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905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立市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论证苏州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立市的重大决策。生态立市是生态文明文化价值观和生产观的内在统一,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大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生态立市;循环经济;苏州;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75-02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其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 一、苏州实施的“生态立市”政策,

2、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一)“天人合一”:东方水城千年发展的传统理念 东方传统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基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1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要无为而治,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求,不能一味地追求自我的欲望的满足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儒家则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人对自然应当友善、顺从,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

3、荣俱荣,一损俱损,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珍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儒家非常重视山林即自然的价值,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告子上)2 也明确指出保护自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3 。儒家的这些主张客观上要求顺应自然界运行规律,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在东方传统和谐文化影响下,苏州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江南水乡的人文底蕴、历史风貌以及千年古城的城市形态和生态特征。二千五百年的古老苏州以“鱼米之乡”、“枕河人家”、“丝绸之府

4、”、“园林之城”展示了东方水城的美韵,其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和吴门画派,具有浓郁特色的昆曲和苏州评弹,南北物流畅通的京杭大运河,呈现的是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优美画卷。 (二)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苏州生态立市的现代理论参照 进入新世纪,苏州作出了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决策,提出“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第二个率先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的“三区三城”建设目标1。但苏州却面临着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和

5、谐的多重困境。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最为突出。苏州人多地少,8 488平方公里土地近半是水面,人口压力非常巨大,据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研究处人员介绍:目前苏州地区的总人口约1 200多万,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11。苏州人口密度已达到1 245人/km2(按照陆地面积计算),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这样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已超过了欧美都市圈中的里昂、伯明翰、波士顿等大城市2。其次是水质性缺水的水污染的状况。太湖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0.38%,却承担着全国10%的工农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出现了一些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再次是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苏州地区

6、有扬子化工园区、沙钢钢铁基地,还有大量的电子厂、造纸厂等,这些重化工业的污染都非常严重。苏州产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能耗是服务业的3倍,化工业万元产值COD排放强度是全市其他工业排放量的3倍1。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近似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变的产物,人与外部世界的生存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表面有限的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是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论,在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苏州的生态立市将人与自然之间协调

7、发展作为转变发展观念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中心论”:苏州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构成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而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系统性有机整体。我们坚持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为内容的生态中心论的指导,形成生态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循环经济生产观、绿色消费观。(1)生态文明文化价值观认为人类的生态实践不能仅仅以自身的利益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其需要不断协调人口再生产和物质环境再生产之间的矛盾,平衡环境容量的占有和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的关系,使单纯片面的“人类中心”和“极端生态中心”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生态中心”的生

8、态文明模式转变。生态文明的文化价值观使人类主体地位建立在人与自然利益共同体基础上,转变原有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等观念,使以人为本的人际尺度和生态尺度达到统一。苏州以“生态立市”思想为指导,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努力“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制度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制度设计的全过程考察,构建有助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使生态问题的治理法治化、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常态化、政府环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化。”1 苏州是最早提出创建“全国生态市”的城市,1999年张家港在原国家环保局指导下率先提出进行生态市创建活动,探索了文明城市和新农

9、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发展机制,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的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的标准培育农民”,张家港第一批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殊荣。在“张家港精神”推动下,全国首批11个县以上生态园林城市中,苏州独占4个。(2)生态文明生产观认为社会生产应该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科学技术、环境协调技术,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以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污染物最少排放,对人和环境最低危害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苏州市

1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现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31家,环境友好型企业有国家级6家,省级11家,市级100家,建立了张家港扬子冶炼工业园等4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二、苏州生态立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经验 (一)以生态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加强监管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五”以来,苏州制定了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苏州市饮用水源突发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等法规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确立了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等跨越发展工程,培育了4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生产设备制

11、造等五大板块。2 始终把环境安全监管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要务,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形成环境诸指标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污染控制和环境决策指挥一体化。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化,利用专家、环保部门、群众的意见来推进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试产审核、竣工验收“三个关口”。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劝阻、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规定或选址不当的拟建项目1 640个,总投资额超过340亿元。 (二)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一体化来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市 苏州政府依托古典园林、民居建筑和文化古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古城区和周边新城的建设,编制和调整城市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旅

12、游市规划。古城区着力控制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规模,将学校、医院、工厂等不断地外迁,对七里山塘、平江路、桃花坞、古城墙等进行改造和维修加固,注重历史文化传承,重点发展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使古城区在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中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着力发展东西两翼,形成70平方公里的工业住宅聚集的工业园区和以工业、居住和生态旅游为主的高新区,加快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主干道体系,减少古城区交通拥堵节点,在建成内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中环快速路,保持各功能区合理配置。 苏州利用山水景观资源富饶的有利条件,大做水面湿地文章,围绕境内大小323个湖泊,2万多条河道,已建成常熟尚湖等3个国家级城市湿地

13、公园,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等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等5 个省级湿地公园,正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 (三)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综合防治水和大气污染,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两大主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大气、水、噪声、固体污染物等防治责任制和奖罚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是节能减排。多年来苏州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相结合,着力推进减排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净削减COD2.77万吨,SO2 9.43万吨,均

1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其次是水环境治理,以“碧水”工程为目标,苏州出台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水源地集中整治,修编实施太湖蓝藻防治应对预案,实现几大自来水管线全市联网,确保供水安全。最后是大气环境治理,启动“蓝天”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淘汰燃煤设施756台,拆除城区烟囟45根,清洁能源使用率近93%,禁燃区面积扩展到650平方公里。整治冒黑烟公交车,对高污染排放汽车实行限行、淘汰、转出、报废3万多辆。2010年苏州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达到了29天,比2009年多9天。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苏州市把握住了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契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生态现代化:苏州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J.东吴学术,2011,(1):112. 2 李云.强化人口的生态化建设须“三明”以苏州为例J.江南论坛,2008,(9):23. 3 朱唧唧.五大生态体系构筑绿色苏州J.环境教育,2010,(7):31-34. 责任编辑 魏 杰-分享文档,传播知识,赠人以花,手自留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