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毕业论文1.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目 录一、乡镇工业发展特征1(一)资本积累1(二)产业结构1(三)产权改革2(四)与城市工业的联系2二、中国工业化城市发展状况3(一)我国的重工业城市3(二)京津冀工业基地3(三)城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4三、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化比较6(一)地区差距6(二)与城市工业的联系7四、城市工业与乡镇的动力机制7(一)郊区农民求富求变的冲动7(二)城区产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8(三)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8(四)园区建设和外企、 乡企进入的拉动8(五)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助动9参考文献10 内容摘要通过对城市工业化与乡镇工业化的比较, 分析乡村工业化的形成与缺
2、陷, 城市工业化的兴起与优势。阐述了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市场取向和吸纳农民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和重要标志。虽然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我国政府主要倡导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2000 年以来, 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极大活力的,恰恰是以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弄清我国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脉络和动力机制,无疑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关键词 :工业化 乡村 城镇化 城
3、市工业 乡镇工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是客观必然。城市发展重工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迅速建立起来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配套能力和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积累了丰富的大工业建设经验,对工业化认识大大加深,为后来的工业项目引进及与国际化先进国家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乡镇工业会因地制宜合理地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乡镇工业发展特征(一)资本积累在改革初期,有两个因素对乡镇企业初始的资本积
4、累起到了贡献。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被逐步削弱,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相对缩小。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八十年代上半期的农业产出和收入。这两个因素引起了农村储蓄的迅速上升,例如1993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是1978年的25.9倍。在融资渠道方面,乡镇企业主要依赖农户的储蓄和从非正式金融市场中的借款。1993年到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银行大约将其90的贷款都提供给了国有企业。(二)产业结构显然,中国的国际分工应当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政府所推行的赶超战略使基本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从而为乡镇企业的起步提供了便利。1952年到1978
5、年期间,轻工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在大多数年份不到总的工业固定资本投资的10。1978年到1992年间,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支出以年平均6.5%和5.8%的速度增长,而1952年到1977年间,增长速度则分别只有1.8%和3.0%6.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使生产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则不占有优势。即使同是生产消费品,由于城市的生产成本较高,乡镇企业仍然占有优势。在1978年到1996年间,乡镇企业的人均净资本存量从来就没有超过国有企业的20%,乡镇企业每万元产值所雇佣的劳动力是国有企业的几倍。不过,近年来这种要素投入的结构开始改变,乡镇企业人均工资的水平
6、和国有企业开始缩小7.乡镇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其在出口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6年,乡镇企业的出口仅占中国总出口的9.2%,但在以后的10年中其保持了20.6%的年均增长速度,从而在1996年达到了47.9%的份额。乡镇企业出口占其总产出的比例也从1986年的3%,上升到了1995年的8%.(三)产权改革1984年,政府废弃了农村合作社制度,并开始了城市改革,这些措施加速了私有的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的乡镇企业中有69.3%是私有的,到1987年则上升到了93.6%.尽管私有企业的规模要比公有企业小,但这丝毫不能说明公有企业更重要。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的私有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1
7、997年乡镇企业59.2%的就业和51.2%的产出都是由私有企业提供的。同时,农村公有制企业则开始呈现出与城市国有企业相类似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Zhang,1997)。当然,农村公有制企业也承担了一些非经济的功能,例如创造就业等(Yao ,1999)。这样,就引致了其相对于私有制企业的低效率(姚洋,1998)。Liu ,Wang and Yao(2001)和Yao (2001)则就乡镇企业在私有化改革绩效方面的地区差异提出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四)与城市工业的联系与城市工业的关系在发展的初期,农村工业就和城市工业存在紧密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农村工业获取技术的唯一来源。从这方面上讲,城市工业约偏
8、向于轻工业,那么其对农村工业的外溢效应就大。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向乡村的转移开始采取另外一条方式,即与城市企业建立合作。Yan 和Zhang (1995)的研究表明,与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与外部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其产品更为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更高,拥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更多地投资于技术创新。二、中国工业化城市发展状况(一)我国的重工业城市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京津冀工业基地,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
9、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
10、、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二)京津冀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三)城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
11、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
12、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
13、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初始投注规模庞大,资本密集;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
14、外引进;三是建设周期长,回报缓慢。这些特征决定了发展重工业必须要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与供给,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启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种需求与当时的资源禀赋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建设周期和资本禀赋的矛盾;重工业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重工业的高技术含量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为了保证经济剩余的积累流向重工业部门,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需要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并通过对企业的国有化改造和农业集体化构建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即只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按照中国的自然禀赋,就会内生出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
15、的力量自然就要逐步淘汰市场机制。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高度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合作化进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为了增强经济动员能力,为了强化对经济剩余的争取运用政策手段人为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压低利率水平,压低汇率水平,压低轻工业物价,实行统一的低工资政策,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实行外贸外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重要物资的统一供给,实行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与此相适应,农业也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农业集体化体制。 三、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化比较(一)地区差距尽管乡镇企业在不同省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利用初始条件、地理位置、禀赋结构等因素可以在很
16、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工业化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在70年代末,中国沿海的省份相对于内地存在两个优势。一是这些省份的商业化进展要比内地早,此点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与上海紧密相关,农村非农收入大多来自生产蚕丝,少部分来自其它副业活动和在本地丝织厂中做工,所有这些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超过了农业收入。我们把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两类:沿海地区和直辖市算作第一类,其它省份算作第二类。结果发现前者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后者的51%-54%.各省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乡镇企业在资本密集度上的差异。1987年到1995年间,沿海省份的资本存量平均增长了154%,但内陆省份平均增长了108%.
