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1.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伴随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环境保护、社会保险、体育、卫生、文教等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事业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再此现状发展的需求之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近年来,大部分大学随着自主办学政策放宽之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没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面临挑战等,因此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本文将从两个点开始进行论证分析,首先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的才模式以及学校中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其次是对于
2、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议。笔者将会在以下文章中专门针对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数据来进行实例分析,从各个方面论证各个高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通过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和对策。特别是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正确规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以及如何建设本专业师资队伍等问题上着重论述。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一、引言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开始建立并且得到逐步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同时也为了满足政府建设新型公共事业体制的要求,因此产生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十世纪末,中国教育部正式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中;发展至今,该专业已经存在于近300 所的高校中。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管理的改革的重要部分指,这两者在政事分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为了使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由“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新型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与此同时,社会公共事业是公共事业转型的最终目标。这就导致了传统事业的范围明显变大,社会事务开始复杂麻烦,社会群众对于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上升现象都
4、表露出建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1.2研究意义云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在1999年开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第一次招生,此后,国内很多高校也开始陆续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发展规模,令众多学者、专家出乎意料,教育部都很难控制。但是,短短的几年时间,曾经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已不在,反而要面对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甚至可以说陷入了困境,即被列入“十大最没前途专业”之一。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该专业的岗位设置未能达到初创专业时候的预期目标,以致于该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相关领域工作。除此之外,目前仍未确定这一专业
5、的相对统一与完善的教学规范,在关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的认识上,各个学校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因此,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多维性和系统性的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师资队伍的加强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力,这样本专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换个角度来看,也能让这些优秀毕业生获得理想的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地处理相关问题、改善生活状况。1.2、国内外现状综述1.2.1国外现状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教育”一词使用很广泛,但是除此之外“课程”也是一个使
6、用最多的核心概念。在课程研究导论一书中,泰罗和理查兹指出:课程在教育事业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教育事业要想正常运行,那么课程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无法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意义以及价值。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一书中,利威认为:学校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行动方式,产生的一种经验也可认为是课程;是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得到的一种经验能力;是学生为正常毕业、获得奖章证书以及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学校必须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及一个总体规划;因此在计划和探索中形成了课程;是一个学习的经验和成果通过研究知识和经验所的得到的一种结果,从而使学者个人修养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学习得到发展。在分析课程
7、一书中,博泽尔认为:通过教学和评价二者的共同作用,学生进行的有目的学习结果;这种课程计划包括了目标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材料或面向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指导手册;贯穿了学生从小到大一生的教育过程。另一位美国课程专家威尔逊更加把课程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课程无所不能,只要能给人以教益。一些外国学者持有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一部分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教学活动与整个管理活动被包含在一些外国学者所规定的培养模式范畴内。在他们眼里,大学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看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影子,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专业结构地位是不等的,而是一种包含关系。如
8、果仅仅把培养模式限制在“教学活动”中,会觉得范围太窄;但是把它分散充满到整个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那么别人又会产生误解,认为只可以是在培养过程中那些具方向性的问题才会涉及培养模式,在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会发现不够精确。一些国外的研究人员眼里,从“人才培养”和“模式”入手,认真全面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在他们眼里,“人才培养”与“模式”都是“状态”另一种表达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人才培养是通过变化而表现出来,而模式是在静态中中表现出来。他们并未明确地将其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教育系统范畴之中。1.2.2国内现状在研究中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课程”理论上,虽然“设置”和“设计”从字面意思来看很相近,但却是它们
9、的概念却完全不同,不能笼统地把二者的内涵混淆在一起。 陈侠作为我国课程理论专家,明确地指出了这两个概念和定义之间的区别,从课程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由专家研究设计的。例如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如何选择。在研究“课程设置”理论时,课程设置的结果为教学方案,但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定不会出现在结果中。王策三作为我国教学论家,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制定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教学大纲,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的性质系统化发展,如何组织,安排的问题吴也显作为我国教学论专家,他认为:为了达到课程设置,从而使教学内容,适用范围以及成分
