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柴静采访艺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柴静采访艺术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 江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浅谈柴静采访艺术 以柴静在央视纪实节目看见中采访为例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院(系) 新闻学 专业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职称 教 授 起讫日期 2011年11月2012年5月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三江学院 文新院 摘 要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作为新闻戏剧的主角,记者肩负着寻求事实、探索真相的重要使命。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作为新闻雏形的接触者,同样也是新闻演变的主导者,记者相对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柴静采访特点的介绍,以及对其采访艺术进行评析,进而分析身为记者应该如何采访,如何展现最为
2、真实的新闻。其中着重阐释柴静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采访,贴近被访者心灵,寻求最佳新闻表达的方式,将新闻的温度把握的得当适宜。在新闻采访这个行业,柴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或许她还不够完美,但她独具一格的采访,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去思考,去权衡。 关键词:柴静;看见;采访艺术;聆听;情感 Abstract News Interview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news work, and it also is the premise and the key of news writing. As the leading role of new
3、s drama, reporters shoulder important mission of seeking facts of news and discovering truth of it. Through the way of visiting, obsering and some other ways, reporters collect news materials. As the contact person of news truth, and the master of the the evolution of the news, the importance of new
4、s reporters is self-evident. This paper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iJings interview, and evaluating the art her interview , and then analyzes how to interview as a reporter, and how to show the real news. Especially,This paper explains how ChaiJing nterview the respondents ,then c
5、lose their mind in her unique way to find the best way of expressing news and grasping the news appropriately. ChaiJing sets us 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news interview. Perhaps she is not perfect enough, but the type of her interview deserves every journalists thinking and balancing.Key words:Chai
6、Jing; insight; Interview with art; Listening; emotional目 录第一章 柴静采访特点11.1 新闻的背后是心灵11.1.1 采访中新闻情感信息的传递11.1.2 用心聆听新闻11.2 让现场说话21.2.1 真实的现场更具说服力21.2.2 在新闻现场舞出真实的姿态31.3 细节的魅力31.3.1 新闻价值在细节中得到有效放大31.3.2 注重细节的表现力4第二章 柴静采访艺术评析52.1 关注新闻中的人52.1.1 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52.1.2 把人放在新闻的中心52.2 倾听式采访62.2.1 善于倾听是采访成功的基石62.2.
7、2 营造倾听式的谈话空间62.3 刚柔并济 掘出真实的新闻72.3.1 真实的情感更具新闻价值72.3.2 采访是探究真相的战斗7第三章 柴静式采访的启示93.1 报道新闻应该担当的责任感93.1.1 正确的舆论引导93.1.2 高度的责任感93.2 选择新闻的独特视角103.2.1 做一种平衡的新闻103.2.2 不断探究新闻报道的流向103.3 注重新闻的温度103.3.1 展现最真实的新闻113.3.2 新闻报道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113.4 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12结束语13致 谢14参考文献15第一章 柴静采访特点 记者,活跃在社会舞台的佼佼者,如何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脱颖而出,如
