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984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心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编号: 单位代码:10065 密 级: 学 号: 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其对策学 生 姓 名: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心理健康教育 研 究 方 向: 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提交论文日期: 2012年 月 日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2、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 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摘要 本研究应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4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初中学生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结论探讨减轻他们学习倦怠的途径,以及提高他们社会支持和减轻学习倦怠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 初中生社会支持水平良好。性

3、别和社会支持显著相关,且女生比男生体会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情绪耗竭,但是年级和社会支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2 初中生学习倦怠真实存在并且处于中等水平,在学习倦怠,情绪耗竭和低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随着年级增长而上升。3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以及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着高的负相关。4学生的成绩和学习倦怠,情绪耗竭以及低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是和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无显著相关。关键词:学习倦怠 社会支持 性别差异 年级差异 学业成绩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searc

4、h which chose 542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first grade to third grade. The questionnaires which are presents in this article are : Questionnai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by Hu Qiao and Dai Chunlin. And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support by Xiao Shuiyuan. The results are as

5、followings:1.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favorabl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social support, apparently, female students experience more social support compared with male students. However, grade difference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

6、erence with social support. 2.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eed have been brothered by learning burnout ,which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dditionally, the level of learning burnout is at the middle degree. Gender difference and grade difference have significant relevance with learning burnout, em

7、otional exhaust, as well as low self-efficacy.3 .There exists th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evance among learning burnout and social support, as well as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4.The academic results of students have negative relevance with learning burnout, emotional exhaust, as well as

8、 low self-efficacy. However, the results have no relevance with social support.Key words: learning burnt, social support, gender differences, grade differences, academic results目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1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21学习倦怠的概述21.1学习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特征21.2学习倦怠的症状表现及成因51.3学习倦怠的测量及结构71.4各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01.4.1 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

9、01.4.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11.4.3 个体特征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21.4.4 外部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3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62.1 问题提出162.2研究假设162.3研究意义172.3.1理论意义172.3.2实践意义17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173.1 研究目的173.2 研究对象183.3 研究工具183.4 测量程序193.5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194.1 初中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统计分析204.1.1 初中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描述统计204.1.3 初中生社会支持年级的差异214.2 初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的统计分析224.2.1 初中

10、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的描述统计224.2.2 不同性别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224.2.3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224.3 初中学生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234.3.1 初中学生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234.3.2 初中生学习成绩、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分析24第五部分 讨论245.1 初中学生的社会支持245.1.1 总体特点245.1.2 初中生在年级和性别上社会支持特点的讨论255.2 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255.2.1 初中生学习倦怠总体特点255.2.2 初中生在学习倦怠上特点的讨论265.3 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讨论27第六部分 应对学习倦怠和社会

11、支持缺失的对策及建议276.1 应对社会支持缺失的对策-团体辅导276.1.1 辅导课程内容的制定讨论276.1.2辅导效果的讨论286.1.3 对团体辅导改善学生社会支持的建议306.1.4 改善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建议316.2 对于改善学生高学习倦怠的建议336.2.1 改善学生生理耗竭建议336.2.2 改善学生情绪耗竭的建议336.2.3 改善学生低效能感的建议34第七部分 结论35参考文献36附录399.1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399.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1引言对每一个人而言,中学时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他们积累着人生旅途上所需的重

12、要知识。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的中学教育,无不以中高考作为自己的目标,由此便产生了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简单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繁重的学业负担及单调的校园生活促使学生生成了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事实上,应试教育不但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的,学生会由此对学习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国内的初中生群体,尤其是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在每日面对着频繁的考试的同时还要承担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期望,但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尚未有足够的心理稳定性,因此,巨大的升学压力使这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性不强,学习缺乏目的性

13、,同时对自身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甚至对学校,老师以及家长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产生学习倦怠。这些学生不但不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吸收,同时会对教师教学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甚至成为教师产生教学倦怠的诱因,进而引发恶性循环。从已有的报道可以发现,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困扰初中生,家长和教师的严重问题,它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同时更对初中生的整体素质的正常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其心理走向进行正确的引导,疏导其不良情绪,对解决初中生学习倦怠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学习倦怠的

