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923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 务 书课题名称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指导教师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开题日期2010年11月22日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主要任务: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但怎样的养老模式更好?需要结合现实分析,养老模式在嘉兴的实践,需要进行研究与梳理和总结。因此,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国内外养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这一过程就能够训练学生独立检索中外文资料,了解文献的查阅方法,提高英文资料的

2、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本专业资料的能力,初步具备搜索、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要求。 实现目标:论文主题鲜明,中心明确,结构层次清楚、合理,资料翔实,文图并茂,语句通顺,要件齐全等要求。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我国养老模式的演进与发展 2、国外养老模式的类别与优劣 3、嘉兴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好处及存在的不足分析, 4、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选择养老模式的策略 基本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之后,开始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正文不少于10000字,内容正确无误,有创造性成果或个人见解,按照统一格式撰写,要求提交打印及

3、正规装订稿,并提供论文电子版一份备案三、计划进度: 2010.10.30?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2?2011.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 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13?2011.06.10 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 1 董沛,崔艳青,陈春会,杨兰兰,王小平;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4) 2 李世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

4、化发展;人口学刊;20075 3 杨文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4 祁峰,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 谢 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山东社会科学;2008 11 其他资料:1、学习与掌握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2、上网查阅资料与检索学术期刊数据库等资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 献 综 述 题 目 关于中国养老模式的综述研究 一、前言部分 国际上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5、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这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到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来临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之罕见的,必将给我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老年人

6、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 正因如此,了解我国目前养老模式的现状,对这些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主体部分 一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起因及现状 1、养老模式研究的起因 养老应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在的现象。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尊老的国度,因此,养老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就近代中国来看,社会动荡,多灾多难,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成为首要问题,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但养老问题却一时无法浮出水面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社

7、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安居乐业,虽然生活水平较低,但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保障,养老也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逐步由建国初期的35 岁延长到70 岁。7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由此,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类问题随之而来,其中,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然而,城市化、现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使我国城市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无法适应人们的需要。为了满足各类

8、人群的需求,我国学者开始探索不同的养老方式。 2、养老模式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养老方式上存在各种提法,其中有“养老方式”、“养老形式”、“养老模式”、养老体系”、“养老制度”等诸多称呼。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衽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不同的分类。尽管使用同一名称,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许多理论认识存在较多的分歧。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关于老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这是为大多学者所认同的。关于养老的对象是老年人在中国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也是一致的。关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会弱化也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家庭养老功

9、能的弱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家庭养老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功能,家庭养老可以弱化、但不会消亡。家庭养老将会在相当时期内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同时,提出了社会养老的必然性,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社会养老的可能性。依据我国的客观实际,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养老的主体,即对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分歧所在关键是养老资源主要是由谁提供,各提供多少及养老的场所等问题。 (

10、二)关于我国养老模式的分类研究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一文认为: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又分为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形式,社会养老模式则分为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形式。(董沛,崔艳青,陈春会,杨兰兰,王小平;2008) 社区照顾理论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探讨根据养老责任的承担者进行分类,把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分为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朱桓;2010) 叶军在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探析中认为从养老资源供给的来源分析人类社会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叶军; 2005) 吕红平在论家庭养老中认为“养老形式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11、,分散养老和集中养老等形式。一般说来,分散养老是同家庭养老相联系,集中养老则是同社会养老相联系的。(吕红平;1997) (三)关于主流养老模式的优劣研究 1、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方式。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这种优良传统与华夏文化已融为一体,成为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著称于世界。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养老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养老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同时,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

12、的生活方式即主流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其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 ,美国为96.3% ,瑞典为95.2% ,日本为98.6% ,菲律宾为83% ,新加坡为94% ,泰国为87% ,越南为94% ,印度尼西亚为84% ,马来西亚为88% 。在中国,90% 的老人期望在家养老,在家养老的这种养老观念的主流地位至今仍未改变。【2】 (1)关于家庭养老的优势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指出: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中,老年人可以经常看到子女和家人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生活的照顾上更全面,周到,满足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晚年之乐的需求,而且

13、在经济上也最理想。(董沛,崔艳青,陈春会,杨兰兰,王小平;2008)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养老模式一文认为:家庭养老的优越性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赡养老人,不仅要有经济物质的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家庭是唯一能够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要的养老方式,因而家庭养老方式是我国先阶段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李淑霞; 2008) (2)家庭养老存在的弊端 居家养老:一中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一文指出:随着中国家庭户出现“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子女数量的减少,核心家庭的增加,子女离巢时间的提早,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老年人

14、的需求在增加,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空巢家庭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变得日益迫切。这种情况,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刘飞燕; 2006) 中国家庭养老研究一书指出:从家庭养老的内部因素来看,首先,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使子女家庭与老年人家庭分离,从而增加了子女照料老年人的难度,无法充分利用家庭养老中的子女资源;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改变了家庭的生育观念,使家庭的子女数量趋于减少。根据子女数量等于养老资源的一般观念,子女数量减少意味着家庭能够提供的赡养和照料老年人的资源相对减少;其三,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不稳固的家庭养老关系。从家庭养老的外部因素来看,政府对家

