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92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2(一)在两性关系上,伊利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2(二)在爱情方面,伊利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而简爱则大胆主动地追求幸福3(三)在婚姻家庭观上,伊莉莎白追求的是爱情加财富,简爱则是精神、灵魂的平等4二、伊利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差异的成因5(一)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的不同5(二)两位女作家所处时代和个性的差异6三、两部作品在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7(一)奥斯丁的作品传达的是初步的女性主体意识7(二)勃朗特的作品更

2、多否定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别8注 释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摘要:简奥斯丁和夏绿蒂勃朗特同为英国以写作女性文学而著称的女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自由平等的地位抗争,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简爱比傲慢与偏见更为清晰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的生活模式中走了出来。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爱 女性意识Abstract: Jane Austen and Charlotte Bronte are both famous female wri

3、ters for having successfully described women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 . Having analyzed their novels and the heroines in their novels, this article gives a peek at the womens low location of the social ladder and the oppression the women suffer from the society in Britain at that time.Key words: P

4、ride and Prejudice, Jane Eyre, women consciousness19世纪的英国社会,根据当时的限定继承权法,财产通常要由血缘关系最近的男性后代来继承,这使得做女儿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妇女要想顺利出嫁,就必须要有一份可观的嫁妆,由此导致了许多妇女由于经济状况的限制而面临嫁不出去的危险。婚姻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为了获得财富的手段和途径。婚姻的基础是金钱和地位,而非爱情。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财产而受过教育的妇女,除了结婚,简直没有别的出路。本文选取了以这一时期女性生存状况为主题的两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所塑造伊利莎白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表达作者对当时

5、社会不公平制度的抗争。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是生活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前期的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的生存现状:男女不平等,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压抑。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对决定婚姻关系都脱不了干系。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伊利莎白和简爱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受过一定的教育;都没有出众的长相;都有自己聪明独到的见识;都不满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但两者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一)在两性关系上,伊利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简爱则体现为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傲慢与偏见表现了女性要求受

6、到尊重的强烈愿望。作品的女主人公伊利莎白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中的财产比不上贵族阶级,因为没有兄弟,父亲的财产眼看就要被远房的堂兄所继承,结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并与他结婚是她人生的最好归宿。当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时,达西不愿邀请伊利莎白跳舞,认为她的相貌“仅仅过得去,不过不漂亮到能够打动他” 的地步而宁愿当一个旁观者,这种傲慢极大地伤害了伊利莎白的自尊心。在以后的交往中达西又表现出了对她家庭成员的蔑视,虽然她自己也并不认为她的家人值得尊重,但这无疑火上浇油,极大地触怒了伊利莎白。所以伊利莎白以用各种方式取笑打击报复达西为乐。当达西慢慢被她吸引并最终向她求婚时,满以为她一定会答应的,哪知却遭

7、到了严词拒绝。她肯定地说:“世界上最不可能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自私、自负,高高在上,置别人的感情于不顾。”伊利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当时的女性除了当家庭教师挣钱外,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而达西的家境和自身条件在当时很多姑娘心中是理想丈夫的不二人选。但伊利莎白为了维护她的尊严毫不犹豫放弃了这门婚姻。伊利莎白拒婚这件事鲜明地反映了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女子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尽管这样做也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简爱从小无父无母,被舅父收养,但是舅父早逝,舅母凶残,表兄弟歧视她,就连女仆都欺负她。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爱明白:活着,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对待。为了平等,她

8、敢于怒骂冷酷无情的舅母是“你坏,你狠心”,用拳头给了欺负她的表哥一个教训。在寄宿学校,当她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她明白“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在罗切斯特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待她时,她同样予以了狠狠地回击:“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谈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男

9、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她能够以“我”的标准来衡量整个世界,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二)在爱情方面,伊利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而简爱则大胆主动地追求幸福伊利莎白和简爱对待爱情的观点比较相似,她们都鄙视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拒绝只以金钱为基础的结合。柯林斯先生可以成为伊利莎白日后生活的保障,但她认为这种生活毫无情趣可言。圣约翰也可以使简爱生活无忧,但她明白自己并不爱她,这种没有心灵交融的婚姻也是简爱无法接受的。虽然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