10、分量等各级总和达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教育事业中培养栋梁之才的基本目标,而不仅仅是把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方便于教学的体系。刘家城教授则定义为:根据不同对象的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几年制教学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水平,以及课程和考试测试类的基本理论,如强制和选修课程,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确定教学课题的过程。而我国学者张绍翔则定义为:特定的教育目标是课程进行组织和呈现的基本要求,当然,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教育来共同决定和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第一次了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从此之后,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实践、研究,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成为
1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迎接时代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中,陈祖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不仅要使学习者建立起一定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框架,还要对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林蕙青上述该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培训示范学校为学生建立知识,能力,施工质量,并实现这种结构,它定义了人才的特点和想法,并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所有的。1998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中发表了讲话。他认为的“训练模式”定义为:培训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基本训练的另一种表述方法,通过对它进行研究课看出培训学院的基本特征,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
12、念。二、专业综述2.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情况自1998年以来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是发展环保、社会保险、体育、卫生、文化、教育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行政部门等公共机构,专业培训目标,它是不是在文化“专业人士”但在训练中“通才”目前,广泛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根据各高校提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公共事业管理在理论上的重心为满足公共需求,其开展方式要要尽量围绕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已经在经济学、行政学中已经明确。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提出的“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双重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或者很难将不付费的消
13、费者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正常情况下,公共物品只要被社会中的某一人所享受,那么其他人也就可以从该物品中获得好处;非竞争性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消费者数量不断变大,但并不需要增加其他任何的生产成本,对公共物品或者说劳务的享用是互不影响的,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量的边际成本为零。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布坎南指出,通过对公共物品排除其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可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在他眼里,公共物品是“基于某些明确地目的,集团或社会团体做出决定,可以通过集体地组织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来呈现”。不经过思考都可得出的结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研究对象为公共物品中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14、,各类事业单位、社区、非政府组织及一些具有公益性的私人组织都在其包括范围内。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一)事业单位:不抱有任何目的,其组织者为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经费为国有资产,方向为文化,科技,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是一组特定的公共性质的机构,如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医院,图书馆,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机构。事业单位为该专业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二)非政府组织(NGO)的意思是“在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制度空间,”这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制度等非的政治体制是在不断分离的过程往往派生出来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是在公立,
15、私立,自主,自愿基础上建立的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由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因此也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社会救助,环保,文化等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因此,非政府组织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三)社区:是一个小型区域性的社会。中国的“民政部关于社区建设在中国,以促进城市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社会生活居住的人组成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共同体,在教育界,卫生,文化,环境,安全和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也应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方向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四)其他:由于公用事业及政府管理部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专业管理,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选择就业,也可以依
16、靠所学知识,以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虽然它是基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做出现实的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就业方向和选择的多样化2.2 专业发展史2.2.1 本专业在国内的发展1997年,教育部通过了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的申请;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云南大学、东北大学这两所高校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已增加到57所;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132所,2002年增至180所,2003年达到220所,并继续快速发展为2004年的300多所。甚至就连内蒙古自治区都