8、何舞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这是每一名职业新闻人都该有的追求。柴静,中央电视台看见主持人,出镜记者,曾主持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柴静两会观察、面对面等知名节目,先后获2003年年度风云记者、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央视2009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等奖项,作为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个感性又睿智的女记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采访,贴近心灵,寻求最佳新闻表达的方式,她一步步向新闻迈进,也渐渐被人所熟知。1.1 新闻的背后是心灵1.1.1 采访中新闻情感信息的传递人,作为新闻的重要要素之一,与时间、地点、事件等一样皆为人而服务,新闻也一样。记者肩负着记录今天,书写历史的使命,记者需要为人类文明历程锦
9、上添花,如何体现时代的文明,如何更好让新闻为人类进步推波助澜,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的监督人,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也是普通人,他必须包容并表达公众的情感。在新闻信息中,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记者还需关注新闻情感信息。新闻的报道也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需要犹雪中送炭般,给人送上心灵上的温暖。柴静曾经说过一句话,记者最伟大的权力就是当别人的心灵向你打开的时候,她觉得这个特别了不起,只有这样她才对自己的职业感觉到非常敬畏,如果素不相识的人,不仅仅因为她说了自己是记者,愿意打开他们的心灵,让你接触他们隐匿的痛苦,这种权力让她感到非常敬畏。1.1.2 用心聆听新闻在看见一期采访艾滋病儿
10、童的节目中,柴静说:“作为一个记者,十几年来,我采访过很多艾滋病毒感染者,我以为我知道什么叫做歧视和痛苦,但是在这次采访中,我才真的看见和触摸到了他们的灵魂,就像一个人抚摸着自己受伤的膝盖,感到了疼痛的亲切。”涛涛,十二岁,因为母婴传播被感染,母亲去世,和父亲、奶奶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在一部讲述艾滋病的电影最爱中出演人物小鑫,涛涛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中毒身亡的孩子,这是他第一次演戏,但就是这样一个业余演员,在演孩子肚子剧痛,然后倒地死去的戏时,逼真的让是所有人都出乎意料。当拍摄暂停时,剧组工作人员上前扶起躺在地上的涛涛,涛涛哭了。柴静:为什么哭了?涛涛:因为那时候想起了一个人。柴静:妈妈?涛涛:对啊
11、。纪录片中,涛涛的父亲和继母,针对要不要孩子产生了争执。涛涛站在一旁看着。柴静:我在想,你当时为什么不走开?涛涛(尴尬的扭头,笑了)柴静:如果你走开,就不会听到让你难受的话了。涛涛:(微微点头)柴静:涛涛,你心里面平常有什么事,跟谁说啊?涛涛:(摇头,眼里噙着泪水,头微微昂起)看似这场采访并不算多么成功,但却让人感到很真实,柴静窥探出涛涛的心理,以“你当时为什么不走开?”“你心里面平常有什么事,跟谁说啊?”进行采访,看似提问,实质是讲出涛涛或许并不愿意陈述的内心世界,涛涛简单的扭头、点头,不言而喻,柴静成功了,而这成功不仅仅是心理战术,更加体现了柴静能够为对方舍身处地着想,用一种和风细雨般的交
12、谈真正进入到了被采访对象的内心。柴静触碰到了涛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同时也让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为之一颤,由衷的敬佩这个小演员,由衷的心疼这个孩子。每个人都有感情,没有谁是永远铁石心肠的,坏人也好,罪犯也好,残疾人也罢,谁都希望有人发自真心的去理解,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需要有人来串门,柴静就像个热心的串门大妈,但她不唠叨,更多时候,她用心聆听,用心感受,用心做新闻。记者需要以旁观者的方式去冷观社会,但更需要有承担责任的抱负与勇气。1.2 让现场说话1.2.1 真实的现场更具说服力现场是电视新闻新闻的核心,是电视记者的圣地。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记者应该遵循的就是“有新闻发生就有我
13、在场”。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对新闻的当事人、见证人进行采访,在现场就事态发生、进展进行的即时报道,这是电视媒体传达信息、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1曾祥敏:电视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第150页而记者所要做的就是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记者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和捕捉有价值的事实和画面。和柴静一起工作的陈卓曾这样说她:“和柴静一起采访,她总是群众的焦点。我经常能听到观众、代表、委员在旁边小声议论:柴静!央视主持人。陈卓问过柴静,问她怎么看待自己?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记者。记者一定要站在新闻现场、
14、站在第一线。”这正是看见的特点,所有的采访都在现场,突出“看见”二字。而做这样的节目压力是很大的,因为记者必须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时间、地点、人物都有可能因为现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在现场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且得到高质量的答案是对一名记者的挑战。1.2.2 在新闻现场舞出真实的姿态挑山的女人讲述一个女挑山工,她抚育三个子女成人,培养出两个大学生,艰难生活里,她独自承受痛苦。在节目的开头,一个女人,挑着两个煤气罐,一步一个阶梯。配上“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的歌声,掺着解放鞋落在石阶上的声音,和那声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不禁让人心
