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一、前言公路是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之一,它的兴建促进了沿线的物资和信息交流,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建设公路也会破坏沿线风景名胜及文物古迹的保护,使沿线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造成地质或地貌特征的丧失而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公路建设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我们要注重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也不能忽略其负面效应,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建设和谐公路。建设和谐公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公路与(生态的、心理的)环境的和谐,要求保护环境、关爱自然;公路与未来的和谐,要求公路的规划必须适宜于未来的发展;公路与社会的
2、和谐,要求公路符合社会的需要;公路与资源的和谐:要求以最小的代价或最小的资源维持公路的需求。本文主要介绍厦门文曾路及环岛路的建设经验,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公路景观美学的应用、设计理念的更新、建设和谐公路的项目管理、生态恢复等。二、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工程实例分析(一)厦门文曾路的建设文曾路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全长5.33km,是厦门首条跨越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厦门的第一条生态公路,这里最能体现一个海岛城市海洋性气候营造的茂密山林植被与风貌。主要经验有如下几点:1工程设计理念的创新。文曾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树立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建设理念,改变过去强调工程建设的需要,
3、生搬硬套技术标准对自然不够尊重的陋习。具体做法如下:(1)公路线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地形、充分利用老路,在选用较高技术指标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使线形的设计尽量适应地形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路线穿过山林与丘陵,设计的原则就是尽量利用原有风景,不破坏两边自然植被,景观艺术上也追求自然、纯朴风格,力争使其成为一条融合在大自然里的生态路和风景路。(3)人工创造艺术景观。建设者在保留了原有的山林野趣外,独具慧眼,将自然加以造化面又归于自然。路上有一处“中心岛”,全长350米,这里原来是一个自然泄洪沟,建设者匠心独运,将这个水沟加以艺术化,以鹅卵石铺
4、底,沟侧点缀石头、翠竹、小径、花草,再架设一座小桥连接沟两侧,沟外围用竹篱笆与路分开,俨然一个小公园自然天成。文曾路沿途除了清新自然的风景,而且处处感受它的人文气息。路边人行道的边沟以鹅卵石为盖板,供行人在此徒步健身;路上的不同景致可见到恰当的题字,如怪坡处题的“怪坡”、“非常道”,“中心岛”处的“花溪”,通往山间的农家小院所题的“寻银”,给人感觉充满文化气息。(4)美学与生态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在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但采取怎么样的修复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在边坡防护中,因地制宜运用美学原理选择相应的手段:结合边坡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采取种种手段,将
5、挡土墙、排水沟、急流槽、涵洞等构筑物巧妙地隐入自然环境中,以减少视觉污染,并尽量将人工痕迹减弱到最小程度;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绿化,使人工修复的绿化尽管很快融入原有的群落之中。2科学的管理方法。文曾路以人性化管理为龙头,实施全新管理办法。项目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设计单位由封闭型向开放动态型,施工监理单位由被动接受管理型向主动参与管理型转变,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使设计、施工、监理和所有参与公路建设的人员,都能以高度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投入工作,为搞好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其外,还把文明施工保护景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列入工程主要考核项目;努力促进设计与施工的互动,根据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寻找
6、灵感,及时做好变更,优化设计,创造更好的景观。(二)厦门环岛路的建设厦门环岛路是厦门城市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滨地带环绕了约3/4的厦门岛,全长约42km,双向六车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之上的文化意蕴的美。1通过路线的设计,充分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海天一色、人文温情的环岛路的规划设计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因地就势,利用原有地形,尽量保存最完整的自然风景。环岛路依山面海,地势起伏且沿海的平地较窄,为了解决车行道必需的宽度问题,设计者利用原有地形,有些地段使往返车行道在里面上错开,使往返的车辆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景;为了保存展示地质景观的大岩石或美丽的海滩,架桥使道路避开岩石而不需劈山开
7、路,桥下为沙滩留下了延伸的空间;而道路打弯、绕圈,无不是为了保护古树名木或自然生态群落。沿着海岸线,环岛路象一条将各个风景优美的景点如珍珠般串联起来,尽情向世人展示厦门美丽的海景、清新的海风、娇艳的鲜花、青翠的绿地。2节点景观的设计滨海景观带沿道路线形展开,成为较长的带状景观空间。可根据游线的长短,以适当的距离,在沿线设施休闲、服务或观赏广场,广场具有独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历史遗迹、生活的痕迹、滨海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广场,使游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或可追思往昔,或可感受时代脉搏,或可接受文化熏陶,提高素质和品位。(1)书法广场。广场以“书鹭岛胸怀,展大海豪情”为主题、以“以天为纸、以海为墨”
8、为设计手法,主要内容有传世书法经典再现、厦门名家作品展示、文房四宝知识普及、书法典故等,利用亭、廊、花架、观景平台等景观载体,打造出一道独特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艺术风景线,既满足书法家聚会、交流、展示作品和拍摄的需求,又可以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为了不破坏自然景观,建设者大量选择了与海上礁石相似的闽南地区的花岗岩自然石,将其点缀于绿地中,努力做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2)木栈道。修建在沙滩、礁石、堤坝上的6公里木栈道,不仅将原本无法从头走到尾的环岛路海岸一气贯通,也让单调的海岸增添新景,使想在礁石上亲近大海的市民可一圆心愿了,更能让市民领略到夜间的一道海边灯火长廊;沿线
9、设有音乐酒吧、观景亭景观工程等,游客走累了可到观景亭休息,使人们能够与大海亲密接触。(3)音乐家广场。音乐家广场设计结合人文、地域特点,将音乐、音乐家与厦门当地音乐氛围融合,将自然与人为营造融合,将厦门的音乐发展史娓娓道来,叙说着一段与海、天、岛、人的故事。雄伟有力的大型雕塑,气势非凡;轻松诙谐的雕塑小品,形态逼真,活龙活现;图文并茂具知识性的乐器介绍,给人以艺术熏陶;低沉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委婉绵延,意味深长;环境绿化的整治改造,形成了整个音乐家广场的格局以及浓厚的音乐氛围。三、关于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思考我们应积极吸引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运用创新式思维,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理
