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290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论文——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谚语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摘要:谚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谚语用精练的语句,通俗的语言反映了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谚语消亡,它仍然被继续广泛使用,起着传送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谚语用其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了人们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传承着中国人最本质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对部分汉语谚语加以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关键词:谚语;中国文化;传统道德See Chinese the Traditional Morals Thought from the ProverbWang YongAbstract: As an unique language

2、 form, proverb employs popular language and refined phrases and sentences to reflect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and life, which should be called a mirr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sayings cant die out, but still continue to be widely used to deliver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value .V

3、ivid but refined language of sayings reflects the plain concept of world and outlook of life that people have ,to spread most essential thoughts of Chinese people. This passage tries to analyze some Chinese sayings so as to explor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ideas that Chinese sayings should imply.Ke

4、y words: proverb;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morality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1。它产生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中,其内容包罗万象,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谚语是俗语的一类,它游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体现出中国社会最深层的宗族和集体经验的符号传递,用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动。本文试对部分汉语谚语加以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规范2。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作为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

5、族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塑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几个方面在谚语中有很充分的反映,使我们足以一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所在及其深远的影响。一、如何为人处事中国伦理道德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正如谚语所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什么是“做人”呢?用一个字足以概括,那就是“仁”。“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中国伦理道德吸收了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并把它发扬光大,使它成为中国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对于“仁”的定义,孔子简洁的回答是:做人的道理。具体地说,也就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遵守的准则。在论语阳货中有这样的记载:“子张问仁与孔

6、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其目,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以下是对“仁”行在谚语中反映的具体分析。(一)恭,自重。就是教人在为人处事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好汉不提当年勇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只见别人眉毛短,不见自己头发长提起尺子满街跑,只量别人不量己铁罐莫说锅沾灰,鲫鱼莫说鲤驼背耻笑别人之前先端详端详自己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平生只会道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舌是利害本,口是祸福门事不能办的太绝,话不能说的太损饭先尝一尝,话先想一想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乌鸦落在猪身上,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恭,是与人交往

7、应持的态度。所谓恭,指表情庄重,对人谦和敬重,以礼相待。当然要适度,把握分寸,不能做的太过分。孔子十分反对“巧言、令色、足恭”。“乌鸦落在猪身上,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铁罐莫说锅沾灰,鲫鱼莫说鲤驼背”从这两个谚语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修身“思想”的一个体现。从自身出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思省也”3,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不见自己的缺点。在说话时注意把握度,“事不能办的太绝,话不能说的太损”、“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这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所谓中庸即中正、中和。指人的气质、德行保持均衡的状态,不偏执一端,是对立的双方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中庸思想揭

8、示了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种规律,认为人的品行应在对立的双方把握某种恰当的分寸或“度”,不能偏执于一端,走向极端。(二)宽,宽厚。在对待别人的时候宽大厚道,对人不苛求。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在对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要宽厚。时时刻刻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教人要以一种宽恕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过失。君子有容人之量气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诚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看自己莫用放大镜,看别人莫用隔门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从自己想儒家道德有一条就是“克己”。要求作为一个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注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道德规范自觉检点自己的言行4。他说“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品德高尚的人,遇事情应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恭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从自己想”、“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两条谚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在对待别人时应具备的态度:宽恕别人的过失,多从他人的立场上出发。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缺点,那就是在对待自己的失误时总是找借口,很容易就得到自己的宽恕,而在对待别人的缺点的时候却一味的批评。如果我们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那么在面对失误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自身的道德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就会更容易做到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人与人的关系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三)信,即信用,就是做人

10、要讲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甚于重利,重感情甚于重利,重信用也甚于重利。这在商业活动中有明显体现,中国商人往往把名誉和人格,看得比钱财更重要,他们凭借信用做生意,并不签订文字协议或合同,这完全靠道德的约束。因此信用显得很重要。在教育子孙后代时,我们强调做人要讲诚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常说“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不能收回的”,这不仅是要求人们对待自己的言行要慎重,更是对信誉的珍视。众所周知,中国人有一个“面子”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信誉的话那就会很没面子,就会被人所轻视。在这里有很多是关于诚信的谚语:说一不二巧做不如诚拙诺言就是债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实人常在,滑头鬼必败芦苇杆没有心,