15、里一起,一落。一个将近五十岁的女人挑着一两百斤的货物走三千级台阶,走了十七年,对她来说,这是一条歇不得的长路,因为肩上挑的是老人孩子的日子,家里炉膛的火不能熄,因为要靠它把一个家捂热。整场的采访场景多次变换,镜头从山下一路跟到山顶,有她一步一阶梯的艰辛,有途中游客的称赞,有到达山顶对饭馆老板的采访,有在其家中对其女儿的采访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却可以看得出节目的多次场景选择拍摄,相对更多的语言,游客的称赞,代表着多数人对这样一个挑山工的钦佩,饭馆老板的肯定,让人深切感受她日复一日工作的不容易,女儿的不理解到体会母亲的艰辛等,相关人的口述,加上真实的再现,没什么比现场更有说服力。而要展现着一切,
16、需要记者的参与,用心发现表现新闻的最佳方式,相信柴静以及工作人员,也是从山上到山下,一路参与,只有这样,此次的采访才会给人的感觉如此真实。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舞台,不要娇柔做作,记者需要舞出真实的姿态,好的记者不完全依赖画面,他们自己创造画面,让观众能够真切的去感受去认知。这需要记者的权衡和思量,而这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现场说话,如何看到新闻价值点的所在,如何体现现场,利用好现场的人和物,找到新闻现场的代言者,这是优秀新闻记者需要掌握和运用的。1.3 细节的魅力1.3.1 新闻价值在细节中得到有效放大一位新闻专业人士说过:记者在人物新闻里表现细节,只能像杂技团演员在一个小圆桌上表演花样滑冰一样,范围
17、虽小,表演却需要非常精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每一档节目报道中,要完美地表现新闻人物,就必须格外注意每一个细节,想方设法抓取细节中的精彩亮点。2汪超:新闻战线从采访细节中“放大”新闻价值,2009年4月,第55页而新闻价值也就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有效的“放大”。有人说,女性有天生的感性色彩。细腻敏锐、 多愁善感 这些都是女性的特质。3陈虹:新闻界论中国女主持的生存策略,2006年4月,第64页作为一位女性,柴静的这种敏感,表现在采访中就是对不起眼的细节的关注。对细节的重视是女性传播规则中非常重要的特点。柴静深知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她对细节的关注,引起了采访对象的共鸣,最终挖掘
18、到了宝贵的新闻素材。又由于女性言语有个人化、具体化特征,女性言谈往往涉及细节、个人隐私和具体理由。这些特征营造了一种隐秘气氛。4刘婷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析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话语风格,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页1.3.2 注重细节的表现力一个带有情感依托和主题寓意的细节往往是片子最理想的结尾方式。柴静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力,如老兵回家 的结尾:在漂泊异乡多年的杨剑达,这位91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抗战结束流落缅甸,在抵达云南腾冲猴桥口岸 ,当地边防官兵一起向他敬礼,欢迎他回家,柴静细心地注意到,老人的身体很不方便,平常是要靠轮椅行走的,当时却站起来,然后再还了一个礼。
19、杨剑达:礼貌,这个是军礼。柴静:但是您的身上已经不是军装了。杨剑达:我有这个,这个就是代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还给我们这个勋章。节目的最后,杨剑达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这是一个巧妙运用细节的例子。整个片子主要向观众讲述了抗战老兵多年后得以重返祖国的经历,通过采访,展现了一些老兵急切盼望回家,以及由此产生对历史造成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关注,整个话题是沉重而悲痛的,以受害者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讲出抗战老兵的心声,道出节目的宗旨,也让每一位观众略微放松和深思。节目的以这样
20、一个简单的细节来结尾,干净利落,却丝毫不感到单调和表现力的微薄,让情绪和寓意都恰到好处 ,是理智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在新闻事实面前,作为女性主持人的柴静直觉的高度发达和敏感细致的观察,使她能马上对现场作出反应。这种感觉不仅快而准,且直逼事件的核心和实质,其深刻的程度有时和事后的理性分析相比毫不逊色。5刘婷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析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话语风格,2008年第2期,第16页我相信杨剑达最后唱歌的心境是释然的,伴随着歌声,观众也释然了很多。第二章 柴静采访艺术评析每一个记者都有着类似的采访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新闻而使出浑身解数,而真正好的记者,同样是获取新闻,却
21、不仅仅是只为新闻而不择手段。新闻采访不仅是向被采访者搜集素料的过程,也是彼此心灵交流,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战。2.1 关注新闻中的人2.1.1 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电视采访是“面对面”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沟通。它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性本质、人性弱点、人性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依仗电视这个媒介,可以更有助于我们去展现并揭发访事件以及事件当中的人。采访要讲究技巧与策略,在某种意义上说采访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理战,是记者同被采访者以及受众之间的心理战。正确的将采访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于记者的整个采访活动中,可以使采访获得
