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270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生姓名 吴海芳指导教师 周嘉 副教授年 级 2007级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1年 4 月说 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协助下,自拟题目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此课题

2、研究,目的是了解城市广场的概念、历史发展、级别与分类,以及城市广场设计时应遵循必要的原则,从而对基于选址与布局、规模与特色、尺度与围合、空间层次、环境这五大要素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因此,通过研究城市广场空间要素设计, 使城市广场设计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对我们未来更好地进行城市广场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对城市广场空间要素的研究有悠久历史,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就对古罗马的广场空间要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日

3、)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和人文特色出发论述建筑平面布局形成的视觉秩序规律,其应用于对城市广场周边围合的建筑在美学方面的研究。(西班牙)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发表的世界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与广场中讨论和诠释现代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研究广场设计的尺度及设计原则,提出广场景观要素应该由场地的特征所决定,同时认为对周边环境的改善或者改变常常是很必要的。中国把城市广场作为研究对象,是20世纪才开始的现象。目前在学术上以城市广场空间要素设计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刘兴利发表的现代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浅谈,就对城市广场的尺度与分布,城市广场与围合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城市广场怎样体现

4、地方文化和建设特色的广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吕明娟、秦道刚发表的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环境的营造,就现代城市广场空间构成要素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现代城市广场生态要素、功能要素、景观要素的文化语义表达,以及广场的空间与形象设计的原则。刘玉梅、刘瑞杰的城市广场发展趋势探索,探讨了城市广场功能的变化,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并提到现代的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多功能的复合、规模的小型化,空间的多层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研究内容:一、城市广场的概念二、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

5、(一)古代城市广场(二)现代城市广场三、城市广场的级别与分类(一)城市广场的级别(二)城市广场的分类四、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一)选址与布局(二)规模与特色(三)尺度与围合(四)空间层次 (五)环境设计五、城市广场空间要素设计的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二)地方特色原则(三)效益兼顾原则(四)突出主题原则六、实证研究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例(一)天安门广场的简介(二)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三)天安门广场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 1、选址与布局 2、规模与特色 3、尺度与围合 4、空间层次 5、环境设计(四)天安门广场空间要素设计遵循的原则七、结束语研究方法: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主要问题:城市广场的历史

6、发展、北京天安门广场空间设计要素解决办法:查阅资料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10年12月2011年4月进度安排:2010年12月 确定课题 2011年1月2月 调查、整理资料 2011年3月 填写开题报告 2011年2月3月 撰写并多次修改论文 2011年4月末 论文定稿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课题主要对城市广场空间要素的设计进行研究,并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例,进行实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城市广场现状设计当中进行详细的论述。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空间要素,对未来更好地进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

7、作用。研究内容明确,资料分析充分具体,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清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符合要求,同意开题。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签字) 年 月院(系)审查意见:_院(系)主任 (签字) 年 月学 士 学 位 论 文题 目 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学 生 吴海芳指导教师 周嘉 副教授年 级 2007级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 别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学 院 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4月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吴海芳摘 要:本文从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入手,通过对古代城市广场和现代城市广场进行分析,将城市广场按照

8、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别,从而对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分别着重从选址与布局、规模与特色、尺度与围合、空间层次、环境设计这五个大方面的要素进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同时,设计时,应遵循必要的原则。最后,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例,进行实证。关键词: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空间要素 北京天安门广场城市广场在现代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既可以连接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也可以让人们在此休闲、停留。同时,城市广场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它承载着城市的传统和历史,满足城市的精神功能需要,是集中体现城市特色与风貌的人性空间。在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交

9、通集散、市民休闲游憩、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等活动,其对于反映城市文明与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城市的公共中心广场属于城市广场范畴。而分布于城市中区级、社区级及重要建筑前的广场也是城市所不可缺少的,它更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特征,并且有利于改善目前城市普遍存在的单一中心模式的种种弊端,这类广场也应纳入广义的“城市广场”范畴。从以上的观点可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主题思想规模的节点型

10、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二、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广场,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史几乎和城市的发展同步。它起源于古代欧洲。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广场不论是外观上还是在其内涵上都发生着变化,许多城市广场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有些也只能用考古学的方法揭示其当年的辉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审美观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了解城市广场的历史是获得一个关于它的完整形象的基础。(一)古代城市广场“广场”这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古希腊时期,建筑物的布置就是以神庙为中心,各种建筑围绕着它而形成广场,如著

11、名的阿索斯广场。这时候的广场主要是担负起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功能。到了古罗马时期,广场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广场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等。广场成为城市的象征。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12、19世纪后期,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协和广场。在我国,早在原始社会,为满足部落内部成员防卫、生产和集会的需要利用小型住宅沿圆圈密集排列而形成一个中央空间,即早期的城市广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城市居民需要特定的空间去进行交易、集会和思想文化交流,促使城市广场不断向前发展,由最初的宗教中心发展为集商业、文化、休闲、景观、集会、表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中国古代城市广场,通常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有的设有戏台,可以举行庙会等公共活动。此外,很多小城镇上还有进行商业