10、情婚姻的看法十分相似,但也有着显著地不同。伊利莎白虽然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思想上却接受了男人应向女人示爱求婚的保守观念。她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表现了她对真挚感情的向往。但是对于该如何追求自己的爱情,就像文中所描述的舞会景象,女士在等待男士的邀请和示好。伊利莎白发现了达西的种种优点之后,在对自己虚荣心的不断批判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伊利莎白的小心谨慎、勇于认错、敢爱敢恨的性格。虽然她十分后悔拒绝了达西的求婚,但这时的她不是向达西解释,而是选择被动地等待他下一次的表白。当然最终结果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个过程确实有着错失良缘的风险。而简爱作为出身更为贫穷的家庭女教师,却勇于突破传统和

11、阶级差别,和与自己出身有着天壤之别的上层贵族产生了感情,付出了比伊利莎白更多的努力。她是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罗切斯特。她这样做是和她的人生经历以及爱情观密不可分的。简爱刚开始是一位家庭教师,地位比仆人高不了多少,当她决定离开桑菲尔德庄园时,没带走罗切斯特馈赠给她的任何东西,而是靠当一名乡村中学老师来养活自己,最后又从她的叔叔那儿继承了一笔遗产,因此她可以真正地独立。但此时罗切斯特却已经伤残,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时的简爱主动把握了自己的幸福,这是不以任何经济条件为代价的爱情。(三)在婚姻家庭观上,伊莉莎白追求的是爱情加财富,简爱则是精神、灵魂的平等在简奥斯丁所生活的时代,财

12、产由男人继承、掌握,妇女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而且她们的财产即生活的保障只是她们出嫁时有限的嫁妆,这从小说中班纳特先生家的继承问题便可见一斑。仅因为班纳特家没有作为男性继承人的儿子,其财产只能旁落与远房的侄儿柯林斯之手。正如同班纳特太太所说“自己的产业不能由五个亲生的女儿继承,却白白送给一个和她们毫不相关的人真是太不合理了。”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中小资产家庭中,生存现实逼使女性把嫁人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以金钱的数量去衡量婚姻的质量。这是一个女性备受歧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妇女们再也没有比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压力。换句话说,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妇

13、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必然会陷入依附男人的悲惨地位,特别是大龄未婚女子,出路似乎只有结婚。正如小说借卢卡斯小姐之口说出的那样:“大凡家境不好而未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饿,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了。她今年27岁,人长得又不标致,这个储藏室当然会使她觉得无限幸运。”奥斯丁在这儿揭示了缺少嫁资的大龄未嫁女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照奥斯丁看来,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维克姆那样,建立在美貌和情欲上。与夏洛特和莉迪亚相反

14、的是,伊莉莎白和简的婚事则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同时男方也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这些,成为了这两桩幸福婚姻的基础。奥斯丁的爱情加财富等于幸福的婚姻观是在英国1819世纪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是英国男权社会的反映。而夏洛蒂勃朗特则在简爱中强调婚姻必须建立在精神、灵魂平等的基础上。简爱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她坚守一个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她渴望爱但绝不乞求爱,也决不因为爱情的来之不易而委曲求全。当简爱发觉自己深爱上了主人以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

15、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同时她也用自己的幸福结局向世人证明了真正的爱情建立于男女双方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当初夏洛蒂在发表简爱一书时是以男性化名发表的,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地位卑微,需要服从男性。夏洛蒂以简爱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女性应该追求平等的婚姻。二、伊利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差异的成因伊丽莎白和简爱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反抗精神,都试图获得与他人的平等地位,但与简爱相比,伊丽莎白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平等的精神并不彻底。这主要与两位女作家的生平相关,两位作者虽然生活的时代是相似的,但却有着不同的经历,而这不同的经历也对各自书中女主角的经历与遭遇

16、起了不同的决定作用。奥斯汀的生活总的说来还是悠闲从容的,于是反映在女主角伊丽莎白身上,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位美丽、从容的中产阶级小姐。夏洛蒂则不一样,她的生活相形之下要艰难得多,因而我们看到她笔下的简爱也如她一般遭遇困苦、一无所有且相貌平平。(一)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的不同傲慢与偏见中得伊利莎白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共有五个姐妹,家里可以给她们提供富足的生活,因此,伊利莎白没用工作,也从来不想工作,而只是呆在家里,因此她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她的父亲和未来的丈夫,没用经济独立的伊利莎白在婚姻中丧失了话语权;父亲死后家产将由血缘关系最近的男性亲属继承,到时候她的母亲和姐妹将会一无所有,因此她面临的是很艰

