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779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简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与成因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传统论文摘要:从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中国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这一点在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

2、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

3、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4、),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

5、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将自然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

6、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