11、撒谎者失信任无信的人,不能作伴侣;善变的人,不会讲实情话在嘴里,属自己所有;话一出口,归人家所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宁可吃亏,不可食言孙中山在思考中国文化的优劣时,说过这样的话:“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的多。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在商业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人交易,没有什么契约,只要彼此口中说一句话,便有很大的信用,所以外国在内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赞美中国人,说中国人讲一句话,比外国人合同里的,还要守信的多。” 当然情况并非都如此,但是重信用的确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之一。“话在嘴里,属自己所有;话一出口,归人家所有”、“ 宁可吃亏,不可食言”从以上两句我们

12、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信用的重视,我们赞赏守信的人,对言出必行的人给予最高的尊重,信用的极端表现是古代皇帝的“金口玉言”,虽然这是王权的体现,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也是信用的一个体现。“无信的人,不能作伴侣;善变的人,不会讲实情”,我们唾弃不讲信用的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四)敏,勤恳,勤劳而踏实。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多数人主要靠农业来谋生,种植农作物必须依靠土地、气候还有劳动者勤勤恳恳的态度,正所谓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推而广之,很多事情都需要勤恳的态度才能完成,所以,我们把勤恳作为做人的必备品质之一。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勤天

13、下无难事走遍天下爱勤人功到自然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勤人受人敬,懒人遭人嫌笔勤使人手快,多练使人手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只有勤奋被夸奖的理由,没有懒惰被称赞的道理宁可做勤奋的蜜蜂,不可做悠闲的知了坏事的道路顺顺溜溜,成事的道路曲曲折折“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我们对勤恳的期望,中国人相信只要抓住勤恳这个根本,其他的一切问题都能解决5。大多数人都相信完成一件事情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坏事的道路顺顺溜溜,成事的道路曲曲折折”正如这句谚语所说,成事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一种勤恳的精神。我们认

14、为勤恳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勤恳的人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爱,因此“走遍天下爱勤人”、“只有勤奋被夸奖的理由,没有懒惰被称赞的道理”。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收成的好坏,基本上都取决于劳动者的态度。农民普遍认为只要勤奋劳作,庄稼就会丰收,生活就会有保障,就能摆脱贫困。中国人坚信努力可以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所以十分强调勤奋。谚语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勤奋的重要性1、勤学能成才。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肯定人的能力,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而成就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勤奋。虽然先天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后天的努力,是更

15、重要的。特别是先天条件不好,只要勤奋努力,肯下功夫,就能克服困难。正所谓“勤能补拙”、“勤能生巧”,一个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耐性的人,很难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功夫不负辛勤人勤有功,嬉无益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勤学又勤问,不怕头脑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悔读书迟勤奋与智慧是双胞胎,懒惰与愚蠢是亲兄弟一勤生百巧,一懒出百病三分天才,七分勤奋笔勤使人手快,多练使人手巧“勤奋与智慧是双胞胎,懒惰与愚蠢是亲兄弟”,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勤奋的理解,传统思想认为勤奋可以改变很多,就连智慧也可以从勤奋中得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有的一条美德就是勤

16、奋。2、发家致富。传统的思想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我们轻视商人的投机取巧,我们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这种农本思想创造出了中国人对“勤奋”的特别的信赖。要想日子甜,家无一人闲;要想家里好,大家起个早人勤地不懒若要富,土里做;若要饶,土里刨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勤是外来财,用断还会来只要勤劳动,一世不受穷男也勤,女也勤,门前泥土变黄金天寒不冻织女手,饥荒不饿牛郎星庄稼要好,人勤肥饱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生存靠农业收入。而生产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除却不可控制的天时的外部条件,作物的长势、产量的高低、副业的收入等等只能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所以勤奋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日子甜,家无

