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119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林学类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姓 名:_2014年6月25日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产茧量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广西桑蚕业,要做大做强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通过分析广西桑蚕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市场监管、注重人才培养、加大产业投入、完善本行业管理法规、挖掘蚕桑产业的综合利用资源等对策,以提高产业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抗风险能力等,确保广西桑蚕产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桑蚕业;现状;优势;不足;对策;广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东桑西移”机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广西桑蚕业定位为优势产业来抓,使广西蚕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茧量从2000年的2.9万t、

2、名列全国第7增加到2005年的14.9万t、名列全国第1,之后连续5年稳居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9%,占世界产量的18%,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蚕茧生产基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区蚕丝加工企业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农民养蚕效益不大,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虽然蚕农没有出现大量挖桑现象,但疏于管理,这对稳定广西桑蚕业发展极为不利。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分析阻碍广西桑蚕业稳步发展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该区蚕桑业的冲击,化危机为机遇,做大做强该区蚕桑产业。 1现状 广西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2万hm2猛增至2006年的12.07万hm2,蚕茧产

3、量从2000年的2.9万t到2006年的18.6万t;而到了2007年,广西桑蚕业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区桑园面积达13.47万hm2,产茧量20.52万t;2008年桑园面积基本与2007年持平,达到13.45万hm2,产茧产量为17.09万t,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尽管下半年茧丝市场行情滑坡和肥料、农药、劳力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提升,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但广西没有出现农民大面积毁桑改种现象,一些蚕区桑园面积还有所增加;到了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及蚕茧收购价格的持续下跌,对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打击,2009年广西的少数地方出现了毁桑弃养的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

4、导下,桑园面积略有些下降,但产茧量与2008年持平,还能保持全国第1的位置。 2发展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西地属低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蚕区,全年气温较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桑树生长快,叶质成熟早,形成了年养蚕时间长、多批次、不间断、重其重叠的饲养特点,1年可养蚕811批,比长江流域多养34批。具有蚕房利用率高、养蚕劳动效益好等特点。二是广西人力资源丰富。种桑养蚕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手工产业,广西人多地少,工业欠发达地区,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发展蚕桑业正好消耗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三是有适合当地的优良桑蚕品良种。近年来,广西先后育成了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

5、蚕品种和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这些具有高抗、高产、优质的蚕桑品种的育成,大大地提高了广西蚕茧产量品质,为广西蚕桑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技术力量保障。广西大学、广西农业技术职业学院都开设蚕桑专业。全区建有蚕业总站,各蚕桑生产市、县都设有蚕业站、蚕种场,全区有1 000多人的蚕桑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和庞大的农民养蚕技术辅导队伍。广西还拥有全国最大规模、标准较高的桑蚕原种场,年可生产原种10万12万张,供全区各蚕种场年生产所用的原种。拥有30家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能力600万张以上,全区足量安全生产供应。此外,茧丝加工能力快速提升,2007年全区茧丝加工企业达73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

6、7家,2008年已达到76家,全年生丝产量超过1.5万t,生丝产量由2000年全国第14位跃居全国第4位。 “十五”期间,国家正式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广西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利用该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将桑蚕业作为带动该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产业来抓,使该区蚕桑业行到迅猛的发展,桑蚕业已成为该该区继甘蔗产业之后又一重要的优势农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市,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军成,以及广西作为泛北部湾合作经济贸易圈的桥头堡,其经济增长潜力和对外开放格局,为广西蚕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空间。而自贸区的建成,给中国与东盟各国

7、的农业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广西近年来茧丝绸业发展较快,2008年鲜茧和白厂丝产量分别为17.1万、1.5万t,分别占全国的25.0%、15.2%。茧丝绸业应是广西今后加快发展的方向。应支持广西企业到东盟有关国家发展桑蚕业或进口原料茧。面对自贸区全面启动的新形势,广西一定要抓住自贸区建成重大机遇,努力发展壮大蚕桑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等这些都为广西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3发展中的存在的不足 3.1市场茧丝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蚕茧收购价格直接影响蚕农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

