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94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论中国民族声乐之 “声”“韵”“情” 学 院 _ 音乐学院_ _专 业 _ 音 乐 学_ 年 级 2008 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成 绩 2011年 12月1日目 录摘要1关键字1Abstract1Key Words1一 、“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特点2(一)“声音”音色的独特选择2(二) 歌唱技术方法对音色的调节2(1)呼吸2(2)共鸣3(3)“真”、“假”声的运用3二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3(一) “情”我国民族声乐的核心内涵3(二)领悟歌中之“情”4三 、富有“韵”味的民族声乐艺术4(一)“韵味”中国民族声乐由来已久的追求4(二)民族

2、声乐中润腔的特点及技法5(1) 节奏的张弛5(2)无规则换气6(3)休止的处理6参考文献8论中国民族声乐之“声”“韵”“情”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综合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特有的历史文化、表现方法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不同民族的出现,随之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歌唱。中华民族声乐是以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为背,以中国汉语及各个民族地方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深情并茂为准则的声、韵、情相映生辉的歌唱艺术。为把握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本质上的基本特征,本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韵、情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以期对当代声乐及声乐学习有所裨益。关键字:

3、中国民族声乐 艺术 声 韵 情 Abstract: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the Chinese natio thousands of years of ancient art. Comprehensive reflects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uniqu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erformance method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This is our own nation in heart songs. Different ethnic g

4、roups, resulting in a different national singing.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Chinese ethnic culture back to China, Chinese and the local language as the basis, with the charm for the characteristic, to pronounce, affectionate and luxuriant criteria for the sound, rhyme, Xiangying Shenghui singi

5、ng art. To grasp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essenc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sound, rhyme, feeling three aspects of focus, with a view 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vocal lenrning benefits .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voice, rhyme, affection前 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

6、煌音乐文化的国度,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在声乐艺术中的综合反映。我国任何一种歌唱艺术及其演唱方法都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的,也是人们抒发情感最为自然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最主要的方面非“声”“韵”“情”莫属,三者交叉融汇、相互依存。将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体现出一个完美的民族声乐体系,才能达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给人一种能够“牵肠挂肚”、“沁脾透腑”、“刻骨铭心”式的深度,有一唱三叹之妙。一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声”(一)“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特点我国歌唱的表演艺术传统形式

7、,是以戏剧、民歌演唱为主的形式。拿戏曲来说,随种类多,而音色特征是相近的。戏曲在音色上多以本嗓发出的声音音色为基本音色,如果不用这种音色来演唱戏曲反而觉得不美了。民歌的演唱也是如此,在欣赏演唱的同时,人们会更愿意听到演唱者能用符合审美习惯的音色演唱出歌曲的韵味。我国民歌演唱的音应该具有甜美、明亮、结实的特色,除了持久的耐力、宽广的音域外,还必须有根据字、腔、情的需要随时调整用嗓的方法,使之能使用各种刚柔、强弱、松紧、高低等灵活变化的技巧与能力,并保证声音在唱情、唱字、唱味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的发挥最佳的发声功能与效果。在我国,现在的声乐大体可分为两大唱法,一是“美声唱法”,另一种就是我国具

8、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在语言、气息和发声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两大唱法都十分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度,而在一些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若用纯粹的美声唱法来进行诠释,便失去了作品本身所应该有的特性,与此同时也让听众难以接受。因此,演唱者必须熟练掌握两大唱法的异同,同时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并结合作品中沉淀出的意境,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将作品得以完美的诠释,引起听众共鸣。由此可见,掌握熟练的发声方法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 歌唱技术方法对音色的调节每首悦耳动听的歌唱声音,都是来自扎实的歌唱基本功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技法基本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几个部分。由于每首作品的

9、韵味、风格、情感不同,发声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演唱者必需学习掌握正确的科学发声方法,才能获得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以声来感人。演唱者的音色一方面有固然的自然条件因素,另一方面是歌唱技术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是声音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弱。”(清陈彦衡说鲜)这段话充分的表明了呼吸对音色的重要性。气息控制,运用的不好,声音的大小强弱、快慢缓急也就不能变化自如,更加谈不上好的音色了。如歌曲孟姜女中一段:图1-1如果气息控制的不好,那么这一句听起来就会苍白无力,上气不接下

10、气的,根本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更谈不上给人以美的享受。(2)共鸣共鸣对歌唱音色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是演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震动产生的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的声音圆润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持久,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化。(3)歌唱中“真”、“假”声的运用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真假声的运用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而且对作品风格的体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歌唱中,真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嗓、大本嗓,它所发出的声音结实有力,比较淳朴,没有虚浮的感觉。假声,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假嗓子,小

