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2.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633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 2.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学 生 陈思铭 指导教师 江占民 专 业 农林经济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082 学 号 w371101082232 学习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 工作单位 2012 年 05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2、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暂行规定)对:“成绩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网络教育学院将有权选取部分论文(设计)全文汇编成集或者在网上公开发布。如因著作权发生纠纷,由学生本人负责”完全认可,并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可以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3、设计)。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学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密级:(请注明密级及保密期限)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深入调研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基础上,积极探索建设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路径,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理念、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关键词:生态经济 特征 发展模式 建议目录1生态经济的特征11.1时间性11.2空间性11.3效率性12生态经济的发展13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23.1太空人式经济 23.2

4、 B模式24研究和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4.1对于发达国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引进和消化吸收。 34.2强化宣传教育与严格执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非常重要。 35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45.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45.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5.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55.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55.5生态经济不同

5、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56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66.1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66.2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就是实行工业生态化。66.3旅游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就是要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倡导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 76.4城镇走绿化、净化、美化之路,就是按生态要求建设城镇,使城镇成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地。77结束语7参考文献 8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

6、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1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生态经济的特征1.1时间性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2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1.2空间性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

7、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1.3效率性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3 2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互动的层面:小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简称单一型生态经济;二是中观层面即企业之间的生态经济链,简称结合型生态经济;三是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生态经济层,简称复合型生态经济。4 三个层面的生态型经济,体现

8、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推进,都将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个体和基础,是实施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结合型生态经济和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行生态管理,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型企业管理要从纯粹的追求经济利润管理向经济利润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不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实施生态化管理,自觉协调经济与生

9、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不仅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而且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整个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再推动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 3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5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 3.1太空人式经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出了太空人经济。6太空人经济体系,是指

10、把整个地球看成为一个宇宙飞船,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阳提供,另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都通过良性循环得到满足。这样的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一种垃圾,变成另一种适用的材料,以实现最大限度地适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3.2 B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提出B模式。7这种B模式同样是针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重构全球经济、消除贫困、恢复自然界系统。 这两种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研究和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开展生态经济研究,促进生

11、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要将人工治理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4.1对于发达国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引进和消化吸收。要重视各地群众、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和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化传统(也就是生态文化传统)。主要形式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实行四季轮牧、轻度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

12、;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轻度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的森林游猎文化;哈尼族在云南哀劳山区实行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巧妙结合的山地梯田文化;维吾尔族科学利用高山溶雪水创造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绿洲文化。这种绿色文化传统贯穿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表现在祭祀活动和各种禁忌、风俗习惯、习惯法和成文法中,表现在民间故事、格言、谚语、诗歌等文艺作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种绿色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传统和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游猎文化传统保护了内蒙古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满族崇拜和保护其发祥地,保存了长白山森林。云南诸多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留下极为丰富的旅游

13、资源。维吾尔族的绿洲文化,使新疆成为麦棉丰收、瓜果飘香的好地方。藏族、羌族、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保护青藏高原使其发挥了中华水塔的作用和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启动器”和“调节区”的作用。8结合现代科技,保护、总结、提升和开发利用这种绿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培育和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更自觉地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完全靠人工治理,即不可能,也不科学、不经济。因而必须将人工治理与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一方面进行人工治理,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科学放牧、耕种结合起来。包括适当发展人工种草,提高产草数量和质量,有利于减轻草场压力和植被的休养生息,使草场

14、的生机得到恢复和加强。另一方面,在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实行禁牧,如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组织牧民向小城镇和绿洲适当集中,实行无为而治,使严重退化的草场得到休养和恢复。9 4.2强化宣传教育与严格执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非常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唤起各族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树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克服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在整个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15、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氛围。同时,严格执法,强化森林保护和草原监理,强化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使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5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5.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10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

16、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11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5.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

17、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5.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18、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5.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6实

19、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

20、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5.5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6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尽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由于条件的不同,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和重点也不一

21、样,根据经济学原理,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确立“一中心、二结合、三治理、四发展”的基本思路。12一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结合,就是坚持生态经济的发展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三治理,即实施治山、治水、治污工程;四发展,即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实现战略思想的三个转变:13由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由传统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四个发展、走好四条路子上。6.1农业走无公害有

22、机化之路,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适度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14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以满足消费市场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6.2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就是实行工业生态化。通过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生态工程,

23、对工业“三废”实行有效的绿色管理和综合治理,达到清洁生产和无害化生产。具体地说,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生态型、效益型的转变,避免或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发展能够兴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如国家鼓励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三要充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工业档次,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四要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善企业生产条件。6.3旅游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就是要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倡导一种

24、全新的旅游理念。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不仅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重点:一要大力发展假日旅游,并把它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更多的生态旅游景点,以满足假日旅游的需要;二要实行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不能因为开发旅游而影响水、空气和环境的质量;三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同生态旅游不协调的旅游产品的生产,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新时尚。6.4城镇走绿化、净化、美化之路,就是按生态要求建设城镇,使城镇成为一个社

25、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地。生态城市化将来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而且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在20世纪后期,国际上形成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并被认为是21世纪的城市建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适当的人口规模,合理的土地利用,高效的经济发展,稳定的社会保障,良好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通信,清洁的资源开发,标准的空气、水体。要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市民素质,使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高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镇、生态乡和生态型村庄;搞好生态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157结束

26、语总之,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1滕藤.21世纪是我国生态经济学更大发展的世纪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 2金自学.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J.生态经济,2001,(10). 3刘思华.刘思华选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周宇宏.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落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5生态经济计量.6曾刚等著。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胡宝清等著。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9 dical-stjj.aspx10 常伟玄,王亚平.浅析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3,(6).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18. 12 石光,冯志林.生态现代化与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J.市场经纬,2007,(9). 13 张术环.论和谐社会视阈的生态生产方式J.经济纵横,2007,(3). 14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J.特区经济,2007,(1)15孙兆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