8、影响,国际丝绸终端市场需求锐减,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茧丝价格下跌,对整个蚕桑业和纺织业造成了直接影响,养蚕已无效益,广大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局势,大多蚕农虽然没有挖桑,但都在持观望的态度,夏季桑园减少投入、冬季桑园疏于管理,养蚕偷工减料,加上桑叶质量差,导致蚕体质差、抗病能力弱致使蚕病暴发,形成单产低、质量差、价格低、收购矛盾突出的局面。 3.2蚕桑人才匮乏,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滞后 种桑养蚕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目前蚕业技术人员缺乏,如按发种2 000张需要1个专业技术人员算,目前发种310多万张需要1 500人,而现有的专业人员远远不够;在养蚕季节难

9、以做到对蚕农有求必应。目前大部分养蚕户技术上主要依靠当地老蚕农的指导,没有机会接受较为专业的技术培训,接触新技术机会少,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另外,由于科研、推广、管理人才的缺乏,使蚕业科技创新滞后,蚕桑生产方式基本上仍停留在20世纪初的状态,生产工具一成不变,从桑叶采摘、运输、小蚕切叶、大蚕饲养、蚕体蚕座消毒、蚕期除沙、温湿度调控、鲜茧运输以及桑园地的翻耕、伐条、桑叶运送和剪伐等都是以手工为主,花费大量的劳动力,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小蚕切叶还是人工切叶,切桑机仍未利用;大蚕饲养除沙、消毒、给桑没有完全达到省力化,在操作时固然减少操作工序;在桑园翻耕、桑枝伐条方面省力机械运用较少或没有利用,仍以人工

10、剪伐和牲畜翻耕为主,这些原始粗放的劳作方式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劳动力投入,影响了蚕农经济收入。 3.3 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防御行业风险不强 广西蚕桑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但是蚕茧生产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蚕农小作坊种养模式,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蚕桑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全年多批次重叠饲养加上环境温湿度高,病菌繁殖快,各种流行性蚕病制约和威胁桑蚕业稳步发展。加上蚕丝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目前广西共有国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112家,其中桑蚕业龙头企业有7家,仅占总数的6%,7家桑蚕业龙头企业有2007年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1亿元,最大的仅为2.2亿元

11、。管理水平低、加工技术较落后、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等问题,蚕茧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无后道资源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不好,“单打独斗”的缫丝厂将很容易陷入困境,导致桑蚕业滑坡。 3.4蚕种、蚕茧市场管理不规范 蚕种方面,近年来,蚕种产销环节中的科研、生产、经营等部门之间及其使用者之间,因利益关系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也有个别单位和个人法制意识淡薄,利用蚕种生产、经营缺乏健全法规约束的漏洞,擅自生产与经营蚕种,有的甚至经营假冒劣质蚕种,损害蚕农与合生产经营单位利益,偷逃国家规定税费。扰乱了广西蚕种产销和推广工作,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给管理增加了难

12、度,也制约了打击力度,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严重阻碍了广西蚕桑业的发展。 鲜茧收购方面,由于近几年来,蚕茧生产的急剧膨胀,导致广西各地茧站、茧灶遍地开花,再加上大量无证流动茧贩收毛脚茧、抢茧源现象长期存在,压级压价和抬级抬价现象难以杜绝,导致茧质差、解舒差、出丝率低,茧价不稳,比较效益低,优茧劣茧拉不开价差,给蚕农、茧丝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5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低影响蚕桑业的发展 传统桑蚕业仅是获取蚕丝,经济效益低,单一化生产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没有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些风吹草动就显得摇曳不定,长期以来,广西在蚕、桑品种的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传统家蚕的育种和相关技术

