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1.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 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 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 俄语题目 - 学生姓名 董明玉 班级 二班 学号 03090602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俄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苗幽燕 职称 教授 吉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设计、调研等工作基础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人实验或设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承诺书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
2、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绪论 2 .3一、中俄 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4(一)方鸿渐 4(二)毕巧林 5二、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相似性 5(一)时代背景的相似性 5(二)出身和所受教育的相似性 6(三)个人性格的相似性 7(四)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8三、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差异性10(一)时代背景的差异性10(二)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差异性11(三)对待现实的态度的差异性12(四)阶级属性的差异13(五)民族特性的差异14(六)艺术特色的差异15四、结语16.致谢18参考文献19绪论多余人形象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3、的一种典型形象,描述的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出身高贵,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胸怀理想,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又不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看到了社会的弊病,但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的统治下又无能为力,他们虽有改革的抱负,但又缺少实践的勇气与智慧,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在彷徨和苦闷中沦落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中国的多余人出现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他们大多是中上阶级知识分子,有思想有知识,期望振兴中华,却找不到出路。在中俄近代文学中都出现过很多多余人形象,比较著名的俄罗斯多余人形象主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博洛莫夫等,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比较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有涓生、觉新、肖涧秋、倪焕之、周萍等,本文摘
4、取其中的毕巧林和方鸿渐两个文学形象来做研究,本论文主要从这形个文学形象的性格、出身、背景及命运的悲剧性异同方面来分析。 19- 20-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ianqiu, Ni Huanzhi, Ping . . , , , , , 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 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摘要:“多余人”一词诞生于19 世纪的俄国文坛.本文主要通过对围城和当代英雄中主人公方鸿渐和毕巧林的分析来阐述中俄两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异同。关键词:多余人 方鸿渐 毕巧林 异同前言多余人形象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
5、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种典型形象,描述的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出身高贵,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胸怀理想,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又不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看到了社会的弊病,但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的统治下又无能为力,他们虽有改革的抱负,但又缺少实践的勇气与智慧,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在彷徨和苦闷中沦落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中国的多余人出现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他们大多是中上阶级知识分子,有思想有知识,期望振兴中华,却找不到出路。在中俄近代文学中都出现过很多多与人形象,比较著名的俄罗斯多余人形象主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博洛莫夫等,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比
6、较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有涓生、觉新、肖涧秋、倪焕之、周萍等,本文摘取其中的毕巧林和方鸿渐两个文学形象来做简要分析。一、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1)方鸿渐方鸿渐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个乡绅家庭,他秉承了父亲的意愿上了大学,但是他不愿意学土木和社会学哲学等,选择了被人所鄙视的中国文学,在岳丈得住下出国留学,在欧洲三国留学,最后在美国买了一张假文凭回国了,但是他并没有学到能发挥作用的知识,在社会上不断碰壁,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谋一份职业,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失败更加剧了其悲剧性,最后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多余人。2)毕巧林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出现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但是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华,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7、,主人公毕巧林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充满了贵族气质,器宇轩昂,原来是一位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贵族青年,但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施展才能,对当时的贵族阶层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无法摆脱,只能放任自流,玩世不恭,结果成了只好在一些无聊小事上消耗自己生命的多余人。二、 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相似性1)时代背景的相似性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沙皇的统治更加严酷,更加黑暗,农奴制根深蒂固,人民遭受残酷压迫,人性受到压抑,社会矛盾激化,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即将进行工业革命,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入俄国,俄国一部分先进的贵族和知识