17、有了三所招收本专业本科生的院校。以上面的数据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的发展表现出了突飞猛进、势不可挡的势头。这对于一个新办专业(根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的定义,办学不足三年的专业都称之为新办专业)来说是很难得的。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是新兴的热门专业,应该有着极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它仅仅飞速发展了6年,曾经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已不在,反而要面对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甚至可以说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1)整个社会在理解公共事业社会管理上是普遍短缺的,对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区分不开,公共组织和政府机构分工不明。2)各个大学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着不均匀的理解,大多数种类大学的
18、培训方向、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都是依靠本学校的优势规划的。例如,大多体育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都是体育管理,而大多地质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都是土地资源管理等方向的。3)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整个社会理解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水平不高,都认为学生未受到专业训练不是专业人士,没有真实的东西,因此造成学生情况不理想。4)学生就业难是上述问题造成后果的直接表现。该专业仅有三届毕业生,虽数量也有限,但其就业情况却是本专业学生关注的重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不受重视,甚至是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最差专业之一”让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地位一落千丈,对于学习专业知识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感觉
19、前途堪忧。2.2.2 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早在20世纪,美国提出的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历史上的公共行政威尔逊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28届总统,这是公共管理的雏形,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作风”和泰勒的科学管理已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指导。即使公共管理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有着的官僚制的本质,但观其飞速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公共事业的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伴随着政府管理的逐步深入。1970年左右,石油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被人们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政府正面临信任危机,金融危机和危机管理,因此各个国家开始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政策制度改革,政府试图取代
20、使用市场管理;政府也从几个方面开始改革:千方百计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们进行投资、精简政府工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竞争等,使得公共管理市场化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在这一次的改革中被推动,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想要有一个新的面貌,应该从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理念开始学习,因为这样的改革与发展环境的理念和现实一致。实际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与这次改革密切相关。例如,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和发展的产生: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防止犯罪。现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我们主动去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
21、。倘若不这样做,而是增加政府的职能,则又将减弱市场的能力,产生官僚制的异化,产生各种矛盾。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开始了全新的发展。它创设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不再被传统行政管理理念所限制。上个世纪末期,逐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经济和贸易的逐步全球化,但是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政府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电子行政管理。然而,它也谱写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新篇章。三、就业状况分析3.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1998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建立我们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截至目前,该专业高校已经设立了300多个,涉及金融课上、教师、艺术、农业、林业和其
22、他类型的综合校舍。公共事业管理的地位与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地位一样,无高低之分。它把满足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需要作为创设这一专业的目标,并且栽培出公共事业的复合型、专业性的管理英才。新兴的热门专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但由于社会中能够理解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数都不高,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的结果。3.1.1就业优势1、实用性社会科学热门专业:这是非常重视实用性的一个专业,所造就的人才更能够顺应社会的就业形势。毕竟,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在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对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做到理解与掌握,会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相应的操作技术。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公
23、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生涯的不断学习,具有诸多方面的过人之处,是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并且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因为专业内容,包括体育管理、卫生会计、医药行业、市政管理、医疗管理、医院管理、电影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余个专业方向。能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占上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显得尤为突出。3、专业方向多样化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五大专业方向,并分化成几个较小的专业方向。打个比方来说,环境管理这个方面就可以细化为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等。种类繁多的专业方向在就业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以为每多一个专业方向就相当于多了
24、一个选择、多了一次机会。4、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无论是国家的发展,抑或社会的进步,都不可避免的非常需要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英才。具体表现在:以前是政府来经营的一部分公共事业项目,现在已经开始接受社会资本,改革使私营化;伴随社会的进步,公共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化,并且多样化;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把目光放到国外,也可见他们的政府管理人员基本上都学过公共管理;再把目光放回国内,政府抑或非政府组织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英才的渴求也有目共睹。当前,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填补传统公共管理者空缺的知识储备,各高校开始培养公共事业管
