有方面。却由于比较全面的即此又彼的组合中,

3、美和审美活动的个性和感性特征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同时实践美学内部又有以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独立的美学研究。由此可见,实践美学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美学体系。李泽厚试图将美学与认识论和伦理学区别开来,他认为认识论所要建立的智力结构和伦理学所要建立的意志结构都是理性的,只是一个表现为“理性的内化”,一个表现为“理性的凝聚”,而惟有美学所要建立的审美结构为“理性的积淀”,那种超生物性的东西(主要为理性)已完全融合在感性中。90(P631)李泽厚并没有否认感性,但强调这感性是理性的积淀,是由理

4、性转化而来的。由上可知,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前提下,他更重视理性。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实践”以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中的“人的本质力量”都是理性化的概念,尽管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也具有感性内容,但在他看来,它们都是受理性支配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始终不曾脱离人的丰富生动的感性生活,同时又内在地超越了它,上升到远比日常生活世界更高的理性世界。但在感性与理性中,它更为重视感性。因此也就不需要人格神的指引,更不需要到彼岸世界中去追求灵魂的永恒。永恒在此岸,在人世感性生存中,乐也中感性生存中,美就在

5、感性生存。宇宙、大地、人都是以感性生命的形态存在着,在各种纷繁变化中体现着同一个永恒的“道”,体现着美。这就是“仁”、“心”“理”,在这样的天人合一中,通过感性的美的宇宙、美的日常生活去直击那道德本性和精神超越,从而达到身心俱醉的 “大乐”和与天地同一的大美。实践美学重视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李泽厚认为:“工具本体通过社会意识铸造和影响着心理本体,但心理本体的具体存在和实现,却只有通过活生生的个人,因之对心理本体和工具本体不仅起着充实,也起着突破的作用。”

6、91(P43)他没有抹煞个体的主动性,甚至还说:“作为个体的自我的地位、作用、意义和独特性、创造性、多样性、丰富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和重要”92(P579)。但由于他强调物质生产实践为本,那就必然突出群体的地位,“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意志等‘本质力量’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93(P62)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的探讨同样注重个体与群体的结合,但它在美学建构中尤其重视个体存在的巨大意义。它认为自由的审美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这就意味着人超越本能和实在,从机体的欲求中解

7、放出来,形成对于外界对象和对于自身进行观照和欣赏的兴趣。所以这种需要是一种自我审美意识的功能,是对人类感性生存状态的体认和自我确证。正如卢卡奇所指出的:“只有对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确认,才能从哲学上说明审美反映的特性。”94(P85)在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中,个体的生命表现、精神需要、审美需要能够成为世界的一面镜子,使得人们对于世界(群体)的认识的深度与自我体验的深度融合在一起。 “天人合一”中的生态美学内蕴的探讨是一种涉及情、智、意的全方位的整体性体验的探讨。生态美学侧重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不是割裂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某种

8、抽象;另一方面,它使审美成为众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超越性形式。人类不依赖外在的他者来实现天人合一,而是在天人同一的体认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它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生命的,重在强调生命的联系。它包含了对生命的虔诚和信仰,对大自然存在的深切的真实的感受;充分肯定人与世界的亲和性,要求人类以亲近生命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它对于当代实践美学的意义是它的自然维度,强调主体维度与客体维度的融合无间,强调人对自然生命的神秘感应与同情维度。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明确地拒斥二元论,对它而言,存在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同一,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超越了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的混沌状态;在这

9、一分裂对立的世界中,重新确认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本位,重新确立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内在本质。人总是在时间的地平线的规定下领悟自身存在和追问存在的意义的,并通过此在的世界设置,让四周的所在之物处于融洽状态。这里的“存在”并不是纯思维或纯感官的存在,绝非精神或物质的单一的抽象物,它是物质、感知、体验、学习、思考、处理、使用的有机组合。从而在生态存在领域内就会形成一种对人与世界的力量的重新整合。同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蕴具有一种超越性,并使它终于有可能克服和超越主客二分的局面,推翻工具理性的控制,进入非二元性、非实体性层面。它进入的是一个“洪钟未击”的世界,把被对象化思维筛选、简约、分门别类的世界搁置起来,去达到那本真的原初世界。它“在世界之中思考”,不再屈从于对象性活动的分门别类,也不再屈从于从事对象性活动出发对人类生命及其世界的理解,而与生存及其世界建立起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原初的真实关系。因而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界,更具主动交流性的内在感受和体验能力,亦即在超越一般技术层面上强化人与世界的相互体会与精神交流。这样的体会和交流,必然会推动实践美学向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