17、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嫁个好人家是她最好的归宿,婚姻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伊莉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维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她萌生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也因为达西的傲慢而让伊利莎白拒绝了他的第一次求婚。但当她参观过彭伯利庄园后,听到了管家太太以及舅舅舅母对达西先生的评价,她才明白自己之前是多么的愚蠢,只因为初次印象的不好,而全面否定了一个人,还险些错过一段好姻缘。伊利莎白是处于传统父权社会女性被选择的弱势地位,连她的聪明才智也是为了吸引男性而取得一桩物质爱情双丰收的婚姻的筹码。与伊利莎白相比,简爱的身世则悲惨的多。简

18、爱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过世了,她被舅妈收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舅妈的虐待,表兄的欺侮使得简爱自小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人格也受到极大地侮辱。进入劳渥德学校时,简爱曾热切地希望在这所学校开始崭新的、美好的生活。然而,在这所“慈善”学校里,她目睹并亲身体验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受冻挨饿、挨打、罚站和剪头发等凌辱,尤其是在少年时便亲眼目睹了最好朋友的死亡。简爱的童年和少女时期一直生活在饥饿、眼泪、侮辱、虐待的环境中。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顽强地挣扎着,简爱学会了适应新环境,懂得了思考,在人格追求上由原来的本能仇恨到自觉反抗,乃至于大胆争取自我尊严和独立。由于简爱自幼就生活在敌对环境中,她对人的态度是疏离的、

19、防卫的,同时也养成了自尊、自强、自爱和追求平等的气质,对于强压在身上的不平等也勇于做出反抗。(二)两位女作家所处时代和个性的差异奥斯丁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冲击着当时人们的头脑,但封建主义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男人完全占住了社会的主流,女人则被排斥。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同当时英国的大部分女子一样,即使模糊地感觉到女性所受到的种种局限,但她们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对己有地宁静生活的惯性依赖,也使得她们会依照这种惯例继续生活下去。绝大多数的妇女对自己的依附地位完全无自觉意识,女权运动和女权意识的觉醒都处于萌芽状态。奥斯

20、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牧师的家里,生活比较宽裕,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作为一个没有融入社会的女性作家,男权化潜移默化渗透在她的潜意识里,以她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且在作品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但她认为女性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她们在智力和精神上不亚于任何一个男性。然而她并不强调女性一定要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不否定社会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区别。她笔下的理想女主人公聪慧、理智、拥有和男性一样发达的智力,但简奥斯丁显然只是把她的才智和个性安排做她求得理想归宿的筹码而已,并不会让她去争取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伊利莎白最终和达西结婚,诠释了奥斯丁标榜的女性自身意识完善的

21、重要性。勃朗特与奥斯丁一样也是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但她幼年丧母,家境比较贫寒,曾就读于一所为贫困儿童设立的寄宿学校。所幸的是晚出生近半个世纪的勃朗特所处的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的年代,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夏绿蒂在19岁时当了学校教师,也当过家庭教师,后又与妹妹们一起创办法语学校,不仅是为了实现当老师的梦想也是为了多赚钱。简爱的形象可谓是夏绿蒂的写实。出身卑微,长相平凡,但一直自食其力。正是这种经济上的独立,使得简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生存,也不必依附于婚姻。三、两部作品在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19

22、世纪女作家往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描写她们的真实生活,女作家们在小说中以自身特有的生存状态,反映妇女属于男性的屈辱遭遇和被压抑的心理状态,以独特的视角和创造,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一书中,作者李维屏指出,这一时期女作家群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均体现了“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倾向,从而悄然拉开了英国自传体小说的序幕”。的确,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均不同程度地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掺入小说之中,或从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和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和艺术原型。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力求真实表现妇女生活的不幸与苦闷,同时将犀利的笔触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女性自身心理的内核,剖析了残