22、出其不意的效果。2.1.2 把人放在新闻的中心在不可忽视的真相中,一名留日学生为了留学的费用,在机场刺了母亲九刀,导致母亲重伤,这个案件的判决是对之前舆论的一个颠覆-在事实未清之时,舆论认为他挥霍无度,冷漠无情,对他的谴责铺天盖地。但判决结果是,汪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个日本大学的留学生怎么会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怎么会这么长时间无人发现,未经治疗?节目中病床上的妈妈微弱地说过一句话“这是我的命”,乍一听,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当事者的一声感喟,但对一个记者来说,要探问的是,是这声叹息背后的“必然性”,追溯因果与必然。人是可以去认识的。虽然这个认识不可完全抵达,但要穷尽能力,尽可能陈述出来,无论
23、如何,也要认识这个世界,是这个工作的责任。一份法庭的判决书,并不足以解除所有人的疑问。或者说,它只是让人知道一个结论,并没有看见它是如何发生的。直到柴静采访他,更多的人开始开始关注事件背后,关于一个家庭的痛苦与希望,关于他们在沉默中的挣扎,也带给社会一种不安。柴静在征求鉴定中心专家意见时,专家说汪晶有接受采访的能力,但法官和家人都提醒柴静,汪晶可能无法顺利采访,说因为病情的原因,已经非常木然,无法沟通。采访到一半,法官问柴静,是不是采访比较困难。新闻中心的同志一直陪着采访,他说“挺奇怪的,他今天谈得很多,手舞足蹈”。法官转向柴静“是吗,怎么回事?”柴静想了一下,说“可能以前他家人听他说自己被人
24、迫害,通常会说,没有的事,你别乱想。没人问过他到底他的感受是什么吧,今天有人不打断他,听他说一说,他就挺高兴。”事后柴静在博客上写道:“人生川流不息,无始无终,阿久悠说过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样的人,才听得到青绿的细流声。”我相信柴静内心是矛盾挣扎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柴静纵然是面对千夫所指的负面人物,从心理上她仍是小心翼翼,她感到不安,这个不安源于他对人心的探索。这也正是现在很多记者欠缺的,相比之下,称为“狗仔队”的一类记者,专以挖掘别人隐私以获得小小的利润,丝毫不对采访承担责任,而柴静将把人放在新闻的中心确实难得可贵。2.2 倾听式采访2.2.
25、1 善于倾听是采访成功的基石被采访者是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又一大行为主体,是具有重要新闻价值信息的主要来源。记者只有了解了被采访者的职业、地位等因素,揣摩其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适当的运用到采访活动中,才能使整个采访紧张有序的进行。6刘翀:今传媒浅谈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011年第5期,第128页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了解和沟通都离不开语言交流。尽管交流的方式很多,诸如写信、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等,然而,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则是面对面地对话。既然是面对面的交流,就少不了说和听;因此,倾听,是对话的重要环节。因而,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记者采访走向成功的基石。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学会倾听并
26、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要求记者有一种虚心的态度。虚心,体现在记者与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平等而坦诚的交流上,不唯我独尊、不高高在上,不是为了表现自身的“高素质”而随意抢话、掐话。二是要求记者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所以,记者只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学会倾听,才能密切与嘉宾的关系,把节目做到观众的心坎里。2.2.2 营造倾听式的谈话空间柴静总是说: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7柴静:新阅读记者不是我的谋生手段,2006年7月第50页看见的访谈中,柴静的倾听式采访是节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柴静本人的特点与节目的
27、嘉宾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营造了独具柴静气息的谈话空间。一方面,从柴静本人的特点来说,柴静本人的形象、性格比较恬静、沉静、内敛,适合安静的倾听。另一方面,采访的嘉宾多是有说不完的故事,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记者多费口舌,就可以把节目做得肺腑、美满。倾听式采访,使嘉宾获得一个倾诉式的谈话空间,尽管记者与嘉宾之间没有太多的互动,但是却又比较深刻的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姚晨,一个公众人物,在网络上的注册粉丝量已经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姚晨如何寻找自己的边界,用她的话说,有的时候,这是一件比锄地还累的活。在这个名为姚晨:一颗温暖的卤蛋的访谈中,柴静毫不避讳地提及近期
28、发生在姚晨身上的一系列敏感事件删掉控诉微博、高调做慈善、离婚等。姚晨与广大观众分享了自己今年来的心路历程,也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真实温暖”的大姚。在网络上伶牙俐齿风趣幽默的姚晨,面对镜头,常常是“嘴笨”,甚至思维短路。然而在节目中,姚晨首度聊起了与前夫凌潇肃的婚变,一位是知性的女记者,一位是率性的女演员,两位女人坐在一块,谈性格、谈微博、谈慈善、谈情感“女人心事”。大姚还亮出了自己做女人的态度:“女人不一定要聪明,但善良是必须的。节目播出后,截至当日凌晨12点,姚晨的这条微博已被转发一万七千余条,评论七千余条。许多网友被感动,发微博表示对姚晨的支持。有人评价她“真实、豁达、淡然、朴素、明智”,“
