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999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作者】吴 必 祺 【关键词】书法国画线点用笔因素 【指导老师】陈 健 【专业】美术学 【正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艺术瑰宝可谓是奠定了它神圣的东方之席,而真正代表东方艺术的莫过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中国画作为传统的画种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诗情画意”,毋庸置疑,二者艺术可谓源远流长,这固然引发了我对此的研究兴趣。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发生了许多变化,以致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升华。而从古至今,作者们“以书入画”已为常见,正是如此,人们一直将书法在国画中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虽然研究者不胜枚举,各自的研究均

2、有侧重,但如何把书法结合国画再创造出更多新的绘画技法、语言和国画中的书法如何运用的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在经过仔细阅读书画源流后,了解到历代的书画家“以书入画”有“六法”,中国画的表现主要靠线条,而书法也是靠线条表现成字型的,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之处。同时也了解到了书法家们之所以“以书入画”,就是为了增强绘画的表现力使画面的效果达到气韵生动。所以在仔细查阅相关中国画的多种资料,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中国画来认真分析,以从中获取科学依据,引证现有的理论依据,结合个人的观点探讨分析。本文则比较系统的探讨了书法、国画的用笔特点等问题,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书法在国画上创新技法、国画上如何体现书法的作用效果等

3、,以此加深了我们对书法在国画里的更多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一、中国书画的发展史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举手可数,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具有很深的玄妙、意义,随着时光的迁移,中国书法经历着笔法的衍变历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用笔方折、锋芒外露,笔画平直利索。西周时期,金文大篆,方圆并用,线条稚掘圆浑,粗细均匀。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治中国,并统一使用小篆。小篆字体稍长,全中锋用笔,笔画粗细均匀。隶书在汉代时期逐渐成熟,隶书结体宽大,字形扁平,蚕头雁尾突出,用笔明快,波挑明显。到东汉,楷书是

4、将隶书的笔画线条的“蚕头雁尾”变为直切顿收,削弱波挑,加强钩势和折法,呈方体字形。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的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所以在书写时就以露锋起笔、收笔,而不像楷书或篆书那样有回锋,它的笔画连笔牵丝,方折用笔改为圆转等。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与今草的笔法接近,二者的用笔就是把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强化,注重连笔牵丝、提按。而章草的字形类似隶书,章草的捺尾的写法就像隶书的“雁尾”。直到现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书法的各种书体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它时刻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我们人类社会艺术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中国画源远流长,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审

5、美观念的萌芽,再到新石器时期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春秋战国、秦代期间的漆画、帛画丰富多彩,未汉代时期的绘画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东晋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魏晋南北时期的曹不兴佛画和以书入画的第一人陆探微,还有“没骨法”、“疏体”、“张家样”的主人张僧繇,“六朝时期”由简单的线描发展成为有变化的线描。隋代立朝时间短,它的统一使南北绘画风格得到相融,但是在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过渡时期。唐朝立国近三百年,人物画处于颠峰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这时的花鸟画也开始分科独立。唐朝灭亡之后,当时的社会进入一个混乱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当时绘画变革比较明显,山水画、花鸟画发展到高峰阶段。北宋的绘画

6、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画家们大幅度地从唐朝的辉煌、富丽、丰富精制和写实的特点,改变到重理性、讲法度、强调生活化和自然的体察画法,形成了“院体画”风格。北宋灭亡后,就导致南宋画家在绘画上发展得较缓慢,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以画院画家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更重要的是使绘画在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审美意境大大改变,注重以书入画,题款为画面的重要部分,由宣纸代替了以往的绢素,并作为主要绘画材料。明代绘画主要是临摹前人的作品,以花鸟为主。到了清朝初年,有些艺人在政治上不与清政府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表现自我,因此当时,就有诸多派别产生,例如“四僧人”、“金陵八家”、“新安派”及后来的“扬州八怪”等,

