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探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的出口即就业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怎样探索出一条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毕业生现代就业工作的新理念,提供毕业生多种
2、多样的就业途径和方式以及求职技巧、训练方式等应迫切地纳入到学生工作中来。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工作 创新策略如果说把高校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比喻成一个产业过程,那么高校的毕业工作就是这个产业过程的最终端即销售过程,最终出口。学生在这四年中的培养效果如何,就看这最终出口如何,销售好不好。尽管近几年全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年大学生失业人数上百万。在学生出口如此不利的大环境条件下,笔者也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所在学院的就业情况在全校略显优势,本院领导对就业工作给予关心与支持,辅导员做到加强教育、因势利导,较好地规划学生职业生涯,顺势而为,有的放矢,努力做出了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如实习基地的建立、网上面试
3、、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以及毕业生双选会和模拟面试等等,皆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带来成效。一、实习基地的建立由院党总支书记牵头,利用自己的师生资源,在几所中学、职高、进修学校、培训机构分别挂牌建立了实习基地。学生第一次走上了讲台,亲身体验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使自己从“学”的角色转换到“教”的角色上来。学生们在这些学校的教学实习就如教师正式上讲台前的教师岗前培训一样,严格按照教师资格要求,进行听课、备教案、预讲、兼班主任等等。1.先听课。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到对应的班级听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与各自的指导老师交换意见,怎样把握“授”的主动性与重要性。2.积极准备教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各自整理听
4、课笔记,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利用课余时间和宝贵的晚上时间积极地写教案,用自己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预讲。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教案之后,就要正式走上讲台授课,是实习生最紧张的时刻,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的学习、工作是否努力与辛苦,就看这一刻的表现了。4.兼班主任工作。实习生除了上讲台授课外,还要作实习班的班主任。晚上带学生上晚自习,批改作业本,去学生寝室检查生活情况等等。二、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面试当时有一外语学校对我院专业比较感兴趣,欢迎我院学生前去实习,但两地较远,所以不方便双方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选择。我们就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网络,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在办公室的电脑
5、上采用网上音、视频远程交流,由此,外语学校校长对我院欲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了一场面试。这样的面试对于马上要走出去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犹如一场求职的实战,让他们了解了自己与公司老板面对面交流时该如何应对。1.形式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网络,使供需双方拉近了距离,双方既能看到容貌,又能相互听到声音,实现了双方的互动,避免了网上投递自荐书的单向性。2.拓展课堂知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回答问题,了解到用人单位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什么样的热点,切实体会到供需双方的矛盾。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的要求更具体、更务实,可能完全砸碎学生们在学校课堂里建立的
6、空中楼阁,不过,有利于同学们开拓视野。3.初次领会挫败感。在面试中,出于某些原因,部分学生从老板的表情和谈话声音中感觉到自己的“落败”与“失意”,本来进入大学都是优秀的学生,一路走来也是顺风顺水,从来没有体会到挫折与失败的滋味。但人生没有一直顺利的,总要遇到坎坷,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所以初次领会到挫败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三、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交流会邀请到了其他学院或外校的一些在考研和求职中取得好成绩的佼佼学子,他们中有一些在考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另一些则找到了令人非常羡慕的工作。共同就考研和择业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由师兄师姐们向大家介绍他们考研或就业的感悟
7、和经验;其次,师兄师姐们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1)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坚强的意志是考研的法宝;(2)全面的个人素质、完美的个人形象是求职的制胜武器。四、毕业生双选会工作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邀请多家知名企业包括国营、私营、民营、外资企业等等来校“摆摊”“设点”,学生通过现场指导,积极准备毕业生基本资料表,寻找各自的“婆家”。1.获得有效信息,了解双选会。双选会上,应届毕业生根据在事前对这些用人单位的宣传的了解以及“摊点”上标出的用人需求条件,投递了简历。简历投递情况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选择和方向而不同。2.毕业生主动“上门推销”,主动接受挑选。从思想上打破学生被动、消极的求职观念,
8、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坐在寝室等就会有很多单位来要自己、求自己,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悉嫁”。而今就业形势逼人,自己不得不走出去“找米下锅”,不等不靠,主动搞好“上门促销”,主动走入用人单位,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3.暴露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这次双选会上,我们也看到某些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只看准大型企业和高薪工作;某些同学就业主动性有待加强;还暴露出学生缺乏面试和笔试技巧。所以,就学生对于双选会的信心、参与主动性以及就业心态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五、举办模拟面试本院在学生毕业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面试活动。受邀来面试同学的主考官是某知名药业集团
9、人力资源部的专业人员,由于她从事多年的人事招聘工作,所以积累相当丰富的面试经验。遵照她预先的吩咐,为了考察同学真实的应试水平不要有备而来,所以在面试之前并没有通知同学们是一场模拟面试。1.面试中自信心和亲和力的重要性。同学们由于初次面试害羞和紧张,面对主考官时,不敢正视其眼睛,不是仰望天花板就是俯视地板,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但往往一个人的自信心是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何况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有学生的谈吐举止不能打动主考官的心,显得被动,主考官问一句答一句,不能积极主动地询问主考官自己感兴趣和重要的问题,体现不出亲和力,使主考官的兴致大减,对来人的用人意图降低。2.正确认识挫折,寻找失败原因。在面试中
10、,难免有同学被淘汰,正所谓“优胜劣汰”法则。择业也是双向的,求职存在着竞争,用人单位为了得到优秀的人才,往往要“百里挑一”。这样,个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是难免的了,这就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对待求职挫折,学生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像这样的模拟面试场面,其实已达到实战的效果,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为今后真正的求职之路,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树立现代就业工作新理念。建议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创业,摒弃一门心思、孤注一掷报考公务员,吃“皇粮”,端“铁饭碗”的思想。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
11、创业”的思想。3.鼓励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前赴后继、蜂拥而至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其头破血流拼好工作,不如退一步把眼光转回内地放到西部,说不定那里更适合你、更需要你,这跟在大城市苦苦寻求好工作所浪费的时间相比,这完全可以缩短奋斗的时间,又何尝不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呢!(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
12、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
13、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