29、大姚,一个有温度的人,大姚的微博很温暖”,“喜欢你,大嘴姚,喜欢你坦然的心态,平和,真的你是个很温暖的人”。她那句“女人不一定要聪明,但善良是必须的”也被广泛转发。2.3 刚柔并济 掘出真实的新闻2.3.1 真实的情感更具新闻价值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彻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没有眼泪,你怎么能写?”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不难看出情感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情感是跟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的,不仅具有情境性同时还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我国著名记者郭梅尼说:“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记者感动了,读者也会感动,记者流泪了,读者也会流泪,
30、记者在哪里流泪,读者也会在哪里流泪。”由此可见,情绪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同时情绪有别于情感。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还有着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绪是一种短时间的心理状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记者要善于调适采访对象的情绪,由于采访的主题或者记者的提问,引起采访对象愤怒的情绪。对这种采访对象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及时道歉,另一种则是利用采访对象的愤怒,及时追问,找出更多的新闻点。2.3.2 采访是探究真相的战斗比如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中有这么一段:柴静:家庭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位置?李阳:只不过是千万家庭中的一个家庭而已,没有什么位置不位置可言。(紧接着反问)在我心目中
31、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大量的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有选择的。柴静: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起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李阳: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只是外人。柴静: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李阳:最亲密也是最丑恶的关系。柴静:但是如果我们要对一个陌生人,我们要友善,要同情和爱,那我们对我们身边人也一样。李阳:身边是一个人,旁边是成千上万的人。这话在纸上看着可能问题不大。但看电视的时候,不禁让观众觉得不舒服。细想去,是因为柴静说这些话的时候,心态上有一种攻防的状态。这些话多少带了某种被他激起的情绪,还有一部分
32、是在表白自己,才说出来的。有读者看得很清楚,这期节目“内心不平”。一个记者采访,即使短暂的两三个小时,也是一种行为,进入他人的生活,不得不与之发生因应,一起经历的时间,包括节目播出后的振荡,这都是千百种行为中的一种,隐隐拨动现实的因果,如果有主观的情绪,力会反激回来,那桶水往上拉的时候就会失稳,水花四溅。有人说:“时间和宁静可以让一个节目深邃.内心不平,节目便突兀,不够纯静。”柴静的提问不是为了让观众佩服或者大吃一惊, 而希望的最好的状态是忘了自己是一个记者, 她的对话是自然流淌的、没有矫饰。技能只是工具。这或许是为什么看见里她的采访的确不是环环相扣、精心编织, 而相对随意的原因。新闻的一面是
33、刚性, 它可以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 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 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 那么整个调查对记者而言就是最美好的, 柴静就是沉浸在这美好里。在揭开黑幕的同时, 又揭开人的心灵, 窥见灵魂, 这不是其他的职业、 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柴静就是这样一直不怕麻烦,不畏艰辛,在寻找新闻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8邵薇:军事记者事实的背后是心灵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柴静,2004年第4期第36页第三章 柴静式采访的启示柴静用她独特的方式去诠释新闻,有人说她有点做作
34、,有人说她太过理性,不管评论的焦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柴静仍是一如既往的前行,或许柴静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有所顾此失彼,但我们不得不看到感性的新闻报道所展现的不一样风景,如何把握好新闻的温度,柴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案例,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去思考,去权衡。 3.1 报道新闻应该担当的责任感3.1.1 正确的舆论引导电视与人们朝夕相处,因此电视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最大。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往往能影响人们的深度认知,因而在选取题材时,记者也许考虑电视深度报道营造的是一个如何的信息环境。如果仅仅局限于曝光时的批评内容,很容易误导观众,进而形成对社会不好的舆论,进一步恶化社会环境。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接收
