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系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190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系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贸系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贸系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贸系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贸系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贸系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系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申请学士学位)论文题目 中国快速城市化生态系统失衡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 张楠楠 所学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王素侠 2012年5月21日学 号: 2008211145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21 日指 导 教 师: (签字)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2年5月21 日注:本页放在学位论文封面后,目录前面

2、。目 录摘要1前言1一、中国城市化得现状 1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1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1二.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未来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一)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1 (二未来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 (三)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且短期内无法赶超2三、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保障形势严峻2 (一)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保障形势十分严峻2(二)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障形势十分严峻3四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4

3、(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3 (二)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4 (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4(四)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5(五)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5结论5参考文献6致谢6摘要 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综观新中国50多年,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坦,并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要注重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城市化

4、中质与量的统一。关键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资源环境前言 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则国安,反之国家城市化的安全将受到威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总体上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和资源环境保障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以我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为前提约束条件,使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同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这就必须从国家“十二五”规划起,从国家战略层面客观分析评价过去5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科学预测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5、,以及实现这种目标所必需的水土资源保障程度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进而提出基于资源环境保障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与模式当今世界上的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城市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一、中国城市化现状(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

6、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样,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2006年,公有、民营和外资三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别是23%、56%和21%。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

7、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8、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三)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进21世纪,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00万人,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20002007年)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几乎加快了一倍 (四) 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

9、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主要从事些简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较粗放的,存在着大量的半城市化现象,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各个城市也几乎成了建设工地。进21新世纪后,旧城改造接近尾声,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开始降温,内在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例如,反映城市现代化

10、水平的各项公用事业指标,进21新世纪后均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园林绿地面积,在2000年之后的建设进度比前一个时段快了两倍(五)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化道路,中国大城市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快速崛起,大城市风光不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外围起步的,如农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小城镇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活力展现。然而,大城市由于受体制的拖累,负担过重,步履维艰。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也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

11、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等,发展优势更加突出。2000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显示出城市规模越大年均增长率越高的趋势(六)。)城中国城市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模式,即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计划模式;另一类是新兴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场模式和外向模式两种形式。传统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因素,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城市化模式目

12、前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新兴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资本为主导因素,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新兴模式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步伐之所以显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兴模式。由于这一模式是以新兴工业化(尤其表现为农村工业化,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活动)为动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扩张快,占地范围广,为离散型城市化。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空间基本上开发完备),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和升级。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迫使其转型和升级过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着技术创新型工业发展。而且,

13、这些地区的土地空间基本上被开发完备,不得不向着土地集约型的经济活动转变。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转型和升级,向着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商业贸易,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样,该地区的城市化就在原来初级工业化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城市化过程,即商业化过程。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城市化有三个阶段: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当然,这样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如广州、深圳、温州、苏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就促使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这其中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扩散,如珠江三角

14、洲向东边的惠州、北边的河源及西边的阳江等地进行投资。这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这样,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正在大规模推进,其重点在靠近东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西部地区,只有少数几个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限地展开,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总体上规模不大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二 生态系统的内容及其特点生态系统平衡(Ecosystem balance)又称自然平衡(Natural balance),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在自然生态

15、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也有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当今,由于人类对自然力的作用巨大,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一)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6、地区差异性、不平衡性、滞后性和曲折性等基本特点,我国用了近47年的时间完成了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从1996年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数量由2 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

17、每年增加640个。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二)未来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选择联合国模型、回归模型、Logistic曲线模型、GM(1,1)模型等多元模型,采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调整结果,对我国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进行科学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7.75亿人,2030年达到8.88亿人,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提升到54.45%,2030年提升为61.6%。20052020

18、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89个百分点;20202030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68个百分点,从203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缓慢增长的成熟阶段2。(三)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且短期内无法实现赶超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增长很快,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为48.8%)约8个百分点。按照19802005年世界和中国城市化年均发展速度推算,中国城市化水平赶上世界水平还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也即要到2020年以后,届时世界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5%。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赶超目标。按照

19、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年)的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英国低49.3个百分点,比美国低40.4个百分点,比澳大利亚低47.8个百分点,分别仅为英国城市化水平的45.1%,美国的50%,澳大利亚的46.2%,韩国的50%,以色列的44.1%,加拿大的50.4%,法国的52.7%,德国的53.7%,俄罗斯的55.3%和日本的61.4%。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1.6%以后,仍然仅相当于2005年英国城市化水平的68.7%、美国的76.2%、澳大利亚的76.9%、韩国的76.2%、以色列的67.2%、加拿大的76.9%、法国的80.3%、德国的81.9%、俄罗斯的84.4%和日

20、本的93.6%。可见,即使在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停止不动的前提下,我国赶超20年后仍落后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三、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保障形势严峻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城市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一)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保障形势十分严峻(1)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保障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对城市用水和建设用地保障程度变化机理与规律的分析发现,过去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

21、城市用水17亿m3(其中需增城市生活用水9.4亿m3,需增城市工业用水7.6亿m3),需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 004km2,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超出国家控制的上限标准17.5 m2/人,尤其是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超出国家规定上限控制标准约85.99 m2/人。未来15年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要新增城市用水量32亿m3(其中需增城市生活用水22.4亿m3,需新增城市工业用水9.6亿m3),需新增建设用地3 460km2,分别是过去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的城市用水量和城市建设用地量的1.88倍和3.45倍,取水难度和批地难度将更大,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用水与用地保障形势将十分严峻。在未来几十年

22、里全国城市用水与建设用地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并呈现出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越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水和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大,用水和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越低2。 (2)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障形势十分严峻。在过去60年里,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要增加总量生态足迹1.15亿hm2,增加人均生态足迹0.08 hm2,生态足迹强度降低1.15 hm2/元,生态盈亏下降6.72%,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为0.0073。在未来的40年里(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总量生态足迹增加1.05亿hm2,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将增加0.002亿hm2,人均生态足迹将增加