25、理的人才。3.1.2劣势分析1、国内对专业的认识不足放眼于国内,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接受以及理解的范畴上,社会上上下下都显露出了不足。由于这个专业在我们国家设立的时间不长,以至于公众不明白这个专业有什么用,抑或压根不知有这样一个专业的存在。于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心有疑惑,甚至在招聘简章中未提及该专业。如此以致于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的本科毕业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面对的是惨淡的就业状况。再加上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公关宣传力度小,更是未能在人们眼中建立良好形象。2、国内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仍不成熟由于在国内的情况是政企不分,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因此政府
26、只得把财税收入中的再分配形式运用在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量资金投入国有企业之中,使得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削弱,公共管理的发展受到阻碍。事业单位未彻底同政府分开,未像企业一样的运作,甚至其领导都是政府部门的人。中国社会的事业单位,例如说城市规划局、公用事业管理局等等,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这样一个有文科背景的专业没有特别需要,这使得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不昌盛。而欲进入政府部门的门槛又实在是偏高,因此只有少数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能够达标,从而进入政府部门。3.1.3专业总体情况分析(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十年以来的就业情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加,而就业形式日渐严峻。20042007年,该
27、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在7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就业率水平。通过参考教育部所公布的准确数据,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高低的排名是靠后的,明显低于同类的管理学科,其就业率区间在75c80中,而且这个数据包含211高校。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指出,根据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排名,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被亮红牌;排名1125位的专业被亮黄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榜上有名。(二)社会接受度、认可度差社会和政府对于这个专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均偏低,在研究生的栽培计划中也没有设置此专业,因而哪怕是从1998年就设置了这个专业,也还是产生了诸如不对口的企业招聘、稀缺的公务员对口岗位、不顺畅
28、的就业渠道等现象。产生这类现象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公众在“公共事业”的概念认识上很模糊,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结构、发展方向更是了解颇少。而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公共事业的改革和市场化进度不快,又缺乏宣传的结果。哪怕是全社会,抑或是我们的政府,甚至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本身,都没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专业的就业优势。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从政府到企业,在设置招聘岗位的时候鲜把此专业列如考虑范围,甚至在各个级别的公务员考试之中,也基本没找到和这个专业相关的岗位计划。(三)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当前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可归纳为:就业范围较广,但就业率不容乐观。刚刚设立这个专业的时候,它是就业
29、率增长最快的十个专业之一。然而,在2001年的此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之后的几年中,毕业生就业率就一直下滑。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机构统计分析2001年,管理专业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约87.2002年约83%2003年约81%2004年则跌到79%2005年情况也不容乐观,为78%而到了2006年,情况也没有好转,为76%毕业生大多去了北上广。再来看看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分布情况:除了录取了约18%的研究生外,去教学单位、公关、国企、私企、出国的人数大约10%7%6%5%0.1%大多数的学生就业的地方都不是上述的单位。四、影响因素分析4.1 社会因素4.1.1 学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现今,此专
30、业并未制定一致的、可作为标准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计划多种多样。因为这一专业涵盖了较为广阔的知识,所以,大多院校在开设这个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时图省事,依照自己学校的已有课程来设置。就比方说,地质类院校在公共管理方向上的选择,主要设置的是土地管理的学科;而综合类的院校,大多是按照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课程来设立,总体上呈现文理科目不相上下、理不理、文不文”的局面,即同时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类理科,又要学行政学、政治学这类文科。还存在的问题是,大多高等院校没有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意识很薄弱,跟现实社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做了一个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满意度和实用度”的调查,分析结果可得,
31、大约70%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在课程设置的问题上存在不实用与不合理的问题,并未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便利与优势。因为他们所学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在灵活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程度上,劣势一目了然,而且往往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不突出而造成就业障碍。大于50%以上的接受调查的同学建议,应大大调整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流的建议是把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提升起来。4.1.2 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企业的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源源不断,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愿意去追求通过企业锻炼的自我提升。由此看来,把栽培管理型人才作为目标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也就说得通了。就常
32、理而言,公共事业的相关企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最为合适的工作。然而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这归咎于我国的民间组织不完善、不规范,非营利性机构没有很大的规模。整个社会的企业招聘的方向大部分是是销售、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等,鲜有专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析我们学院2011 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的毕业去向,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他们的就业与专业非常不对口。从统计数据可得,他们90%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包括了销售、财务、行政,与公共事业管理无关。4.2 毕业生自身因素自身的因素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毕业生本身心里比较悲观。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33、学习情况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缺乏必须要有的自信,认为整个社会都不认可自己的专业,因此在面试时万分紧张和焦虑,有的人甚至盲目地选择了报考研究生来躲避就业。第二,毕业生不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多人在求职之前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认识也不足,求职意向不明确,因此导致没有就业的准备、随俗浮沉,被动去接受企业的选择。第三,毕业生没有卓越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应试型的学习,理论同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佳,例如虽计算机二级在手但实则根本不会使用办公软件,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但英文简历却写得非常糟糕。无论管理工作还是实践操作的能力都不行,无法应对企业的实际要求。