17、一人闲;要想家里好,大家起个早”,这句谚语足以证明人们对勤奋行为的信任。直到今天,我们在遇到不顺利的环境下时,我们大部分人也会努力奋斗,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有着这种传统的思想,那就是“苦心人天不负”。3、懒惰与勤奋相对的是懒惰。懒惰是百害而无一益,懒惰是人生的大敌。“学勤三年,学懒三天”,因为人很容易学会懒惰,所以中国人在极力推崇勤奋行为价值的同时,对懒惰的消极影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懒惰是贫穷、愚昧的象征,一个懒惰的人将会一事无成。懒惰懒惰,挨饥受饿;勤谨勤谨,衣食把稳懒惰一时,损失一世若要穷,天天睡到日头红田多不勤没有谷,猪多不养没有肉男也懒,女也懒,落雨落雪翻白眼懒汉争食,好汉争气年轻不晒

18、背,老来要拿棍不用辛苦力,难得世间财勤人受人敬,懒人遭人嫌走遍天下爱勤人既然勤奋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懒惰就理所当然的被唾弃,所以在教育后代时把懒惰作为恶行之一,“走遍天下爱勤人”、“勤人受人敬,懒人遭人嫌”,告诫后代懒惰是百害而无一益,从反面强调了勤奋这种传统美德。(五)惠,关心他人在中国社会的传统意识中,有一种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观点。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体现,看到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赵钱孙李,大家出主意;周吴郑王,大家来商量”,像这种体现互助互利的谚语俯拾皆是。一家有事,四邻不安一家修路,万家安步和得邻里好,犹如捡大宝鱼靠水,水靠塘,

19、鱼塘无水儿无娘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一人进山难打虎,众人下海可擒龙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踩不倒地上草,众人踩出阳关道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船多不碍江,车多不碍路,人多要互助鱼的力量再大,不靠水游不远;人的才智再高,无人帮难成才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甘蔗难榨糖,一颗黄豆磨不成浆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等的,即“投我一桃,报之以李”,墨子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甘蔗难榨糖,一颗黄豆磨不成浆”,这要求我们团结,多关心别人,因为爱人即爱己。固然

20、人都有自私的天性,但自私只能使自己孤立,使自己孤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别人,所以中国人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向往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一家有事,四邻不安”,向往人际友爱、亲善。二、对传统美德的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以下两个方面在谚语有突出的反映。(一)节俭在我国历史上,墨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节俭是人类的基本美德。节俭是尊重劳动成果的一个体现。在物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节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的不足,所以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人们很早就把节俭看成是一种美德,并一直把它传承了下来。正如谚语云:笑破笑脏不笑补历览前贤国与

21、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家有万石,不脱补衣,不丢剩饭居家不能不俭,创业不能不勤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屡,恒念物力艰辛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衣不过华,遮身则可直到现在,即使是物质比以前丰富了很多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强调节俭,我们没有把节俭这个传统美德抛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屡,恒念物力艰辛”,这是对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谚语是人们直接经验的感知,在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大多数人靠农业生产来谋生,而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物质资料的获得是不稳定的,所以节俭显得很重要。

22、对此谚语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谚语云:丰年每顿节把米,荒年免得饿肚皮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二)尊师重道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给予老师很高的地位。荀子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天地恶出?无君师恶治?”他把天、地、君、亲、师并列起来提到同样尊贵的地位8。井要淘,人要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地为大,亲师为尊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学无师承,终难求益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荀子曰:“故老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老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

23、引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全社会对老师都表示了最大的尊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即使作了一天的老师,学生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三、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深受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性格特点,以下几点在谚语中有深刻的反映。(一)和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还有一种“和”的理念,把“和

24、”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认为万事以“和”为贵。所谓“和”,就是和谐、和睦、协调、求同存异6。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形成了的观点,强调“和”,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遇事先想到的是谦让,“和气能招千里财,让人三步自然宽”。人吵拜,猪炒卖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众人一条心,黄土变黄金满眼荣华何足贵,一家和睦胜千金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和睦家业兴,吵闹生活贫一家人合一条命,一村人要一条心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和”强调的是家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和谐是被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家和万事兴,现在我们建设新型社会就在强调和谐,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

25、会。谚语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了“和”:“ 人吵拜,猪炒卖”、“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黄金”。“和”被中国人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成为了中国人的恶劣的特点“和平主义”。“和”就是学着对生活对别人抱有宽容的态度,实际上中国人并不把“和”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它只是一般的“善”行和常识而已,它是建立在对生活的高度理解之上的一种人生哲学。(二)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始终存在着“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观点,分别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而被中国人所接受的是性善论,我们相信世界上好人多于坏人,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首先我们是把他当作好人来看待的,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在内心深处都有“善”存在着。我们强调为善,