23、酷的男权社会,彰显了独特的女性意识。(一)奥斯丁的作品传达的是初步的女性主体意识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她的小说中,是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失势地位的女性推上了前台,并以敏锐的女性视角观照女性命运,表露出清醒的女性意识。1813年,傲慢与偏见的问世,标致着妇女文学时期的到来。第一次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已然在作品中传达出初步的女性主体意识。几乎所有的奥斯丁小说都是围绕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外省乡间中产阶级圈子里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婚姻来展开的,傲慢与偏见也不例外。可以说,小说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关于伊利莎白的故事。伊利莎白是父亲眼中最引以自豪的女儿,对傲慢的达西有着挡不住的吸引力,还是

24、备受作家本人钟爱的小说中心人物。这其中固然有她天性活泼、聪慧大方等诸多原因,但更在于她那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乃至于还包括某种迷人的反抗性格。而伊利莎白卓越的才能和见识以及独特的个性魅力最终令达西深为折服,倾心不已。伊利莎白身上寄托了作家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崭新的妇女观。她不再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在智力和精神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和独立,同时又不失女性温柔细腻的性别特质。她虽然还不是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但已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女性在文学中的既定形象,在她身上昭示出了特定的女性价值意识。奥斯丁作品所蕴

25、含的女性意识,相较于后来的夏洛蒂勃朗特大胆和彻底的女性解放思想自然稍逊一筹,更未能指出真正使女性走出围城和困境的自由之路,却代表着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起点。(二)勃朗特的作品更多否定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别简爱被称作英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以真实的女性体验,深刻的笔触塑造了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抗争精神的女性新形象简爱。小说简爱的出版,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强烈震动。一个出身贫苦,亦无美貌的孤女形象引起如此关注的原因在于她那与众不同的激烈鲜明的抗争意识。作品通过简爱的形象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并不是你们所喜爱的女性,但我独立、自尊,我很美因为我是我自己。实际上,从刻画人物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26、,简爱可以说是一个展现早期女性主义意识的典型文本。书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里德家的“小主人”约翰里德、寄宿学校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还是传教士圣约翰,无一不是父权的化身,小说讲述的就是简爱如何在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简爱的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集中体现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关系中。罗切斯特是成熟老练、家产万贯的庄园主人,而简爱是他雇佣的家庭教师,孤苦无依又涉世初浅。按照世俗的眼光,这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情缘,但他们彼此吸引、相爱。简爱不顾世俗的障碍和偏见,将自己对平等的追求溶于爱情的表白中,贫穷、矮小、不漂亮的简爱就此打破了社会习俗既定的女性被动等待挑选的角色界限她是“英国文学中第一

27、位女子在男方向她表白和求婚之前宣称她爱男方”。书中二人的首次邂逅以简向罗切斯特伸出援手展开,而到结尾处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伸出手让简给他带路,做他的向导和支撑。这里,勃朗特在继承奥斯丁对女性智力肯定地基础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确立了女性作为强者的主体地位,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简奥斯丁是一向公认的善于塑造形象的小说家,从最主要的伊利莎白到极其次要的德伯格小姐,她们都各具特色。伊利莎白这个女性形象充分表达了女作家对于爱情、婚姻以及人生的全部理想。与伊利莎白相比较,简爱被认为更能代表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她比较积极地与男权社会抗争过,由于其自身的经历,简爱对于男女平等的愿望更为

28、迫切,她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去寻求一种新生活,因此,简爱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更为鲜明。注 释(英)简奥斯丁著、祝庆英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版,第11页。(英)简奥斯丁著、祝庆英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版,第156页。(英)夏绿蒂勃朗特著、王科一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版,第34页。(英)夏绿蒂勃朗特著、王科一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版,第135页。(英)夏绿蒂勃朗特著、王科一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版,第330页。(英)简奥斯丁著、祝庆英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版,第84页。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90版,第333页。(英)简奥斯丁著、祝庆英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版,第99页。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26页。 方平:简,是你向我求婚的J,名作欣赏,1965年第五期,第45页。参考文献1(英)简奥斯丁著.祝庆英译.傲慢与偏见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英)夏绿蒂勃朗特著.王科一译.简爱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 朱虹著.奥斯丁研究M.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90.4 李维屏著.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方平著.简,是你向我求婚的J.名作欣赏.1965(5):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