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260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2000年2012年)摘 要:对中国知网上发表于20002012年间的,内容涉及档案教育的文章统计,分析我国档案教育研究的主体以及主要内容。总结这一时期档案教育研究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自己对我国档案教育未来的思考。关键词:档案教育 统计 分析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解我国档案教育研究的现状,借助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文献资源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统计并分析。设置文献检索的时间区间是2000年2012年,检索关键词为档案教育,得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有341篇。本文据此作为此次统计分析的文献数据样本。1. 数量统计分析1.1 文献数量与核心期刊分析对

2、文献发表年份统计,如图1所示。每年内容涉及档案教育的文章平均有25篇左右,这样的一个文章年均数量规模是相对较小的。对逐年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出统计时间区间内文章数量的变化总体趋势,而这13年内的逐年文章数量呈现递减趋势。这样的一个趋势表明近年来档案教育的关注在降低。统计文章的来源,一共96种。载文数量超过5(包括5)篇的来源有15种,这15种来源载文数量占总量的68.91%。刊载文章数量最多的来源是中国档案报,共52篇文章,占总量的15.25%。中国档案报这种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的文章形式,包含了许多档案教育活动的报道,从侧面对公众进行档案教育。期刊在文章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标准,文

3、章质量有保证。鉴于此,我们对档案学中文核心期刊来源的文章数量进行统计。档案学中文核心期刊包括档案学通讯、兰台世界、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北京档案、档案管理、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依据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2),统计并计算了载文数量与年刊文总数比例,如表1。档案学通讯以相关文章数1.44%的比例在核心期刊中排在最前,其他期刊的比例均低于1%。如此的低比例反映档案教育并非热门研究话题。图1.文献数量及趋势表1.核心期刊来源数量与总文章数量对比期刊名总文章数档案教育文章数比例档案学通讯2295331.44%档案学研究1577140.89%档案与建设5346200.37%中国档案547

4、5160.29%北京档案5430120.22%山西档案289460.21%兰台世界16901320.19%档案管理380660.16%浙江档案534160.11%1.2 文献作者与来源单位分析统计文献样本的文章作者(包括非第一作者),统计出全部作者人数有350人左右。其中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的有40人,如表2所示。在过去的13年内,发表相关文章数为5篇的只有一人,相比于这样长的时间跨度,这样的文章数量是较少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表明在档案教育研究方面缺乏真正的核心作者,也反映了档案教育并非是学者们主要研究的课题。对文献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有明确作者单位数据的有229篇。其中

5、院校包括大中院校以及院校所属部门包括院校档案馆等;机构包含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而其他则包括了企事业单位以及其所属的部门。档案教育研究作者大多来自高校,文章数占72.05%,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占17.41%。在院校中,对来源较多的院校进行统计,来源单位出现5次以上的有中国人民大学(17次)、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12次)、武汉大学(12次)、黑龙江大学(7次)、南京大学(6次)和四川大学(6次)(见表3)。上述的几所院校代表我国档案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表2.作者文章数量统计文章数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作者人数5黄霄羽14刘国能、倪丽娟、辛全民、杨安莲、赵淑梅53安小米、陈琼、霍振礼、颜祥林

6、、杨璐、郑海滨62陈一红、丁光勋、冯惠玲、郝伟斌、侯强、黄世喆、黄夏基、李群、李向罡、麻新纯、马凤云、孟宪霞、倪代川、桑毓域、沈耀东、谭必勇、王磊、王宇晖、谢丽荣、邢培华、徐拥军、薛匡勇、杨太阳、尹建、袁光、张东华、张恒、张涛28图2.作者单位表3.文章(5篇以上)分院校数量统计院校数量占总文章数的比例中国人民大学177.42%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125.24%武汉大学125.24%黑龙江大学73.06%南京大学60.26%四川大学62.62%1.3 课题基金情况分析课题基金可以反映对相关内容研究的重视和认可。课题基金的数量和层次反映了相关内容的关注度。从数据库的信息反映,发表的文献所属基金只

7、有13个,各类基金比例如图3所示,其中教育部课题只有一个,为教育部档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档案教育调研课题。此外的6个省级课题中有3个来自湖北。湖北省在众多省份中对档案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超过其他省份,这也与湖北高校的档案教育研究的实力分不开。国家在档案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也不够充分,档案学作为一个较为冷门的学科,在基金申请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研究规模狭小。图3.基金课题层次情况图4.主题分布统计2. 论文内容统计分析对文献样本的主题相关性做精确分析,筛选以档案教育为主题或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共计202篇。其他文献内容涉及档案教育,但非重点。对文献主题分析归纳,并对其主题分布进行统计(见图4),得

8、出下列10个主题。分别为档案教育史、档案学历教育、档案继续教育、档案网络教育、档案意识教育、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地区档案教育、教学教育实践、综合探讨以及其他。本文根据对档案教育研究的重点,将从档案教育综述、档案学历教育以及档案继续教育三个方面介绍我国档案教育研究的现状。2.1 档案教育综述档案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拥有广阔知识背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对象了解多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适应时代发展对档案管理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可以从容应对在未来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档案教育还肩负着档案学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我国档案教育

9、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档案人才。就这个观点,许晓明在培养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1中,表达了他的观点。重视对智能型档案人才、高层次研究性档案专业人才、管理型实用型人才、档案工作法律人才、高层次档案信息开发人才培养。高层次研究性档案专业人才是档案教育培养的核心,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村被力量。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适应的档案事业的现实需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培养研究性人才;档案事业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我国档案学历教育主要是进行档案理论研究教育以及管理实践研究,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则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理论