14、概述1.1学习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特征学习倦怠是倦怠其中的一种。实际上,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于Bradley的关于青少年犯罪干预的论文中,但作者在当时并没有针对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后,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benger在1974年通过对服务业从业人员压力的研究为倦怠一词给出了详细定义,他认为当个体的工作价值不被群体认可而且不能得到满意的相应回报时,个体所产生的慢性疲劳,抑郁和挫折感即为倦怠。因此,Freubenger被认为是倦怠研究的开创者。Burnout这个概念仍然被此后的研究工作者所沿用。一些研究人员强调倦怠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压抑的结果,并认为倦怠等同于疲劳。与此

15、同时,一些研究工作者则认为相对于疲劳来说,倦怠不仅包括身体的疲乏和生理的耗竭还包括心理资源的疲乏和损耗。在对工作倦怠的研究中,Maslach对这一概念的完善和测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工作倦怠定义为“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现象”,这三个标准不但为工作倦怠同时也为以后的倦怠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不同领域的倦怠研究的定义大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变。在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中,Schaufeli等人首先将

16、其定义为学生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产生情绪耗竭,进而疏离学业以及成就感低落。此后,以Meier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认为针对学生而言,学习倦怠这种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学生长期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损耗,同时,由于该原因学生对学校课业和活动失去兴趣,并对其他同学态度冷漠,甚至产生疏离行为,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如期望中的结果从而对学校课业产生了负面态度(Meier,1985).在此之后,Low于2001年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有效的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也没有能够有效的利用学校的资源或者不能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那

17、么这些学生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情绪和精力产生耗竭,于是便会进一步产生学习倦怠。通过上面介绍的几种对于学习倦怠的定义,不难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行为角度出发。与此同时,从已经发表的报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与国外学者存在较大的不同,即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来研究学习倦怠这一现象,进而从该角度对其进行定义。1998年,台湾学者杨慧贞首先提出学习倦怠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共同影响所导致的,其中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以及个人心理情绪上的不良因素。此后,杨丽娴(2004)在对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又不得不在

18、外力的驱使下硬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种不良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耗竭,进而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2007年,甘怡群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心理的综合症状,这主要是来源于长期的课业负担。同时,他们发现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具有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的有:对于学习感到精疲力尽,学习效率低下,并且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学习,其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待学业马虎,对待考试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学采取苛刻挑刺的态度,并且对待周围的同学特别是成绩超过自己的同学容易采取攻击性的态度或者言语。此外,很多学者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也进行了

19、详细的研究。2006年,连榕等人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指出国内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学习倦怠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成就感低。针对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国内大学生学习倦怠实际上是多种消极学习心理的综合表现,如沮丧、疲劳、焦躁、抑郁、冷漠、缺乏目标、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此外,杨丽娴等人认为专业在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中也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并据此设计了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此外,胡俏等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研究及总结提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1 情绪耗竭,指的是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对学习的内容百分之百的关注

20、的负面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有其他因素消耗着学生的精力;2 学习的低效能感,指的是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过低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3 师生疏离,主要反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敌对和疏远的消极对立关系;4 生理耗竭,主要反映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体会到的生理上的消耗和疲惫。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产生学习倦的学生在心理状态上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疲劳、乏力、焦虑、厌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不良情绪的综合反映。 综合国内外研究报道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学者对学习倦怠有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间也存在着明

21、显的共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外部刺激:如学习过程中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或者不良的外部教学环境都会对学生个人心理上产生负面的影响。2. 行为和情感表现:学生产生精力耗竭、焦虑等情绪,对学校课业和活动的热忱消失,对同学和老师态度冷漠等行为。目前,对于倦怠的定义主要是以Maslach所提出的工作倦怠三元素为基础,因而据此可以对学习倦怠的特征进行如下概括:1) 情绪耗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或者老师对学生提出过高或者夸大的要求,学生在面临这些超负荷要求时便产生了情绪耗竭,通常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热情降低,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有强烈的情绪资源消耗的无力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超负荷要求而

22、产生的紧张感以及在未能完成要求时所产生的挫败感使他们无法将自身精力专注于学习本身,进而导致不良学习效果的产生,同时,这些不良的学习效果又会加重学生的情绪耗竭情况。最终,学生会在该恶性循环下形成学习倦怠。2) 乏人性化: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该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将自己放在更高一等位置上,同时将学生简单的当做知识灌输和命令服从的对象。此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消极状态时,例如成绩下降,很多教师通常会简单的批评惩罚学生而没有和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了解该消极状态产生的原因,更不会反思自身在教育方式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学生在学习

