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939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档可编辑).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摘要: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而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现状令人担忧,亟需一套系统化的支持方案来给大学生创业主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以当代大学生为核心,以社会、高校、政府三方协调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健康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创业支撑体系,促进创业活动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创业现状 Shallow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System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bst

2、ract: Financial crisis exacerbate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is worrying now.A systematic program to give students the necessary support and guidance is needed.In this paper,we try to build a support system which reg

3、ards college student as the core and bases on the social,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tripartite co-ordin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the aim of this system i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4、.Keywords: Employment situation;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System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也成为了 2010 年两会委员的热点议题。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环境日趋优良。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等原因,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尝试加入创业队伍。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尚缺少一个科学的创业支撑体系。 当前,国内外各学者对于大学生创

5、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现状的分析、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外大学创业成功经验介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意义及创业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分析等方面,对于创业支撑体系构建的专门研究较少,还不够深入。因而,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创业支撑体系,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而且能够形成一种长效性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配置。这也是当前国家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等各方共同面临的实际课题。 1.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1.1当前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杠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政策

6、,希望能给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早在2003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当年6 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配套文件,规定当年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享有一定优惠政策,随后逐年各个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为进一步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我国先后于 2005年出台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及 2008 年发布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初期投资,带动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审视近年来两会的建议

7、、提案,2009 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代表、委员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空前的关注。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建议、提案达200 多件。200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发展自身优势,而如何把大学生就业转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两会委员讨论的重中之重。 1.2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从高校毕业生总量看: 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2007 年495 万, 2008 年 559 万, 2009 年611 万,2010 年约为630 万人,创下新高,总量压力持续增加。从就业来看: 2008 年未就业大学生有 168 万,再

8、加上今年应届毕业生, 2009 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780 万。在大学生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就业岗位却在减少。在 2008 年金融危机这一宏观环 境的影响下,这种增减现象的对比差距更为明显,2009 大学生就业进入30 年以来最难时期。 虽然 2010 年经济有所回暖,但是由于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河北省刚刚结束的一项调查显示, 52% 的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但就成功率而言,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 3% ,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不过4%,广东省的成功率只有 1%,河北省的成功率仅有0.3%。另外,有资料显示,创

9、业成功率在学历层次上划分,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 1,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仅达5,大部分大学生公司创业之后不能独立持续发展,结果或卖或并。 1.3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征 从劳动力市场在学历层次上来看,大学生位于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他们有着自身的特征。 首先,他们有着极强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数年的学习生涯之中他们学会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且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渴望追求新鲜事物,并对新事物有较强的领悟能力。根据笔者对于安徽大学 100 名在校本科生的随机抽象调查发现,87 %的学生就“是否愿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尝试新鲜的事物”选择了 “愿意,并渴望创新”。其次,大

10、学生追求自立自强,组织协调能力、融入社会能力突出,富有热情,思维活跃, 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强,这是一个创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不仅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平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能力拓展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笔者对安徽大学 100 名在校学生的参与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下图所示: 人数 人数人数年级 图1 在校大学生参与实践形式与对应人数 社团活动36%社会实践34%实习25%无所事事5% 图2 在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比例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消费成为当代消费的热点,高校学 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迎合时代的需求。 2.

11、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2.1创业缺乏内部驱动力创业主体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创业目标不够明晰通过以上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非常缺乏主动性,我国大学生创业仍然处在萌芽期,缺乏自发性和外在的引导。而且由于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指导和培训,他们的创业目标十分模糊,没有在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而使得创业成功率非常不如人意。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只是一时兴起而致,或者迫于当前就业压力无奈而进行的被动举措。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的形式中,80.34%是学生自发组成团队进行创业活动,然而这种创业行为的结果不外乎因过程中资金的

12、缺乏而不了了之,或者是因为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结束。这些因素都使得整个大学生创业活动缺乏内部驱动力,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2.2创业教育缺乏高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有待开发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部分高校的招生政策不尽科学,没有经过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短、中、长期需求的信息的统计分析就盲目的增加招生人数,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增量和就业机会减少之间的悬殊趋势。全国政协委员邵国培指出“大学城可以没有围墙,但决不能没有文化氛围”。我国现有大部分大学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建设和运行中有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二是缺乏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三是缺乏社

13、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高等教育仍然处在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阶段,高校还未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的重点之中,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现实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另外,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求职技巧课程落实不够,大部分高校只是集中在大三大四的后半学期进行敷衍式的突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使之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就给在校生做好大学学业整体规划的相关指导,不能够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安排。创业教育并没有给在校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创业的促进作用有待开发。 2.3创业缺少一个有效的社会生态

14、系统的支持 根据系统学派的观点,我们知道,社会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会与总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时刻进行着能量的交换。社会之于创业犹如水之于鱼,创业实践活动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开展的,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综合因素产生碰撞。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都倾向于认为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到现有的企业去寻找一份安稳的、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即可,而对创业则持较为排斥的态度。大多人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的认可程度不高,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和行为表示怀疑,大学生创业一个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缺乏合理的创业激励机制。 社会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在体制、组织、制度,尤其是在观念上没

15、有把创业服务作为一项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增长重要内容加以考虑,没有设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缺乏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持措施。正是由于社会整体对大学生的这种态度,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过程与现行的制度、文化和规范不相一致;导致了创业成本高、创业效率低。 2.4创业支持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自2002年首次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众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税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创业政策的落实是上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不能及时根据需