8、分子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他们看到了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的落后,胸怀改革的抱负,但是无奈自身力量薄弱加之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们就成为了既不能造福社会也不能获得个人幸福的多余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也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危机严重,而此时期也是中西文化深刻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受五四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中他们表现了先进的一面,但是面对民族危机极深刻的社会矛盾,他们又无能为力,在新旧制度的大变革环境下,他们成了中国社会的多余人。可见,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出现
9、的时代背景都是在国内经历着深刻社会矛盾,又面临着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诞生了独特的一群多余人。2)出身和所受教育的相似性毕巧林出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贵族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衣食无忧,接受的也是贵族式的教育,成年之后就频繁出入贵族社交界,并很快崭露头角,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又不断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腐化的生活,尝试着改变,期望着有所作为,但是其所受的贵族教育培养了他只有空想缺乏实践的无作为主义思想,虽不满现状却无力改变,只能在苦闷彷徨中虚度生命。方鸿渐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身于江南的一个富裕人家,只是因时局动荡
10、,家业已毁,但是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并且秉承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进步的表现,方鸿渐在大学选择了中国文学,并且在岳丈的资助下远赴重洋,先后在三个国家留学,学习了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是他都只学了个皮毛,并没有学习到西方进步思想和灿烂文化的精华,导致其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维系生活,落得个悲剧收场。3)个人性格的相似性两部作品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结局的悲剧性决定了方鸿渐和毕巧林具有极其相似的性格特征。首先从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暴露出了二者性格的懦弱,方鸿渐在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明知自己与她并无结合的可能,但却在苏
11、文纨的面前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当他失去深爱的的唐晓芙时,却毫无挽回的勇气。本来是唾手可得的爱情,但是他却没有积极主动的去争取,把本该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松那么草率,这淋漓尽致的暴露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而毕巧林对贝拉, 煞费苦心, 不择手段, 终于得到了了贝拉, 不久又厌倦了贝拉和贝拉的爱情,在温泉休养地,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卷入了情场的角逐, 去追求自己并不爱的公爵小姐梅丽, 当梅丽向毕巧林献出自己的全部热忱时, 毕巧林却冷酷地回绝了她, 造成了对方极大的精神痛苦。毕巧林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他只追求个人的自由,这本质上是贵族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种借口一种托词而已,他这种人不仅不能承担爱
12、情的责任,也不能承担起社会改革的重任。其次他们都对自身有深刻的认识。方鸿渐有深刻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无论是在和朋友谈论诗歌还是在三闾大学任教,他都坦白的承认自己学艺不精,这即源于他的不自信,也说明它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毕巧林对自己的剖析更是在日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自身的矛盾和缺点他在日记中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但是他虽然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受限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虽然他们都是著名的多余人,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作为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点,方鸿渐真实坦率有自知之明,他敢于坦陈自己的迷惘,诚恳地进行自我解剖,而且他
13、善良可爱,从其对待唐晓芙的爱情态度上可以看出虽然其平时放浪形骸,但是其内心里追求真善美的心境并未泯灭。而毕巧林是一个聪明勇敢幽默的青年,他对那些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嗤之以鼻,毕巧林敢于揭露自己的弱点并正视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从本质上说毕巧林是有一颗报效国家改造社会的伟大抱负的,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一名进步青年。4)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学业上方鸿渐留学四年却连文凭都没有得到,事业上回国后找不到如意的工作,要靠旁人的介绍帮助才能谋一份职业,在爱情上与苏文纨纠缠不清,当遇到自己的真爱时又把握不住,与孙柔嘉的婚姻也是冲突不断最红不欢而散,都表现了其命运的悲剧性,当然这一悲剧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主
14、观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观方面,方鸿渐生性懦弱,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和自身内心的挣扎缺乏与其抗争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了其本性的怯弱和迷茫。其次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方鸿渐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他找不到前进的目标,看不到希望,只能玩世不恭不敢面对,这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两种文化的交战中,他失去了方向,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围城,在这个他本来寄予希望的围城中,他不仅没有收获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反而陷入了人生中一个更大的围城。造成其悲剧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其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刻交融中,他既接受了西方先进的自由平等
15、人权的思想,同时又受到强大的传统文化的专制的束缚,在两种文化的夹击下,他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性格,既正直又脆弱,既谨小慎微又玩世不恭。而任何的个人悲剧又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当时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危机深重,而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又给其心灵带来了创伤,这也是造成其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毕巧林的悲剧性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他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先进,为人真实,敢于面对自我,但是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其悲剧的一生。从主观上看,毕巧林是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他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是为了