13、虽有很大进步,但在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技术的落后已危及到了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整个蚕桑产业资源未能达到合理化利用,经济效益也未能达到最佳优化,整个产业现有的可利用再生资源极其丰富,如桑枝(桑条)、蚕沙、蚕蛹、桑椹(桑果)等,要增强其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副产物以提高行业经济效益。 4对策 4.1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障蚕农利益 针对金融风暴对茧丝绸市场影响,上级农业部门、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蚕桑站应该充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必须以当前国家规定的蚕茧指导价格为依据,在蚕茧经营中随时以市场价格予以适当调整,制订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同时,实行产业化

14、管理,在整个行业应通过制订保护性合理价格,提高蚕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较利益。同时,为了稳定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保住蚕桑产业,防止大起大落,必须建立稳定的茧丝价格机制。另外,根据蚕茧供求状况、生产成本、与粮棉的比价及国际市场价格等因素,提出当年蚕茧的预测价格,并通过运用厂丝储备调节等经济手段,调控茧丝市场,保证茧丝价格的基本稳定1-2。 4.2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对蚕桑科技研究的投入,鼓励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蚕桑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进一步加强优质、高产、高效、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高产优质桑园栽培技术体系等的研究。二是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

15、设,强化蚕桑专业人才培养,做到每个基地乡镇至少选配一名蚕桑技术员。三是制订完善扶持科技人员的政策,稳定蚕桑科技工作队伍,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鼓励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广良种和方格簇、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普及推广小蚕共育、薄膜覆盖和大蚕省力化饲养等实用技术。四是强化对桑农的技术培训,实施“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推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广大蚕农的栽桑养蚕水平。五是高度重视各级蚕种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良种繁育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蚕种管理和蚕种质量检验,以确保蚕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确保蚕桑业稳步发展。六是抓好样板,以点带面求

16、发展3-4。 4.3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化组织 一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桑蚕的发展,办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做大广西缫丝产业,加快推进蚕业产业化进程。抓好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提升桑蚕科技含量,带动桑蚕产业化,带动桑农致富。二是成立乡村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要积极引导蚕农自主成立产业协会,将分散经营的蚕农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并以协会的名义向上申请相关项目和专业机构的定点技术扶持,从而为逐步实现蚕桑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同时,要大办实施基地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基地+协会+农户”

17、等现代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企业和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让农民获利收益。 4.4加强购销市场监管,完善蚕桑业法规,强化蚕种管理 一是加强蚕种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及贩卖假冒伪劣蚕种,规范蚕种经营行为,保证蚕种质量,为蚕农提供合格放心种,确保用种安全。二是以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茧站、蚕农为主体,组建潜山县茧丝绸行业协会,协调丝厂、茧站、蚕农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商制定每季鲜茧收购价格,协调贸工农三方的利益关系,促进行业自律。四是要组建蚕农合作社,鼓励蚕农合作社与缫丝企业建立优茧优价、直销直供的关系,将

18、企业的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结果通过合理的价格有效地统一起来。制定相关的蚕桑业管理法规,近几年来,广西为保持蚕茧生产的优势、打造蚕茧品牌,先后出台了广西蚕桑种生产管理暂行规定广西蚕桑种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广西蚕桑种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广西蚕桑种冷库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同时为了增加管理力度,成立了广西蚕种业协会,并为该区蚕桑业发展逐步迈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立了管理依据。 4.5开发蚕桑副产物,延长产业链,提高蚕桑业附加值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多数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可能只经营单一的产业,对于蚕桑业来讲更是如此。合理开发蚕桑副产物的利用,通过精深加工使其增值,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附加值,从而大幅度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广西蚕业,2005,42(1):38-43. 2 胡乐山.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蚕业,2006,43(4):39-47. 3 罗粉兰.新时期蚕桑业发展的实践与体会J.蚕桑茶叶通讯,2007(6):24. 4 黄正勇.金融风暴影响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农家之友,2009(13):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