16、要对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创业投资进入良性发展没有足够的保障。 其次, 创业政策的连续性、规范性不佳,目前仍天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创业教育、不利于创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第三,创业政策执行程序繁琐,大学生创业政策门槛较高。 最后,创业政策难以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实际困难,最突出的是创业资金的筹集上,融资渠道不畅、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创业的资金来源的不到保障。因此,我国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是亲友的自主或者是创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筹集,但这显然会影 响到大学生创业的规模和层次,一般只能从中低级的服务业做起,少部分理工科学生能接受 一些大型的项目。3.大

17、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框架构想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创业主体的意识不够强烈,并且缺乏有力的指导,创业实践活动难以在一个有利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进行。因而,创业的成果不理想、创业成本高、创业成功率低。然而这种结果可能又会给后来的创业者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加减少在创业方面的精神和物理投入,社会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持更为怀疑的态度,最终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各种经济形态并存,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当代大学生为核心,以社会、高校、政府三方协调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

18、健康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外部助推器 创业内部驱动力 创业支持体系 教育培训体系 生态环境体系大学生创业 创业 图3 创业支撑体系模型 3.1创业内部驱动力的塑造: 培养主体创业素质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素质在大学生的创业支撑体系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具备一定的创业胜任力是成功创业的前提。学者 Chandler 和Hanks(1993)在其研究中首先运用了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他们认为创业胜任力就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不仅要针对性的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19、储备,多学习一些关于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有有利于创业活动开展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其次,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实践活动平台,充分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创业经验;第三,大学生还应该关注时政热点,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掌握最新的创业信息和政策动态,把握创业动向,为自己的创业进行针对性的储备;第四,大学生还应从创业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前人的经验,坚定创业信念。这些内容都是作为创业主体在创业前的主人翁意识的塑造,能为后期的创业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哲学上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以及他们对实践影响程度,我们知道内因才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只有大学生主体上有了这种意识,才

20、会将自己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在毕业之后明确创业目标,结合自身的优势并且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开展创业活动。3.2创业教育培训体系高校完善教育结构,提高知识财富的转化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责,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8 年发表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个创 业

21、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撑: 首先,要在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短、中、长期需求的信息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现实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整体,避免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的出现。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培训和指导,使理论的吸收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协调起来,让毕业生能够在就业技巧、专业技能、就业理念以及个人素质上与社会的岗位要求达到能级匹配,尽早的使在校学生能够树立一种创业主人翁意识,找准他们的创业目标。再次,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要落实,形成一个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活之中,使之对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任务有一

22、个明确的定位(考研、就业、创业、考公务员还是出国留学等等),并且让学生掌握并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素质等。 最后,各高校还要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等基于就业创业相关信息的网络沟通平台,在毕业生择业时做好数据统计,对致力于创业的群体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使得高校真正成为育人的基地,促使知识能力化,能力产业化。 3.3创业生存的生态环境体系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的转变、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能给大学生的创业群体带来极大的鼓动效应,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的社会环境里才会产生较为理想的创业实践行为。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中起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支持作

23、用,这种作用在短期内的效益可能不会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却是创业活动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动力,因而要使它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首先,社会应该充分的发挥它的舆论向导作用,积极的引导创业主体及创业相关者(朋友、家人等)改变就业观念,正视创业对社会和个人能力的推动作用,提高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的认可度;其次,社会还应发挥它的宣传动员职能。社会组织或成员应该积极宣传政府相关支持性的政策和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使得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坚定创业的信心;第三,社会还应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帮扶措施。非政府性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赢充分发挥服务纽带作用,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创业信息服务、技

24、术咨询服务、市场指导服务、创业人才服务等项目。 3.4大学生创业的外部助推器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以学生为纽带的高校企业创业服务链 大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热点,但是也有他们普遍的缺陷,那就是在面临创业和就业的竞争时缺少应有的经验积累。那么要克服这一通病,让毕业生创业前就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养,就需要发挥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应有的功能,建立一个由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链。高校应以大学科技园或者学术研究中心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建立孵化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关系,定期的为在校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高校还

25、应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创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企业模拟大赛、以及一些科研项目,拓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企业,也应将注重责任作为自己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积极与高校配合,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应有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行业信息的指导,融资筹资的引导等帮扶体制等。让学生在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外力助推器的作用下,使整个创业实践活动向新的阶段迈进。 3.5 求真务实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政府提供更多便于操作的创业支持政策,简化申请程序.促进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运行时政府的职责和职能所在,在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方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宏观政策的支持者。政府出台的相关创

26、业支持政策应该更加规范化和具有权威性,让创业主体切实以创业政策为准绳,开展活动。首先,各级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应与时具进,适时的作出修订和调整,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防止或减少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的出现;其次,简化创业政策的执行程序,放宽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尽可能的在第一时间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创业政策执行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创业成功率的高低;第三,政府有关方面还应积极组建信息服务平台,协调利用全国各地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综合性的 “创业信息服务网”。通过逐年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信息的统计,逐步完善人才信息库、 创业信息库、创业企

27、业库、政策法规库以及产品专利库等等,为后来的创业活动建立一个经验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形成一种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 结论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现实的就业创业形势出发,认真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质,然后协调高校、社会、企业各方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系统化管理各项政策和各大独立机构,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寻找一个更为便捷、科学和实际的支撑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1王丽萍.当前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9,(36):223225 2颜艳燕,管静娟,陆地.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Z1):7682 3缪宁陵.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内容J.职业教育与探索,2008,(01):5456 4王冬霞,王丽.探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环境决定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10,(01):154155 5任鹏飞,戴绍栋.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10,(03):100101 6张玉莲,吴友石,王晓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3537 7谭志合 ,刘冬林.大学生创业驱动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129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