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特色探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为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探索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建
2、设谈起,针对专业建设各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专业 建设特色 随着中国旅游业蓬勃的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山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也显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作为省内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培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山西地方旅游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相结合,具有实践教学培养特色的新路子,构建了旅游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主要凸现了以下特色。一、确立了符合专业实际的培养模式和教
3、学计划我院旅游专业以立足于国内旅游,服务山西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以时代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构建“知识、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模式;以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实现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景点景区三者相结合,以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专业可持续发展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突破;以人才培养以“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实训与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为基本途径,与社会接轨,与行业岗位接轨,依照行业标准规范、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方式。二、凸现了
4、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色在培养旅游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综合素质课专业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综合技能训练课、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五大课程板块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技能课程板块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完整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应用性,突出实践性,有效地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三、强化了学生核心技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专业教育与行业关联性很强,在旅游管
5、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从单纯的以教学为重点转变为以教学为核心,以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技能作保证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从而实现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合理、知识体系全面、实践能力过硬的目标。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岗位与专业岗位轮换制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国际化。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职业氛围设立专业“轨道”,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能用为标准,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的综合培养,在课内外的总体训练中营造环境形成氛围,形成核心技能,推行双证书制度,缩短教
6、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岗位需求“零距离”的就业模式。四、重构了课程内容设置,全方位为专业服务1.开设形体训练课。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的技能人才,所以对学生外在形象和外在的气质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教学中我院大力改革体育课教学,增加美育及艺术修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旅游的各个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规范学生的各种姿态,提升学生的外在素养。2.开设实践技能考核课,综合技能训练课。旅游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主线。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专业意识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产学结合不断线。在旅游专业开设专业综合技能课,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和学习专业的重要标
7、准。3建设了实验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加强专业的实践实训,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就业基地,尽可能使教学场景真实化。在教学中,把一些实习性较强的课程放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讲解,通过集中教学或阶段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化和现场感,以技能做保证,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零距离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现场,模拟技能。4.改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力争做到为专业课服务。旅游专业的课程比较广、宽、深,而且要与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需要有较好的知识底蕴,所以,所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有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对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出取舍,找准与专业关联度较大的内容,做
8、到详略得当,强化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的职业养成服务,从综合素质的提高引领、引导学生。五、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且多样灵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坚持拓宽基础、精讲多练,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开放教学、模拟教学、动态式教学等。各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参与式、边讲边练式、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考核方法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行口试、实践操作、论文、答辩、开卷考试等质量评定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增加技能性要求较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旅游管理的课程信息量大
9、,内容新颖。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市场、各旅游大区、地方旅游、旅行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面对旅游知识内容的庞杂,在教学中许多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幻灯、投影和观看录相等多种形式,介绍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各个景点知识,把握学科方展的方向。同时积极建立教学资料库,收集与旅游有关的资料,提升教学质量。七、渗透了职业素质的培养我院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是:以“真诚严谨善学笃信”的校训为根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在三年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课堂的作用,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教
10、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顶岗实践等一切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和科学态度。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校内校外位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素养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总之,旅游业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朝阳产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要以特色为创新点,以行业需求为中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探索旅游专业的特色建设将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王琳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6).2姜乃力.高校旅
11、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4).3浙江教育报.市场需求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产学研论坛N.2007,1.4余志勇.论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与旅游人才培养.(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
12、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
13、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
14、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