7、当时的革新画家石涛就反对不师造化并且拘泥于古人的陈旧创作方法,他提倡创作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布局上要表现出多样变化,新颖奇妙的章法。到了1860年太平军进入东南,江浙皖等地方的巨商富贾、官员乡绅等都争着赴往上海,因此上海的经济也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这动荡的时代潮流,各地的书画家也逐渐云集在上海,当时就产生了以任年伯为首的“海上画派”,到了清朝末期,吴昌硕在海上画派的影响力最大,他们画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主张摹古,追求写意、象征”的高雅趣味。一直至今的现代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画。二、书法和国画的用笔特点书法和国画的许多因素是相通的,从本质上它们是中国的艺术象征,是中华民族艺术特有产物。书法和国画是

8、线点的组合体,二者在工具和材料上几乎是一致的,在操作方法、技巧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材料,通过一定的用笔技巧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个性、修养等。虽然书法和国画都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但是它们的用笔特点是有一定区别的。书法历经字体的衍变,由用笔方折锋芒外露的甲骨文,到方圆并用、粗细均匀的大篆,藏锋起、收笔的小篆,以及笔道方劲的隶书,呈方形的楷书,再到连笔牵丝的行、草书,在字形与笔法上大大地拓展了,各种书体之间字形与笔法的融合,可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笔法。书法的用笔有: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提按、节奏、笔势这五点基本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字体。另外,在书写过程中,线条讲究疾、

9、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书家在书写时就是靠笔法的灵活表现来体现一幅作品的内在情感。书法和绘画相比,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纯粹抽象、独立的性质。书法的线条构成字形,所有的字都离不开线条,但是线并不依附于外物,而线是贯穿于全部书写之中,由一画二画三画乃至万画。线在运动中发生变化使字形产生美感,形成好看的书法。书法的线由少到多在量的变化中显得丰富多样,这一点我们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我们的认识要先从线条的本质去深入,再去体会线条的一画扩充到万画的丰富多样性,这样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线条的多样丰富性不但在“万画”,也恰好就在“一画”,之内。量变导致质变,中国书法的线,是无数“点”的集合体。虽然对于

10、一般的线也可以这样看待,但是中国书法的积点成线,却表现为无数“点”的相互依存、抗衡,又相互排斥、渗透,就因为这种特殊的力的作用,与中国书法的物质条件笔、墨、纸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使毛笔蘸墨在纸上运行产生这种效果。研究点线的形成规律是掌握笔法的前提保证。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说:“吴道子有笔无墨,吾当采二子长。”怎么说他的画面没有笔墨呢?原来所说的“笔”、“墨”指的是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说明“用笔”是国画技法的重要条件。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各种表现归于“用笔”。国画用笔表现

11、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画就有“铁线描、钉头描、竹叶描等”十八种线描用笔,都是画家们用来表现人物的衣服质料。山水画的“披麻皴、乱麻皴、斧劈皴、牛毛皴、云头皴”等皴法都是用来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物象的阴阳、向背、凹凸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个字点、介字、胡椒点、梅花点”等都是画家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和远处的草木的简略来表现,在山水画上叫做|“点叶、点苔”。花鸟画有“勾花、拓叶、画叶、写藤”等笔法。上面说的都是国画线点的用笔。书法和国画都有用锋,但是二者还是略有不同,书法用侧锋,而国画中也不排斥侧锋。在国画中用笔要有变化,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要根据所表现的对象来决定。国画中就很重视运笔方法,如笔锋要藏而不露

12、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古人称“一波三折”,在形式美上,要枯而能润,要刚柔相济,要有韵味。国画的用笔就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顿挫、转折、滑涩、虚笔等,这些基本方法。在国画中用笔时,笔道也要和书法那样有虚实,就所谓的“下笔如截,收笔如揭”,笔尖处实,笔根处就要虚,落笔时要实,笔道中间实,两端就要虚。国画就是要求每笔都要有变化,虚与实相洽,在画山石的时候就要反复地虚实相洽。三、书法在国画中的运用(一)书法在国画中的线条组织书法是靠线条表现成字形的,因此书法也称为线条艺术,而中国画的表现也是以线条为主体。由于书法和国画同源,并且用的工具和材料是一样的,历来就有书画家认为中国

