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的真实性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闻的真实性的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新闻的真实性的论文浅谈新闻的真实性的论文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美是新闻的本质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记者队伍的飞速庞大,新闻的真实性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大量失实、造假新闻充斥着人们的耳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鉴于此,新闻的真实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还原新闻的真实美刻不容缓。 关键词真实美 新闻造假/摆拍 人性/理性 关于新闻的定义,历来有多种,比较权威的有:陆定一的“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还有传播学角度的“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但可以总结出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
2、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美? 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以按照主观来改动;细节描写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也可运用于追求客观的新闻报道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白描、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时间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新闻中的人文情怀;真情往往是最打动人的,虚假的“真情”只会让人不屑,
3、整体美,谢逸溪认为就是高唱主旋律,近两年重庆“唱红打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西方媒体甚至将其与四十年代的初期“整风运动”联系起来,给予了正面评价。w此举弘扬了正气,打击了邪恶,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 近年来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他们责任重大,更应坚守工作的底线。正像谢逸溪所说:作为新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重要了。不管在哪家新闻媒体工作,只要上级领导核准发给你记者证,就意味着你要坚定不移地履行真实的职责。否则就不要做记者。社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在传播资讯
4、方面必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去年黑龙江新华社分社就出现了一位“摆拍造假”记者,她在多篇报道中以自己的家人为采访对象,直到有网友发现其文中的“阎大爷”“阎红”“ 卢东兴”“ 卢小瓤”等“出镜率”过高而质疑,她的“采访速记”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表示“难怪人家都觉得中国新闻太假,原来是不花钱雇的托,真有中国特色”, 在反思的同时,这也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到底应该为谁服务?靠“家访”反映出的问题是公众真正关切的问题吗?“近水楼台先得月”无可厚非,但若作为采访的出发点就是一种狭隘、自私自利的伎俩,推卸了对
5、全社会服务的责任。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新闻对于新闻界自身就是“致命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而且侵害他人权利,还会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背离了媒体人的本分。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反映民意,没有规定禁止记者的家人发表心声,但这种“家访”还得是有限度的,可以偶尔为之,但若“家访成瘾”就不免折射出新闻记者的懒惰和不负责,频频借“一家之言”来反映社会民声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造假行为,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摆拍”,它失去了新闻赖以生存的真实性,属于人为的制造“新闻”。 “新闻摆拍”已成为媒体界的扩散“毒瘤”,反映了新闻从业
6、者的职业操守在某些投机者的引领下日渐荒芜,这是对受众的极不尊重和极不负责任,而且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亵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及时做出了处分决定也是对此现象坚决不包容的公开表态,也希望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观念,切实维护媒体公信力,真正为民服务、为大众说话。让“摆拍”重新回归到艺术摄影领域,告别新闻这块真实性领地。 三、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美 (一)记者要深入一线采访报道。 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说过:“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闭门造车、充分发挥想象而来的作品只能是天马行空、浮云一片。最近美国两大传媒巨头展开了“口水战”,先是福克斯埋怨cnn的记者被利比亚政府利用作“人盾”阻碍
7、了北约的轰炸进程,而后是cnn的记者反讽“看到他们(福克斯的记者)买早餐比采写新闻的机会要多得多”。其中的是非我们不做深究,但从中可以解读一种信息:不深入一线,只靠外界的消息是写不出好新闻的,最基本的是它无法保证真实性。 (二)真实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不能太感性。 摄影界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当年非洲大旱,摄影师无意中拍到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爬着去救济所,旁边是一只等待她死去的秃鹫的照片。照片刊登后引起了巨大轰动,无人不为之动容,同情过后更多的人回过头来开始责备这名摄影师:为何不先救助那小女孩,而是先拍照?不通过镜头记下来,外人又如何知晓非洲的惨状?我们讲新闻要有人文情怀,但也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人为地杜撰、美化也脱离了新闻的本质。 (三)加强记者队伍的道德建设。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播的重要任务,必须恪尽职守,以老一辈的记者为榜样,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活动。 (四)国家的政策完善。 要从根本上杜绝新闻造假,只靠记者的良知是不够的,还要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维护新闻秩序需要法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参考文献: 1谢逸溪.新闻美学.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第一辑(共12本). 2莫林虎.财经新闻经典报道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