35、器和扩散器,他的一举一动都事关社会稳定,因而身为媒体工作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3.1.2 高度的责任感在这个层面来说,电视深度报道肩负着不清的担子,在选择报道题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比例,合理的安排报道内容,以营造和谐的舆论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就是把握好报道的尺度,选择一些批评性的报道题材之后,记者不能满足于揭露事实和“痛打落水狗”的快感,而更应该怀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避免在社会上诱发偏激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后果。专访药家鑫双方父母就在委婉批评当事人的故意杀人行为的同时,指出了现代人因教育的失误而产生面对问题时的错误认
36、知。另外,网络上网民们声势浩大地声讨药家鑫,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柴静在看见对此也给予了关注,并对当事人的遭遇给予一定的同情。这期节目播出后,网络上人们谩骂当事人的现象也逐渐消退,人们也能更理性的对待这个事件。试想,若是看见也加入全国声讨谩骂的大军,那么这种群情激愤的情绪会迅速在全国蔓延,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真让人不敢设想。记者的特殊地位往往是他们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表,激浊扬清,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敢于同一切腐朽现象、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节目记者必备的素质。但并不是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千篇一律,记者还需权衡各方利弊,对于负面报道,有时记者也需将负面新闻的负
37、面效应降到最低,坚持客观报道的同时,也不可忘身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3.2 选择新闻的独特视角3.2.1 做一种平衡的新闻在柴静的采访过程中,曾多次遇到这样不愿意接受访问的受访者,他们中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镜头,有的人甚至对柴静避而不见。“我能做的就是找到他,让他说话,甚至采用撬的方法。在事实本真面前,永远只有最简单的招数。”柴静说。柴静说她要做的新闻是一种平衡的新闻,刚性新闻的刚性要比别人更刚性,同时也有柔软的部分,会让你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在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卑尊贵贱之别,这样的记者才充满人性的光辉。3.2.2 不断探究新闻报道的流向如何走近人
38、的心灵进行采访,柴静给予我们树立了更好的典范,走进别人的心灵也是走进自己的心灵,当你去打开别人心灵的时候,首先要清空自己。当然你不能毫无立场,你必须有一些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念。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记者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以前,柴静喜欢一些文艺化、情绪化的字眼,那时她总爱说,这是
39、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而在她25 岁的时候,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她这样写道: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探究这种流向的原因。 于是,她匍匐前进,把身体和心灵都贴在底层。问题青少年、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流浪人群、精神病人,命运迥异的人们,随着她的寻访,真切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她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记者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探寻真相。而对记者来说,这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常迷人的。海明威以前也是一名记者,他说真实的生活比戏剧更戏剧、更迷人。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去领略它的那些撼
40、动人心之处,那就辜负了这个职业。记者所需要的是对方能给的一个合理解释,而不是我要让他难堪,让他出丑。9人民网:提问是记者的天职,3.3 注重新闻的温度3.3.1 展现最真实的新闻有了深度新闻才精彩。因此调查新闻事件要深刻,分析新闻事实要深入。也许有人会说,看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报什么,这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看到的写了,看不到的也写了,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想象地去写,那就会导致新闻不真实。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新闻要有深度,不是降低新闻的真实性,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挖出新闻事件背后真正的新闻,把新闻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一面展现给广大电视观众。10仇松强:新闻前哨深度挖掘彰显新闻的潜在价值,201
41、0年第九期第63页一个新闻人物,他可能会先后出现在不同的新闻人物节目中,但他出现在看见的效果会不一样,原因何在?曾经有一个新闻评论部的主任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一个新闻人物是一个丰富的新闻矿藏,有的栏目来挖,可能挖几下,挖到几块金子就走了,但是有的节目来挖的时候,会沿着新闻的主矿脉一直挖下去,直到将所有的金子都挖出来为止。而要做到这个无所超越的深度,这需要每一个记者付出十分的努力。3.3.2 新闻报道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身为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不管是冒死奔赴“非典”现场,还是与黑恶势力角逐,还是一次次吃闭门羹,她都未退缩,总是一步步努力去接近事实的真相,这对一个记者来说,可以看作是职业要求,