13、绘画线条是写出来的。因为二者的相近,所以书法的线条也在逐渐地融入到国画中来。因此曾经就有许多中国画家特别强调线条的书写性。书法的线条讲究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要使书法线条在国画上有所用处,就得做出一番实践。明代王世贞在艺宛卮言一书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源。就说到,“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也就说在画竹地时候要注意用笔和线条的组织。画竹干要像写篆书那样中锋用笔,竹枝要像写草书用笔用线,竹叶就要像写真草那样有力,画竹节的时候就像写隶书那样用笔。另一方面从书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上说明,例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就更进一步说明书画相通。因

14、为书法与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是相同的,尤其是毛笔,我们可以称它书画笔。二者的用笔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用笔特点,更重要的是利用二者的用笔特点结合运用于绘画上。例如我们画竹的时候,就利用运用书法的起、收笔,顺、逆锋,节奏等来进行。画山水的时候,可以利用书法线条的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加之节奏的特点来进行皴擦山石、树木等。这样会使物体更有质感,画面更有虚实变化,变得更微妙。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国画风格怎样发展,国画是不能脱离书法而存在的。因为,书法用笔特点对国画的技法影响极大。书法可以说是一个平面的线条组合,几乎是用一种浓度的墨线在纸面中运行而形成书

15、法。一幅书法作品,也可以说是纯线条组成的平面结构。我们仔细的看,从它局部到整体就像一幅美妙的画,这就是线与线之间的组织合理,形成微妙又复杂,但是又十分简洁的线条画面。如果把这种简洁的艺术意味,移到绘画中去,那不是很好的吗?这个问题很早以前潘天寿先生就已经作了极大的努力去尝试过,我们不妨再看潘先生的山水画吧,他的画面基本上都是用十分肯定又明确的线来组成,表现远山、近石、桥、水、屋等,全部是各种粗细的线组合而成,而且,画面上有些山水只用很少量的线组表现而成,从这点上,可以说明潘先生真正做到非常的简洁。(二)书法线点在国画中的运用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图1)中题说:“石如飞白木如籕,写竹还应

16、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提出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要注重笔墨情趣,要把书法融入画法里面,使画面的线点笔墨效果有新的变化。他指出了书法和绘画在用笔的道理上是完全一样的,画家要想画好画就必须先练好书法。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法用笔融入画法中,因此,促使宋朝写实的绘画到了元代就开始向写意转变,以描绘现实生活不再是画家们作为绘画的惟一目标了,并且还要求绘画要表现出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一幅书法作品中,它的线与线,点与点,点与线之间,可以组合出非常奇妙,千姿百态的造型,就好像一幅美妙的抽象画,它微妙的地方,真是会让人叫绝。再说到黄宾虹谈画法,“不齐三角觚”的说法,就是说每一组线点,所形成的三角

17、形、棱形,它们的边线都不一样,所形成的三角形不等边,也不等角,“计白当黑”,所以边线内的空白和它的形状、面积完全不相同,这是绘画中线和黑白的处理方法中最基本的原则,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就经常看到。难怪黄宾虹谈画道,就把书道中的“折钗股”、“屋漏痕”、“担夫争道”的用笔要求,都要全部用到画法中来,并且还得到许多画家们的认可。我们再回到潘天寿先生的书画中来看:在他的画面落款处,一个大方扁的“潘”字,接着是一个很小草书“天”字,下面紧接着一个细长的“寿”字。就这样他的落款签名形成一个独特的大方块和直立长方形的结合体,是一个结实,奇妙的结合构成,就好像一幅纯用线条来构成的抽象画。接着再看画面的远山、近石

18、、桥、水、屋全都是用简洁、肯定又明确的线点来表现。他的花鸟画,除了花叶的墨块外,也是如此地来表现。因此,可以说明潘先生的画,是书法线点与国画线点结合的最典型的画法。潘先生一直坚持“画国画,就是线和点画成的”这个观点,走出自己的风格,走到极致。在审美上,潘先生的国画和书法中的线点组合,是完全一样的,画中的健笔表现得沉稳,基本上都是有方形结构来进行大画面构图。画面的平行线用得十分巧妙,有时他喜欢利用大疏、大密的题字去调节画面平衡,这样显得很协调。但是书法线点不是国画上的线点,因为书法线点是要受到文字规则的制约,而绘画的线点必须受到物像的制约。国画中可以出现很长的线,很大的点,但是书法中的线点,是绝