34、第四,少数学生态度不积极,没有主动去实践、去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愿意考取公共管理职业准入方面的证书,产生的糟糕局面是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去甚远,这样如何能就业。还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局面,虽然大多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但仍有少量毕业生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工资收入、工作条件好坏等等。这些条件并非能够通过面试的简短交谈与个人的片面了解就能全面掌握。相反,这样还会使得这类眼高手低的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错过良好的机会。4.3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结构从二元格局转向三元格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
35、,还起到衔接原有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还可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而不可缺的社会服务。换言之,非营利组织可凭借自身特殊的的职能优势,于一定程度上作为政府和社会间沟通的桥梁。但是,鉴于当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不快的发展速度,可定论它造成的深深的影响,一方面是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影响该专业人才的就业。把阻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主要原因罗列出来可知,第一,政府的角色“越位”了、“错位”了。政府把本该给社会管理、用市场模式来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责一手包办了,这便限制了我们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客观上造成专业毕业生没有“用武之地”的局面。第二,我国现如今处在推进事
36、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有些单位和企业实施了“只出不进”的政策。哪怕有用人的需求,单位企业也实施“凡进必考”的方针,利用高门槛来限制招聘人数,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于短期中很难改变。第三,我国的民间组织缺少自己本来就该有的独立和自主,千篇一律都带有官方的色彩,再加上没有清晰的明白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而且许多的非营利组织中,他们的办公人员基本上都是政府的人,还有一些人是从政府退休的,人才渠道经常变,大多还靠志愿者才能开展活动。4.4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目前,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可在社会上不高,主要是因为教育的就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导致了低程
37、度的人才专业显示器、缺乏不可替代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目录由他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训的知识和能力与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以及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从事高层次人才,公共事业涉及太多的领域,导致许多高校未能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认识学科内容和其本质属性。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尽可能涵盖了所有专业领域课程,而另一部分高校则更加重视专业平台课程,轻视方向性、特色课程的建设;一些高校也并不是如此,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普遍被认为是“一刀切”的专业,在现实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坎坷。专业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有着极低的认可度,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了人才的质量,
38、最终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而大量专业人员达不到自己专业创办时的预期目标,导致他们无法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立足。通过最近的研究发现,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也就是在公共部门毕业生应熟悉各种组织及其运作程序,能够对具体问题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解决方案。这要求毕业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但是,当今社会培养出来的专业毕业生理论一般都比较扎实,相比之下实践能力一般都很薄弱。五、促进学生就业的对策5.1 树立正确的理念5.1.1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培养专业人才质量第一各应该是各个高校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本专业的入学标准,对于新开办的院校必须严格进行审批检验;同时对已
39、开办的院校定期进行评价估量,严格控制其标准,对于不达标的学校,撤除其招生资格。提前科学地规划招生简章,维护毕业生的供求平衡,不能为了炒热自己学校的名声,不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而乱招、扩招。首先,精炼地设置专业培养方向,这是建设该专业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了比方说教育、社区、保险、文化等等诸多的领域。因此学校不能广泛地涉足各个专业,而应根据本校的自身特色,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活几个专业作为专业培养方向。然后要有目的得规划设置核心课程,根据本校所注重专业的侧重点来进行课程设置,要创建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着重突出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和优点。再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
40、化,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学校还需要重视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技能。校方应多建一些实践基地,也应该容许高年级的学生自由选择导师,通过跟着导师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撰写论文撰写以及去单位中学习等方式,更好地掌握学习生涯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并将之同实际相结合,从而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5.1.2 加强高校软硬件建设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合理安排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和着重训练主修专业的技能训练,只用在学校的科学安排下学习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可发现,一半以上同学都持着加强实践课的态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实践课时在一般学校中
41、都存在不足,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管理类学科,其更多应该注重的是应用和实践。学生不仅学习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生应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过程本质是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因此,学校应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不同方向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组织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在课上即兴模拟实践和模拟管理团队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加强和相关机构的联系,可将学生送到相关机构的学习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以采取“