16、个人目的的满足,他为了满足自己征服的欲望,被逼的骗取贝拉的爱情,当其面临危险时无动于衷,在温泉疗养时,处心积虑接近自己并不爱的梅丽公爵小姐,在得到了公爵小姐的芳心后又拒绝了她,给她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他这种冷酷的利己主义思想造成了其爱情的悲剧,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造就其悲剧性格的重要原因,面对着俄国强大的的封建专制和残暴的的农奴制的统治,他一方面急于改变现状,期望有所作为,他厌倦了贵族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憧憬着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内心他是有远大的抱负的,一方面由于受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他又不能与旧制度彻底决绝,他陷入了双重人格的矛盾中,他只能选择冒险恋爱来打发时间,虚度了美好年华,最终一事无成,他的
17、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悲剧。可以说造成方鸿渐和毕巧林的人生悲剧既有其主观原因,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把其失败的一生完全归因于自身的玩世不恭和性格的懦弱,而是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评判。三、 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差异性虽然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在产生的时代环境性格的软弱性以及命运的悲剧性等方面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熏陶下的文学形象,在诸多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1) 时代背景的差异性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俄国在沙皇的统治下,社会更加黑暗,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希望迅速改变农奴制
18、度,尼古拉一世残酷的镇压了十二月党人举行的起义,更强化了专制的统治,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被逼造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渴望有所作为,但又无法超越阶级局限性,因此更苦闷更蔑视世俗的偏见,也更玩世不恭,它的才智遭到毁灭的打击,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腐朽没落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暗无天日的黑暗统治。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已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的户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人民深受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华民族危机重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其
19、阶级局限性和软弱性又导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不可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2) 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差异性方鸿渐在回国途中与鲍小姐在船上厮混,但这并不是他心里的爱情,只是两个寂寞的旅行者为了填补旅行的空虚而逢场作戏而已,在方鸿渐心里爱情是一个很伟大很美好的事物,在面对苏文纨时,他知道他们俩是两条并行的直线,无论离得多近,都不能合为一体,面对苏小姐的柔情似水和主动示好,他都没有逢场作戏,胡作非为,只是由于他的懦弱没有直接拒绝苏小姐,让苏小姐成为了爱情的祭奠品。在与苏小姐的接触中,唐晓芙出现了,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真实单纯的女孩,相比于苏文纨的自命清高方鸿渐更喜欢唐小姐,两人一见钟情,这说明方
20、鸿渐虽然曾经放浪不羁,但是其内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还是没有泯灭的,但是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没能把握住自己的真爱,最后由于苏小姐的从中作梗,自己有没有勇敢的去解释和坚持,最终自己葬送了自己的爱情。造成方鸿渐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个人的懦弱而不是对待爱情的态度不专一。而毕巧林在爱情面前是一个十足的自私鬼,在高加索, 他遇到了土司的女儿贝拉, 面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他以为 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为了得到贝拉, 他处心积虑, 不择手段, 终于得到了贝拉, 不久他又嫌弃这段爱情。在温泉疗养地,他遇到了梅丽公爵小姐,公爵小姐是人人都追逐的对象,但是高傲的小姐却看不上那些追求她的男人,毕巧林明知自己并不爱梅丽,但是为了破坏
21、他人的希望,他又投其所好,与其跳舞,有英雄救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卷入情场的追逐,最后成为胜利者,获得了梅丽小姐的青睐,但是毕巧林并不她,他无情的抛弃了梅丽,他这种矛盾的双重性格使其陷入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他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太自私了,他不能担负起作为男人作为丈夫的责任,他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自由,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所以最终也只能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分道扬镳。3) 对待现实的态度的差异性方鸿渐在回国后先是在丈人的银行工作,然后又到三闾大学任教,最后被辞退不得已又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介绍下到报馆资料室工作,面对现实,方鸿渐虽然无力改变,但是也没有自暴自弃,生活态度还是积极
22、向上的,他虽然自己才疏学浅要靠别人介绍工作,但是还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他也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孝敬父母,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现实社会面前,他不得不顺从与屈服,这也是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而毕巧林在面对黑暗残暴的沙皇统治时,他没有选择屈服,当然更没有胆量选择反抗和起义,他选择了放任自流,选择了玩世不恭,选择了虚度年华,毕巧林虽然对现实不满,虽然胸怀理想,但是它缺少与旧制度与反动统治着决裂的勇气,他对生命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敬意和留恋,以至于他在面对死亡时能大义凛然能毫无顾忌,在面对爱情时他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尊重,最终他选择了自我抛弃自我沉沦。4) 阶级属性的差异毕巧林出身于俄国世袭贵
23、族家庭,从小衣食无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体会底层百姓的疾苦,更不可能为底层百姓的幸福作出与旧制度决裂的事情,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只是追求精神上的进步而已,他们虽然看到了贵族生活的腐化,但是又要靠贵族来维持有品质的生活,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必要的实践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而中国的多余人形象大多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阶级基础还很薄弱,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但是也不得不为生活而奔走,他们缺少了一些理想化的思考,面对着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前途的思考,他们在作者苦苦的探索。方鸿渐出生于传统的乡绅家庭,生活