13、活动的市场和码头、桥头的集散性广场。(二)现代城市广场城市文明步入现代社会有两个重要基础:法国大革命对于平等和自由理想的启蒙;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生活空间的分离理念。二者的结合决定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到了现代,城市居民对广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城市广场成为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起到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场所。在新兴的城市广场中,自由、开放的空间取代了严格规整的几何形广场;绿化、水体、座椅、小品以及游乐设施取代了帝王雕像和各种纪念物;空间的逐步退化,数量却不断增多;从传统的城市核心角色演变为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成自由、多元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三、城市广场的级别与分类城市

14、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再是,广场的服务范围、平面的组合形式、断面形式等也决定了广场的级别和类型。 (一)城市广场的级别 按照广场服务的范围,可分为城市级、片区级与社区级三种。城市级的广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复杂,规模较大,能够承载相对大型、重要的公共活动,是体现城市整体风貌与活力的主要场所。片区级的广场服务于城市内部功能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环境整体性的局部片区。社区级的广场尺度规模往往较小,服务范围限于邻近的社区居民与过往市民,日常所见的许多街头广场多属于这一级别。(二)城市广场的分类按照功能,广场可分为市政、交通、商业、纪念、休闲五

15、类。其中市政型广场多修建于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政府与市民定期对话、组织活动的场所,也是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象征,空间氛围庄严稳重,建筑多呈对称布局,标志性建筑位于轴线之上;交通型广场以合理组织交通为主旨,起集散、联系、换乘、停车等作用,可能位于城市多种交通会合转换处,如城市汽车站、火车站站前广场,也有可能位于多条城市交通干道的交会处,如各种交通环岛;商业广场通常位于商业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根据顾客流线与流量确定空间组合,并通过多种生活设施、小品的设置营造舒适而富有生机的购物氛围;纪念广场旨在缅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由于相对严肃的文化内涵,选址常常避开喧哗的闹市区,广场中心或侧面多以纪

16、念物、纪念性建筑为标志;文化休闲广场是为市民提供休憩、游玩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空间,选址灵活、布局多样,场内相关设施齐备、尺度宜人,生活气息浓郁,是目前最普通也最受市民喜爱的广场类型。 按照平面的组合形式,广场可分为单一型与复合型两类。单一型广场的平面一般呈一个基本的几何形。单一型广场空间一般严整对称、轴线明晰、纪念性较强;此外也有一些不规则的单一型广场,其平面形状按建筑边界自然形成,具有不确定的自由型。复合型广场是由几个单一型的广场组合形成广场群概念,其提供了比单一型的广场更为复杂的空间感受与景观,其中有些广场群的组合方式相对有序,轴线的转承、延伸是常用的手法。 按照断面形式,广场可分为平面

17、型与立体型。平面型广场是传统与常见的广场类型,其地面标高在垂直方向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小,与邻近的城市用地处于整体一致的位置,交通人流组织便捷,技术要求一般,建造代价相对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立体型广场在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利用复合空间的概念,通过广场整体或局部地面相对邻近城市用地地面在垂直方向上升或下沉的位置高差,更好地引导交通分流,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其中上升式广场多利用城市道路与建筑的顶部进行建造,下沉式广场则多与地下商业街及地铁站出入口结合,在喧闹的城市中限定出一方相对静谧安全、围合有致的空间。四、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对于城市广场空间本身来讲,其设计包含

18、各种不同相关的空间要素,通过空间要素的有机结合,为不同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使得城市广场空间的组织呈现出多样的层级与序列,如此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广场的空间形态。(一)选址与布局广场在城市中的选址非常广泛,概括而言有以下特点:(1)城市重要、特殊的公共建筑或区域,如政府建筑、剧场建筑、体育场馆、历史区、商业区,以及历史事件发生地附近;(2)某些空间序列的节点位置,如城市轴线道路广场,步行街空间序列广场等;(3)城市入口门户,此位置的广场多为火车站、汽车站、轮渡站等大型交通枢纽的站前广场;(4)自然体边缘,位于溪流、江河、山岳、林地等自然景观资源附近的广场往往景色优美、生态价值突显,是市民最为喜爱

19、的广场用地;(5)交通可达性良好,邻近承载一定人口密度的沿街空间,大多数的城市社区广场多位于此。 城市广场的布局,就是对广场的各种空间构成要素的全面设计、规划和安排。虽然广场的选址范围宽泛但抉择并不随意,其布局需要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广场级别进行综合研究。城市广场在布局手法上,可分为规划的、自然的或两者混合的几种,其布局要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的手段,把绿化地带、建筑群、雕塑、喷泉、建筑小品和人工照明等空间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富有魅力的空间面貌。 (二)规模与特色广场的规模需要依据其功能、级别、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广场级别越高,政治文化、交通等专项功能越显著,服务人数就越多,规模