23、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情感上和教师处于疏远甚至对立的状态,最终导致师生疏离,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否定学校否定老师,同时也会以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同学。3) 低成就感: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问题并且没有获得良好的结果便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若同时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则会认为学业的难度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过低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扭曲的认知会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和消极感,也会使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自我体验和评价。 1.2学习倦怠的症状表现及成因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对学习

24、倦怠现象中常见症状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在校期间,学生总是试图利用各种理由请假以逃避上课甚至逃避考试。通常状况下,即使这类学生参与上课,也会在上课期间表现出精力不足,不能够积极参与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不能够积极提出问题,更不能够给出相应的解答。由于在上课期间没有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因而在课后不能够也不愿对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即使遇到问题也不愿主动找老师解决。由于在平时课上没有能够有效地学习知识,因而在考试前不愿复习,仅仅寄希望于老师能够给出考试内容并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在考试当中,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该类学生总是没有能力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胡乱作答并迅速

25、交卷。整体而言,学生在情绪上严重缺乏热情和活力,并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够提起精神,始终处于不利与学习过程的恶性循环当中。2. 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习倦怠问题的学生会经常感到疲劳,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并由此导致在认知和驱动方面出现障碍,个体自身会因此产生抑郁和沮丧。这些负面现象会使学生认为他们自身的效能低下。3. 当存在学习倦怠问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非确定性因素时会产生强烈的生理紧张现象,如头痛,恶心以及反胃等,严重时会长期感觉疲劳乏力以及头晕等。上述的心因性症状如果长期不能够得到解决,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加剧心理上的倦怠感。4. 具有高倦怠感的学生通常会同一些外显的行为来表现,例

26、如:不完成作业,人际关系冷漠以及抗拒老师等。关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其影响如下图所示:图 1.1 学习倦怠的成因以及影响资料来源:杨宇然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5.1.3学习倦怠的测量及结构对于倦怠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根据目前已有的报道可以发现研究工作者根据自己对倦怠的理解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扩展至对学习倦怠结构的研究中。下面为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理论模型:(一) 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Maslach根据自身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主要由三个重要因素影响,因此是一个三维结构。这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情

27、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乏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缺乏个人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Maslach认为倦怠在整个过程中是分为几个不同阶段出现的:在第一个阶段中,由于过度的工作压力及负荷,个体消耗了非常多的个人情绪资源,当这种消耗超过个人情绪资源所能负担的最大程度,便产生了情绪耗竭现象并随之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由于消耗了过度的情绪资源,而开始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主要表现为不愿意甚至逃避面对真实的自我,同时会和朋友、同事等保持非常远的心理距离,希望以这种方式和自己的工作划清界限,在

28、这个阶段中,由于个体的消极状态使其不能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工作结果低于预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中,个体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远远低于原先的期望值,从而开始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强烈的质疑,并且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中的要求和挑战。最终,个体在这样的错误判断下夸大自己的负面情绪,对自己进行严重的负面评价,最终导致个体失去成就感。这种负面的结果会进一步使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糟糕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并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编制成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该量表是基于对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

29、员的调查、访谈和个案研究结果而形成的。虽然到目前为止存在有三个不同的MBI版本,但它们都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同时三个维度都类似于Maslach提出的关于职业倦怠模型中的三维度。这三个不同版本分别为:MBIHSS(MBIHuman Service survey),MBIFormEd,MBI-GS(MBI-General Survey)。MBIHSS是最早出现的倦怠量表。适用于该量表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者,主要为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该量表中共有22个项目,其中关于情绪耗竭问题的有9个项目,关于乏人性化问题的有5个项目,关于缺乏成就感的问题有8个项目。MBIFormEd是针对从事教育活动

30、个体的倦怠量表,它是在MBIHSS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量表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以学校机构为背景的。总体而言,该量表与MBIHSS类似,也是由22道题目组成,但由于测量对象的不同,题目中的文字部分被修正,如将“顾客”改为“学生”将“工作地点”改为“学校”之类。1989年,古乐德(Gold, Bachelor)以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未来教学上的倦怠现象,他们修订的MBI-FORM-ED量表适合学校情境,并将修订过的量表称为大学生量表(College Student Survey, CSS)。MBI-GS倦怠量表是最后产生的,相对于上述两种量表,该量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即非