24、并不富裕,他只是那个社会变革时期的普通一员,他要为了生计奔波,卑微的活着,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所处阶级的影响,他只能谨小慎微,他没有能力与反动势力和自身决裂,这种软弱性决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可以看出,虽然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但都不可避免的带着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民族的烙印。5)民族特性的差异毕巧林在日记里经常进行自我谴责,他内心背负着沉重的的矛盾,例如 “ 我不由得同自己 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生来是为什么目的呢 啊, 真的, 目的一定有过, 并且真的, 命运留给我的一定是一种崇高的使命, 因为我在我的心灵里感到无穷无尽的力量,但是我却不能猜到这种使命 ”类似这样的内心独白还有很多,
25、从这可以看出毕巧林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这恰恰也是俄罗斯民族的特性,而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和忏悔精神是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有这种忏悔的传统,这种传统与现实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形成了知识分子阶层对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反思。而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和悲剧的命运则揭示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的某些民族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化赋予了方鸿渐正直善良的一面的同时也造成了其性格中的懦弱守旧,四年的留学生涯并未能改变传统文化对其性格的影响,方鸿渐虽向往自由,但是不得不接受父亲的订婚安排 ,为了遵守孝道他不敢违抗父命,深刻反映出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人性的禁锢和中国民族性格中
26、保守懦弱的一面。6)艺术特色的差异围城是一部以讽刺著称的小说,主要体现在讽刺的幽默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书中对那些腐败的官员和不能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以辛辣的讽刺,而对空虚迷茫的主人公方鸿渐和赵辛楣的描写则表现出幽默的气质,讽刺和幽默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本质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大量修辞的运用更是其伟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比喻、夸张和运用典故是其主要修辞手段,作者在对鲍小姐、张吉民、唐小姐方鸿渐等人的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把人物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即特色鲜明又幽默深刻,可以说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是这部作品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当代英雄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其心理描写,并且在叙事写法上
27、也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时序的跳跃性和叙事视角的转变,若按照主人公的人生发展来写应该是塔曼、梅丽公爵小姐、 宿命论者、贝拉、 马克西姆 马克西梅奇、 毕巧林日记这个顺序,而作者却将情节时序打乱,先写马克西姆 马克西梅奇讲述与毕巧林的交往经历,再以第三者的角度叙述其与毕巧林重逢的情景,然后交代了毕巧林的死去,最后才将其日志公布出来,在这其中,作者的叙事角度不断变换,作者主要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这其中又包括三种不同的第一视角,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其主要区别在于叙事者与人物的关系,即作者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其中在对毕巧林日记的描写中,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
28、表现毕巧林的内心情感,这也是小说的第二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当代英雄是俄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心理小说之一,作者先通过第三者叙述毕巧林与贝拉的爱情故事,接着由作者讲述毕巧林的形象,最后毕巧林在日记中进行心灵的自我剖析,用日记的形式来塑造毕巧林的形象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日记作为一种人物自白,在这里可以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可以观察外部世界,作者由客观到主观的自我分析,把主人公毕巧林的内心世界彻底的展示出来,让读者对人物的认知更加真实,这其中心理分析的手法运用的得心应手。四、结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带有各种文化的烙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反映了在社会变革时期一群贵
29、族青年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但没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反映了俄罗斯深刻的民族性,即强烈的自我反省和深刻的忏悔,这与东正教的影响有关,可以说多与人形象正是这一民族特性在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阐述,多余人形象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殿堂,更展现了有责任感的作家和思想者对于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思考。而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出现也反映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和人性的关怀,中国的多余人形象不仅借鉴了俄国文学中多与人形象的艺术特色,更有自己深刻的民族内涵和艺术魅力,本文以方鸿渐和毕巧林为例展开议论分析,着重比较了两种文学形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让我们领略了多余人这一伟大的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致 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龙敬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龙敬老师一直给予我提示和宝贵意见,特别是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前,给予了我极大地鼓励和信心。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犀利的语言和对我严格的要求是我更加专注于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参考文献1莱蒙托夫当代英雄.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钱钟书围城.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3曹靖华 俄国文学史(上).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杨巧珍 别里托夫与方鸿渐形象比较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