15、庭养老方式支持力度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政策上,缺乏鼓励家庭养老的专门性政策支持;在思想上,缺乏对政治思想与家庭伦理观念关系的宣传;在制度上,缺乏必要的相关制度规定,承担养老的家庭基本上依靠子女的良心、道德水平和对父母的感情,并不拥有更多的制度规范的实际利益;在社会上,缺乏对孝敬父母行为应有的舆论支持,养老不再成为评价人格品行的重要标准。(姚远;2001) 2、社会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 社会养老又称为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政府管理下兴办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一种方式。社会养老方式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特别照顾服务、康复护理及医疗服务。 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包括自理老

16、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非自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特别照顾服务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志愿者的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营养配餐服务、养老机构设计细节及服务。 (1)关于社会养老的优势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认为社会养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就老年人自身而言。一方面,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能够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方式,并能与同辈群体交流,从心理上建立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社会养老能够为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多种专业化的服务;第二,就老年人的家庭而言。社会养老能够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徐擎

17、擎,赵婧;2009) (2)社会养老存在的弊端 高速老龄化社会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社区开发模式探讨一文指出:许许多老年公寓只考虑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忽视了老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容易使老人在精神上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想法,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贺?寰,魏春雨;2008) 社区照顾理论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探讨指出:机构养老,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一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存在老年人依赖心理过重,适应能力变差、与社会和家庭成员接触过少、服务单一而缺乏个性,造成心理疾病。(朱桓;2010) 阎青春的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建议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18、,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却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 要求高但是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还有机构对老人的照料护理不够到位,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短缺。(阎青春;2007) 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认为:在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形势下,应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但现阶段机构养老还存在资金不足、技术缺乏、管理不完善、人们的认可度低等问题。而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服务系统不可能很快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乃至赡养问题。为此,解决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社区。

19、(李世梅;2007) 3、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以下观点较有代表性:“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就是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合成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一个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和一个最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一个最有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养老模式,最终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陈大亚;1998) 居家养老是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杨文忠;19

20、98) 1关于居家养老的优势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认为居家养老有以下五个优势:第一,满足老年人在熟知环境中接受服务的需求;第二,节约社会养老成本,使养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有利于解决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第四,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五,易于使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推动社区的和谐建设。(徐擎擎,赵婧;2009) 张卫东在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把居家养老模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即满足老年人物质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护理等各方面的需要。二是养老资源的多元性,即养老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三

21、是养老体系的多层次性,即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养老条件和养老需求合理分配养老资源,规划养老设施。四是养老体系的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家”不仅由血缘相连,而且扩展到社区,既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又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张卫东; 2000)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养老模式认为:居家养老模式既能减轻子女的负担,满足老人对亲情的需要,又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李淑霞; 2008) 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认为: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祁峰;2008) 2居家养老存在的弊端 关于加快

22、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指出:居家养老一是推行范围小,服务对象范围小,服务内容简单;二是居家养老硬件服务设施落后;三是服务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刘玉芝; 2009) 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发展之我见指出:居家养老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信息不对称。表现为:服务比较被动,老人要求提供的服务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而不对称的信息和沟通则导致服务的低效率和不便捷;2、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的范围较窄,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3、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表现为:服务的专业化人员数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而且没有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4、这种模式

23、主要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社会化程度不高。(姚雪;2010) (四)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张洪玲在银色浪潮下重提孝文化中指出:中国由于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无力负担全民的社会养老,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是大多中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首选;况且,孝的思想观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张洪玲;2006) 陈赛权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中指出:在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且最终会被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陈赛权;2000) 谢琼在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一

24、文指出:“居家养老 + 社区照料” 模式将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并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养老模式,这是一条以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兼容西式机构或者社会化养老成份的中庸之道,也是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路。(谢琼;2008)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护理一书指出:第二次全国老龄会议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总趋势定了调,指出要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适合独生子女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儿女,一个孙子”家庭结构的养老模式。(刘丽萍; 2009) 三、总结部分 以上种种养老模式,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养老的思路,有的已在实践,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主要还是可行性分析研

25、究,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较少。所有这些实践和思路,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具有启迪意义的。 在今后的论文中,笔者应该参考大量文献,综合各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扬长避短,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到一种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模式,以满足社会公众对老年服务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 李辉;长春市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究;人口学刊;2006(4 3 董沛,崔艳青,陈春会,杨兰兰,王小平;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4) 4 朱桓;社区照顾理论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探讨;今日科苑;20108 5

26、 叶军;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6 吕红平;论家庭养老;老龄问题研究;199710 7 李淑霞;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养老模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8 刘飞燕;居家养老:一中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消费经济;2006(12) 9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2001 10 徐擎擎,赵婧;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法制与社会;2009(4) 11 贺?寰,魏春雨;高速老龄化社会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社区开发模式探讨;中外建筑;2008(2) 12 阎青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建议;中国民政; 2007(7)