20、越大。作为人类活动而存在的空间,广场特色无法离开特定地域文化的表达。为此,设计需要通过现代空间、理念、技术、感受与诸多历史要素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中了解历史、畅想未来。另一方面,设计可以有意识地赋予广场一些特定的活动功能,以增强社会文化的延续,所以世界范围内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定时定期承办一些民俗活动。(三)尺度与围合 广场尺度是一个涉及相对性关系的问题,其包括平面维度上的广场形态关系与空间维度上的广场垂直界面与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每个广场空间的平面形态都简化为一个大致的矩形,以L代表矩形的长度,D代表矩形的宽度,历史上的广场经验数据表明,L/D以小于3为宜,以确保广场没有从节点型的空间变为细

21、长的线型空间。同样,如果再以H代表矩形周边垂直界面的平均高度,当1D/H2时,广场周围的建筑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起不到聚合与会集的作用,影响到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以及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的作用。但是,天安门广场的性质确定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广场的规模为百万人广场,由此决定广场的规模很大,从而导致D/H的比值大于2。为了确保广场空间产生向心内聚而不离散的围合感,可以通过对广场周围的建筑立面进行处理,例如天安门广场周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的立面比较厚重,而且尺度巨大,从而可以达到配合这样一个尺度较大的广场。 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垂直界面在水平方向的围合方式是四面围合,但北侧的天安门城

22、楼与广场隔着一条长安街,同时东西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也与广场隔着一条路,只是广场的南面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相连,因此广场也可以看成是单面围合。通过周围建筑群的形态和布局,增强该广场的空间感。4、空间层次 天安门广场是平面型广场,广场的性质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广场的规模为百万人广场,从而可知,该广场空间领域的面积大,开放等级高,氛围热烈嘈杂,私密空间弱。 在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建筑之间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空间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毛主席纪念堂处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使得纪念堂和天安门城楼遥遥相对。又由于毛主席纪念堂的

23、体量相对较小,把它建在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两大建筑之间,宛如“众星捧月”,更加突出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广场空间中的建筑群形成的空间层次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纪念碑全高37.94米,比天安门高4.42米。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纵向建筑与绵延平铺的故宫横向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广场南北面之间的空间层次。同时,广场中心位置布置一个中心喷泉花坛,新颖的花坛设计以及随着音乐不断变化的喷泉使广场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感,吸引人们的目光。5、环境设计 图二:2009年和2010年国庆时的天安门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主要供人们集会,节目联欢等用,要求能容纳众多的人群,又能迅速地集散,广场绿化布置应该壮丽雄伟

24、。广场中心花坛布局随着集会和节日联欢活动的内容不同而变化。广场中心的花坛起着很重要的绿化和美化、造景作用,成为广场的软质景观之一。 天安门广场的水体,主要是中心花坛内部的喷泉。中心花坛内部的喷泉,既有喷泉,又有水下彩灯和泛光照明,以达到“白天赏花,夜晚观景”的效果。1997年之前的喷泉并不是广场摆花的核心景观,只是充当花坛的点缀而已。1998年广场中心花坛内的大型喷泉水池直径为30米,主喷高度达18米,且安装了先进的水下彩灯。到2006年有了较大进步,中心水池直径30米,喷泉主喷高度达到了38米,独立水型达25种。喷泉成了中心花坛的点睛之笔。天安门广场的地面铺装经过几次大的改造后,最终采用了浅

25、色天然花岗岩作为地面铺装材料。花岗岩的膨胀系数小,能经得住比较大的温差,抗压强度高,坚固耐磨,比较理想。铺装花岗岩的面积总共为1569万平方米。浅色天然花岗岩不仅满足景观要求,且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天安门广场的景观灯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广场的景观灯,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实用功能。景观灯不分昼夜的发挥着其特有的功效,白天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造型,夜晚放射着艺术的光芒。(四)天安门广场空间要素设计遵循的原则天安门广场是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是国家举办重要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所,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人们休闲活动的中心。其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地方特色和突出主题

26、等原则。例如广场的规模、周围建筑及中心花坛都突出广场是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人们休闲活动中心等主题。节日时,政府会对广场进行装饰,举办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七、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在拥挤的城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因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建筑学、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

27、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广场的建设,加大了城市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以及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尤其重要。参考文献: 1 刘秀晨:建筑形象城市设计城市广场J,中国园林,2001年1月。 2 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2001年6月。3 郑力鹏:城市广场建设应重防灾功能和生态效益J,城市规划,2002年1月。 4 (丹麦)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5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7月。6 赵红红:“大树广场”亚热带气候环境大型广场设计思路J

28、,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月。7 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的若干问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二版。8 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9 董鉴弘: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年7月。10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年1月。11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同济大学,2006年。12 罗红战: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价值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月。13 潘海啸,熊锦云,刘冰: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城市规划学刊

29、,2007年2月。 14 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STUDY ON DESIGN OF URBAN SQUARE SPACE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WU Hai-f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city square of history development start, by on ancient city square and modern city square for analysis, will city squ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aspe

30、cts and angle for classification and min level, to on based on elements analysis of city square space design for system of research, respectively focused on from location and layout, and scal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cale and Wail close, and space levels, and environment design this five a large aspects of elements for city square space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