10、念,提高工作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公路景观美学的应用公路环境景观作为一种带状的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风景,是大地景观的一种,它是由道路主体、附属设施、周边自然环境及人的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总的空间概念。它表示道路与其环境作为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一种风景特征,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陶冶精神文明与审美要求的艺术。因而公路景观要求工程与环境美学高度统一,这与纯艺术或纯园林景观是有区别的。1公路景观影响评价。在建设中必须加强公路景观美学的应用,开展公路景观影响评价,并且按照景观美学要求提出对设计及建设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公路景观影响评价包括公路建设自身的美学设计
11、、造景及对已破坏景观的恢复和对不良景观的改造、掩蔽等;公路勘探选线及涉及与施工期对外环境景观的保护,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人文景观资源保护。2公路景观学的应用。公路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景观美学的知识,努力将公路充分地融入到大自然景观中,使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创造富有人情味的交通环境。主要有如下的措施:(1)通过合理选线和利用路线特点,使公路路线最佳地适应于景观;(2)通过公路的布局和设计来展示和加强公路景观;(3)通过科学的绿化美化来改善公路景观;(4)对杂乱或丑的东西进行美化或掩饰。(5)分析公路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色彩倾向等,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并引入公路景观设计中,创造
12、符合地方风格特点的公路景观。(二)设计理念的更新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设计应以公路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和最大限度恢复”。1“最大限度地保护”是基础。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大前提考虑,把公路经过的沿线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来研究工程和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并提出系统分析意见,使其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域生态系统新的动态平衡。2“最小程度破坏”是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采取工程措施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克服由于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割裂破坏,应尽量提供可能的工程措施,
13、建立公路工程和自然生态系统新的联系纽带。公路工程建设应该尽量减少大填大挖,高大边坡和高大路堤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在恢复植被上要尽量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资源,并尽量采用当地物种进行植被恢复。3“最大限度恢复”是针对公路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必须采取的最基本的技术和工程设施,以确保公路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新的动态平衡系统的建立。公路工程的路堑或者路堤,如果不尽快让植被覆盖就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研究草、灌木和乔木的混合快速植栽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的公路工程人员积极推广的湿法喷播成套技术、客土喷播成套技术等先进技术,为推动我国公路建设中
14、“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三)建设和谐公路的项目管理1项目管理的动态特征目前中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制度,管理工作有两个重点:环境影响评估和竣工验收。这种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目标管理论”,即以最终达到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基点实施管理。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这样管理是可行的,但公路建设则不同。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端于勘探、选线,重点发生在施工建设期,而在竣工验收时许多生态影响早已过去而根本无法追寻,尤其是诸如珍稀动植物的清除、栖息地破坏、景观破坏等不可逆转的影响,连补救措施都不再可能施行。公路建设项目在空间上为线状或条带状,一个项目可能遇到各式各样
15、的环境条件或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可研阶段进行,此时可论证勘探、选线和可研中已暴露的问题;然而紧接着,在设计阶段一般会因环境或其他条件而优化或变更可研方案,由此产生环评未能包含的新问题。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一般会更多,又会再次对设计进行修改,真正的生态影响也主要在这个阶段发生和处理。因此,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应当是一种全过程和动态管理模式,即从勘探选线期开始直到全部营运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环境问题和管理需求,而且应根据实际遇到的和发生的问题,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于保护要求,适时修正环保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2要求参建各方的和谐统一公路项目的建设需要许多不同的单位参与作用,包括
16、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保部门等等,目标的实施与参建各方的环保意识、环保专业水平、思想和文化水平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公路建设的效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形成一种多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谐工作的管理体制;同时,应注意提高公路建设队伍的环境知识、环保思想和文化意识。(四)生态恢复公路建设不可避免有环境的破坏,也必然要花大量投资和力量去进行事后的恢复工作,对公路的生态恢复是公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重要内容。不同的部门,对其恢复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园林业绿化队伍偏重于美观的设计,以草皮绿化为主;建设单位以满足法规要求为准;水利部门则只强
17、调固土防蚀,并不在乎美观或生态问题;环保部门一般强调绿化,但缺乏更具体的要求。总之,目前的生态恢复措施随机性很大,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专业技术和偏好。生态恢复不能简单理解为公路绿化,种草植树,应综合考虑其生态效益,达到绿化、美观、保持水土和提高其他生态功能的统一,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发挥多项生态功能,如固土、减灾、防风固沙、改善局地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甚至还包括创造多种多样的微生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公路的绿化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发挥最大的环境生态效益。四、结语公路的建设者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公路建设规划、设计、施工、营运各个阶段,全方位贯彻环境保护思想,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做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的环境防治对策,在施工、营运阶段应采取的对策及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不要让公路成为环境的破坏者,要让公路成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环境、新景观、新的绿色通道,促进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使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