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490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专业外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专业外语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在外语听、说、读、写、译某几个或所有方面学习效果欠佳。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如自我效能信念

2、,它通过影响人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感过程调节着人的活动。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外语教学的特点,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有望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摘要学困生 外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培养途径学习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学习者认知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不同的认知结果。在影响外语学习进程的诸多变量中,学习者本身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就是最重要的变量。(朱纯,1994:341)在学生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决定最终外语学习结果的是学习者本人。一、学困生的定义及其成因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学

3、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头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郭斯萍等(2006:89)认为,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学困生本人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会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论英雄,反复失败的体验让学困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百依百顺或过分严厉都会导致学困生低下的自我效能感。专业外语学困生是指在听、说、读、写、译某几个或所有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标准的学生。二、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及其作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

4、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于1977年最早提出的(张大均,1999:98)。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实施成功所需的行为能力的期望,之后(198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为其颁发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他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80年代以后则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认为“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是“知觉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其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

5、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效能信念通过四个主要过程调节人类活动: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班杜拉1997:166)效能信念不仅影响行为成就,还影响认知技能的获得速率;在动机的调节中,效能信念起着关键作用。三、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外语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学习者本人自我效能感强弱程度的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态度与动机。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归因。再次,因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判断,进而影响学习者选择认知的目标。自我效能感弱的外语学

6、习者怕丢面子,往往不愿意参加活动;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则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总之,学习者已有的自我效能感在外语学习行为发生以前会给他一个心理暗示,预期自己是否有能力促使该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而这一暗示直接影响其认知目标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认知过程的态度与动机,甚至还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归因。四、培养途径根据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以及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外语专业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1.为学困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学困生自卑是因为经历失败太多。若成功的体验增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将随之增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地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肯定性评价。英语教师

7、主要可以从语音语调方面,肯定其学习外语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次体验成功会使他们的外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百尺竿头。2树立学困生学习标兵“通过社会比较推论,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成就可用于判断个体自身的能力。”(班杜拉1997:124)相似他人的成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刺激,并由此引起反思。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优生的标准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要求学困生向学优生看齐是不科学的,因为“过多集中在与高成就者的比较上,会使技能稍逊者自愧不如,破坏他们的效能感”,(同上,131)会更加挫败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因此要从学困生中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让相似他人通过比较,产生自我效能;这也相当于给其他学困生制定“最临近发

8、展区”。这时,要注意“将示范的教育功能最大化,而将其比较评价的功能最小化以避免社会比较给个人自尊带来的损失。”(同上,133)3多从正面评价学困生班杜拉指出(1997),当他人对个体的能力表示信任而非怀疑时,比较容易维持一种效能感。学困生尤其渴望被肯定被赏识,教师和同学对其表现的肯定性评价不仅让他产生归属感,也会产生自尊。因此,要经常性有意识地关注学困生成员,唤醒学困生群体的自尊,让他们产生集体归属感;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时着眼于其取得的进步与克服的困难,多肯定多表扬,赞赏则会激起他们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4常与学困生交流进行心理疏导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

9、联系;体能状态、心理状态与情绪状态都会影响人的自我判断。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厌学甚至厌世是学困生的明显特征之一,丧失学习兴趣,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厌世情绪。这时,教师要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他们自尊与自我效能的建立。5耐心引导学困生正确地归因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归因方式则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

10、于不可控因素,如教师、运气等外在因素。学困生往往比较敏感,在引导他们进行能够归因时,要多着眼于主观的可控的方面,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努力,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建立学好外语的信心,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专业外语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听、说、读、写、译方面暂时达不到标准,屡次经历失败使其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弱,心理上的自卑与厌学可能导致起破罐子破摔。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要努力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其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其正确地归因,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参考文献:1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

11、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栩,张建霞,郭斯萍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6,(9)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12、&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

13、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

14、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