42、但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能做到,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比比皆是,柴静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在于新闻报道的深刻性,让受众主动感受的深刻性,也是最可靠的深刻性。更多的时候柴静很注重对新闻的温度,即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的关注,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调查时,并不仅仅是个干巴巴的传声器,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在面对采访对象的不幸时,不是采取一种“置身度外”的超然态度,而是在其中融入记者的关怀。这种关怀并不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正如社会公德应该成为记者职业道德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更多时候,这种人文关怀拉近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采访过程更顺利、更深入,这一显著特点让柴静在记者中脱
43、颖而出。“我会把记者当做一种生存的方式,你不是一个聚光灯亮起来的时候才是记者。它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在你吃饭的时候,跟人交往的时候,恋爱的时候,痛苦的时候,都在发生。采访只不过是一种懂得,你在什么地方听,在什么地方皱眉,什么地方的时候眼神专注,其实就够了。”在记者问柴静怎么样才是一个好记者的时候,柴静是这样回答的。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温柔和耐心、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历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许,这正是即将跨入新闻行业的大学生应该去学习和深思的。3.4 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相对现场直播而言,看见更像是一种重播,但却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深入加工的成品,一方面讲述新闻,一方
44、面分析新闻,加入更多观点和立场,有更全面的情景再现,也引发观众的思考。当柴静被问到新节目为何会取名为看见?柴静的回答是:“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我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柴静的博客叫“柴静观察”,后来柴静观察这个字眼稍有一种审视的刻意距离或者太把自己职业当回事的感觉,于是改为“看见”,更寻常些,寓意与人们同在,把发生的事看在眼里,共同负荷着生活。从姚晨、药家鑫、李阳等人物的报道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看见所要传达的信息,不是随波逐流的认识,而是更深一层的理解,有时偶尔给人一种顿悟的感觉,用真实的
45、采访再现新闻的真实世界,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结束语新闻,海明威眼中最好的戏剧。不管记者是戏剧的哪一部分,主角也好,配角也罢,一个好的戏剧不是深藏的美酒,它需要有人去探索和发掘,而记者就是起着这样一个中间枢纽的作用。作为一名记者,柴静努力发现事实背后的心灵,关注新闻中的人,体现一个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采访中,她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很多时候通过倾听式的采访,让现场说话,让自己离新闻真相更近,深度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她总在不断探索着通往人心之路,去挖掘去报道。致 谢不觉间,大学四年即将结束,跟随着时间的印记,论文也不断完善待毕,在此之际,我很感激在论文的写作上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首先,
46、我特别想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 ,从选题、写作、修审到完成,每一步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对于有难点和表述不当的地方,老师百忙之中通过面谈、电话给出修改意见,为了让我彻底明白,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得举出很多例子,让难点变得简单明了。其次,我很感激这十几年来给予我教诲的每一位老师,在这篇论文上,我想尤其感谢的是我的大学老师,大学之前的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去学,而在大学里,我学会了如何去钻研,针对某一方面,对知识有了更深一步认识。继而,我最想感谢的是陪我一起进步的室友们,谢谢你们在学习上给予我督促和帮助,让学习变得有趣和充实。同样,我很感谢养育我的父母,这么多年来,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塑造了今天的我,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包含着你们艰辛的汗水。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论文中所以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记者。 参考文献1柴静新浪博客:2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3 叶凤英、赵淑萍:电视采访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4王志、耿志民、欧阳询:面对面对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5张志安:报道如何深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