17、1987年,内陆省份的人均资本存量的平均值只有沿海省份的65%,1995年则进一步下降为54%.这种变化与两大区域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动相一致。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差异要求内陆地区应当专业化于农业生产和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而沿海省份则应当专业化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此点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为什么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相对成功的原因。当然,禀赋结构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却无法解释农村工业的发展在改革前后所呈现出不同特征。Lin 和Yao (1999b )的进一步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不可忽视。换言之,尽管禀赋结构的差异有着重要影响,但是能否充分利用这一差异,遵循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则更为关键。内地乡镇企业发展
18、落后,与严重的政府干预存在密切关系。(二)与城市工业的联系与城市工业的关系在发展的初期,乡镇工业就和城市工业存在紧密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乡镇工业获取技术的唯一来源。从这方面上讲,城市工业约偏向于轻工业,那么其对乡镇工业的外溢效应就大。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向乡村的转移开始采取另外一条方式,即与城市企业建立合作。Yan 和Zhang (1995)的研究表明,与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与外部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其产品更为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更高,拥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更多地投资于技术创新。在八十年代晚期,随着乡镇工业的增长,城市工业开始感觉到了压力。在八十年代城市改革之前,城市工业为国家计划所控制,
19、包括原材料供应、信贷、和产品销售渠道。松散的财务控制,使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其每单位税前利润所占用的贷款一直是乡镇企业的7到10倍。而外部环境相对紧张的乡镇企业却学会了如何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随着价格双轨制的出现,乡镇企业逐渐能够从市场上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从而开始进入类似纺织等被国有企业垄断的市场领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按照市场来定价,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也就在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上获取了平等的地位。四、城市工业与乡镇的动力机制(一)郊区农民求富求变的冲动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农民渴望发展工业,渴望改变身份。20 世纪70 年代未, 郊区农村实行了以
20、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当时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 在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强烈致富愿望的双重作用下, 出现了极具有特色的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 (二)城区产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 随着城市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其辐射力和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于是某些产业可能会由城区逐渐向处于辐射范围内的城郊地区转移扩散。 目前, 一些大中城市的传统轻重工业已经逐渐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工业园区转移。 因为城区产生的排斥性推力(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 和城郊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 有利区位
21、、广阔空间) , 使工业企业到城郊发展更合算, 人口到城郊居住更舒适, 于是大量企业及其职工从城市中心区迁出, 从而带动了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三)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很低, 城区有许多危险、破旧、狭小、 杂乱的房屋,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迫使各级政府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各级政府为树立城市形象、 推动旧城改造,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原有居民迁往郊外, 从而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大城市新建住宅在空间分布上以近郊区为主, 并沿交通干线呈轴状扩展。 (四)园区建设和
22、外企、 乡企进入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等,大都设立在城市郊区,到2004 年初总数已达到3600 多个。这些园区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对开发区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扩充部分,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由于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城郊各类园区的兴办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原来在乡村就地办厂的许多乡镇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共享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好处,发挥区域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
23、 也纷纷迁入园区; 随之, 大批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也纷纷迁入城郊。 据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全国大中城市因市外迁移到本区的人口中, 60以上的人口迁移到近郊区。 (五)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助动 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通讯设施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对城市交通和通讯的投资也大幅度提高,城市郊区交通与通讯条件得到改善,缩短了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郊区与乡村的距离,增强了城市郊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居民的外迁和农村居民的迁入。一方面,城市企业的经营部门日益向中心商业区聚集,以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服务,而生产和后勤部门则可以分散在城郊园区进行生产,以节约
24、地租。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日益向城郊园区聚集,以便分享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 提高效率和品牌形象;而原料、零部件则可以分散在乡村进行生产,以节约成本。当前,城市郊区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热土。参考文献1,、美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吴国兵.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J.城市开发.2001,3、 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14、 日驮田井正.后工业社会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C.九州大学出版会,1995. 5、 李国平.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差异J. 经济研究.2003
25、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26、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27、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注 意 事 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
28、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