19、对不能远离文字的一般规则。所以,书法的线点是不可以直接移用到国画中来表现物体的,一定要加以用笔变化。(三)书法落款在国画中的运用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特点。一幅中国画,必须题款并盖上篆刻印章后才能算为完整的作品。题款包括诗文和书法两种艺术。原先,题款只是作为国画的注脚。魏晋时期的题款大多数是画面内容的概括,就好像文章必须有标题一样,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2)等。唐宋期间,画家们就开始追求画面中有诗的意境,所以有些画题就比较有诗意,如一幅画竹的图题潇湘烟雨(图3)。但是,当时的题款只在画面以外或是画幅背面,也有用小楷题在画面不明显的处,到了宋代后的文人画家就开始讲究题款,此

20、后,画家们都很重视画上题款的研究,书法就成了国画作品中的一部分。所以,诗、书、画、印至美至善也就是画家追求的目标。这也就是书画结合的原因之一。题款的内容,可多也可少但也要讲究方法的,也不是多多宜善,最短的题款就是,只写作画时间和作者姓名,这是必不可少的。题字要同画面有联系,但不是表面的联系,要与画面和谐统一,题款的内容也会使画面更加有韵味,例如宋微宗赵佶的腊梅山禽图(图4),按题材来说,不算新颖,但是经过他在画面上题诗“山禽矜意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他用诗来形容山禽腊梅的不畏寒霜的情态,形容得准确生动。所以说在文人笔下,这些花草好象很简单,但是经过题诗后,往往就会使欣赏者感受

21、到强烈的艺术魅力。在题款的时候也要注意书体形式,要与画面的风格相配,工笔画不能用狂草,大写意画不宜用正楷。一般来说,工笔重彩或白描,就适合用工整的小楷、小篆或小隶书。工笔带写意的画,用小行书比较适合,当然,篆书、隶书也可以用,但是要灵活使用,就如金农的梅花图册(图5)。写意画就适合用稍大的行书、草书,或者较大的篆书、隶书要自然而有法度。画面风格清丽的,题款书法也应该秀丽;古朴风格的画,书法也应该质朴;风格大气磅礴的画,书法就应该雄健奔放,才能配合协调,才与画面的内容相配,例如石涛就喜欢用隶书题字,与他的画面相配大气磅礴,八大山人喜欢用草书题字,与他的画面相配显得不拘一格。题款应该选择恰当的位置

22、,国画中就有些特有的空白处,但也不是随便题款的。清朝孔衍拭在石村画诀中说“画面题款可以根据两条原则:一是补空,题款在空白处,要与画材相互应,起平衡作用,弥补画面不足处,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二是不能侵位,中国画讲究气势,虽然有空白处,但也不能随便题款,以免影响画面的气势。”比如有的画布局比较完美的,就尽量少题款或题在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四)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国画走到当今多元化时代,所有不同风格的现代国画中,都不会放弃以线、点来组合画面的基本方法。所以,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画面表现出不理想的效果。因此,线点的品质和线点的组合,一直以来,还是国画中品评水平的不可

23、缺少的因素。书法的线和国画线都不是几何线,它们是有形质的线,但是书法线点不是国画上的线点,书法的线点是不可以直接移用到国画上来的,因为书法与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是相同的,尤其是毛笔,我们可以称它书画笔。二者的用笔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用笔特点,更重要的是利用二者的用笔特点结合运用于绘画上。例如我们画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书法的起、收笔,顺、逆锋,节奏等来进行。画山水的时候,可以利用书法线条的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加之节奏的特点来进行皴擦山石、树木等。这样会使物体更有质感,画面更有虚实变化,变得更微妙。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国画风格怎样发展,国画是不能脱离书法而存在的。因为,书法用笔特点对国画的技法影响极大,它是国画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灵魂。所以我们要想画好国画,就应该同时也学好中国书法,掌握书法的笔法等特点并运用到国画中,再创出更多新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