23、0.11hm2,生态足迹强度将下降0.06 hm2/元,生态超载将增加5.68%,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下降0.0064。即到2050年,在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生态超载将更加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将持续恶化(3)。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集约的资源利用体系、积极寻找替代资源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严峻任务。(二)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障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各地普遍面临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下以至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问题,所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日益严重的不公平、非合理的资源环境剥夺现象,突出表现为城市间、城市群及都市圈内部的剥夺,城市对乡村的剥夺,发

24、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剥夺,资源匮乏地区对资源富集地区的剥夺,旅游度假区对农村的剥夺,开发区占地对农民与基本农田的剥夺,大学城建设对农地的剥夺,房地产开发商对农村老百姓的剥夺、“城中村”改造与拆迁导致开发商对城市居民生存空间的剥夺,国家大中型企业对地方中小型企业的剥夺,农民工输入地区对输出地区的剥夺,地域性歧视导致的精神剥夺等等,这些资源环境剥夺行为表现出剥夺的强制性、垄断性、层次性和貌似合理性。其缘由在于政策空洞与调控失控形成剥夺惯性,利益驱动形成剥夺动力,弱势群体透支形成剥夺温床,其后果将表现为空间开发失调、资源配置失衡,政策调控能力受限甚至失效,社会失稳、人本失信,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延缓,最终

25、导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四、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因地制宜、以大带小、多元推动”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引导城市化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与适度的发展规模,引导发展城市群,控制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鼓励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

26、新格局,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化是否健康发展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保障程度密切相关。土地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水资源是城市化的生命线,能源是城市化的命脉,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是人居环境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城市化。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美国式或拉美式的城市化道路,必须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能超出区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

27、承载能力,建议国家及全国各城市在“十二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科学估算当地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量力而行,不要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过分地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或者以剥夺其他地区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提升自身的城市化水平,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总体指导思想,确保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换取高城市化质量。借鉴德国城市化过程中节能、节地的经验4,最大限度地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节地型、节材型、节能型和低碳型城市。 60年来我国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是我国资源和能源集中消耗地区,因而也是环境污

28、染严重地区,因此资源节约的重点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都在城市。面对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城市发展必须走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布局集中、紧凑的节约型、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在发展的模式上突出节约优先,在发展的价值上突出环保优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选择,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二). 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转变过去在城市化发展中“重速度,轻质量”的做法,由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

29、,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等级中的基础力量,是大中城市的触角与延长。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小城镇不优”的现状。 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保持适速的城市化增长率。城市化进程过快会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故要限制因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形成的过度城市化;但进程过慢,虽可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但也会限制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而

30、导致经济非农化程度低,城镇建设滞后、劳动力大量过剩、社会低效等,形成低度城市化。介于二者之间以适当速度、规模和集散程度为特征的则是适度城市化模式。 二是坚持集约高效原则,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全国各地在追求城市化速度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市民和农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确保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同宜居,共同分享城市建设成果、城市文明和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城市化质量的衡量标准,并将其纳入城市

31、规划与管理考核体系。 三是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保持合理的城市建设规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受资源与环境条件的限制,城市规模不能“没有极限的增长”,城市也不是越大越好,城市产业也不是越集聚越好,当城市集聚效益与外部成本之差最大时,城市就处在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之上。因此,城市人口规模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模收益等进行合理的确定,因地制宜地推进适度规模和适度体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严防领导“越位”行使扩容职权。(三)国家“十

32、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建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不但要提出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要把单位城市化水平的能耗、水耗、建设用地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一样纳入消减目标,提出明确的消减比例,并将其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目标考核评估和城市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把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各地城市政府要制定出单位城市化水平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考核办法,实行动态考核制度,

33、通过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指标的控制,逐步提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四)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 面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存在的客观差距,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允许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鼓励和支持各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经济区、不同类型城市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与模式方面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具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但要杜绝区域之间出现资源环境剥夺行为。要充分尊重弱势城市、弱势地区的资源开发权和环境保护权,提高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让弱者不绝望

34、;要制定并实施弱势地区发展的普惠制政策,给这些地区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形成“支强扶弱,公平和谐”的反哺机制,既给强者搭桥,又给弱者开道;同时要客观评价极化效应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推行均衡城市化发展模式,走和谐城市化之路*。(五) 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 动态监控跟踪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引发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根据保障程度,随时调整国家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推行差异化城镇发展道路。对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的地区,可加速其城市化进程,而对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的地区,建议减慢城市化进程,对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极低甚至依靠掠夺其他地区资源环境来维持本地城市化进程的

35、地区,建议停止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将多余的城市化人口转移到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的地区城市化,通过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确保全国各地都能处在城市化的安全状态。同时,要从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寻求建立中国保障城市化的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提升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安全感。五、结束语 中国的城市化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回顾6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历经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曲折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科学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分水岭,各项城市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突破与创新,使城市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引领

36、着城市化进程迈入了科学发展新时期。在6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动力从过去政府单一力量主导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力量共同推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落差逐步缩小,城市化地区发展由不均衡向均衡协调演进,城市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由弱变强。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既遵循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轨迹,更处处体现着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特征。 参考文献1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城市发展研究,2003,(6):12-14.2 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5-2353 Fang ChuangLin, Lin

37、Xueqin.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4 鸿宇 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2004 5 城市化:概念与发展,兼论中德城市化与城镇建设的比较.小城镇建设,2006,(4):67-68.6 盛学良 董雅文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环境导报 2001 067 杨文举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经济 2002 3 致 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

38、作中去。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学友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们。是她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王素侠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