27、 13 李世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口学刊;20075 14 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研究与探讨;19989 15 杨文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16 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 17 祁峰;一中新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8 刘玉芝;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民政;20093 19 姚雪;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发展之我见;今日财富;20103 20 张洪玲;银色浪潮下重提孝文化;中国国情国力;2006 12 21 陈赛权;中国

28、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3) 22 谢 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23 刘丽萍;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护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 目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一)选题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而养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并且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老年人安享天年,老有所终,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老龄

29、化社会以来,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事情。浙江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区,而嘉兴市老龄化程度居全省首位,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了解我国目前养老模式的现状,对这些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养老方式才能使城市老年人安享晚年?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对此问题的见解。我们应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认识和比较,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加以借鉴,提高我国养老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30、。1、国外养老模式 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法国,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的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

31、同居”。2、国内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中,老年人可以经常看到子女和家人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生活的照顾上更全面,周到,满足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晚年之乐的需求,而且在经济上也最理想。但随着中国家庭户出现“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子女数量的减少,核心家庭的增加,子女离巢时间的提早,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老人的

32、日常生活照料,空巢家庭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变得日益迫切。这种情况,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 (2)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又称为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政府管理下兴办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一种方式。就老年人自身而言,在养老机构中,一方面,老年人能够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方式,并能与同辈群体交流,从心理上建立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社会养老能够为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多种专业化的服务;就老年人的家庭而言,社会养老能够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却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

33、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 要求高但是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还有机构对老人的照料护理不够到位,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短缺。 (3)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它的优越之处在于:第一,满足老年人在熟知环境中接受服务的需求;第二,节约社会养老成本,使养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有利于解决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第四,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五,易于使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推动社区的和谐建设。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

34、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信息不对称。表现为:服务比较被动,老人要求提供的服务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而不对称的信息和沟通则导致服务的低效率和不便捷;2、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的范围较窄,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3、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表现为:服务的专业化人员数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而且没有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4、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社会化程度不高。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1、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2、列举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模式,借鉴适合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经验。3、比较分析我国现有的主要的养老模式极其优劣。4、分

35、析嘉兴的老龄化现状以及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好处及存在的不足。5、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选择适合嘉兴市发展的养老模式的策略。(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了解国内外主要的养老模式,对比其优劣。2、了解嘉兴市目前的老龄化状况和存在的养老模式。3、找到适合嘉兴市发展的养老模式策略。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中国目前的老龄化状况和国内外的养老模式。 2、实地考察法。走访嘉兴市相关部门和养老机构,了解目前嘉兴市的老龄化状况和养老情况。(二)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0.30?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

36、10.11.22?2011.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 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13?2011.06.10?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 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2 董沛,崔艳青,陈春会,杨兰兰,王小平;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4)3 刘飞燕;居家养老:一中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消费经济;2006(12)4 徐擎擎

37、,赵婧;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法制与社会;2009(4)5 阎青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建议;中国民政;2007(7)6 姚雪;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发展之我见;今日财富;2010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外 文 翻 译 题 目 现行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在嘉兴实践 原文一:Aging in Asia?Perennial Concerns on Support and Caring for the OldAbstract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provides backgroun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Aging in A

38、sia,” focusing on the demographic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Asia. It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aged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Asia and highlights the perennial concerns of care and support facing the aged and their families as Asian societies grapple with the graying pop

39、ulation. Globalization is one important factor presenting new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to aging AsiaKeywords Asia .Aging .Globalization .Old age support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ging the Fastest In only one-quarter century?from 1970 to 1996?th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in

40、 Japan increased from seven to fourteen percent. Similarly swift increases are expected in China, beginning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elsewher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ueled by dramatic drops in fertility levelsIntroduction Asia, home to some of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s in the world,

41、has aged rapidly over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eginning with Japan, the most developed Asian nation, the graying of Asias population has proceeded apace among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such that the latter are likely to outstrip the former in the speed of population aging. T

42、hese developments have taken place within a region of great diversity, not only in terms of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in terms of their culture, language and religion. Thus, while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China, and South Korea share a common Confucian heritage, t

43、hey are also at differing stag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Singapore is physically located in Southeast Asia, the majority of its population is ethnic Chinese, and so it is commonly located within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It is also the most developed of the

44、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second in Asia only to Japan in terms of per capita income. Within Singapore, there is a substantial Malay minority that is more akin culturally to the rest of Southeast Asia. There is also an Indian ethnic minority, who are migrants and descendants of migrants from South

45、 Asia.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including tribal communities, can be found in most of the other Asian countries. While not all are aging at the same rate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and timing of their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the shift towards ever older populations is quite clear. Regardless of

46、 where they stand in terms of their cultural 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re also everywhere subject to 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 While globalization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it accelerated in the 1990s with rapid developments in information and

47、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this regard, not only can basic medical technology be brought to even the most remote villages to bring about swift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declines, but the ICT revolution has also shrunk the distance between cultures and societies, not to mention integrating their econom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