31、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原始量表中22题的删减及修改,该量表只保留了16题,同时, “乏人性化”这一维度被“讥诮态度”所取代。上述三种倦怠量表都是以频率来表示的Liken七点自评式量表。到目前为止,关于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是在Maslach提出的倦怠量表MBI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即学习倦怠量表中都存在着相应字句的改变。国内学者在吸收上述三种不同MBI量表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新的三因素结构,如许清鹏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中以MBIHSS为基础,加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访谈内容完成了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倦怠问卷,这一问卷由学生疏远,学习疲倦和缺乏学习效能这三个维度组成。(二) 三维

32、度理论基础上的其它维度理论除了Maslach所提出的三维度理论,其它的学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之上也提出了不同的维度理论。通过对MBI模型的研究,Densten认为工作倦怠应该是一个五因素模型,其中包括心里紧张、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他人评价的无效能感以及疏离五个重要因素。Trail等人于1999年的研究中发现二因素模型,即情绪耗竭与去个性化、低职业效能感结构的结合程度也比较理想。Tang和Yan对于香港地区测试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一理论。国内研究工作者胡俏等人将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引入到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中,并编制成二阶四因子中学生学习倦怠模型结构问卷,并进一步提出中学生学习

33、倦怠的概念结构。他们认为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情绪耗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学习中的挑战并且无法完全专注于学习过程本身从而无法致力于学习的负性情感体验;(2)学习的低效能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过低认知和评价;(3)师生疏离,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疏关系;(4) 生理耗竭,主要表现为学习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耗竭程度。胡俏提出的四维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当中。(三) 单维度理论(1) Pines的研究理论尽管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自身及其由此延伸出的其它理论被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

34、认为在Maslach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中,仅有情绪耗竭是必要的,而疏离感和无效能感两者都是来源于情绪耗竭,只能被视为附带因素。其中,疏离感可以认为是个体对于情绪耗竭的一种回应方式,而无效能感则是情绪耗竭对个体的影响结果。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Pines通过三个因素中最核心的情绪耗竭对倦怠进行定义,同时,Pines还编写了新的倦怠调查问卷Burnout Measure(简称为BM)。该问卷主要以个体的生理耗竭,心理耗竭和情绪耗竭这三个方面的倦怠程度为调查对象,每个方面对应着7个项目,总项目个数为21个。测试中,测试对象根据不同项目在他们生活中发生的频率做出评定。尽管上述观点同时包含了生理,情绪以及精

35、神三个方面,但由于定义只选取了一个因素,所以该理论被认为是单维度理论。 (2) Shiron的研究理论Shiron和Melamed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新型模型Shiron-Melamed Burnout Model(S-MBM)。在该理论模型中,倦怠被定义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即个体感觉到自己在情感上以及认知上的精力已经消耗殆尽的状态。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编制了新型的工作倦怠问卷(Shiron-Melamed Burnout Measure)。该问卷是由情绪衰竭,生理疲劳以及认知厌倦三部分组成,每部分为7点计分,分别包括4个项目。该理论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很少涉及结构效度以外的其他效度,如区

36、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因此,该理论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讨论。 总体而言,不同的研究人员会采用不同版本的倦怠量表对工作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同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工作环境以及背景进行改变。其中,MBI工作倦怠量表经过修订后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对此,很多学者对修订后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量表和分量表的alpha系数均较理想。1.4各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1.4.1 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所能够利用的外部资源,通常状况下主要是指包括父母、亲人以及朋友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在精神或物质上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由于社会支持能够对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起到

37、保护作用,因而它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社会支持如何分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1983年的研究工作中,Barrera和Alulay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六类,其中包括:物质帮助,行为帮助,亲密的交往行为,指导,反馈及积极的社会交往。但在目前,学术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社会支持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的利三方面组成。 国内很多学者对倦怠中社会支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所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为1986年肖水源所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一致性非常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项研究中。该量表采用学

38、术界对社会支持较为统一的分类方式,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三个方面,并由10个条目组成。该量表中题目1、3、4、5的评分之和为主观支持的评价指标,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主观上的或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感受或支持。题目2、6、7的评分之和为客观支持的评价指标,主要用来描述客观的、可见的或者实际的支持。最后三个题目,即8、9、10的评分之和为支持利用的评价指标,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综上所述,10个问题的评分之和既是对社会支持的评价,个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总分就越高。任春华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该研究中,作者认为对学生学习倦怠起到主要影响作