11、嗓,它所发出的声音不太真实,给人虚浮的感觉。在歌曲演唱中应当是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与力度,又有假声的圆润、通畅与高位置。二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一) “情”民族声乐的核心内涵在音乐中,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就是歌唱了。歌声能够直接表达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歌唱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去歌唱,也可以理解为用“情”去歌唱。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情气畅声则顺,无情气短声则单。”这句话就说明:声与情、技与艺向来是中国民族声乐中血与肉相连的的两个部分,掌握了熟练的技术方法,才有可能表现出感情。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演唱者对艺术完美追求。当歌唱者拿到一首歌曲,要对作品内容反复琢

12、磨,深刻理解其意义,要做到身临其境,眼见其物之感,从音乐一开始就要全神贯注地去投入感情,并贯穿到底。(二)领悟歌中之“情”作为一个演唱者,当拿到一首歌曲时要想怎么才能把该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一首陌生的歌曲,首先就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再严格地按照谱面的旋律以及各种标记来进行识谱和演唱,而后通过反复地练习来揣摩和熟练,从而获得更好的作品完整印象。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掌握歌谱表面所呈现的的信息,根据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来进行准确地演绎,使音乐作品完整地再现于听众面前。以此同时,歌曲的伴奏对于歌曲主题音乐在艺术上的表现和作品意境的刻画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铺垫、烘托和推动的作用,这不仅是对

13、声乐旋律部分的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对作品意境的刻画和营造,表达了更深层的音乐情感,丰富了音乐的诗性表现,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所以,钢琴伴奏也是歌曲整体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 、富有“韵”味的民族声乐艺术(一)“韵味”中国民族声乐由来已久的追求在声乐文化学(余笃刚主编,郭建民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月)中,文中在民族声乐审美的文化意蕴中提到:“韵味”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灵魂,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文化美学品质,具有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精神,这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美学品格,构筑在中国戏曲,曲艺说唱,民歌的美学思想(语言的表达字韵,声音的表现声韵,情感的表达情韵)。现今“韵”已成

14、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民族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修养,对韵味的要求会有很大不同,对韵味的感受和要求也有很大区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歌声这个桥梁,把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体验和感受抒发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歌唱的神奇魅力所在,而在这神奇的魅力之中,韵味则是歌唱中感人和美好的集中表现。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创作和演唱丝毫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舞台的迁移而忘记对“韵味”的孜孜追求。同时,中国的观众也总是把有无“韵味”作为评判民族声乐演员歌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中国民族声乐中韵味美不仅仅取决

15、于曲调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演唱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深远、含蓄而有意味的一种审美享受。在民族声乐各种传统表现形式的艺术中,都着力培养演唱者把握和运用韵味的能力。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想以韵味感人,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境界,除了努力提高发声技巧外,还必须在语言处理、声腔润色、情感表达等方面下功夫。(二)民族声乐中润腔的特点及方法润腔,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润,是润色、修饰、调节、加工、造型的意思;腔是腔体、腔调、声腔的意思。合起来解释就是:对声腔进行修饰、润色、造型、加工。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明王骥德曲律),“色泽”就是指行腔中的润色作用,它是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

16、法对曲调进行润饰,以弥补其表情之不足,促进词与曲的和谐,丰富音色的表现,展示唱腔的意境。它虽不独立存在,但却有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民族声乐中,为了给与欣赏回味无穷的遐想空间,还常用节奏的张弛、声音的连段、气息的巧妙运用等方法。(一) 节奏的张弛在演唱民族声乐时,演唱者要想把握歌曲的内容、风格和情绪,首先要把握好节奏的张与弛。即使在非散板情况下,演唱虽然受节拍的约束,然而由于歌曲内容情感的起伏,在不影响节拍的大致规则范围内的拉长与紧缩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引起欣赏者的注意和联想。(二)无规则换气“换气”即是一个乐句的开始和结束,属于自然换气的地方。歌唱的基本不规律就是一句一换气,为避免过

17、于死板,在适当的语句中打破这种常规往往能获得独特的神韵,加强歌唱的流动,让人意犹未尽(三)休止的处理通常换气是用来换气的休止,但这里的休止是根据表情的需要所做到的声停情不断、音断意不断,增强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休止是“画龙点睛”之笔。结 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情、声、韵”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最为重要的三大基本特征,三者贯穿于民族声乐歌唱的始终。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关系,缺一不可。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民精神和智慧的艺术品种。对于从事学习民族声乐的青年一代,应该把传统民族声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8、的宝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声音,研究和吸收更加先进的歌唱方法,不断满足观众艺术欣赏的要求,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1马致远、刘世友:浅议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载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李晓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3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载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2期.4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5赵垒:略谈艺术峨曲的钢琴伴奏J.载音乐天地2006年8月.6念桥玲:民族声乐的润腔美J.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以洲年第1期.7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月版,底341页.致 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四年的生活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航程。写到这里心里有一些不舍。对我而言,这本毕业论文是我四年大学生活的点滴浓缩,这里面有太多的关爱与期望。在这里,我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感谢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我的无私帮助,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