42、请进来,走出去”不仅可以招聘到国内国外不同水平和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来丰富师资队伍,特别是可以向非学校机构如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聘请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就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学校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对于教师培训要与时俱进,在寒暑假进行教师培训工程,让大学老师走出本校,走进其他较高水平的大学获取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进从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5.2 完善高校就业体系5.2.1 政府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随着国内社区居民社会化、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医疗保障逐渐在全体民众中得以实现,现在所培养出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没有过多的问题。一般来看,公共事业管
43、理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会进入诸如国家机关、社区等地方工作,这些就业之所均不会因市场机制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动,能够影响它们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的调度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例如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如果政府颁布了某项政策:强调在县级社会医疗保险单位中必须有一个该专业的管理人才,那么全国一共两千多个县就能吸纳两千多名医疗保险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若再要求每个乡镇医疗保险单位中必须有一个该专业的管理人才,那么全国一共四万个乡镇就能吸纳四万名医疗保险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根据部门市县及其下属医疗保障单位透露的信息,像乡镇一类的基层对该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全体民众医疗保障体系的需要,地方应该培
44、训出一批专业的医疗保险管理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实行专业化的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社单位在职人员工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就业与升学的优惠政策来激励大学毕业生向基层医疗管理单位就业。5.2.2 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为拔高此专业毕业生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学习应尽心尽力为学生提供平台。例如可以加强和相关机构的联系,将学生送到那里去学习实践。企业与高校二者之间可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双方的需求,已达到合作互利的效果。如进行岗位互相交换对接活动,企业定期将希望的毕业生标准和条件告知给学校,如此一来可以使学校针对该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这样对于毕业生就业和企业吸收人才都是
45、有利的;企业也应该提早确定招纳新人的规划,给高年级学生一个到本单位实习的机会,对实习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提出自己的建议;企业也应该适当改变用人观念,尽量完善本单位的用人机制,学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完全只看学历,在人脉方面也应该做出适当调整,对于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不能完全拒之门外,要给优秀的人才一个机会,这样才能很好吸引毕业生来企业就业。同时也可以加强和相关机构的联系的同时,向企业申请在该专业设立奖助学金,二者联合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二者互利互惠。在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培养方式下,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从学校毕业,及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起到了很
46、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增加毕业生与公司的接触和了解,培养毕业生正确看待企业,可以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建立企业自由选取吸收实用人才的平台。5.3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5.3.1以质量求生存,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努力培养专业人才质量第一各应该是各个高校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本专业的入学标准,对于新开办的院校必须严格进行审批检验;同时对已开办的院校定期进行评价估量,严格控制其标准,对于不达标的学校,撤除其招生资格。综合国政府政策和事业单位改革情况,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管理人员,提前科学规划招生政策,尽量使毕业生供求平衡,而不是为了创造虚荣的幻想,不基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盲目乱招生。
47、5.3.2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在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和网络宣传应该被合理地利用在高校宣传中,在高校任教的教师要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宣传工作,要向大众社会宣传专业特色、基本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路方法,提高本专业在用人单位中的知名度。对于一些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来说,教委会应该与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增进沟通交流,把本专业调整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考中来。还可以把公共事业管理纳入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之中,根据条件筛选、创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流动站点。应该合理的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如一些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工作的的学生,应该给予优惠激励政策。这样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公共管
48、理专业的毕业生建造一个平等、广阔的就业环境。5.3.3 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首先,凝练专业培养方向,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譬如教育、社区、保险、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但学校不能广泛地涉足各个专业,而应根据本校的自身特色,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活几个专业作为专业培养方向。然后要有目的得规划设置核心课程,根据本校所注重专业的侧重点来进行课程设置,要创建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着重突出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和优点。再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
49、技能都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校方应多建一些实践基地,也应该容许高年级的学生自由选择导师,通过跟着导师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撰写论文撰写以及去单位中学习等方式,更好地掌握学习生涯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并将之同实际相结合,从而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5.3.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端正就业心态第一,鼓励学生全方位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保证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校园中以及社会里的实践活动,比如运动会的志愿者、社区里的帮扶,还有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第二,应该尽早拟定好职业规划,尽可能多地考取与公共事业管理职业相关的资格等级考试,得到进入用人单位的可能。第三,调动自己积极的情绪,往好的方向调整。面对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一定要淡定,要正视并承认现实,并勇敢的上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