39、用的因素为主观支持,与此同时它还能够通过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客观支持则仅仅是通过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起到间接的影响,此外,支持利用度也是通过学习行为效能感而间接影响学习倦怠的。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作者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验证了肖水源在报道中所提出的研究结论,即: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客观支持),领悟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更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如果社会及学校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和信任以及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能够有所增强,从而使学生们的主观支持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1.4.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40、对于学习倦怠具有明显影响作用的人口学变量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民族等方面。根据近几年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对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能力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Weckwerth等于2006年利用MBI量表首先对性别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尽管男女生在总分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分量表的结果中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在去人性化方面,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但相比于男性,女性具有更低的主观成就感。研究人员还在研究中考查了性别对于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与男性相比女性得到了更多地社会支持,但是其主观成就感反而更低。对于这一特殊现

41、象的发生,Weckwerth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往往更倾向于寻求情感支持以及逃避,而其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的种类并没有满足她们的需要,即女性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往往是情感性的,而非帮她们处理焦虑性情境的支持,如提供信息、帮助制定计划等。与此同时,作者认为男性具有明显的去人性化是由于男性缺少与他人的支持性的情感联系,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男性表达情感是软弱的表现,从而使得男性更少地寻求情感支持。此后,Bemhard 等于2007年对年级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毕业生的表现明显区别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低情感耗竭以及高主观成就感的特点。作者认为这可能是

42、由于毕业生相对轻松的课程任务(选修课比较多)。这一结果也为我国学者的研究所证实,连榕等于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比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倦怠感,同时,相对于其它三个年级,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成就感,这样的结果说明大学一、四年级的学生比其它两个年级的学生具有更积极地学习心理。在研究中,Bemhard 还比较了音乐专业内(音乐教育与非音乐教育)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教育呈现更高的情感耗竭,但是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2007年,Lingard等人对不同专业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考察。他们通过对建筑专业学生与非建筑专业学生的结果的比较发现,虽

43、然两者具有相似的学习倦怠水平,但是相比之下,建筑专业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此,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通过对结果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在文科、理科、工科以及综合类当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文、理科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工科和医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学科规范(其中,医科的规范性最强)。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相比于其它专业,热门专业的学生具有最低的情绪耗竭以及最高的成效感。1.4.3 个体特征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对个体特征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

44、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包括有人格特征、自尊、应对风格、承诺等的个体特征与学习倦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003年,Jacobs等人使用Clark(1990)设计的一般气质问卷(General Temperament Survey,GTS)作为研究工具,考察了气质与学习倦怠间的相关性。在该研究过程中,作者使用了正向气质、负向气质和去抑制三个维度,它们分别相当于外向性、神经质和责任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作者发现,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与负向气质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而个人成就感与正向气质呈现低正相关,与负向气质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此后,Dahlin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中发现基于成就的自尊(perfo

45、rmance based self-esteem)与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与外显、内隐自尊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相对低一些,相反地,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倦怠现象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会具有更多的优秀品质,如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坚韧,以及更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从而使其不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与此同时,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的自尊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倦怠的情绪,便会使他们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不应该的,进而降低了自尊感,而持续下降的自尊

46、感会反过来使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更加严重。许有云等人于2007年对学习倦怠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及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学生的不同应对风格,倦怠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均呈现明显的差异。研究中,作者将学生的应对风格分为四种种类,其中包括:控制型、灵活型、非控制型以及异常型,结果表明,应对风格为控制型的学生在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中均低于其它三种类型的得分。这可能是由于该类型的学生认为事情(包括学习)都能够被有效控制,因而即便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倦怠,这些学生也认为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1.4.4 外部因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对其有影响作用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领导、老师、同学、朋友

47、以及家庭。为了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acobs等人于2003年用Zimet等编制的多维主观社会支持量表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MSPSS)为测试工具对上述因素进行了测量,该测试中包括朋友、家庭和其他重要的人三个分量表,同时,这三种支持又是相互联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三个指标都与情感耗竭以及去人性化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而与个人成就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来自于朋友的支持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显著。由此可见,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负向气质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2004年,Boudreau等人又对校方、教师、朋友、家庭和同学如何影响医学院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研究,结果与前者相符。同时,作者也指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