10、与实践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改革档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管理课程,更新充实教材,将最新的档案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添加进教材,剔除交叉重复、过时陈旧与实践不符的内容。增加课程调查研究的内容,注意课程教学的形式,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能力。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育不落后于时代。2.2 档案学历教育档案学历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系统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福生和文青在面向知识经济开展档案教育2一文中概况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档案人才需要具有

11、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档案人才必须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及网络技术及设备维护技术等知识。档案学专业人才既需要擅长档案学专业领域,又要了解相关学科,注重知识、学科的拓展,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熟悉相关操作。张莹和王云平分别在信息时代档案事业的人才培养3和信息时代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目标4中都也提出了相似的档案教育培养目标。档案学历教育构成包括档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研究的重点,而中等教育研究的内容较少。高等教育侧重于档案理论教育和研究,中高职业教育重于档案实践业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兼具理论与实践,符合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

12、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5课程体系有档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档案管理技术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组成。陈祖芬在档案学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研究6中提出形成全面但有重点、评判维度多元化、结构严谨的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评估体系。档案教育的发展从历史文献学科中独立形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并且部分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渐渐与信息管理相融合。但是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必须保持档案学的独立地位,不因时代的发展放弃自身的发展。通过强化、深化、系统化档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成为档案管理专门人才。7在坚持独立地位的基础上,重

13、视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在独立而融合档案教育的发展趋势8中我们也看到了对专业发展前景相似的判断。只有保持学科的独立性,才能保障档案学的长期发展。2.3 档案继续教育近年来我国档案工作由过去的单种门类档案分别管理转变到各种门类档案综合管理体制,在档案业务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扩展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配合、协调一致地对档案进行全面管理9,这就对档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档案继续教育是对档案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提高和拓展的一项追加性地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档案继续教育要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任

14、何一门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更新发展,需要适时地更新补充,以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档案继续教育要注重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对象的需要。课程知识要是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术。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践和专业工作岗位对档案人员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结合档案工作中出现的热点、焦点、盲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服务档案专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研究和改进档案继续人员的培训方法。10建设注重实效、具有实用性的创新教材体系,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建设一支兼具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完善富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

15、。在档案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问题。对现有网络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网络档案教学资源的建设性、组织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对于深化档案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11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为档案工作者或者其他想要补充档案知识的人提供更多的可选途径。3. 总结与思考3.1 加强档案教育研究力度我国档案教育经历了从照搬国外到结合实际发展中国特色的档案教育这样一个过程,形成了目前的档案教育体系。档案教育研究作者分散,缺乏核心作者群;档案教育研究单位集中于高校,研究的内容集中于学历教育;档案教育的基金课题稀少等,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对档案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未来档案教育

16、的研究规模获得增长,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在数的增长同时,希望质的提高,出现有影响的高质文章;未来档案教育研究者的规模扩大,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档案教育的承担者不仅仅是高校,还有其他部门,如档案局馆、档案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等,这些承担者同样担负着我国档案教育的重任,需要加大对档案教育的研究;档案教育研究的领域也不应仅仅瞄着高等教育,我国档案教育多层次培养体系的其他层次也需要重视。3.2 重视档案社会教育功能档案是社会记忆,是全民的财富,公民有权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加强档案宣传报道、档案展览等形式,改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提升社会对档案事业的认知,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档案,了解档案的价值以及档案工作的意义,

17、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实现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价值,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成就感。全社会关注档案,重视档案,尊重档案工作,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感,以及工作积极性。全社会关注档案,可以增加对档案研究,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建立面向中小学的档案社会实践基地,对青少年开展档案教育是因为档案教育是全面普及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12档案社会教育可以借助的形式还有很多,尝试将档案教育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借助新兴的社交媒介,与公众互动,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档案社会教育要面向不同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方式。3.3 档案高等教育紧跟时代档案教育的发展水平与

18、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档案教育既基于已有,传授经验之学,兼具理论与实践,涵盖教育的各个层次,这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传承功能。档案教育又有开创性功能,尤其体现在注重科研的高等教育中。为了培养出有用之才,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更新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目标。因而要注重开发与建设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满足环境变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挑战13。从前面对文章作者单位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院校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阵地。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育内容贴近现实,体现时代趋势,符合档案学发展的规律,促进档案学发展。在这个充满信

19、息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对信息管理及开发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随着数字档案管理时代的到来,档案教育更是肩负着研究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未来的使命。参考文献:1许晓明. 培养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2福生,文青. 面向知识经济开展档案教育J. 山东档案,2002,(3).3张莹. 信息时代档案事业的人才培养J. 山东交通科技,2005,(2).4王云平. 信息时代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目标J. 引进与咨询,2003,(5).5赵淑梅. 健康持久地发展档案高等教育J. 档案学通讯,2005,(1).6陈祖芬,张

20、煜明. 档案学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02,(6).7乔健,黄存勋. 管理学院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J. 档案学通讯,2004,(1).8郝伟斌. 独立而融合档案教育的发展趋势J. 兰台世界,2005,(9).9张力. 对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 继续教育,2002,(4).10赵劲松. 档案继续教育必须注重实教J. 四川档案,2006,(4).11张东华,杨慧. 网络档案教学资源整合探析J. 档案学研究,2011,(3).12蒋大春. 关于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 档案与建设,2012,(4).13叶六奇. 档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 北京档案,200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