26、并将它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象征,正所谓“积善成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善易消,恶难除一善足以消百恶.习善则善,习恶则恶善能寿老,恶能早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恶的日夜愁闷,行善的日夜欢乐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人流芳百世,恶人遗臭万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传统道德中对行善的要求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是很小的善行,也应该去做,反之即使是很小的恶行也不能去做。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不能轻视小善小恶,因为“习善则善,习恶则恶”。同时我们坚信行善行为必定有好的回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对于行“恶”的人,则是不会有好处的“作恶

27、的日夜愁闷,行善的日夜欢乐”。(三)孝在中国古代社会“孝”可谓是中国伦理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孝”大于一切,高于一切,如果不孝那么就会为千夫所指,遭到众人的排斥,被排斥在社会群体之外,甚至还会受到惩罚。宋代的司马光说过:“圣人之德莫加于孝,犹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远则流大,本固则叶繁。”就是说,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所尊重,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而“孝”则是“德”之基本。“孝”对任何社会都有三大价值: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孝”已经不是任人选择的一种伦理道德,而已经成了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不允许社会的个体与此道德要求背道而驰。孝为

28、百行先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儿不忘娘,物不忘本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孩儿不离娘,瓜儿不离秧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水有源,树有根,不认爹娘如畜生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家有一老,强似活宝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有了疑难,问了便晓在中国一个不孝的人简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你可以无才无能,但却不可以无孝心;你可以对他人无情无义,但却不能对父母忤逆不孝。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孝文化,而且出现了许多专论孝亲的书籍,如孝经、女孝经、女二十四孝图说等等7。“孝”不仅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因为“孝”的传统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中,父母对子女一生的关爱,子女对父母的终生眷恋成了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方面。(四)忍遇事

29、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的品德,但是中国人走的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缺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其中“忍”是最重要的一点,凡事讲一个“忍”字,“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从“忍”这个字的构造方式我们就能看到我们对忍的态度,是“心”上放着一把刀,刀刃就在心上,如何能不忍?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忍气饶人祸自消忍气吞声是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忍辱至三公忍为高,和为贵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灾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小不忍乱大谋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乱大谋”,就是一个例子。这种美德的培养从小就开始了,在中国传统的大家

30、庭中,这里有一大群的妯娌媳妇,大伯小叔,兄弟姐妹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中学会了这种美德。每个人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相互忍让,相互调整。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更好的诠释“忍”字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和我们对它的崇拜。唐代有位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要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字9。谚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农业社会中国人思想的本真表现,他把普通大众的观察、经验和智慧凝聚在短小精悍的口语表达和判断里10。谚语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沿用下来,一是由它作为主要修辞手法的功能决定的,另外也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使用口语的

31、历史上担任了负载那些传统知识和价值观的角色。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凝聚在了这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谚语中,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对中国人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蕴含在谚语中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我们应该加以整理,而至于一些不合时宜的谚语我们应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去对待,其中的封建糟粕更要抵制和抛弃。总之,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谚语,用现代人的语言去诠释、去批判的继承,更好的利用这一财富。注释:“性善论”是孟子整个道德学说的基础,认为善的本质是先天就有的,为他的以仁义为最高原则的道德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认为恶的品质是后天人为的结果,承认人的品性的可变性,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人

32、性的影响。“性恶论”与“性善论”相对立,荀子主张“性恶论”,他从人性自然的观点出发,指出人具有“心好利”、“好利恶害”的生理本能和心理倾向。他把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把“善”即道德观念理解为人后天努力的结果,从而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31.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8-63. 3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73-100.4朱恒夫.中国文化史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6-74.5袁妮,李泽志,熊会.谚语-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J.

33、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商聚德,刘荣兴,李振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2-27. 7刘啸.圣贤语录与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68.8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3-49.9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55-82.10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1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学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9-220.12王秀忠.谚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3禾木.中华谚语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26. 15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6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